学术投稿

VEGF基因可变剪接在根尖周囊肿骨破坏过程中的作用

王婷婷;黄永松;刘芳;徐丽;王德顺;王海丞

关键词:根尖周囊肿, 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成纤维细胞, 破骨细胞, 可变剪接
摘要:目的 本研究以根尖周囊肿为疾病模型,根据其临床特点确定骨破坏速率,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间质中微血管密度;同时原代培养囊壁成纤维细胞,检测其中各种VEGF异构体对微血管增生及破骨细胞诱导效率的影响,探讨VEGF可变剪接在牙源性囊肿骨破坏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19例根尖周囊肿,以CD34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凸显血管内皮细胞,并计算血管腔面积,曲面断层影像进行病变面积的测量,并选取其中13例新鲜手术标本进行根尖周囊肿囊壁成纤维细胞培养,制备条件培养基和诱导破骨细胞,并进行RNA的提取及realtimePCR检测VEGF异构体的相对表达量.x2检验用于评估CD34阳性的血管腔面积和临床特点.血管腔面积、各种异构体相对表达量、囊肿进展速率和破骨细胞诱导效率的关系由线性回归及Spearman's等级相关评估.结果 VEGF-121a/总VEGF和VEGF-165a/总VEGF正相关于微血管管腔面积,后者则与囊肿骨破坏速率正相关;而VEGF和VEGF-189a的相对表达量正相关于破骨细胞诱导效率,VEGF-165b/总VEGF和VEGF-189b/总VEGF则与破骨细胞诱导效率成负相关.结论 提示VEGF-xxxa型可能主要促进囊肿的骨坏过程,而VEGF-xxxb型则可能有抑制效果.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右美托咪定对肺癌单肺通气患者的肺保护作用

    目的 分析右美托咪定对肺癌单肺通气患者肺的保护作用.方法 纳入82例拟在单肺通气麻醉状态下行外科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2例.在麻醉诱导前,观察组患者静脉注射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以0.5 μg/kg的负荷计量,在10 min内输注完毕,接着以0.25 μg/(kg·)的速度静脉滴注至手术前30 min;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相同容量生理盐水溶液.对比2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单肺通气前即刻(T1)、单肺通气30 min (T2)、单肺通气60 min(T3)、膨肺后30 min(T4)、术后24 h(T5)6个时间点的中性粒细胞(PMN)数量、血清黄嘌呤氧化酶(XOD)以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对比2组患者手术情况以及各种麻醉药物治疗用量.结果 2组T2、T3、T4、T5时间点PMN、XOD及MPO值均明显高于T0时间点(P<0.05);观察组T2、T3、T4、T5时间点PMN、XOD及MPO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术中出血量、24h尿量、补液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苏醒时间和对照组比较明显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瑞芬太尼和异丙酚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顺式阿曲库铵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降低肺癌单肺通气患者PMN计数以及血清XOD、MPO表达水平,对肺组织具有积极保护作用.

    作者:马伟斌;朱有才;孙昊天;邱灿金;刘孝国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微探头超声内镜辅助内镜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物291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定性和定位诊断的准确率分析,以及在其内镜辅助下多种微创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7年4月期间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91例行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患者,依据检查结果,选择不同内镜下手术方式,如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等.术后记录病理结果,对获得的病理诊断结果与超声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并观察治疗成功率,有无中转外科腹腔镜或开腹,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处理.评价超声内镜诊断及内镜治疗效果,术后定期门诊及内镜随访.结果 微探头超声内镜定性诊断准确率为70.43%,定位诊断准确率为87.90%.术中6例穿孔,l例搏动性出血,1例贲门黏膜撕裂,均行钛夹封闭.1例EFR术中见搏动性出血,热活检钳止血.4例STER术中皮下气肿,保守治疗后消失.4例因术中活动性出血,止血失败或视野不清,中转开腹手术治疗.1例STER术中无法分离肿瘤,取活检病理示:鳞状细胞癌,结合病史,考虑肿瘤转移.其余肿物均成功切除,无明显术中术后并发症,内镜完整切除率为97.45%.结论 微探头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定性和定位诊断有较高准确率,特别是定位诊断有助于安全的选择内镜下微创治疗.

