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26例肝性脑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孙健;殷蕾

关键词:肝性脑病, 相关因素, 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肝性脑病(HE)的相关因素.方法:同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6例HE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病的相关因素,比较不同数量发病因素HE患者之间的预后.结果:HE发病因素依次为上消化道出血、各种感染、高蛋白饮食及电解质紊乱,且HE的病死率随发病因素数量的增多而升高.结论:HE诱因多,要指导肝硬化患者合理饮食,避免诱发因素,以减少HE的发生.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相关文献
  • 学龄前儿童140例龋齿患病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由于龋齿已被认为是儿童普遍的慢性疾病之一,通过了解学龄前儿童龋患状况,进一步探讨儿童的口腔保健及龋齿防治工作的重点.方法:按WHO龋齿检查诊断标准进行调查,由检查者提问并记录.结果:本幼儿园儿童龋患率为54.29%.龋均数为3.12.女童与男童相比较高.不同年龄的学龄前儿童患龋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升高.下颌第一、二乳磨牙患龋齿多,其次为上颌中切牙及上颌第一、二乳磨牙,下颌侧切牙、下颌中切牙及乳尖牙低.结论: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应的口腔卫生保健措施却没有及时跟上.预防乳牙龋齿发病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儿童要有良好的口腔卫生和饮食习惯,家长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是关键.

    作者:杨旭;刘春灵;刘小伟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两种治疗方法在妊娠期急性阑尾炎治疗中的比较

    目的:探讨两种治疗方法在妊娠期急性阑尾炎治疗中的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2008年5月40例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患者中,处于妊娠早、中期33例,晚期7例.38例表现为右下腹痛,40例均有腹部压痛及消化道症状,33例伴发热.25例诊断后立即手术者均治愈,术后切口感染1例,流产1例.15例行保守治疗,其中,早、中期妊娠12例,治愈5例,好转4例,保守治疗失败3例症状加重转手术治疗,3例均流产,其中1例合并切口感染;晚期妊娠3例,均症状加重转手术治疗,3例均早产,2例早产儿死亡.无一例孕妇死亡.结论:对于妊娠期合并急性阑尾炎的患者,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是处理本病的关键,手术治疗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伟民;杨绿舜;郑定容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56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给予头孢呋辛钠(100 mg/kg)加入0.9%氯化钠中稀释后静滴,1次/d;10%葡萄糖加利巴韦林(10 mg/kg)静滴,1次/d(按山东省疾病控制中心诊疗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热毒宁注射液0.5 ml/kg加入10%葡萄糖中稀释静滴.1次/d,疗程5d,分别观察其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在退烧时间、疱疹消退时间、咽颊红肿消退时间及止咳时间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显著.

    作者:高树迎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宫颈液基细胞学与HPV检查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宫颈液基细胞学(TCT)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查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我院2007年12月~2009年1月诊治230例发现宫颈异常的患者,均进行TCT检测与HPV检查.结果:HPV检查的敏感度为88.5%,TCT检测的敏感度为78.3%,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HPV检查对CIN Ⅱ、CIN Ⅲ及浸润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TCT检测(均P<0.05).结论:TCT检测与HPV检查是筛查宫颈病变的有效方法,两者结合可以提高宫颈病变的早期诊断率.

    作者:郑艾红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产房潜在的护理风险及防范要点

    护理风险是指护理工作中对患者、医院工作人员、探视者造成的损害.产房是观察产妇产程及接产的场所,具有工作压力大、变化快、风险高的特点,是临床风险事件高发区,不只会加重患者负担,危及患者生命,也会影响产房护理工作的开展,造成护患关系恶化.因此,认识潜在的产房护理风险,对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有效回避护理风险,保障母婴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阿丽亚·阿斯哈提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润燥止痒胶囊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10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润燥止痒胶囊口服,4粒,3次/d,同时口服依巴斯汀10 mg,1次/d,连续治疗4周;对照组单独口服依巴斯汀,方法疗程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00%,对照组为74.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11.96,P<0.05).结论:润燥止痒胶囊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确切,副作用少.

    作者:卢斌珠;潘延斌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咽旁脓肿3例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咽旁脓肿急诊急救经验,以更好地挽救患者生命.方法:分析3例患者咽旁脓肿经紧急咽部CT确诊并紧急行气管切开术等的治疗过程.结果:2例治愈出院,1例死亡.结论:咽旁脓肿是耳鼻喉科急症,若处理得当,患者恢复良好,否则,延误诊治会造成严重致死性并发症.

    作者:毕凌志;闫红英;张彩花;王清波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胃肠道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对胃肠道术后经鼻肠管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治疗的观察,评价其疗效、并发症及可行性.方法:68例胃肠道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EN组)术中放置鼻肠营养管,术后第1天开始应用瑞素,持续7d,胃肠外营养组(PN组)从外周静脉输入卡文,观察临床表现和测定营养支持前后患者的血糖、总蛋白、清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及其他有关营养状况的指标,比较吻合口瘘和腹腔感染发生率及肝功能情况,并对比医疗费用.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肝功能、血糖无明显差异;EN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均早于PN组.各组术后血清清蛋白、转铁蛋白在营养支持后略有下降,差异不明显,前清蛋白PN组较EN组有明显下降.结论:胃肠道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可行,两种营养支持方法对于改善胃肠道术后营养状况、降低蛋白质分解均有一定的作用,总体效果相当,短期内缓解负蛋平衡EN组略优,EN在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方面具有优越性.

