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假性肠梗阻110例临床治疗分析

史劲松

关键词:假性肠梗阻, 手术, 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假性肠梗阻的佳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5年6月~2011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110例严重慢性假性肠梗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手术组(62例)和非手术组(48例).手术组行盲肠造瘘、病变肠管切除手术,非手术组行保守治疗.通过对生存率、疾病复发、术后并发症和生活质量的分析来比较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的治疗效果.结果:手术组患者预后在生存率、疾病复发及生活质量方面明显优于非手术组(RR死亡=0.49,P=0.02<0.05;RR复发=0.46,P=0.000 1<0.01;RR生活质量=0.52,P=0.000 1<0.01).两组在并发感染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并发感染=1.06,P=0.80>0.05).结论:手术治疗严重慢性假性肠梗阻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相关文献
  •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29例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主要原因及髋臼骨缺损的处理方法.方法:选择2005年6月~2010年6月我院髋臼骨缺损患者29例(29个髋关节)行翻修术,采用打压颗粒植骨、髋臼假体置换重建髋臼骨缺损后进行假体固定.应用Harris评分标准及髋正位片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行髋关节置换翻修术的主要原因为无菌性假体松动.本研究29例患者到随访结束时均无明显骨吸收及假体位置变化.经Harris评分显示,术前患者平均得分为(37.5±7.9)分,末次随访时平均得分为(91.3±8.3)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无菌性假体松动是人工髋关节翻修的主要原因,而打压颗粒植骨联合髋臼假体置换能合理、有效地重建缺损的髋臼骨.

    作者:汪志红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高频电灼术联合硅胶管植入治疗泪道阻塞63例

    目的:观察高频电灼术联合硅胶管植入治疗泪道阻塞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7月~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泪道阻塞患者63例114眼,其中,单纯泪道阻塞45例83眼,合并慢性泪囊炎18例31眼,均采用高频电灼联合硅胶管植入进行治疗,术后用抗生素加激素冲洗,随访观察6~12个月.结果:单纯泪道阻塞治愈39例68眼,好转10例13眼,无效2例2眼,有效率为97.6%;合并慢性泪囊炎治愈15例24眼,好转5例6眼,无效1例1眼,有效率为96.8%.结论:高频电烧灼术联合硅胶管植入治疗泪道阻塞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吕洁;夏承志;阳永明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新疆哈萨克族民药包尔胡特枝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

    目的:对哈药包尔胡特枝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植物化学成分系统预试和专项预试法.结果:包尔胡特枝中糖类、鞣质、皂苷、醌类、香豆素内酯类、有机酸、酚类及油脂的系统预试试验结果为阳性.蒽醌类的专项预试试验结果为阳性.结论:哈药包尔胡特枝中含有糖类、鞣质、皂苷、醌类、香豆素内酯类、有机酸、酚类及油脂等成分.

    作者:厉彦翔;阿斯亚·拜山伯;玛依拉·马吾列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肺炎支原体与C-反应蛋白同时检测在诊断小儿呼吸道感染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C-反应蛋白(CRP)同时检测在诊断小儿呼吸道感染中的价值.方法:对呼吸道感染患儿1 061例用被动凝集法检测肺炎支原体.其中,对肺炎支原体阳性(支原体肺炎组)121例、肺炎支原体阴性(细菌性肺炎组)50例和对照组30例健康儿童测定CRP.结果:1 061例小儿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阳性286例,阳性率为26.96%.支原体肺炎组CRP阳性35例,阳性率为28.93%,细菌性肺炎组CRP阳性47例,阳性率为94.00%,对照组CRP无一例阳性,三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支原体肺炎患儿CRP稍高但没有细菌性肺炎增高明显.肺炎支原体、CRP同时检测对支原体肺炎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徐建民;黄伟丽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恶性胸腹水患者热疗联合腔内化疗的疗效及护理研究

    目的:探讨热疗联合腔内化疗治疗癌症患者恶性胸腹水疗效及护理策略.方法:对已确诊的25例恶性肿瘤引起的胸腹水患者,采取胸腹腔积液引流后行腔内化疗,并联合局部热疗,治疗前进行心理护理及相应准备工作,定期巡视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加强引流、热疗及不良反应的护理.结果:25例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4.0%,生活质量改善率为80.0%,治疗后仅1例浅Ⅱ度烫伤患者,经对症护理后痊愈,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热疗联合腔内化疗治疗癌症患者恶性胸腹水效果好,治疗中合理的护理策略、舒适的护理可减少热疗联合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黄丽春;程毓媚;陈宏;刘跃;丁云霞;李懿;王永刚;李英华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PICC培训综合知识考试模块建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护理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从软、硬件两方面把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护士培训基地建设成一流的信息管理、教育教学的平台.笔者设计开发的考试管理系统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该系统本着减轻带教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护生考试的流程,增强参加考试学生的身份识别,这比传统的考试模式节省人力、财力和时间.系统分为三大模块:考试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和用户注册模块.系统管理模块是进行题目的添加、存储和删除,是系统运行的基础;考试模块是通过姓名或考号以及密码登陆系统,从题库中随机抽取适合的题目,形成试卷;用户注册模块的任务是完成师生的注册和删除.

