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膜透析血液高凝状态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刘丹;王明奡;解汝娟

关键词:腹膜透析, 血液高凝, 心血管事件
摘要:腹膜透析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且较血液透析及慢性肾衰竭保守治疗更为严重,其原因与内皮细胞、血小板等诸多因素相关。心血管并发症为腹膜透析患者主要的死因,而血液高凝状态是腹透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重要病因,明确血液高凝状态形成的原因及机制,掌握预防血液高凝状态的形成的方法,对于控制腹透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的感染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 TKA)术后感染是微生物、植入物、宿主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围术期及术后等方面。其临床诊断方法多种多样,因各法单用的敏感性、特异性不够,临床多提倡综合几种检查结果来确诊。明确诊断后,治疗应以彻底根除感染、尽量保留关节功能为首要目的,Ⅱ期假体再置换被公认为是其治疗的金标准。该文就 TKA术后感染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指导。

    作者:胡永友;余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根管内粪肠球菌灭菌方法的研究进展

    粪肠球菌是根管持续性感染和再感染的重要微生物。目前临床常规根管预备器械及传统冲洗方法难以将定植于根管中的粪肠球菌彻底清除,根管消毒效果即成为根管治疗的关键所在。随着技术的发展及一次性根管治疗的推广,在药物消毒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些现代化的方式,如超声冲洗和激光,这些方法在根管消毒领域均有其特殊性及重要性。现阶段的各种消毒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寻找更有效的方法仍然是今后研究的主要内容。

    作者:黄仙波(综述);杨永进(审校);李广(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HMGB1与结肠癌的相关性及其致癌机制

    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是近年来肿瘤研究的热点,HMGB1是非组蛋白染色体蛋白,在血管生成、抗原呈递、细胞自噬等方面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 HMGB1在结肠癌患者中高表达,血清HMGB1水平随疾病进展而明显增高,结肠癌伴肝转移患者的原发灶和转移灶均呈高表达,Dukes D期门静脉中HMGB1水平高于Dukes C期。 HMGB1在细胞内的表达部位与T淋巴细胞的浸润相关,后者可影响患者的5年生存率。因此,HMGB1可作为评估结肠癌病情发展及预后的指标。

    作者:章文佳;夏敏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减肥手术对2型糖尿病治疗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而肥胖是2型糖尿病( T2DM)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T2DM中8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肥胖。研究发现,通过减肥手术不仅能有效减重,对于T2DM也具有确实的缓解作用,同时肥胖相关的睡眠呼吸暂停、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也有明显的改善,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减肥手术被认为是T2DM传统内科治疗效果不理想时的一种新型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董立维(综述);吴毅平(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弥散加权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应用弥散加权成像( DWI)技术评价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的影像表现。方法选择2012年1~10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足月 HIE患儿38例,依据HIE诊断标准将患儿分为轻度HIE组(24例)和中重度HIE组(14例),另外选取12例无窒息史的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对3组受试者均进行常规磁共振成像( MRI)和 DWI检查,同时测量额顶叶灰、白质、放射冠、尾状核、豆状核、内囊后肢、丘脑等感兴趣区的表观弥散系数( ADC )值。结果HIE患儿在DWI检查发现深部脑白质病灶16个,基底核丘脑区病灶2个,出血性病灶1个,小脑及脑干病灶1个。感兴趣区 ADC 值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额叶灰质、额叶白质、顶叶灰质、顶叶白质、豆状核、丘脑及内囊后肢的ADC值在对照组与轻度HIE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感兴趣区的ADC值在对照组与中重度HIE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额叶灰质、顶叶灰质、放射冠、尾状核、豆状核、丘脑及内囊后肢的ADC值在轻度HIE组与中重度HIE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DWI在检测 HIE 深部脑白质病灶方面较敏感,通过 ADC 值测定可以对HIE脑损伤程度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作者:赵博;张雪宁;刘辉佳;李桂来;陈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贝那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联合阿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青龙满族自治县医院确诊并收治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7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贝那普利进行治疗,每日2.5~10 mg口服,每日高剂量不超过40 mg;观察组采用贝那普利联合阿伐他汀钙片治疗,贝那普利用法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钙片每日10 mg口服,每日不超过80 mg。3个月为1个疗程。记录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血压变化,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发生状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4周、8周、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均呈下降趋势,且观察组对应时点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1.4%(32/35)比65.7%(2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贝那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疗效确切,效果显著,有助于患者病情缓解。