    作者:黄军;郑海伦;王启之;汪强武;汪建超;邓敏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Contasure Needleless(R)无针吊带应用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Contasure Needleless(R)无针吊带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筛选并纳入2014年3月-2016年2月浙江大学明州医院和宁波妇儿医院收治的女性SUI患者148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行Contasure Needleless(R)治疗,对照组行经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TVT-O)治疗.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疼痛、住院时间,术后感染、尿潴留、血肿)、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①治疗效果:观察组中85.7%治愈,8.6%缓解,5.7%无效,对照组分别为89.7%、5.9%、4.4%,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围术期相关指标: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24h疼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t=21.602、6.147、3.470,P<0.05).③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2组患者术后ICIQ-SF、IIQ-7、UDI-6等生活质量评分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11% (6/74);对照组为17.57% (13/7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00,P=0.045).结论 Contasure Needleless(R)无针吊带治疗我国女性SUI疗效与TVT-O相当,但其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腹股沟区疼痛发生率低的临床优势,值得在我国各级医院推广实施.

    作者:许琴仙;徐佳玲;庄勰燕;傅浪静;葛莉红;蒋本贵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不同麻醉方法对单侧下肢骨关节手术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全麻、腰硬联合麻醉及硬膜外麻醉对单侧下肢骨关节手术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台州市中心医院2012年1月-2016年12月单侧下肢骨关节手术患者180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全麻组、腰硬联合麻醉组和硬膜外麻醉组,每组60例.术后6h、24h、48 h对患者进行VAS评分;麻醉前、麻醉后6h、术后24 h测定凝血功能,记录围手术期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腰硬联合麻醉组和硬膜外麻醉组术后6h、术后24h和术后48 h VAS评分低于全麻组(P<0.05),腰硬联合麻醉组术后6h、术后24 h和术后48 h VAS评分低于硬膜外麻醉组(P<0.05).全麻组、腰硬联合麻醉组、硬膜外麻醉组麻醉后6h和术后24 hPT值和TT值均高于麻醉前(P<0.05),麻醉后6 h APTT值均高于麻醉前(P<0.05),术后24 h APTT值和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6h和术后24 h Fbg值均低于麻醉前(P<0.05).腰硬联合麻醉组和硬膜外麻醉组围手术期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全麻组(P<0.05).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单侧下肢骨关节手术的镇痛效果好,能够改善围手术期血液高凝状态,降低围手术期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其中腰硬联合麻醉效果更佳.

    作者:王琳;罗宇;钱家树;李高炜;刘江涛;林学正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不同方式治疗89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及预后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与非球面人工晶体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宁波市奉化区中医医院2014年9月-2016年7月收治的89例95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49眼)和对照组(44例,46眼).观察组患者给予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非球面人工晶体植入术,对照组患者给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治疗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治疗后,2组佳矫正视力及前房深度均显著升高,眼压降低(P<0.05),且观察组佳矫正视力及前房深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眼压显著低于对照组(t=5.391,P<0.001;t=-5.484,P<0.001;t=2.048,P=0.043).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6.53%,低于对照组的32.61%,组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x2=0.422,P=0.516).与治疗结局相关的因素有:年龄、晶状体厚度及房角粘连(P<0.05).结论 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与非球面人工晶体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视力,加深前房深度,降低眼压,安全性高.年龄、晶状体厚度及房角粘连影响治疗效果.

