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延锦;蔡立柏;董悦芝
2015年11月26日,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在广东省珠海市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妇幼保健发展论坛》上宣布成立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出生缺陷防治与分子遗传分会。北京大学生育健康研究所所长、卫生部生育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生育健康杂志》主编任爱国教授被选为第一届主任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出生缺陷防治与分子遗传分会作为一个平台,将综合和协调各科室和各学科的力量,开展跨学科协作,培训技术人员,推广适宜技术,开展科学研究,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技支撑,推动我国出生缺陷的预防和控制工作者,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北京市东城区1995—2014年主要出生缺陷变化趋势,研究其发生规律,了解产前筛查和不同形式的产前诊断对减少出生缺陷的贡献。方法利用北京市东城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缺陷监测系统及产科质量数据系统,总结北京市东城区从1995年初—2014年底出生缺陷及围产相关数据。结果北京市东城区1995—2014年出生缺陷的发生率波动于9.4‰~39.2‰,中位发生率为19.9‰。选取优回归方程为幂函数拟合,y =9.501X0.334,调整后 R2=0.614,P <0.001,残差平方和=0.804,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围产出生缺陷率无明显上升趋势。前8名出生缺陷中,先天性心脏病以较为稳定的发生率始终居于出生缺陷顺位第一;多/并指/趾、唇腭裂、脑积水、唐氏综合征、肢体短缩、外耳畸形、尿道下裂也是较为常见的出生缺陷。脑积水的发生率呈现下降趋势(线性回归 R2=0.96,P =0.02)。男胎总体出生缺陷的发生率高于女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尿道下裂发病均为男胎;多/并指/趾、唇腭裂、外耳畸形男胎的发病率高于女胎;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脑积水、唐氏综合征、肢体短缩的男、女发病率无差异。结论北京市东城区1995—2014年出生缺陷发生率波动于9.4‰~39.2‰,中位发生率为19.9‰,呈现缓慢上升趋势。随着产前诊断率逐年稳步提高,围产出生缺陷率较总体出生缺陷率无上升趋势。
作者:郝建珍;耿红;栾艳秋;陈燕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的一种生殖内分泌疾病,是引起生育期女性生育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PCOS患者卵巢血流灌注较正常卵巢丰富。卵巢的血流状况在卵泡的正常发育、排卵及卵巢激素的分泌上起着关键作用,卵巢血流灌注的异常可能导致了PCOS的发生与发展。本文主要对PCOS患者的卵巢血流特点进行阐述,并对其相关机制进行探讨,为进一步了解该病的发病原因及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帮助。
作者:刘梅梅;丁慧;尹晓静;王珊;李肖肖;于彩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北京市中小学校食堂及学生午餐供餐状况,为学校食堂标准体系建设和学生营养改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北京市教委所属全部1332所公立中小学校午餐供餐情况和学校食堂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53.8%的学校有食堂(包括自办食堂和托管食堂,下同),68.9%的学生在校吃午餐。457所学校自办食堂中有36.1%配备营养师。供餐单位提前公布带量食谱的为58.7%,按年龄制定食谱和为肥胖或营养不良学生提供食谱的分别为10.7%和8.2%。结论学校应完善食堂建设,加强营养师队伍建设,开展学生营养健康教育,使我市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真正得到改善。
作者:白承续;郭欣;徐文婕;刘峥;花晨曦;刘亨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了解1型糖尿病儿童低血糖的发生率、诱因、发生时间及低血糖表现。方法2008年1月—2014年10月本院确诊的1型糖尿病患儿共148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每日多次注射胰岛素组42例,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组20例,每日2次皮下注射预混胰岛素(常规治疗组)86例。请患儿及其家长坚持一日测血糖8次,共同观察、记录3个月内发生低血糖的情况。分析所测可能的原因、发生时间及低血糖表现。比较3组不同检查时间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148例患儿共完成血糖监测106209例次,漏测351例次,漏测率0.3%。共发生低血糖625例次,其中无症状低血糖255例次,症状性低血糖370例次,严重低血糖27例次。