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快速鉴别生晒参中的皂苷类成分

张晓旭;王洪平;杨阳;杜茂波;毛森;陈畅;刘玉欣;李韶菁

关键词:人参, 人参皂苷, 超高效液相色谱, 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摘要: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快速全面鉴别生晒参中人参皂苷类成分.方法 色谱分离采用Agilent Zorbax RRHD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流动相为水(含0.1%甲酸,A)和乙腈(含0.1%甲酸,B),梯度洗脱.质谱定性采用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电喷雾双喷离子源(Dual AJS ESI),负离子模式.结果 11 rain内对生晒参中的95个皂苷类成分进行了鉴别.结论 本研究为目前生晒参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可行的依据.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相关文献
  • 发挥三甲医院在医改中的引领作用——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史大卓教授

    2015年3月6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驻地北京会议中心,记者在委员下榻的9号楼大厅,见到了长期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以及基础一线工作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史大卓教授.他是连任两届的“老委员”了,谈起今年的履职情况时,史大卓教授爽快地介绍说:“今年有关医药卫生方面的提案,我准备了4个,都和医、药相关.但在医改不断深化的今天,今年我较为关注的是如何在深化医改的进程中发挥三甲医院的引领作用,以及呼吁建立医疗器械系统评估机制,促进我国自主品牌医疗器械研发创新的问题.当然,我一直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领域工作,还会一如既往地对这一领域的话题,给予‘特殊’的‘关照’……”

    作者:刘志学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局部用药治疗白内障患者干眼症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局部用药治疗白内障患者干眼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2年3月~2014年3月来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眼科接受治疗的白内障患者190例(200眼),将其分为研究组(95例,100眼)和对照组95例(100眼),术前常规检测患者,同时给予两组超声乳化术治疗,术毕研究组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及贝复舒滴眼液点眼,4次/d,每5天递减1次,共计20 d.对照组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同时予以同规格的贝复舒滴眼液点眼,5次/d,每4天递减1次,共计20 d.观察干预后1周、1个月、3个月的干眼症状、角膜荧光素染色及泪膜破裂时间(BUT)评分.结果 研究组术后3个月干眼症状评分为(0.74±0.06)分,明显低于其术后1周[(1.21±0.14)分]、术后1个月[(1.09±0.33)分]及对照组术后3个月[(1.48±0.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研究组术后3个月角膜荧光染色评分为(0.71±0.02)分,明显低于其术后1周[(1.81±0.11)分]、术后1个月[(1.39±0.30)分]及对照组术后3个月[(1.42±0.0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研究组术后3个月BUT评分为(8.70±0.10)分,明显高于其术后1周[(4.21±0.15)分]、术后1个月[(7.38±0.20)分]及对照组术后3个月[(6.47±0.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研究组干眼症状发生率为1.1%,明显低于对照组(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局部用药在改善并恢复泪膜功能上作用显著,且安全性高,但其要遵循一定的用药原则,选择合理的用药方式,在保证控制术后感染前提下,尽量减少点眼的频率及用药量.

    作者:谷淑颖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针灸治疗失眠症的机制研究进展

    在总结近10年来针灸干预失眠症生理病理文献的基础上,分析针灸分别对单胺类神经递质、抑制性神经递质、其他神经递质、细胞因子以及即刻早期基因的干预机制,发现针灸可通过多种作用途径干预睡眠,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共同完成,今后应加强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作者:陈鹏典;杨卓欣;黎杰运;王俊玲;刘芳;蔡贤兵;贝剑宏;吴家满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关系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CHD)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亚甲减)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3年l~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住院的T2DM患者350例,根据是否合并CHD分为CHD组和无CHD组,根据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分为甲状腺功能(甲功)正常组和亚甲减组,对CHD组和无CHD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并分析T2DM合并CHD的危险因素.结果 CHD组的年龄、病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和TSH均明显高于无CHD组(P< 0.01或P<0.05).亚甲减组CHD的患病率[53.6%(15/28)]明显高于甲功正常组[28.6%(92/322)](P=0.009).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TSH均是T2DM合并CHD的危险因素(OR=1.148,P=0.031;OR=1.592,P=0.003;OR=1.494,P<0.01).结论 T2DM合并CHD患者的TSH明显高于无CHD的T2DM患者.T2DM合并亚甲减患者的CHD患病率明显高于甲功正常患者,TSH升高是T2DM合并CHD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冬磊;徐援;王广;杨宁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利拉鲁肽对三联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仍不达标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