    作者:邬可为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循证护理模式在鼻息肉治疗过程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分析循证护理模式在鼻息肉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320例鼻息肉患者,依据患者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药物治疗组(196例)与手术治疗组(124例),再将2种治疗方法的患者随机均分为药物治疗1组、药物治疗2组与手术治疗1组、手术治疗2组;其中药物治疗1组与手术治疗1组患者在治疗中给予传统护理,药物治疗2组与手术治疗2组在治疗中实施循证护理模式护理.观察4组入院及出院时负性情绪变化,评估患者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及护理满意度,观察分析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全部患者均通过治疗和护理后,对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对比,药物治疗2组与手术治疗2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药物治疗1组与手术治疗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药物治疗2组与手术治疗2组也明显高于药物治疗1组与手术治疗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出院时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均较人院时下降,且循证护理模式护理组显著低于传统护理组(P<0.05).出院时,循证护理模式护理组疾病知识掌握程度显著高于传统护理组(P<0.05).结论 鼻息肉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循证护理模式具有良好的效果,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张培培;周英;赵梅君;杨学梅;马士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北京市实施“3+2”助理全科医师培训《临床综合课程》3年回顾

    由首都医科大学倡导主持的北京地区“3+2”助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自2013年始至今已经进入第四轮.培训期限为2年,分3个阶段进行.第2阶段(即临床培训阶段)安排在临床培养基地实践及学习,期间安排了8门课程,其中《临床综合课程》共45学时.课程实施于临床轮转期间,具体内容包括人文教育课程,还包含内、外、妇、儿等二级学科的教学内容,分为人文课程、疾病课程、症候群课程三大类.①前期工作:a.培训教师树立“全科”观念,掌握工作方向;b.组织“集体备课”,编写统一共用“教学课件”;c.确定课件编写的角度及思路,即要严格执行教学大纲,教学层次以5年制本科教材为基础、适当介绍各类疾病指南,“病例导入式教学”为主要授课方式,教学过程要体现出该门课程的特色“全科、综合、横向”,明确瞄准培养对象是助理全科医师,从临床实际工作的角度展开教学,“教会”如何去“看病”,注重培养学习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②课程优化:a.在2014年、2015年两次修订了教学课件;b.每轮课程结束后对参加培训的学员进行课程结业测验,以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课程教学效果、发现存在问题;c.系统试卷分析,发现不同教学单位之间的差异并提出解决思路.(③课程研究改进:a.改进试题形式为多选题(包括A型题与“简要病历”题干题),并尝试建立适合“3+2”助理全科医师培训《临床综合课程》的试题库以继续深入推进“以病例为导入”的教学模式;b.利用试卷分析进一步分层(联合教研室、教学单位管理部门、教师与学员共4个层次)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c.再次集体备课对课程进一步梳理剖析,列出讲授课程的基本知识点.

    作者:张东海;马秀华;刚君;赵留庄;徐德颖;刘双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某中医院1939株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变迁

    目的 分析2013-2015年某中医院临床标本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及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中医院2013-2015年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和MIC法测定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使用WHONET 5.6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分离出肺炎克雷伯菌1 939株,主要来源于痰(72.98%)、尿(12.74%)和血液(4.74%).呼吸科(15.58%)、老年科(10.83%)、肾内科(7.43%)、ICU(6.45%)是检出肺炎克雷伯菌多的科室.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耐药率高(36.62%),对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复方新诺明以及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均>30%;对碳青霉烯类、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耐药率较低(<15%).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连续3年的耐药率分别是10.30%、9.75%和11.81%;对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10.41%、10.00%、10.94%.结论 该中医院内肺炎克雷伯菌对二、三代头孢耐药率高,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有上升趋势.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谨慎选择碳青霉烯类药物,减少多重耐药菌产生.

