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常;娄岩
目的:通过在住院流程上实行电子化的预约登记,达到全院床位统筹管理、住院流程模式再造,患者高效、安全、快速诊疗的目的。方法:入院准备中心模式是在门诊和住院病房之间成立入院准备中心,统筹管理全院床位信息;在门诊医生工作站上实行院前医嘱录入功能,对院前医嘱进行预存;入院准备中心审核院前医嘱同时对病人进行住院时间预约,检验抽血和检查申请预约发送。结果:入院准备中心模式与传统住院模式相比,入院检验检查流程提前,减轻了患者等待住院及住院后排队等待检查时的焦躁心情,缩短了患者住院诊疗时间。结论:该模式有效降低了医院的平均住院时间,提高了医院的床位使用率,让临床医生能够为更多的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作者:李鹏;崔乃杰;曲强;陈军伟;辛海燕;徐浩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数字化医疗产品的蓬勃发展,但是我国数字化医疗产品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医疗机构中数字化医疗产品还未形成成熟的体系。通过调研我国数字化医疗产品现状和发展趋势,对现有数字化医疗产品信息及趋势进行整合构建和研究,分析当前我国数字化医疗产品的现实水平,据此设计数字化医疗产品体系的整体方案。力求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指导建立我国数字化医疗体系框架,为我国数字化医疗发展方向与思路提供借鉴。
作者:徐进;张晓祥;任宇飞;孟群;胡建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由于肿瘤的形状不规则以及CT图像中软组织之间灰度相似,边界模糊,导致基于CT图像的肿瘤分割一直是一个国际难点。针对肾脏肿瘤和肾脏灰度相似导致难以分割肾脏肿瘤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纹理特征的肾脏肿瘤分割算法。算法首先提取出能体现肾脏肿瘤和肾脏差异的纹理特征,再对其进行有效性选择,后采用加权欧氏距离分割出肾脏肿瘤,取得了良好的分割效果。
作者:高岩;王博亮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将原来的新农合卡进行升级,由各地区卫生管理部门主导,将原新农合卡升级为居民健康卡是目前健康卡建设的有效方法。基于新农合卡的居民健康卡包括金融、医疗两个行业应用,金融应用主要是实现健康卡资金的管理,医疗应用主要是用于就医身份识别,医疗结算,新农合报销,跨医院就医,就诊信息共享等。主要介绍了基于新农合卡的健康卡建设模式,针对健康卡运营模式、健康卡发行、健康卡受理机构改造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为各地建设基于新农合卡的居民健康卡建设提供依据。
作者:邹玲;张晓祥;李金;姚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为了杜绝医技部门多收费,减少漏收费,更好地依托信息化手段管理费用信息是关键。医院应用医技部门费用管理系统,实现了门诊及住院患者的补费退费操作,可以方便地查询住院患者的检查费用信息,简化了流程,提高了医院收费的准确性。
作者:刘姗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构建可信的电子病历系统。方法:引入第三方CA公司提供的数字签名验证服务器、基于病历文档的时间戳系统和电子签章系统,与电子病历系统有效集成,解决电子病历系统安全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结果:实现了签名数据的优化存储、三级审签的集成以及电子病历归档封存签名,保证了电子病历的可信性。结论:基于PKI的数字签名技术能够建立可信的电子病历系统。
作者:王文翠;李志强;秦芳;詹永丰;李亚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国内医院的医疗信息管理系统中,电子病历系统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随着《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和《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等文件相继出台,建立以个人信息为主线的电子病历系统及电子病历结构化已经是电子病历发展的必然方向。结合医院信息系统实际情况,就结构化电子病历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施和应用,为医院实施应用电子病历系统提供参考。
作者:梅文华;刁君;常奕;崔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主要阐述了通过病案管理系统实现军队医院首页在线质控的具体流程。病历无纸化推动传统病案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与持续改进。病案管理流程与相关配套软件要配合无纸化进程不断优化。依靠现有平台开发病案管理系统实现编目员在线编码、在线质控,确保首页质量准确性,提高了工作效率,解决了病历无纸化进程中的一大难题。
作者:朱艳艳;苏静;郑荣纬;洪雅君;王继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为了加快远程医疗服务的发展,扩大远程医疗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覆盖面,拓宽远程医疗服务的范围,减少因地区差异、医疗卫生资源差异等造成医疗水平的不平衡。针对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多年来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发展经历,多角度统计分析远程医疗开展的情况,以及采用SWOT分析法,对远程医疗服务的发展提出一些思考。
作者:张海波;白萍;邱彩连;阮青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从生命周期理论视角探索电子健康档案隐私保护问题及对策,为电子健康档案隐私保护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将电子健康档案从始至终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根据不同阶段隐私泄露风险提出相应隐私保护要求和建议。结果:在生命周期理论视角下,从概念设计、创建、保存、交换共享和利用五阶段阐述了电子文件档案隐私保护策略。结论:生命周期视角下研究电子健康档案隐私保护能针对各阶段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电子健康档案隐私安全和有效利用。
作者:秦盼盼;李亚子;郭珉江;谢莉琴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医联实时业务平台是在现有医联平台的基础上,从目前的每日定时采集业务数据提升为医院核心业务数据的实时化采集,在医联数据中心建设业务实时信息库,从而进一步为管理者提供实时信息指标监测应用。实时业务消息处理产品是医联实时业务平台的核心组成部分,根据医联实时业务数据交换的需求,针对业界主流的几种实时业务消息处理产品进行比较分析,终选出适合医联平台的实时数据交换产品。