    目的 观察利拉鲁肽对三联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仍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1年11月~2013年3月就诊于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的已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促泌剂和二甲双胍、稳定疗程 ≥2个月但HbA1c控制仍不佳(9.0%~12.0%)的2型糖尿病患者76例,在保持原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分为加用每日1次的利拉鲁肽(利拉鲁肽组,38例)和每日3次的门冬胰岛素(门冬胰岛素组,38例).于治疗前及治疗24周末检测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体重、血压、胰岛素、C肽和血脂等指标.结果 治疗24周末,利拉鲁肽组37例及门冬胰岛素组35例完成随访.利拉鲁肽组HbA1c及HbA1c≤7%的达标率与门冬胰岛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0±0.6)%比(6.2±1.2)%、67.6%比65.7%,P>0.05];利拉鲁肽组30 min胰岛素增量与葡萄糖增量比值(△I3/△G30)较门冬胰岛素组增高[(6.82±1.70)比(4.96±1.20),P<0.05].利拉鲁肽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较门冬胰岛素组降低[(3.17±1.54)比(4.58±1.79),P<0.05].利拉鲁肽组复合终点达标率(HbA1c≤7%且无低血糖发生及无体重增加)较门冬胰岛素组达标率高(54.3%比35.1%,P<0.05).利拉鲁肽组患者对治疗方案的满意度较门冬胰岛素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加用每日1次的利拉鲁肽较每日3次门冬胰岛素对已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促泌剂和二甲双胍治疗HbA1c仍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患者满意度好.

    作者:陈频;黄勤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芪苈强心对心梗后兔心功能及心肌电生理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中成药芪苈强心对新西兰大耳白兔心肌梗死模型的心功能及心脏电生理特性的影响,以探讨其治疗心梗后心衰及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 将24只新西兰大耳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梗对照组、心梗芪苈强心组,每组8只.以人工结扎兔心脏冠脉左回旋支建立心梗模型,心梗芪苈强心组于建立心梗模型的第1天开始灌胃给予芪苈强心粉末[0.3 g/(kg·d)].4周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在体电生理研究.结果 ①与假手术组比较,心梗对照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增大(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分数(LVFS)减小(P<0.05);与心梗对照组比较,心梗芪苈强心组LVESD、LVEDD、LVPWD、IVSD减小(P<0.05),LVEF、LVFS增大(P<0.05).②与假手术组比较,心梗对照组左室梗死周边区和正常区动作电位时程(APD)幅值明显降低(P<0.05);周边区动作电位时限复极90%时间(MAPD90)明显缩短(P<0.05),有效不应期(ERP)明显延长(P<0.05);正常区MAPD90、ERP明显延长(P<0.05).与心梗对照组比较,心梗芪苈强心组左室梗死周边区和正常区APD幅值明显升高(P<0.05),周边区MAPD90明显延长(P<0.05),正常区MAPD90明显缩短(P<0.05).结论 芪苈强心胶囊可通过改善因心肌细胞缺血引起的心功能减退和抑制心室重构、延长心肌细胞梗死周边区心肌异常缩短的APD、缩短远离梗死区域心肌异常延长的APD、缩短心肌细胞的ERP来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

    作者:周明敏;党松;王晞;黄从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小睑裂综合征家系FOXL2基因突变检测分析