    作者:何明刚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与芬太尼复合羟丁酸钠诱导用于小儿有呼吸气管插管的比较

    目的:观察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与芬太尼复合羟丁酸钠在小儿麻醉慢诱导保留呼吸气管插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40例4~11岁ASA Ⅰ级的患儿,随机分为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RF组)和芬太尼复合羟丁酸钠组(F组),两组均给予术前用药及局部表面麻醉,两组药物注射速度均大于60 s,注药后90 s由固定麻醉医师行气管插管,观察插管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两组均能完成气管插管,RF组和F组插管满意率分别为80%和50%,RF组比F组插管时间明显缩短(P<0.01).结论:在保留患儿呼吸的条件下进行气管插管,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与芬太尼复合羟丁酸钠均能提供较好的气管插管条件,前者优于后者.

    作者:周灿华;徐鹏;孟庆友;刘聪霞;智宗协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和防范措施

    急诊科护士在日常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危险因素,包括感染、损伤、心理社会压力等,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必须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金纳新;刘亚力;石艳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PBL结合情景教学法在心肺复苏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结合情景教学法在心肺复苏教学中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将学生分成2组.对照组31名学生在教学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法,观察组32名学生在教学中采用PBL结合情景教学法,比较2组学生心肺复苏理论考试、技能考核成绩,调查学生对PBL结合情景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心肺复苏理论考试成绩分别为(84.2±9.7)分和(78.5±10.1)分(P<0.05),观察组的技能成绩为(86.1±9.5)分,明显大于对照组的(72.5±10.2)分(P<0.01).96.8%的学生喜欢PBL结合情景教学法.结论:PBL结合情景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

    作者:王长远;秦俭;孙长怡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谈医院制剂的可持续发展

    分析我国制剂室普遍存在的问题,介绍我院制剂室面临问题所采取的对策及经验教训,探讨我国医院制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作者:周晓兰;程晋兰;陈长贤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适当调整血液净化(灌流+透析)中的肝素、温度、血流量防止灌流器凝血堵塞的临床观察

    目的:通过适当调整血液净化中的肝素、温度、血流量,防治灌流器凝血堵塞.方法:将药物中毒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上机时给与肝素首剂.透析液温度采用常温的36.0~36.5℃.血流量在150 ml/min以下.治疗组:采取上机前10~15 min给予肝素首剂,透析液温度采用37.0℃,血流量在150~180 ml/min.观察两组在透析过程中灌流器凝血堵塞的情况.结果:对照组有20%的患者在净化过程中发生灌流器凝血,需更换灌流器.而治疗组在净化过程中无一例发生灌流器凝血.对照组在下机后灌流器明显堵塞者大于50%,治疗组只占20%.结论:即适当调整血液净化中的肝素、温度、血流量可有效防治灌流器凝血堵塞.

    作者:国春玲;戚拥军;崔秀娴;张春林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儿童保健的开展关键——对婴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

    对婴幼儿家长开展健康教育是促进儿童保健实施的关键.医护人员应利用各种机会,对婴幼儿家长进行面对面的健康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宣传儿童保健知识,传授儿童保健技术.通过对婴幼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可大大提高家长对儿童保健的重视,从而减少儿童患病率,降低死亡率,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作者:查晓梅;曾德秀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48例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原因分析和处理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中大出血发生的原因与相应处理.方法:对2007年4月~2008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4482例剖宫产患者中,术中出血量≥1 000 ml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原因主要是子宫收缩乏力和胎盘因素,出血量1000~1499 ml者40例;1500~2000 ml者5例;≥2 000 ml者3例.结论:剖宫产术中出血的原因很多,但主要为子宫收缩乏力和胎盘因素,术中正确使用宫缩剂、及时缝合和压迫止血可减少出血,B-lynch缝合以及介入治疗可明显减少子宫切除,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术前识别出血的高危因素,有助于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作者:马斐飞;於利刚;熊琴芳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连续性血液净化疗法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抢救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4例不同病因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方法治疗,对比前后血小板、凝血因子、临床症状、体征和有关指标,评估血液净化的治疗效果.结果:4例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后血小板、凝血因子升高,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改善,其中,3例症状缓解,1例患者因原发病诱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血液净化是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有效手段.

    作者:朱凯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急救护理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100例患者的紧急抢救措施和快速有效的护理.结果:抢救成功95例,死亡5例,抢救成功率为95%.结论: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心理护理、及时彻底洗胃、合理恰当应用阿托品、防止反跳现象,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黄继红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患者自控镇痛(PCA)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患者自控镇痛在术后镇痛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总结78例术后患者应用自控镇痛的病例资料.结果:疼痛的定量按4点口述评分法(VRS-4)评分,1分47例,占60%;2分26例,占33%;3分5例,占6%.结论:只要认真操作,仔细观察,使患者配合,有问题及时处理,效果良好.

    作者:唐国平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糖尿病教育对血糖、血压控制及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糖尿病教育在血糖、血压的控制中的作用及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系统的糖尿病教育,对照组则不系统讲解,只是普通宣教.观察期为2年.结果:两组患者血糖、血压、肾功能及偶发事件发生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系统的糖尿病教育能更好地控制血糖及逆转早期糖尿病肾病,减少偶发事件.

    作者:向前;王利玲;徐严菊;于敏;谢民栋;洪雪儿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肛肠科医原性疾病病因分析

    综述肛肠科医原性疾病的常见发病原因,为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提供临床理论指导.

    作者:黄勇 刊期: 2009年第22期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