    作者:李桂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神经外科开颅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分布特征及相关因素探讨

    目的:探讨开颅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3年8月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96例开颅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以及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开颅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0.6%(42/396)。感染部位主要有下呼吸道感染(35.7%),泌尿道感染(23.8%),上呼吸道感染(16.7%),胃肠道感染(9.5%)。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如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占38.1%(16/42),大肠埃希菌感染占28.6%(12/42),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占14.3%(6/42),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占11.9%(5/42),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占7.1%(3/42)。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引流操作、引流时间、手术时间、后颅窝手术、脑脊液漏是开颅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开颅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应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罗明聪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抑郁症患者神经形态变化机制及可塑性假说的研究进展

    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转运体水平异常无法全面解释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抗抑郁药治疗的疗效特点说明,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转运体异常仅为抑郁症病理机制的某个方面,可能存在其他影响抑郁症发病的机制。近年来,为更全面了解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并更好地治疗抑郁症,抑郁症患者的神经形态学变化及神经可塑性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作者:童萍;石元洪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高脂血症非药物治疗研究概况

    高脂血症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防治血脂异常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众多研究表明,非药物治疗对高脂血症有较好的疗效。基于近十年来高脂血症非药物治疗的研究成果,该文详细介绍了饮食疗法、运动疗法、针灸疗法、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等非药物治疗的方法及其特点和疗效。研究表明,非药物治疗可作为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何绍芳;李依潇;何琳惠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Wnt经典通路对2型糖尿病β细胞功能的调控进展

    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基础。多项研究发现提示,Wnt/β联蛋白经典信号通路通过直接或者与胰高血糖素样肽1、炎症通路等相互作用的方式对胰岛β细胞的新生、增殖及其功能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且可能介导了外周组织与β细胞的对话机制。对该通路及其调节分子在胰岛β细胞中的作用机制的深入探讨有助于为2型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作者:代喆;徐焱成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肥胖者骨代谢与糖脂代谢关系研究进展

    肥胖一直被认为对骨骼发育有保护作用,但是近年来研究发现肥胖会影响骨骼的代谢与发育,肥胖者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等骨骼疾病的风险明显增加。大量研究表明,肥胖会导致骨钙素、甲状旁腺激素、维生素D以及血总Ⅰ型胶原羧基端延长肽和Ⅰ型胶原蛋白羧基端肽等骨代谢相关激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这几种激素的变化也会影响糖脂的代谢。骨代谢与糖脂代谢之间的相关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王静文(综述);李梅(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骨折愈合的基因治疗进展

    骨折愈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学修复过程,目前已发现多种促进骨折愈合的物质,其中研究较多的为生长因子。近年来,由于基因工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基因技术将相关的目的基因通过载体导入靶细胞,通过表达特定的生长因子蛋白促进骨折愈合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大量实验证实基因治疗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为骨折愈合提供了新的途径。

    作者:刘亚军;张先启;官建中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四种胰岛素注射方法治疗合并肺部感染的2型糖尿病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不同胰岛素注射和给药方法对合并肺部感染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8月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合并肺部感染2型糖尿病患者275例,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69例)、B组(68例)、C 组71例)和 D组(67例)。A组给予门冬胰岛素30三餐前皮下注射;B组给予门冬胰岛素三餐前皮下注射联合甘精胰岛素睡前皮下注射;C组给予人胰岛素R三餐前皮下注射联合人胰岛素 N睡前皮下注射;D组给予持续皮下胰岛素泵注射。4组患者均同时根据药敏试验给予抗生素治疗,于治疗3d 时对肺部感染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于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测定4组患者空腹及早餐后2h 血糖水平;记录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 A、B、C、D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6.8%、94.1%、87.3%和89.6%,B组疗效优于A组( P<0.05)。治疗前A、B、C、D 组患者空腹血糖分别为(10.9±2.4) mmol/L、(12.4±3.6) mmol/L、(11.1±3.3) mmol/L和(12.2±2.6) mmol/L,早餐后2 h血糖分别为(17.4±2.0) mmol/L、(16.5±1.8) mmol/L、(16.3±3.5) mmol/L和(16.3±2.7) mmol/L,经过1周治疗后 A、B、C、D组患者空腹血糖分别为(6.4±0.9) mmol/L、(5.2±2.0) mmol/L、(5.6±0.8) mmol/L和(5.1±1.1) mmol/L,早餐后2 h血糖分别为(8.3±1.4) mmol/L、(9.0±5.0) mmol/L、(10.0±3.8) mmol/L和(10.0±3.8) mmol/L,4组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1)。 B、C、D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显著低于A组(P<0.05);4组患者治疗后早餐后2h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之间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30三餐前皮下注射方案降低空腹血糖效果较差,不适合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黄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内质网应激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的机制研究