    目的 探讨小睑裂综合征(BPES)遗传学发病机制,确定BPES家系临床表型,检测FOXL2基因突变位点.方法 收集并追溯调查BPES大家系全体家系成员,对其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及眼部专科检查;对已收集到的BPES家系中全部患者按照眼科分型标准进行确诊、分型,即遗传学的表型确定;所有现存家系成员性激素水平及卵巢功能检测(女性),女性患者行腹部B超检查,BEPS伴卵巢早衰(POF)患者行人体绒膜促性腺激素(HCG)兴奋试验.全体家系成员取外周血5 mL,常规提取DNA,纯化后的PCR产物送测序.结果 该家系共24人,现存17人,其中BPES患者7例,现存6例BPES患者中,女性患者均存在生殖异常,为BEPS Ⅰ型,进一步完善该家系全部成员的体格检查及女性患者卵巢功能检查、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兴奋试验、血清学检查结果,支持POF的临床诊断.基因测序检测到FOXL2基因:C.429C>A(提前的中止密码).结论 系谱分析表明该家系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BPES存在遗传异质性,同一家系中不同个体间也有不同;基因测序检测到的FOXL2基因:C.429C>A(提前的中止密码)突变为新的突变位点.

    作者:陈琳琳;郑颖洁;乔洁;宋怀东;范先群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叙事教育在培养护理本科生人文关怀品质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在基础护理学理论教学中融入叙事教育教学法对护生人文关怀品质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长治医学院2013级护理本科生150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在教学中按常规教学,实验组采用关怀叙事教学模式,为期1年.教学干预结束后根据护士人文关怀品质调查问卷表和护生平均理论成绩评价两组教学效果.结果 教学干预后实验组护生人文关怀品质总分及4个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生平均理论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教师在护理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中使用叙事教育教学法,有利于培养护生的人文关怀品质.

    作者:贺利平;周芸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不同产地丹参中淀粉与有效成分含量的比较

    目的 建立一种丹参淀粉含量检测方法,测定不同产地样品淀粉含量,分析淀粉与有效成分含量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高氯酸-蒽酮比色法测定丹参植物干燥根中淀粉含量,进行方法学考察,并测定山东、河南、四川3个产地20株丹参样品,同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方法对样品中8种有效成分进行测定,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建立了一种丹参植物干燥根淀粉含量测定方法.该方法在0~50 mg/L内具良好的线性关系,具有良好的精密度、重复性和加样回收率,RSD均小于3%,方法准确可靠;不同产地丹参样品中淀粉的含量与丹参酮类成分呈正相关趋势,与丹酚酸类成分呈负相关趋势.结论 丹参根中淀粉的积累与有效成分的代谢密切相关.

    作者:刘思琦;刘春生;文刚;李耿;付骁睿;任晓磊;王学勇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他汀类药物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疗效

    目的 探析他汀类药物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效果.方法 选择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首次诊断为SAH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所有患者均予以止血、脱水降颅压及尼莫地平静滴治疗,观察组口服辛伐他汀20 mg/d,治疗2周,对照组予以安慰剂,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DCVS发生率[5.0%(1/20)]显著低于对照组[35.0%(7/20)],治疗后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111.8±10.6)cra/s]显著低于对照组[(130.5±13.4)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0%(1/20)]低于对照组[25.0%(5/20)],治疗后Hunt-Hess分级Ⅰ级患者较多,Ⅱ~Ⅳ级患者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H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可发挥DCVS预防作用,改善脑血流速度和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预后.

    作者:岑雄图;黄树栋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全喉切除术与喉部分切除术治疗喉癌的效果比较