平均低血糖发生1.41次/(人·月),重度低血糖0.73次/(人·年)。常见临床表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乏力(11.2%)、饥饿感(10.9%)、震颤(7.5%)、恶心(6.1%)及困倦(5.4%)。3组早餐后2小时、午餐前、晚餐前、凌晨低血糖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胰岛素泵组早餐后2小时和凌晨、每日多次注射胰岛素组午餐前、常规治疗组晚餐前低血糖的发生率较其他组高。每日多次注射胰岛素组和胰岛素泵组午餐后2小时的低血糖的发生率高,常规治疗组午餐前低血糖的发生率高,高于同组其他时间。常见的低血糖发生原因前3位为运动量相对增加(35.1%)、糖尿病饮食食谱发生变化(29.9%)、由心理因素导致进餐少(18.2%)。结论低血糖在1型糖尿病儿童中常见。低血糖的表现以乏力、饥饿感、震颤常见。低血糖的发生时间多为午餐后及晚餐前。
作者:刘建丽;厉红;王兰英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评价高危型 HPV 基因型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9月—2015年8月于新疆地区行宫颈癌筛查女性564例,应用第二代反向点杂交捕获法(HC2)和液基薄层细胞检测技术(TCT)进行 HPV 基因型定性检测及细胞分类学诊断,对活检标本进行病理定性诊断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方法(COBAS HPV)对剩余宫颈剩余脱落细胞进行高危型 HPV(HR-HPV)基因型检测。结果高危型 HPV基因型检测在诊断 CIN2+病变时优于 HC2、TCT 检测,不同液基细胞学分级及组织病理分级中 HR-HPV 感染率不同,随细胞学及病理学诊断级别升高,HR-HPV 感染率上升,HPV-16型感染率上升。各级别宫颈病变以 HPV-16及合并 HPV-16型感染为主,HPV-16型在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分布无差异。高危型 HPV 基因型检测对 ASCUS 分流优于 HC2。结论高危型 HPV 感染是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宫颈各级别病变中以 HPV-16型及合并 HPV-16型感染为主;随细胞学及病理学诊断级别升高,HR-HPV 感染率上升;HR-HPV 基因型检测优于HC2、TCT 检测,在新疆地区宫颈癌筛查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马春华;吐尔逊阿衣·买买提明;王琳;朱开春;玛依努尔·尼牙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系统地评价 p53基因 Arg72Pro 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Chochrane、Medline、CNKI、VIP 和 WanFang Data 数据库,搜集关于 p53基因 Arg72Pro 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相关性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5年12月3日。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 RevMan 5.3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终纳入7个病例对照研究,包括病例组991例,对照组913例。Meta 分析结果显示,p53基因 Arg72Pro 多态性与增加患复发性流产的风险相关(Pro/Pro 与 Arg/Pro +Arg/Arg 的OR =2.22,95% CI 为1.27~3.89;Pro/Pro 与 Arg/Arg 的 OR =2.23,95% CI 为1.05~4.73;Pro/Pro 与 Arg/Pro 的OR =1.89,95% CI 为1.36~2.64)。结论 p53基因 Arg72Pro 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发病风险增高相关。
作者:杨艳;夏天;张靖靖;马瑞红;王宝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随着辅助生殖技术(ART)子代人数的增加和生存时间的延长,人们对其围生期结局、出生缺陷、基因印迹改变和远期发育等方面的健康风险有了较以往更深入的研究和了解。亲代的不孕背景及胚胎操作导致的子代表观遗传修饰改变可能是导致 ART 子代健康风险增加的基础。全面的评估尚需要大样本、高质量、前瞻性的对照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有利于今后对 ART 方案进行针对性地改善和优化,降低子代风险。
作者:张新艳;姚元庆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妊娠晚期孕妇 B 族链球菌(GBS)带菌情况及 GBS 带菌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 PCR 核酸检测法对196例晚期妊娠孕妇进行 GBS 检测,比较孕30~34周(实验组 A)与孕35~37周(实验组 B)带菌情况及妊娠结局。两次检测均阳性的16例为实验组 C,其余不限孕周 GBS 筛查两次均阴性的孕妇158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孕30~34周 GBS 阳性检出率为14.8%,孕35~37周 GBS 阳性检出率为12.8%,实验组 C 的概率8.2%;实验组 C 胎膜早破、宫内感染和胎儿窘迫发生率分别为50.0%、37.5%和37.5%,对照组分别为24.1%、12.0%和13.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孕30~34周、孕35~37周与对照组相比,胎膜早破、早产、宫内感染和胎儿窘迫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妊娠晚期孕妇持续 GBS 带菌明显增加了胎膜早破、宫内感染和胎儿窘迫的发生风险,对妊娠结局造成不良的影响,应对妊娠晚期孕妇常规行 GBS 筛检,并注意防治持续的GBS 带菌状态。