    作者:雷晓婷;李岷;林红;孙慧;周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7/IL-23与湿疹发病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目的 新型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IL-17/IL-23在炎症性过敏性皮肤病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与湿疹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目的是探讨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7/IL-23与湿疹发病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60例湿疹患者及28例健康对照者,所有患者进行EASI评分,根据评分将湿疹患者分为轻、中、重度3组(各20例).采用ELISA检测血清IL-17和IL-23水平,分析其与EASI评分、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及血清总IgE的关系.结果 湿疹患者血清IL-17、IL-23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IL-17、IL-23水平呈正相关.轻、中、重度湿疹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血清IL-17、IL-2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度湿疹患者血清IL-17、IL-23水平显著高于轻、中度,中度患者高于轻度,轻度患者高于正常对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17、IL-23水平与EASI评分呈正相关,提示血清IL-17、IL-23水平与湿疹严重程度相关.EOS计数升高湿疹患者血清IL-17、IL-23水平显著高于EOS计数正常组,IL-17、IL-23水平与EOS计数呈正相关.IgE升高组湿疹患者血清IL-17和IL-23水平略高于IgE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L-17/IL-23共同参与了湿疹的发病,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IL-17/IL-23可能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有关,但与血清总IgE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麦卫华;刘岳花;陆东庆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尿激酶溶栓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急性肺栓塞患者凝血功能、D-二聚体、N-末端脑钠肽前体的影响

    目的 目的 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急性肺栓塞患者凝血功能、D-二聚体(D-Dimer,D-D)、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itric peptide,NT-proBNP)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7月-2016年10月于杭州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急性肺栓塞患者86例,随机对照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序贯华法林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2组均治疗14 d.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凝血功能、D-D、NT-proBNP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platelet,PL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m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INR、PLT、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治疗后D-D、NT-proBNP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D-D、NT-proBNP水平降低更显著(P<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治疗后膝上20cm周径差、膝下15 cm周径差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膝上20 cm周径差、膝下15cm周径差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 尿激酶溶栓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急性肺栓塞患者疗效显著,凝血功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无出血现象,且可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急性肺栓塞患者D-D、NT-proBNP水平.

    作者:袁武锋;蒋雷;郑素洁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调强放疗对宫颈癌术后伴中危因素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 评价小靶区调强放射治疗对宫颈癌术后伴中危因素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为该治疗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宫颈癌术后伴中危因素患者采用静态调强放射治疗技术(1.8 Gy/次,总剂量45Gy),靶区范围包括髂内淋巴结、髂外淋巴结及闭孔淋巴结.采用欧洲肿瘤研究与治疗中心研发宫颈癌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EORTC QLQ-CX24)进行长期问卷调查,随访时间分别为放疗前、放疗后、放疗结束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问卷内容主要包括3个多项维度和6个单项维度.结果 2006年10月-2015年10月,共79例宫颈癌患者纳入研究,中位随访18.2个月.宫颈癌术后伴中危因素患者生存质量主要与手术方式和ECOG评分有关(P<0.05),与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无关(P>0.05);症状维度得分在放疗后和放疗后3个月升高(P<0.05),在之后随访时间点明显下降(P<0.05);躯体维度得分在放疗后9个月出现明显下降(P<0.05);性功能维度、淋巴水肿维度、周围神经维度、绝经维度、恐惧维度在各个时间点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性功能维度主要在放疗后9个月才出现相关生存质量的提高(P<0.05).结论 宫颈癌术后伴中危因素患者的生存质量在进行小靶区放射治疗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主要在症状维度和躯体维度,但在放疗结束后6个月,生活质量可逐步升高.

    作者:张霞;王赟;俞青苗;郭锦芳;胡晓丽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2013-2015年大肠埃希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3-2015年临床首次分离大肠埃希菌的分布特征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首次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进行鉴定及药敏分析,药敏结果判断遵循CLSI 2012指南,数据使用WHONET5.6软件分析.结果 共收集大肠埃希菌2 426株,送检科室以ICU(466株,19.2%)和泌尿外科(375株,15.5%)为主,标本来源以泌尿道(733株,30.2%)、呼吸道(720株,29.7%)和血(447株,18.4%)为主.3年间,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呈下降趋向:2013年为19.0%,2015为12.1%.药敏试验结果显示:3年间,大肠埃希菌对各种抗菌药的耐药性发生一定变化,对部分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耐药率呈稳定下降趋向,对头孢噻肟的耐药率由82.7%下降到60.5%、对头孢吡肟由71.1%下降到41.2%;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稳定在3.4%~4.0%之间,对氨苄西林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高,分别为90.7%和89.6%.结论 大肠埃希菌仍存在多重耐药的情况,应该持续规范抗菌药物的运用,加强对大肠埃希菌感染流行与传播的控制.

