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临床研究

闫秀玲;贾彦彦

关键词:分娩镇痛, 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 罗哌卡因, 芬太尼
摘要:目的:研究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程、母婴的影响.方法:采用罗哌卡因、芬太尼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对90例产妇行分娩镇痛,作为观察组,对未使用分娩镇痛药物进入产程的92例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两组第二产程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总产程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分娩方式、产后出血、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罗哌卡因、芬太尼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效果可靠,对母婴无不良影响,但有第二产程延长趋势.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相关文献
  • 如何做好一名中医编辑

    编辑,指对资料或文稿按一定要求进行整理、加工,也特指从事这项工作的人.这就要求编辑要具备一定的素质.比如文字加工素养、专业知识素养、统筹整理素养、审订宣传素养,甚至交际应酬素养等.

    作者:叶晨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双黄连引起不良反应的回顾性调查

    目的:调查双黄连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0~2006年期间郑州大学五个附属医院发生的54例双黄连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双黄连过敏与年龄、性别无关(P>0.05),与给药途径有关,静脉滴注易发生不良反应(P<0.05);该药致敏的特点:以速发型为主,起病急,进展快,66.67%反应发生在30 min以内,且为多系统损害,其主要症状为胸闷、心悸、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意识模糊、血压下降等.结论:双黄连引起的速发型变态反应是临床关注的重点.

    作者:董风其;张军;赵阳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微波提取蜂胶总黄酮的工艺研究

    目的:确定微波提取蜂胶总黄酮的佳工艺.方法:采用LG MG-5062TV2微波炉进行提取,以蜂胶总黄酮为筛选指标,按L9(34)正交表进行实验.结果:蜂胶总黄酮佳提取工艺为取蜂胶粗粉用80%的乙醇进行微波提取,微波功率为360 W,用40倍(V/W)的溶剂提取3次,每次为6 min.结论:得到了微波提取蜂胶总黄酮的佳工艺,该工艺稳定,提取率高.

    作者:王小明;刘逆夫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高压氧结合针灸治疗脑外伤患者的效果观察与分析

    目的:观察高压氧结合针灸治疗脑外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对96例脑外伤患者采用高压氧、针灸配合药物进行综合治疗.同时,对83例对照组患者根据病情给予降颅压、抗感染、改善脑供血、保护脑细胞等治疗,有手术指征者行清除血肿、减压和清创术.结果:出院时两组患者功能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疗效治疗组也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高压氧结合针灸治疗能够明显提高脑损伤患者疗效.对肢体功能有明显提高.

    作者:郭俊梅;白作金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铝碳酸镁与莫沙必利联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铝碳酸镁与莫沙必利联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12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40例,口服铝碳酸镁(商品名:威地镁)1 000 mg,3次/d;B组40例,口服莫沙必利(商品名:新络纳)5 mg/次,3次/d;C组40例,口服铝碳酸镁(商品名:威地镁)1000 mg,3次/d,莫沙必利(商品名:新络纳)5mg/次,3次,d.疗程均为4周.结果:铝碳酸镁联合莫沙必利治疗组的有效率87.5%,显效率70.0%,明显优于单用铝碳酸镁及莫沙必利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铝碳酸镁与莫沙必利联合能有效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症状,疗效明显、安全可靠.

    作者:金韩;黄重发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物流与信息管理在医院药库管理中的运用

    目的:根据现代医院发展的形势,在供大于求的前提下,探索医院药库管理的新模式.方法:参阅有关资料,具体分析医院药库实施现代化的物流与信息管理的可行性和所受制约的因素.结果:在适当的条件下可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药库药品的物流管理.结论:借助新的控制流程,全面通畅的信息渠道,物流管理将会成为医院药库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作者:俞海燕;徐爱军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加强慢性病防治要重视三级预防

    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生活水平在提高,生活方式日益现代化,而人们的健康意识却相对滞后.体力活动逐渐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质、低纤维素的不合理饮食,使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的发病率快速增长,发病年龄明显提前.

    作者:郜文玲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新生儿窒息抢救8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如何应用简单快捷的新生儿窒息抢救方法以提高窒息新生儿的存活率及生存质量.方法:采用清理呼吸道、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按压、药物综合治疗.结果:经上述方法抢救成活率高达98.75%.结论:提高窒息新生儿的存活率与窒息抢救方法、宫内缺氧情况、Apgar评分、窒息时间及抢救疗效有着明显的关系,加强围产期保健、产时监护,尤其发生窒息后快速正确地抢救复苏,是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及减少伤残和后遗症的关键.