作者:赵江红;余艳萍;谭琴;梁丽霞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试管妊娠双胎与自然妊娠双胎母儿一般临床特征及试管妊娠双胎对母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在北京某医院分娩的172对试管妊娠双胎(试管妊娠组)和476对自然妊娠双胎(自然妊娠组)。比较两组母亲生育时年龄、妊娠时间、分娩方式、妊娠期合并症及两组新生儿的情况。结果试管妊娠组母亲生育时平均年龄高于自然妊娠组,平均妊娠时间低于自然妊娠组,母亲为高龄产妇、剖宫产、先兆流产史、胎盘前置、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低的发生率均高于自然妊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管妊娠组新生儿双胎体质量差异率≥25%的比率(7.0%)高于自然妊娠组(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加强试管双胎妊娠孕妇的产前检查和胎儿的监护,预防妊娠并发症,防止母婴不良结局。
作者:张丽;董彦会;马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2010—2015年兰州市围产儿出生缺陷、死亡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方法收集兰州市2009年10月1日—2015年9月30日所有孕满28周至产后7天围产儿的资料。采用年估计百分比变化法(EAPC)评价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和围产儿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结果2010—2015年兰州市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城镇高于农村,全市和农村出生缺陷发生率均有上升趋势,其 EAPC 值分别为11.9%、14.1%;围产儿死亡病例以死胎为主,7天内围产儿死亡率逐年下降,EAPC 值为-15.9%。结论2010—2015年兰州市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城镇高于农村;围产儿死亡病例以死胎为主,7天内围产儿死亡率逐年下降。
作者:魏倩;梁芳;黄奎奎;杨言军;李芝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通过队列研究探讨深圳市南山区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婴幼儿体格发育水平的关系及其生长发育规律。方法纳入南山区2012年10月—2013年9月在本院出生且在本院儿保科进行健康体检的婴儿362例,按出生情况划分为足月适于胎龄儿组(n =185)、足月小于胎龄儿组(n =58)、早产适于胎龄儿组(n =55)、早产小于胎龄儿组(n =64),随访婴幼儿至3岁,各组按受孕开始计算并调整月龄,记录其各个时段体格发育状况。结果4组生长发育模式相似;早产适于胎龄儿组在13~14个月、16~17个月、19~20个月、22个月、28个月体重及身长增长值均明显高于足月小于胎龄儿组及足月适于胎龄儿组;足月小于胎龄儿组在各时点体重、身长均明显低于足月适于胎龄儿组,早产小于胎龄儿组在各时点体重、身长均明显低于早产适于胎龄儿组。结论小于胎龄儿体格生长发育明显落后于适于胎龄儿;但其生长发育模式表现出追赶现象。
作者:易烈致;陈雷平;杨志芹;高武红;谢雨芳;刘序华;陈维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调查分析我院护生的带教情况,提高教学质量。方法在生殖中心开展规范化培训和带教,培训内容为生殖基础知识、临床实践以及专科护理能力,并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结果护生对带教的满意度高达95%以上,经过系统带教后,护生对于生殖中心有较为系统的了解,丰富了专科理论知识,增强了护理操作技能及生殖专科护理能力。结论在生殖中心开展系统化的护理临床带教,能够有效的提高护生的专科护理能力和专业技术操作水平,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护生对整体带教的满意度,对护生的日后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刘延锦;蔡立柏;董悦芝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胎儿期卵圆孔、卵圆瓣异常的超声表现及预后分析。方法产前超声发现胎儿卵圆孔偏大、偏小、近闭合、闭合,卵圆瓣冗长、膨出瘤时,测量卵圆孔内径,观察卵圆瓣形态及活动幅度,卵圆瓣呈弧形膨出时,测量其顶点至卵圆孔内径的距离;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卵圆孔处血流方向,血流频谱形态及流速;所有胎儿均随访至出生后12个月。