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躜
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成为根治血液与其他系统恶性肿瘤、遗传性与获得性严重血液病及某些免疫性疾患等的重要手段.随着移植技术的不断进展,细胞因子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临床应用也日趋广泛.
作者:郭乃榄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慢性肝炎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活性与其肝组织炎症病理分度(G)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择50例慢性肝炎患者,抽静脉血检测其血清胆碱酯酶活性,肝组织活检,病理检查. 结果: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越高,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值降低愈明显,G1与G2,G2与G3 ,G3与G4之间比较,呈现显著差异(P<0.005),病理分度与胆碱酯酶两者密切相关.结论: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是观察慢性肝炎患者肝组织炎症变化的敏感而准确的指标.
作者:刘伟;罗婵;王兰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现今,影响大肠癌远期疗效重要的因素是首诊时分期.另外,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受侵和器官转移也影响病人的预后.有人研究发现单纯手术组5 a无病生存率45%,加用5氟脲嘧啶(5-Fu)和左旋咪唑组5 a无病生存率为65%,DuKes'C期近一半的病人不需辅助性化疗,而且既使采用系统性正规化疗35%的病人将无可挽回地面临死亡[1].这一研究结论突出显示了预后标志物的重要地位,预后标志物致癌基因的临床应用,对判断预后、制定治疗措施具有重要作用,现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苏庆光;曹春霞 刊期: 2000年第11期
抑癌基因的缺失和变异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p16基因,又称MTS1(mu ltiple tumor suppresor 1)或CDK4I(cyclin dependent kinase 4 inhibitor),位于人染色体9p21,编码Mr16 000蛋白即p16蛋白.现已证实,p16基因的变异及p16蛋白表达的缺失涉及许多肿瘤的发生和发展[1,2].本研究用PCR法及免疫化学技术检测人肝癌和肝硬化组织中p16基因缺失和p16蛋白的表达情况,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建锋;周东耀;缪应业 刊期: 2000年第11期
恶性组织细胞病(以下简称恶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极易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20例恶组的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作者:赵吉梅;菅向东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研究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液和组织中鸟氨酸脱羧酶(ODC)活性和腐胺(PUT)含量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经内镜检查和活检病理确诊的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患者68例,以食管、胃或结肠粘膜大致正常者68例作为对照,用改良的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液和组织中ODC活性和PUT含量.结果:食管癌和胃癌患者血液和组织中ODC活性和PUT含量都显著高于对照组,癌组织中二者升高尤为明显.结直肠癌患者除了组织中PUT含量高外,其他各项指标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ODC活性升高和多胺合成增加与消化道肿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ODC活性和PUT含量测定对消化道肿瘤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李建生;牛正先;周天星;邢陆伟;YOU Shu-heng;油书恒 刊期: 2000年第11期
随着临床医生对胃癌警惕性的提高以及电子胃镜等仪器的使用,胃癌的检出率大大提高. 但也应注意到,一些良性胃病在临床表现上与胃癌有相似之处,极易误诊,在一些相应的良性胃病所致急腹症手术中,因部分医师对其临床特征及大体病理认识不足而误治,导致盲目扩大手术范围,甚至行不必要的全胃切除术,给患者造成终身遗憾.现参考有关文献列举几种临床较常见而易误诊的胃良性疾病,就其特点进行分析,以免我们在工作中矫枉过正.
作者:任少平;王崇树 刊期: 2000年第11期
巨球蛋白血症(简称WM)是一种单克隆性B淋巴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其特点是血液中出现大量单克隆IgM,并广泛浸润骨髓和髓外脏器为特点的一种病症.本文报道误诊6例,并对其误诊原因进行分析.
作者:彭敏华;李秀松 刊期: 2000年第11期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很常见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约占消化科门诊病人的1/3~1/4, 在对IBS的治疗中,钙通道阻滞剂日益受到重视,且对腹痛伴腹泻者效果较好[1]. 本文对1997-1998年就诊于我院门诊的91例非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组,51例接受硝苯吡啶治疗,与另40例接受谷维素治疗组进行疗效对比观察.发现硝苯吡啶治疗IBS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岚;宋继业 刊期: 2000年第11期
1995年4月至1999年12月,我科应用善得定和洛赛克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48例 ,与应用垂体后叶素联用信法丁治疗相似病人50例进行对比观察,疗效满意.