    作者:任淑娟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B型超声诊断子宫肌瘤的探讨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子宫肌瘤的临床价值和子宫肌瘤声像图特殊病例的分析.方法:用经腹常规扫查及腹部加压扫查法检查子宫肌瘤100例,了解病灶大小及回声特征.定期动态观察监测病灶变化.结果:100例中肌壁问肌瘤40例.浆膜下肌瘤35例,黏膜下肌瘤25例;高回声型占45%,低回声型占20%,中等回声型占20%,混合回声型占15%.结论:超声可动态观察子宫肌瘤的声像图特征,及时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靳先珍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中药治疗脑血栓形成60例临床观察

    将我们近年收治的6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运用黄芪、川芎嗪注射液和维脑路通注射液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忠敏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小剂量吲哒帕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小剂量吲哒帕胺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48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用小剂量吲哒帕胺(1.5 mg,1次/d),观察血压变化,并测定血糖、血脂、血尿酸、血钾,观察药物的安全性.结果:服药8周后,降血压总有效率为83.3%,收缩压/舒张压由治疗前的(165.2±3.1),(97.5±11.2)mmHg降至治疗后的(141.2±11.8)/(88.1±8.9)mmHg,治疗2周即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持续8周.用药后血生化均无明显的变化.结论:小剂量吲哒帕胺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疗效显著,耐受性好,副作用少.

    作者:余德奎;许佩群;谢荣迪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全麻诱导的注药顺序的不同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研究在全麻诱导期应用相同的麻醉诱导药物,观察不同的注药顺序对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三组:依托咪酯组、异丙酚组和芬太尼组,麻醉诱导采用目前常用的依托咪酯脂肪乳剂0.3 mg/kg、芬太尼3μg/kg、阿曲库铵0.6 mg/kg和异丙酚2mg/kg.依托咪酯组用药顺序为依托咪酯、阿曲库铵、芬太尼和异丙酚;异丙酚组为异丙酚、阿曲库铵、芬太尼和依托咪酯;芬太尼组为芬太尼、阿曲库铵、依托咪酯和异丙酚.详细观察记录各组病人诱导前、诱导后、插管前病人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三组病人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有改变,依托咪酯组病人在诱导后、插管前与诱导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异丙酚组和芬太尼组在诱导后、插管前与诱导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诱导前三组病人血流动力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诱导后、插管前异丙酚组和芬太尼组与依托咪酯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相同用药的情况下,采用依托咪酯、阿曲库铵、芬太尼和异丙酚的顺序注药对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既可以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同时又能够减低对病人的不良影响.

    作者:张建华;顾文彤;李淑桂;黄俊伟;李日长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超声对乳腺癌TNM分期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乳腺癌TNM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128例术前经病理活检诊断的乳腺癌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TNM分期的准确率与术后病理分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T、N分期准确率分别为85.9%、95.4%,对淋巴结的漏诊率为4.6%.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对乳腺癌术前TNM分期作出较准确的判断,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据.

    作者:陈俐莹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外伤性脑梗死2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总结28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和治疗结果,并对患者GCS评分与预后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痊愈13例(46.4%),轻残7例(25%),中残4例(14.3%),重残3例(10.7%),死亡1例(3.6%).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断预后标准,痊愈患者与轻残患者GC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中残、重残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死亡患者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外伤性脑梗死多为颅脑外伤导致的脑血管痉挛、血管损伤、血栓形成、颅内压增高及脑灌注压降低等原因引起,好发于基底节区,临床表现依梗死灶的部位和范围的大小而有不同,患者GCS评分越低,预后越差,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提高疗效.

    作者:郭伟;杨德民;何俊德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336例手术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为手术科室抗菌药物的应用提供依据,规范我院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方法:随机抽取2005年手术患者病历336份,及相关抗菌药物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了解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判断手术科室选择、使用抗菌药物是否正确.结果:被调查的病历中,治疗用药254例,占75.60%;手术期预防感染用药61例,占有18.15%;围手术期不用抗菌药物21例,占6.25%;所选用的药物敏感率在85%以上者,占92.45%;预防用药均在手术后给药;抗菌药物疗程1~35 d,多数4~12 d.联合用药方面:治疗用药多数二联,但仍有三联、四联;I类切口选项用单一品种(头孢呋辛)作为预防用药.用药频率排序:头孢噻肟、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哌拉西林、头孢曲松、头孢唑林.结论:手术科室普遍选用抗菌药物作抗感染治疗或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均能选用敏感率高的药物,但在联合用药、用药时间、用药疗程、选用品种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预防手术切口感染为术后用药,医院应加强管理.

    作者:罗汉电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时间的研究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拔针后需要按压的时间.方法:选择我科648例病人随机分为A、B、C三组,输液后分别按压3 min、5 min、10 min,观察有无皮下淤血,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三组的淤血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与A组差异有显著性,B组与C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静脉拔针后按压5 min已能有效防止皮下淤血的发生.

    作者:孟凡霞;李岩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是临床广泛应用的药物之一.在抗菌药物为保障人类健康、降低病死率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

    作者:胡书佑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探析

    针对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现状,阐述加强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性及应采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作者:刘颖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医学写作中统计表的规范性应用

    鉴于目前发表在医学学术期刊文章的写作中统计表多有因欠自明性而不能做到明确表述的现象.本文就编制统计表诸要素规范做一介绍.

    作者:任延刚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乌头汤治疗痹证138例临床体会

    目的:临床观察仲景乌头汤加减治疗痹证的疗效.方法:结合辨证论治,运用仲景乌头汤加减治疗痹证138例.结果:临床治愈98例,显效24例,有效例,治愈率71%,总有效率为96.3%.结论:仲景乌头汤是临床治疗痹证的有效方剂.

    作者:李晓惠;罗增武 刊期: 2007年第21期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