结果产前超声发现卵圆孔、卵圆瓣异常共25例;1例急诊剖宫产分娩,2例静脉滴注缩宫素引产分娩;生后随访发现继发孔房间隔缺损2例。结论产前超声发现胎儿卵圆孔、卵圆瓣异常具有重要临床价值,超声随访观察其孕期变化及生后情况,对产前分娩方式时机的选择及临床预后的咨询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张丽娜;吴青青;姚苓;马玉庆;王莉;张铁娟;韩吉晶;孙丽娟;李晓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经典的 Wnt/β-catenin 信号分子β-catenin、GSK-3βmRNA 在红藻氨酸(KA)致痫大鼠颞叶癫痫形成中的时间变化过程及丙戊酸钠(VPA)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生后30天的雄性 SD 大鼠,经皮下注射 KA 制成颞叶癫痫动物模型后,应用 Real-time PCR 技术检测 KA 后不同时期大鼠海马组织中 Wnt 信号通路分子β-catenin 和 GSK-3βmRNA 的表达,并观察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对其表达的影响。结果 KA 致痫后在颞叶癫痫形成过程中,KA 组急性期β-catenin mRNA 的表达(0.76±0.06)较对照组(1.00±0.00)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癫痫形成初期的表达(1.00±0.07)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慢性期的表达(1.33±0.25)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 组动物海马组织急性期 GSK-3βmRNA 的表达(0.72±0.12)较对照组(1.00±0.00)显著下降,癫痫形成初期(0.41±0.12)较对照组也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慢性期(0.82±0.1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红藻氨酸+丙戊酸钠组大鼠海马组织 GSK-3β和β-catenin mRNA 的表达,在颞叶癫痫形成的不同阶段与对照组比较,与 KA 组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Wnt5a 可能通过经典的 Wnt 信号通路调控 KA 点燃颞叶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发生参与颞叶癫痫的产生。丙戊酸钠的抗痫作用机制与大鼠海马β-catenin、GSK-3β信号分子无关。
作者:高莹;刘怡瞞;徐向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北京高校不同年龄女教工代谢综合征(MS)的患病率及相关疾病的患病情况。方法整群抽取3436名进行健康体检的35~70岁女教工,进行人体体质测量、各项生化指标检测,以调查问卷形式采集一般信息。结果女教工整体 MS 的患病率为19.9%。随着年龄的增长,MS 的患病率逐渐升高,45岁后 MS 的患病率为28.8%,较45岁前9.0%明显增高。45岁后腰围、血清葡萄糖、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显著高于45岁前水平。结论高校女教工代谢综合征患病率整体较社会人群低,但45岁后 MS 患病率显著增高,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应加强宣传教育,及早采取预防及干预措施,减少 MS 的患病率。
作者:赵冰;张文静;蒋风萍;崔惠景;屈飞飞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本院剖宫产率和剖宫产指征的动态变化,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措施。方法2010年5月—2014年5月本院妇产科分娩的产妇共4206例(阴道分娩2342例,剖宫产1864例)分析剖宫产率和剖宫产指征的变化。结果2010—2014年的剖宫产率有所下降,但平均剖宫产率仍为44.3%。2010—2014年,以社会因素为指征的剖宫产率从13.5%上升至26.6%;瘢痕子宫为指征的剖宫产率从12.9%上升至17.7%;以胎儿宫内窘迫为指征的剖宫产率从29.2%下降到18.3%,以难产为指征的剖宫产率从29.8%下降到22.4%;而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及其他为指征的剖宫产率无明显变化。结论社会因素是剖宫产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恰当掌握剖宫产指征,控制因社会因素等导致的不必要剖宫产是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
作者:刘银凤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是目前辅助生殖技术中不可避免的并发症,严重者危及生命。如何有效地预防 OHSS 的发生以提高助孕安全性及获得理想的临床结局一直是生殖医学工作者不懈努力的方向。目前研究认为选择性全胚冷冻是预防 OHSS 的一项有效的举措,本文通过探索 OHSS 风险患者行选择性全胚冷冻的参考指标、全胚冷冻的时机、临床结局、安全性及其利弊等方面,以期得出选择性全胚冷冻的临床策略,为提高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效率及安全性提供依据。
作者:黄映琴;张波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