    目的 观察喉癌保留喉功能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0年5月~2008年5月辽宁阜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行声门上型喉癌保留喉功能手术患者8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喉部分切除术组(42例)和全喉切除术组(40例),术后对全部患者进行常规随访,采用Kaplan-Meier计算术后生存率、肿瘤复发率并评估喉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 全喉切除术组患者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00%、60.00%,喉部分切除术组3、5年生存率分别为83.33%、71.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喉部分切除术组的拔管率(76.19%)与全喉切除术组拔管率(7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术后均能发音.喉部分切除术组3、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1.90%、16.67%,全喉切除术组3、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0.00%、15.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喉部分切除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喉部分切除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实施喉功能保留手术治疗喉癌患者是可行的,且能明显提高喉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张敏;王永良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β-连环蛋白、c-myc在腮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β-连环蛋白、c-myc在腮腺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唐山市中医院2008年5月~2013年8月收治的2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43例癌在多形性腺瘤中患者病理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β-连环蛋白、c-myc的阳性表达,并取腺瘤旁组织17例作为对照.结果 癌在多形性腺瘤中、腮腺多形性腺瘤、腺瘤旁组织中β-连环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74.4%、45.0%、11.8%;癌在多形性腺瘤中、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中β-连环蛋白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腺瘤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组织的β-连环蛋白阳性率高于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在多形性腺瘤中、腮腺多形性腺瘤、腺瘤旁组织中c-myc的阳性率分别为76.4%、45.0%、5.9%;癌在多形性腺瘤中、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中c-myc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腺瘤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组织的c-myc阳性率高于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连环蛋白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直径、TNM分期无关(P>0.05);与淋巴结是否转移有关(P<0.05).c-myc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直径、TNM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均无关(P>0.05).结论 不同性质的腮腺肿瘤组织中β-连环蛋白、c-myc表达不同,表明β-连环蛋白、c-myc与腮腺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对其致病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可为肿瘤靶基因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何龙;刘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快速鉴别生晒参中的皂苷类成分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快速全面鉴别生晒参中人参皂苷类成分.方法 色谱分离采用Agilent Zorbax RRHD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流动相为水(含0.1%甲酸,A)和乙腈(含0.1%甲酸,B),梯度洗脱.质谱定性采用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电喷雾双喷离子源(Dual AJS ESI),负离子模式.结果 11 rain内对生晒参中的95个皂苷类成分进行了鉴别.结论 本研究为目前生晒参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可行的依据.

    作者:张晓旭;王洪平;杨阳;杜茂波;毛森;陈畅;刘玉欣;李韶菁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辐射诱导间充质干细胞远期损伤的作用及其基因芯片分析

    目的 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对辐射诱导间充质干细胞(MSCs)远期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分子机制.方法 将30只SPF级C57BL/6雌性小鼠均分为对照组、6Gy照射组、6Gy照射+G-CSF组.获取各组小鼠MSCs细胞后进行全基因表达基因芯片分析.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功能分类分析,并在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生物信息数据库中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经6Gy照射后小鼠MSCs中表达上调显著的20个基因中,有12个基因在6 Gy+G-CSF组小鼠MSCs中表达下调(Vangl1、L1cam、Hdac2、Polk、Id1、Ttc37、Afp、Ccnb1、Ikbkg、Mad1l1、Itgb3、Rrm2).经6 Gy照射后小鼠MSCs中表达下调的所有基因中,有10个基因在6 Gy+G-CSF组小鼠MSCs中的表达上调(Ccl19、Ccl21a、G6pc2、Igf1、Tnnt2、Ifna6、Tnfrsf14、Il13、Acaca、Oxsm).以上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因子及其受体间相互作用通路、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调节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中.结论 G-CSF可能对辐射诱导MSCs远期损伤有修复作用,其分子机制可能与调节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分化及促进免疫应答有关.

    作者:黄颂;邢永华;张俊伶;路璐;李程程;李德冠;孟爱民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广东省某三甲医院护士营养知信行调查

    目的 了解广东省某三甲医院护士营养知信行现状,为提高护士营养知信行水平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14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及t检验、相关性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调查问卷有效人数为128人,营养知识得分为(67.20±10.1)分,营养态度得分为(79.00±6.27)分,营养行为得分为(69.40±7.07)分.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营养知识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学历和参加营养知识培训(P<0.01);营养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护龄和参加营养知识培训(P<0.01);营养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科室(P<0.01).营养知识获取途径主要为在校学习(63.3%),期望获取途径主要为学术会议、讲座和营养学习班(53.9%、53.9%).结论 临床护士营养知识水平和行为水平偏低,营养态度较好,应提高护士人群的营养知识并改善其营养行为.

    作者:阮伟清;戴萌;刘倩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成都市龙泉驿区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小学生早餐行为调查

    目的 了解成都市龙泉驿区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小学生早餐行为现状,为深入研究小学生早餐问题及小学生早餐营养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成都市龙泉驿区一所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小学1~6年级小学生629名进行调查.使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收集其早餐行为信息,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 68.20%的小学生每周吃早餐5~7次,早餐主要由母亲准备的比例为45.15%,主要在家里食用早餐比例为75.08%,97.7%的吃早餐者早餐营养质量较差.结论 成都市龙泉驿区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小学生早餐营养质量较差,且有较多不吃早餐的现象存在.