    作者:高宇;秦婷婷;赵晓杰;赵树龙;康海全;顾兵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心理干预对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患者五羟色胺及焦虑评分的影响

    目的 观察心理干预对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患者五羟色胺及焦虑评分的影响,以期指导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选自2016年1-12月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治疗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对患者均根据不同的症状、病情程度采取个体化用药方案,在临床用药基础上观察组患者予心理干预治疗.每组各36例,治疗14 d后采用SAS、SDS量表评价2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及抑郁情况,比较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黏膜组织中五羟色胺表达情况.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SAS评分均降低(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SAS改善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SDS评分均降低(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SDS改善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五羟色胺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五羟色胺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改善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理干预能够缓解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焦虑情绪,通过抑制肠道内五羟色胺的表达水平改善胃肠功能失常症状使患者获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员娥;郭旭日;高聪颖;蒋益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盐酸羟考酮注射液对腹腔镜全麻患者苏醒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分析盐酸羟考酮注射液对腹腔镜全麻患者苏醒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行腹腔镜下腹部手术患者9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与对照组(46例),2组患者采取相同的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术毕前停用瑞芬太尼时,观察组给予0.1 mg/kg盐酸羟考酮注射液,对照组给予1 mg/kg曲马多,比较2组患者苏醒情况、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拔管后苏醒期躁动-镇静(RASS)、疼痛评分(VAS)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以及神志完全恢复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心率、平均动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结束时、拔管即刻、拔管后10 min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患者手术结束时、拔管即刻、拔管后10 min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拔管后10 min、30 min、1h、2h时观察组患者RASS评分以及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盐酸羟考酮注射液有助于腹腔镜全麻手术患者拔管期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术后镇痛效果好,能够有效减少患者躁动发生,保证了拔管期的麻醉质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袁晓红;连燕虹;方军;郑雪咏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高密度脂蛋白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初探

    目的 探讨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对于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8月入住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的AS患者102例,分析患者HDL水平与性别、年龄、病程、家族史,及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指标(BASDAI评分),强直性脊柱炎测量指数(BASMI评分),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评分),病人的总体评价(VAS)评分,实验室指标,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A,IgM,Ig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TG/HDL,LDL/HDL等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①AS患者中HDL降低84例(82.35%);②HDL降低组与HDL正常组比较,发病年龄较小(27.51 ±11.08 vs.36.90±10.78,P=0.017);BASMI评分(4.61 ±1.83 vs.3.63 ±1.20,P=0.040),IgG(14.62 ±5.05 vs.10.04 ±2.65,P =0.027),ESR(38.19 ±30.64 vs.21.56±14.36,P =0.018),TGHDL(4.49±1.16 vs.3.51 ±1.01,P=0.011),LDL/HDL(2.65±0.81 vs.2.05±0.89,P=0.006)升高,TG(3.59 ±0.87 vs.4.95 ±1.50,P=0.019),LDL(2.14 ±0.66 vs.3.19±1.09,P=0.014)降低;③AS患者HDL水平与ESR(r=-0.290,P =0.004)、CRP(r=-0.290,P=0.003)、IgG(r=-0.280,P=0.043)、IgA(r=-0.310,P=0.020)呈负相关.结论 HDL降低提示AS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可能性增加,对于AS的长期预后不佳可能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并在AS的慢性炎症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

    作者:周瀛;李志军;陈琳洁;谢长好;范晓云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加速康复外科护理理念在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中的临床护理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护理理念在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4月由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收住的32例肾结石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4.5岁,结石大小2.1~5.6 cm,多发结石6例,单发结石26例,伴肾积水4例.随机分为ERAS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均采用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进行围手术期护理.ERAS组采用ERAS理念指导的层级整体护理模式进行围手术期护理.ERAS组医护患三方密切沟通,注重医护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和医患关系、护患关系和谐,让患者主动参与,注重护理反馈,动态性和针对性更强.比较2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患者满意度.应用SPSS l9.0统计学软件对所收集的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ERAS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缩短,患者满意度高,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AS护理理念指导下经皮肾镜取石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以加快患者的手术康复.