    作者:张一鸣;乔爱珍;陈玉静;马威;余国钊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应用去氨加压素对围术期输血及失血的影响

    目的:探讨去氨加压素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围术期出血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5月~2010年5月收治入院的62例拟行单侧THA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治疗组应用去氨加压素按照0.3 μg/kg溶于100 ml生理盐水配制,静脉滴注,术前30 min应用1次,术后1次/d,连续用2 d;对照组仅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者失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并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Hb、Hct、Plt及APT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两组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5例患者获1~3个月随访,仅2例表现为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结论:在THA术中及术后短期使用去氨加压素能有效减少患者的失血量和输血量.

    作者:杨鸿发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食管癌放疗前后外周血癌胚抗原mRNA与蛋白检测的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食管癌放疗前后外周血癌胚抗原(carcinogenic embryonic antigen,CEA)mRNA与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7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根治性放疗前后外周血,应用巢式RT-PCR检测CEA mRNA的表达,放免法检测血清CEA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放疗疗效的关系.结果:放疗前CEA mRNA阳性者与CEA蛋白升高者分别占47.2%(34/72)与22.2%(16/72),CEA mRNA的诊断效能显著优于CEA蛋白.并且,放疗前CEA mRNA阳性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46),而CEA蛋白升高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无关.放疗后CEA mRNA与蛋白表达变化均与放疗疗效有关(P=0.034、0.037).结论:如检测方法得以改进,食管癌外周血CEA mRNA有望成为替代血清CEA蛋白的有效分子标记.

    作者:薛金俊;袁昕;殷旭东;汪瑞;张正荣;夏广鑫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早期空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52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营养支持不同分为肠内营养(EN)组和全胃肠外营养(TPN)组,每组各26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各生化指标、APACHE-Ⅱ评分、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异.结果:EN组治疗2周后C反应蛋白和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TPN组,而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TP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和平均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TPN组(P<0.05),而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对SAP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有助于改善SAP患者的营养状况,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夏月华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健康教育路径表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表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86例在我院首次住院准备化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指导,实验组应用健康教育路径表进行健康指导.比较两组患者的化疗后焦虑、抑郁、血管静脉炎发生率及满意度.结果:应用健康教育临床路径表管理,对照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分别为(46.41±7.44)、(44.46±10.45)分,实验组分别为(36.45±9.23)、(41.14±10.0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51.2%,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1.6%,对照组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6.13,P<0.01);对照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入院和出院时分别为69.77%和76.74%,实验组满意度入院和出院时分别为67.44%和95.35%,两组出院时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健康教育路径表进行健康指导,可改善肿瘤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更利于系统性、规范化地进行健康教育.

    作者:严妍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CTA成像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及继发血栓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对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及继发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经下肢静脉血管造影(DSA)证实的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因其他病行下腹部及盆腔CTA检查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髂静脉内径及受压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受压髂静脉前后内径为左侧(2.7±1.3)mm,右侧(2.6±1.2)mm,对照组患者对应髂静脉前后内径为左侧(7.3±1.5)mm,右侧(7.8±2.1)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5、12.46,P<0.05).观察组30例患者CTA诊断与DSA检查结果一致,其中,左髂总静脉受压26例,右髂静脉受压4例,其中,14例患者继发血栓形成.结论:CTA检查与DSA检查的一致性较高,并且无创方便,可以准确显示受压髂静脉内径及受压程度及下肢静脉继发血栓情况,值得应用.

    作者:张鹏举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苯妥英钠血药浓度

    目的:建立测定血清中苯妥英钠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以Hypersil C18柱(4.6 mm×200 mm,10 μm)为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50∶50),流速为0.8 ml/min,检测波长为230 nm,血清样品加入3 μl硫酸溶液(6 M)混匀后用重蒸乙醚提取.结果:苯妥英钠血清样品线性范围为2.00~150.00 mg/L,低、中、高三种不同浓度(8.33、33.33、100.00 mg/L)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40%、95.50%、102.71%,日内、日间RSD均小于5%.结论:本方法准确性好,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可满足苯妥英钠血药浓度监测要求.

    作者:左晶;宋新文;汪洋;许琼;刘炘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非杓型高血压应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的时间治疗学研究

    目的:观察非杓型高血压患者不同时间应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后各血压参数的变化,探讨其佳用药时间.方法:采用随机排列表将80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40例:A组每晨7:00服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B组每晚19:00服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剂量均为1粒/d.随访6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6个月3个时点分别进行诊室血压和24 h动态血压监测检查,以收缩压为观察指标,计算并比较两组的诊室收缩压下降均值、白昼收缩压下降均值、夜间收缩压下降均值、谷峰比值、平滑指数、白昼和夜间收缩压达标率、杓型血压转变率.结果:①治疗后各时点两组的诊室收缩压、白昼收缩压、夜间收缩压均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②两组各时点谷峰比值均>70%;平滑指数均>1;③治疗后8周A、B两组的夜间收缩压的下降均值分别为(14.66±4.37)、(16.47±3.14)mm Hg(1 mm Hg=0.133 kPa),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收缩压达标率分别为25.00%、4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杓型血压转变率分别为20.00%、4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后6个月A、B两组的夜间收缩压的下降均值分别为(20.15±4.59)、(22.45±3.76)mm 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收缩压达标率分别为42.50%、6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杓型血压转变率分别为45.00%、6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无论何时用药均能平稳有效降压,但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采用晚间给药效果更佳,更有利于控制夜间血压水平,并使其血压的昼夜节律由非杓型纠正为正常的杓型.