    作者:张义琼;陈群;陈洁;马静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维生素D受体Taq Ⅰ、Apa Ⅰ基因多态性与昆明汉族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云南昆明地区汉族2型糖尿病患者维生素D受体基因Taq Ⅰ (rs731236)、Apa Ⅰ (rs7975232)与2型糖尿病肾病(DN)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昆明汉族108例DN及180例糖尿病不伴肾病(NDN)患者的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Taq Ⅰ、Apa Ⅰ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分析并比较其临床资料、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等.结果 NDN患者Taq Ⅰ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T/T88.89%、T/t+t/t 11.11%,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T 93.33%、t 6.67%,DN患者Taq Ⅰ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T/T94.44%、T/t+t/t 5.6%,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T 97.22%、t 2.78%;NDN患者Apa Ⅰ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a/a45.60%、A/A+A/a 54.40%,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A 32.22%、a 67.78%,DN患者Apa Ⅰ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分别a/a51.85%、A/A+A/a 48.15%,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A 25.00%、a 75.00%.两组患者Apa Ⅰ、Taq Ⅰ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pa Ⅰ位点的aa和Aa基因型是DN发生的危险因素(OR=6.313、5.525,P=0.018、0.034).结论 aa和Aa基因型是DN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韩睿;董霞;苏炳驰;杨薇;刘华;宋滇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连枷臂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连枷臂综合征(FAS)的临床表现、电生理、病理特点及其临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3年8月就诊于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4例FA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电生理检查和肌肉病理检查)并随访所有患者.结果 4例患者中,男3例,女1例,发病年龄分别为48、58、61、71岁,平均(59.5±10.3)岁,发病方式均隐匿起病,缓慢进展,病程分别为2、2、3、4年,随访1~5年,主要表现为3例对称性双上肢近端无力、萎缩伴肌束颤动,不伴感觉异常,其中1例双上肢非对称起病,疾病后期向上肢远端及下肢发展.肌电图示广泛的神经源性损害,l例行肌肉病理示部分肌纤维萎缩呈小角状,以及部分肥大肌纤维.还原型辅酶Ⅰ染色可见个别靶样肌纤维,部分萎缩的肌纤维深染.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病情均无明显进展.结论 FAS病情进展呈良性过程,主要表现为对称性的双上肢近端无力萎缩,肌电图及肌肉活检符合失神经支配骨骼肌损害的特点,预后相对良好,可能是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良性临床变异型.

    作者:项正兵;黄刚;胡凡;屈新辉;吴晓牧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97例,按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两组:正常蛋白尿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同时选择4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尿白蛋白排泄率、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组间比较,并对尿白蛋白排泄率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各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糖尿病肾病组D-二聚体[(0.23±0.08)mg/L]、纤维蛋白原[(3.37±0.70)g/L]、同型半胱氨酸[(15.68±2.51) μmol/L]高于正常蛋白尿组[(0.19±0.07)mg/L、(2.71±0.71)g/L、(14.41±2.561)μmol/L](P< 0.05).正常蛋白尿组与早期糖尿病肾病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联合检测阳性率(37.5%、71.4%)明显高于单个阳性率(D-二聚体10.4%、20.4%,纤维蛋白原14.6%、24.5%,同型半胱氨酸29.2%、51.0%)(P< 0.01或P< 0.05).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与尿白蛋白排泄率成正相关(r=0.819、0.851、0.718,均P< 0.01).结论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较正常人群升高,并随着肾病的加重成上升趋势,联合检测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肾脏损害,从而尽早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防止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作者:王燕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膝关节操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

    目的 研究膝关节操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12月于佛山市南海区第二人民医院及下辖社区卫生服务站接受治疗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4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0例.对照组予以膝骨性关节炎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膝关节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膝关节功能评分及疾病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0%)明显高于对照组(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43.11±8.12)、(91.47±5.08)分,对照组为(42.54±8.41)、(72.60±8.15)分,两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但观察组患者增加更明显,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疾病复发率为6.5%,对照组为30.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膝关节操用于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时,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膝关节功能评分,降低疾病复发率.

    作者:朱海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