作者:母晓莉;徐俊;杨烨;何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增长和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医院信息化项目的复杂性也在持续增长,并始终制约着项目建设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提升。如何实现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有效管理,是当前医院信息技术人员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将信息化项目管理过程扩展到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并对项目从可行性分析阶段一直到项目维护阶段全程进行管理,保障信息化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
作者:陈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随着与医院各信息系统的不断集成,电子签名技术逐渐取代手写签名,实现医疗电子文书的合法性。方法:详述了电子签名技术的实现功能、与医院各业务系统的集成和应用,以及在实施过程中总结的经验、遇到的问题,探讨电子签名在医院信息系统应用所带来的积极作用。结果:将电子签名技术与医院信息系统集成,不仅可以保障医疗文书的合法性,更可以规范临床业务,提升医院服务质量。结论:电子签名技术可以为医院带来积极作用,但同时也要重视该技术的引用所带来的使用安全性、可操作性等问题。
作者:李姗姗;费晓璐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针对传统Marching Cubes算法在进行三维重构过程中运算时间过长、算法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黄金分割点的Marching Cubes算法,使用棱边的黄金分割点代替Marching Cubes算法中等值面与棱边的交点。使公共棱边的交点和法向量的线性插值计算变为基本的数学运算,并且使计算的次数由4次减少为1次。实验证明,本次算法有效减少了算法的运算时间,提高了算法的执行效率。
作者:帅仁俊;陈书晶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加强对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性应用的监管。方法:通过梳理抗菌药物使用各种管理规范,形成完整方案并软件化,达到促进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目标。结果:系统上线后,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各项指标日趋合理,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事前干预的良好效果。结论:通过信息化手段,能够更及时、有效地落实抗菌药物使用管理规范,使抗菌药物使用趋于合理,值得推广。
作者:曹波;丁志宏;刘艳辉;顾朱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提高病案管理效率,降低病案存储耗费;挖掘有价值的历史病案,提升历史病案的可再利用性。方法:在粒度计算的基础上,用商空间理论描述并处理病案,同时用已有的VSM方法对病案进行检索。结果:有效管理病案,对病案进行检索、分类等操作。结论:提高了病案管理效率,帮助我国病案信息资源的有序积累,进一步提升病案在医疗过程和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作者:黄剑韬;黄志中;李刚;吴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区域电子病历数据中心是实现区域内医疗业务协同功能的数据资源和信息基础,将推动医疗信息的开放与共享,缓解医疗资源的不平衡、医疗成本高等问题。主要阐述混合冗余式数据中心模型架构及其在具体项目中的应用实现。
作者:朱远燕;高春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针对RCT应用于临床研究的不足,借鉴国外经验,探索如何利用临床医疗数据进行观察性研究,挖掘临床医疗数据的价值。方法:从当前临床科研数据利用现状、国外的观测性医疗结果合作组织(OMOP)的通用数据模型(CDM)的经验出发,探讨了CDM与临床科研的关系,并对其应用于临床科研的难点进行了思考与总结。结果:OMOP CDM应用于临床观察性研究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但仍需要考虑数据结构化程度、数据质量控制、标准化术语、隐私保护等问题。结论:其方法对临床数据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作者:何家双;肖晓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在不增加医院检查设备及检查医师的前提下,提高医院检查设备利用率和缩短患者检查排队等候时间。方法: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基于规则引擎的全院检查预约系统,使全院检查资源得到有序分配和利用。结果: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和减少患者等候时间。结论:全院检查预约系统对提升医院设备使用效率和优化检查流程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曹晓均;杨秀峰;余少欣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以手机运动监测App为基础的运动管理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体重、血糖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糖尿病管理策略,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帮助患者使用手机运动监测App,经过两周的适应后,要求患者晚餐后进行(2.8-3)Km/30-40min的快步走,运动频率每周不少于5天。12周后比较两组的体重、糖代谢指标以及SF36得分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干预组中有1例患者未能完成试验,其余29名患者空腹血糖、空腹C肽、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均较基线和对照组有明显改善;BMI无显著变化;SF36中有6个维度得分显著提高。结论:基于手机运动监测App的运动干预可以明显提高T2DM患者的运动主动性及依从性,且能够不同程度地改善糖代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张友琴;范洁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