    作者:陈振强;笱晓葵;王小明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监测

    目的:了解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抗生素以外的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0年临床分离的193株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药敏结果,采用K-B琼脂扩散法,结果判定依据NCCLS(2004版).结果: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率逐年升高,除万古霉素、呋喃妥因、丁胺卡那、米诺环素以外,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红霉素等6种抗生素耐药率高达65%~92%.结论:连续监测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耐药性,为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有力依据.

    作者:袁红萍;周文俊;朱奋勇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湛江市公务员高尿酸血症及相关性疾病的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HUA)在公务员中的分布特点及相关疾病的检出率,为心脑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一级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湛江市7 943例公务员HUA及相关性疾病(超体重、高血压、脂肪肝、血糖、血脂异常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湛江市公务员HUA检出率为22.01%(1 748/7 943),男性公务员HUA检出率(29.24%,1 654/5 657)显著高于女性公务员(4.11%,94/2 286),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且男性HUA主要分布在30~49岁年龄组.HUA患者组的超体重、高血压、脂肪肝、血糖、血脂异常检出率(45.65%、24.54%、70.42%、12.87%、50.69%)明显高于尿酸正常组(24.44%、15.37%、42.11%、9.35%和3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公务员HUA检出率较高,HUA与年龄、性别等因素有关,HUA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检出率性高于正常人群.

    作者:廖梅;梁巧莹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产科婴儿防盗安全管理及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预防产科婴儿被盗的护理安全措施.方法:分析母婴同室婴儿被盗的风险因素和医院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包括病房安装防盗门、责任护士加强宣教,认真履行婴儿防盗安全告知义务,加强病房巡视及交接班制度.结果:实施2年以来未发生婴儿被盗事件,孕产妇满意度由89.12%上升到98.22%.结论:结合医院自身特点采取的婴儿防盗安全措施,可杜绝婴儿被盗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陈学会;孙彦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下颌骨恶性骨母细胞瘤误诊牙龈瘤2例的临床分析

    下颌骨恶性骨母细胞瘤较为罕见,临床常易误诊.本文中2例首诊时均误诊为牙龈纤维瘤.通过分析病例及复习文献,在此探讨引起误诊的原因以及避免误诊的方法.

    作者:黎昌学;孙斌;徐江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全子宫切除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全子宫切除患者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择期行经腹全子宫切除患者100例,均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将其分为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组(D组)和舒芬太尼组(S组),每组各50例,术后均采用PCEA.镇痛泵药液配方,D组,地佐辛0.3 mg/kg+舒芬太尼1 μg/kg+左旋布比卡因3 mg/kg;S组,舒芬太尼2 μg/kg+左旋布比卡因3 mg/kg.两组药液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8、12、24、48 h的疼痛强度评分和舒适度评分;记录48 h内患者自控镇痛(PCA)按压总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及舒芬太尼的累积用量;观察对比两组术后运动阻滞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术后镇痛期间患者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皮肤瘙痒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果:D组患者术后疼痛强度评分显著低于S组(P<0.05),舒适度评分高于S组(P<0.05);术后48 h内,D组PCA按压总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及舒芬太尼的累积用量均少于S组(P<0.05);术后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和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D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全子宫切除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效果确切,可减少舒芬太尼的用量,且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麻醉中选用.

    作者:沈勤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左氧氟沙星治疗支原体肺炎30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治疗支原体肺炎的有效方法,合理选择抗生素.方法:收集整理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确诊为支原体肺炎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阿奇霉素组22例,左氧氟沙星组30例,分析阿奇霉素和左氧氟沙星在临床应用中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发现阿奇霉素的耐药增加,阿奇霉素组体温下降趋缓,左氧氟沙星组体温下降明显,两组体温下降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奇霉素组肺部影像吸收总有效率为63.64%,左氧氟沙星组为100.00%,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5.432,P<0.01).结论:左氧氟沙星治疗支原体肺炎疗效优于阿奇霉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铁彪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一例多发严重血管狭窄患者治疗反思

    心脑血管病作为常见病、多发病,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和生活质量造成巨大影响,特别是急性心脑血管病同时发生时,明显增加治疗难度.本文通过1例包括四肢、脑血管、心血管多发严重血管狭窄患者治疗中出现的情况进行反思与总结,旨在寻找治疗中的不足与经验,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抢救水平.

    作者:邹克勇;刘新红 刊期: 2011年第34期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