    作者:周宏霞;刘建民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联合急诊床旁B超诊断闭合性肝破裂的临床意义

    目的 评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联合急诊床旁B超检查在闭合性肝破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旨在探讨提高临床早期诊断准确性的有效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2013年1月-2015年5月人诸暨市人民医院疑似闭合性肝破裂患者共105例,进行急诊ALT、床旁B超和腹部CT检查,终经CT检查或手术探查确诊闭合性肝破裂共79例(75.2%),分析急诊ALT、床旁B超以及两者联合诊断闭合性肝破裂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闭合性肝破裂组入院6h、12 h和24h血清ALT水平均明显高于非肝破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43、9.17、7.54,均P<0.05).以诊断闭合性肝破裂为标准,单一ALT、床旁B超和联合诊断为指标,分别纳入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得出:急诊ALT诊断的敏感性为88.6%,特异性为84.6%,准确性(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66;急诊床旁B超诊断的敏感性为79.7%,特异性为92.3%,准确性为0.860;联合诊断的敏感性为98.7%,特异性为77.0%,准确性为0.891.结论 ALT联合急诊床旁B超可有效提高诊断闭合性肝破裂的准确性,在早期诊断和治疗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陈刚红;江克翔;朱铁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消痞五穴针刺疗法对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动力学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从胃动力学和生活质量的角度分析消痞五穴针刺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03例F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观察组针刺脾俞、胃俞、建里、太乙、足三里.评价中医症候评分和临床疗效,并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胃电图测定平均收缩波频率(MFC)和收缩波幅值(AC),采用36条目健康调查简表(SF-36)以及反流和消化不良生活质量表(QoLRAD)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前,2组的中医症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主症、次症评分以及总分均有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的空腹和餐后MFC和A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MFC和AC均有提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的SF-36和QoL-RAD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SF-36和QoLRAD量表得分均有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消痞五穴针刺疗法能够显著改善FD患者的胃动力学功能和生活质量,用于FD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李桂敏;谭涛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观察及护理

    目的 观察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配合中医辨证施护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疗效.方法 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7月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稳定期COPD患者33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4例,平均病程为(20.35±9.43)年,平均年龄(62.13 ±9.25)岁.在三伏天中每一伏的第1天使用中药三伏贴穴位贴敷治疗,贴敷时间一般为2~4h,共计3次.选取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各适量,按比例把其研磨成极细粉末,过筛后加入鲜姜汁并拌匀后制成药饼,选取双侧肾俞、脾俞、肺俞进行贴敷,结合病情需要时再加贴大椎穴.观察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前后的临床综合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咳嗽、咳痰及喘息的变化.使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治疗前后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连续性变量数据以x±s表示.结果 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控制8例,显效16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94%.治疗后患者咳嗽、咯痰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前后喘息的症状积分虽也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入选的病例和观察评估有关,有待下一步的研究.结论 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辨证施护来治疗稳定期的COPD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张淑艳;张珍珍;张晓珍;姚诗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胰高血糖素瘤外科手术治疗的麻醉处理1例

    胰高血糖素瘤(glucagonoma,GCGN)是一种临床上罕见的胰岛A细胞肿瘤,以坏死性游走性红斑、糖尿病、消瘦贫血等为主要表现.目前,手术切除肿瘤是为有效的措施.由于术中分离肿块时对肿瘤的挤压作用会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从而可能对血糖(Glu)稳态及心肌收缩力产生不良影响.在对此类患者的麻醉管理过程中,我们应高度重视其特殊性.我院2016年3月收治1例胰高血糖素瘤患者,其麻醉处理报道如下.

    作者:江波;李帅蓉;贺娜;魏文博;于建设;陶利军 刊期: 2017年第12期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安徽省全科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