    内质网应激( ERS)是内质网腔内错误折叠蛋白聚积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ERS可能是糖尿病肾病进展的重要机制之一。在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过程中,细胞内适宜的ERS作用可保护肾脏细胞免受高血糖等危险因素的损害,而程度过强或时间过长的ERS使细胞的保护机制不能与损伤作用抗衡,细胞内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在内质网中不断聚集,扰乱内质网的正常功能,从而使多个下游的细胞信号相关通路启动,诱导细胞凋亡发生,肾脏细胞不断死亡促进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因此,ERS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脏器损害过程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芸;席春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血栓性疾病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

    血栓性疾病是目前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以致病死率居高不下。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高通量地对比健康、疾病及给药后蛋白质表达谱的变化,有效地进行疾病标志物及药物靶点的筛选和鉴定。随着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的建立和发展,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动脉血栓、静脉血栓疾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文就血栓性疾病蛋白质组学技术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刘晓霞;康娅;刘聪;倪艳;岳永花(综述);郝旭亮(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肾上腺髓质素在脓毒症中的研究进展

    肾上腺髓质素( ADM)是一个在机体的多个系统都有表达的多功能肽,属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家族。近几年研究发现ADM在脓毒症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如减少血管内皮细胞高通透性、调节炎性介质的释放等,另外ADM的血浆水平可以提高临床脓毒症患者的早期诊断率,且与脓毒症患者的临床预后相关,可作为预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预后的指标等。

    作者:姜丽萍;张丹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临床早期肾癌治疗中保留肾单位术应用的可行性以及有效性分析

    目的:观察并探讨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术( LNSS)对早期肾癌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11年5月在梅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早期肾癌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接受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 LRN),观察组接受LNSS。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和手术前后血清肌酐水平及远期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03±29) min、(157±56) mL 和(11.5±2.3) d,对照组分别为(81±24) min、(76±26) mL和(8.9±3.1)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当日、6个月和12个月的血清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3年无瘤生存率和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7.8%(45/46)和93.5%(43/46),对照组分别为95.7%(44/46)和91.3%(42/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LNSS 与 LRN 治疗早期肾癌的远期疗效相当,但由于LNSS保留了患者肾功能,是临床上治疗早期肾癌的较佳选择之一。

    作者:蔡浩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甲状腺微小癌复发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究临床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微小癌的复发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问卷收集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深圳市宝安区西乡人民医院甲状腺外科收治的375例cN0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门诊、电话、QQ和飞信等方式完成为期3年的随访,采用描述性统计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临床资料的分析。结果甲状腺微小癌复发率为14.4%。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甲状腺包膜侵犯(回归系数为1.95,OR=7.03)、中央区淋巴结未清除(回归系数为2.61,OR=0.07)和术后未接受放射性碘治疗(回归系数为2.01,OR=0.13)是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甲状腺微小癌术后复发仍较高,其复发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果条件允许,中央区淋巴结清除并让患者术后接受放射性碘治疗能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率。

    作者:张晶锐;李荣江;高峰;邱振雄;黄振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糖尿病与结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与结肠癌的关系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证实。糖尿病患者容易引起结肠癌,且其治疗效果和预后比单纯结肠癌差。为了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合并结肠癌,很多研究关注糖尿病与结肠癌的关系。一些研究认为,胰岛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晚期糖基化产物受体及其配体是重要的机制。在细胞、动物、人体标本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这些因素与糖尿病及结肠癌的关联有关。该文就糖尿病与结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邱俊霖;钟宇华;梁华晟;曾云先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正畸治疗中支抗控制的研究进展

    正畸治疗中支抗控制至关重要,合理的支抗设计关系到治疗的成败。支抗控制可从支抗加强和支抗节省两方面考虑,并在治疗过程中联合应用。正畸治疗效果需以多维效果评价,为取得优质的治疗效果支抗需根据患者的垂直骨面型、牙颌畸形的类型,在矢状向、垂直向、水平向进行控制。该文就目前常用的加强支抗的方法进行简要概括,同时对新兴加强支抗的设计进行简要总结,并对支抗节省的理念、操作和矫治系统的选择进行综述。

    作者:刘春利;肖丹娜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