作者:隋建超;姜元芳;王秀珍;邹敬兰;刘龙壮 刊期: 2000年第11期
我院在利用电子胃镜诊断咽喉部疾病时并作食管检查,检出颈段食管胃粘膜异位症8例,均经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全贵;郭建勋;黄翠平;刘建华 刊期: 2000年第11期
21世纪的中国外科医生,必须不断的吸取国外新医学成就,结合我国实情,在临床上融汇创造,从而达到医药资源的佳利用和病人的佳疗法.环顾我国的乳腺癌诊治情况,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着观念陈旧、诊断手段滞后、治疗的不规范与非理性状态.
作者:吴功侃;赵荣宇 刊期: 2000年第11期
我院从1995年3月至1999年5月,对2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泌乳素(PRL)与性激素含量进行检测,以探讨SLE患者各种激素水平的关系.
作者:程世平;刘加林;吴玉坤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前世界人口死因中感染性疾病仍占1/3,而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主要是肺炎)居首位,其中尤以重症肺炎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根据获得的途径不同可将重症肺炎分为社区获得性及医院内获得性重症肺炎.本文就重症肺炎的概况、定义、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进行重点阐述.
作者:潘珏;瞿介明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提高巨淋巴结增生症的认识水平.方法:通过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巨淋巴结增生症的病例分析,结合文献复习,对本病的病因、临床表现、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结果:巨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异源性的罕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良性疾病.其组织形态上可分为透明血管型和浆细胞型两类,前者常表现为纵隔病变,后者好发于肠系膜和腹膜后淋巴结.结论:该病为少见病,病因尚不明确,患者多无症状,首选治疗为手术切除,预后好.
作者:金波;杨新法;廖美琳;薄维娜;林震琼 刊期: 2000年第11期
我们对1993年以来收治的29例血友病乙患者进行分析、对比.旨在探讨根据血友病乙的出血部位,寻求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案.现报道如下.
作者:殷献录;李静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神经性厌食症是一种以显著的行为、精神、心理的紊乱,对食物强迫性的偏见,体质量下降、明显消瘦为特征的疾病.此病首先发现于西方国家,多见于现代化和城市化的社会.如在美国每年可影响5百万人[1].近年来,神经性厌食症发病率有逐渐上升趋势.此病可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有破坏性的影响.国外统计死亡率为每年0.56%[1].因此值得临床工作者引起足够的重视,确定诊断后给予积极的治疗.
作者:邓瑞雪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所造成的抗体多系统损害性疾病,常伴有血液学改变,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了.我们采用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技术[1]研究狼疮相关性血液病患者和正常人骨髓细胞骨髓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GM-CFU),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骨髓细胞和血清对正常人造血细胞GM-CFU的影响,探讨SLE相关性血液病的发病机制,取得初步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桂菊;孙惠;孙玲;王桂叶;王春燕 刊期: 2000年第11期
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由于临床表现多样性,常突出某一器官损害为主,初诊时极易误诊 ,现将我院近年收治的以肝损害为主的恶组5例报告如下.
作者:郑志雄 刊期: 2000年第11期
1 病历摘要患者,女,23岁,因发热15 d,皮疹7 d,少尿3 d,于2000年1月3日入我院肾内科.患者于 1个月前在当地医院行剖腹产术,术中经过顺利,出血量不多,新生儿健康.术后15 d无诱因出现寒战、发热,体温38 ℃~40 ℃,当时查尿白细胞(+++),予氨苄青霉素(6.0 g/d,共 3 d)、妥布霉素(160 mg/d,共3 d)静脉滴注,体温未降,持续在38.5 ℃~40.6 ℃,继之出现全身瘙痒性充血性丘疹.
作者:郭伟 刊期: 200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