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农村老年人生命质量影响因素的多元分析

关键词:农村人口, 老年人, 人体质量指数, 因素分析, 统计学
摘要:目的 探讨农村地区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SF-36量表和生命质量影响因素调查表两份问卷对451名山东省农村老年人进行调查,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日常生活能力、慢性病患病情况、经济收入、居住环境、生活满意度和家庭关系等是影响农村老年人生命质量的主要因素.结论 维护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重视慢性病患者、低收入、居住条件差等情况下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改善家庭关系,提高生活满意度等有利于提高农村老年人生命质量.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相关文献
  • 农村居民农药接触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近年来三农问题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为了保护农民的身体健康,分析农药使用中的职业卫生问题,减少农药中毒,笔者开展了本次研究.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胃癌高、低发区饮用水中化学元素、硝酸盐及亚硝酸盐含量调查

    目的 分析比较胃癌高、低死亡区饮用水中化学元素、硝酸盐及亚硝酸盐含量,探讨其与胃癌死亡率的关系.方法 收集胃癌高死亡区(长乐市)和低死亡区(福安市)饮用水水样各45份和30份,按<生活饮用水检验规范>分析化学元素、硝酸盐及亚硝酸盐含量,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长乐市饮用水硝酸盐和Mn均值高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上限值,长乐市饮用水中亚硝酸盐、硝酸盐、Mn、Mg、Cl显著高于福安市(P<0.05),As、F、Fe、Hg 显著低于福安市(P<0.05).结论 长乐市胃癌高死亡率可能与饮用水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偏高存在联系,饮用水中化学元素与胃癌死亡率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广东省首起学生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调查分析广东省首起学生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发病特点,评估防控措施,为预防和控制甲型H1N1流感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面对面病例个案调查和现场调查,描述病例发病过程,分析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该起疫情共报告两例病例,其中的指示病例为医院发热门诊送检标本检测发现,第二例病例为追踪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时因病例出现发热症状而发现.该起疫情为广东省首起学生赴美参赛后感染的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疫情,两例病例的临床表现均较轻,发热3 d,病程分别为6 d和10 d.共涉及91名密切接触者,失访12人,其余全部追踪到并进行医学观察.经采取严格防疫措施,该起疫情未见二代病例.结论 此次疫情为赴美国参加比赛团队感染的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疫情,提倡从甲型H1N1流感流行区归国人员自行医学观察,有症状及时就诊,能及早发现可疑病例,有助于防止疫情扩散.及早对可疑发热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病例,加强密切接触者的隔离与管理,是控制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有效措施.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甘肃省榆中县2003-2008年肺结核回顾性调查研究

    目的 通过甘肃省榆中县2003-2008年肺结核病分析,评估国家结核病控制项目效果,为制定农村结核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榆中县2003-2008年国家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中所有报告新发确诊肺结核病例1 259例,收集这些病例来源、年龄、性别、职业、诊断、治疗等信息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1.该县2003-2008年肺结核病年报告发病率稳定在45~59/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P<0.001),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P<0.001),农民发病率高于其他职业(P<0.001),山区发病率高于川区(P<0.001).2.在1 259例新发肺结核病例中,男性62.1%,55岁以上者57.8%,35~54岁者33.8%,农民90.5%,川区54.6%.3.1 259例新发报告肺结核病例,治愈1 185例(94.1%),失败43例(3.4%),迁出或失访21例,全死因死亡10例.结论 该结核病项目县肺结核发病率低而治愈率高,通过项目提高农村肺结核病例发现和疗效,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天津市成人睡眠时间状况的分析

    目的 分析天津市成人睡眠时间的现状,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使用2006年天津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示范社区居民基线调查数据,对2 844名天津市成人的睡眠时间进行分析.结果 天津市成人每天的睡眠时间为7.4 h,其中18~岁、45~岁、60岁及以上年龄组居民每天的睡眠时间分别为7.6 h、7.4 h、7.2 h,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时间越来越少;男性为7.5 h,女性7.3 h,男性高于女性;每天的睡眠时间在城乡之间有差异,城市为7.4 h,农村7.5 h.18~岁、45~岁、60岁及以上年龄组居民睡眠时间不足的比例分别为13.5%、19.1%、27.7%,18~岁睡眠时间不足比例低;女性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18~岁、45~岁、60岁及以上年龄组睡眠时间过多的比例分别为3.2%、3.2%、4.4%;性别及城乡间睡眠时间过多的比例无差异.结论 天津市成人中睡眠时间不足和睡眠过多的情况同时存在,尤其是睡眠时间不足的情况较严重,需要进一步开展睡眠时间与健康关系的研究.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新生儿乙肝疫苗不同接种剂量方法阻断父母-婴传播回顾性研究

    目前,为了阻断乙肝的传播,母亲HBsAg(+)的新生儿出生后,七师各医院产科普遍采取3种方法, 即新生儿出生后按0.1.6方案接种10-10-10 μg乙肝疫苗、30-30-30 μg乙肝疫苗、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简称高免)+10-10-10 μg乙肝疫苗(出生24 h接种高免后,再按1.2.7方案接种10-10-10 μg乙肝疫苗),其阻断乙肝传播的保护效果引起关注.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水溶性膳食纤维NUTRIOSE的特性和生理功能

    1 引言日前,世界卫生组织及粮农组织(WHO/FAO 2002)建议,控制在全球蔓延的肥胖病和预防与饮食相关的慢性疾病所需的平衡膳食应包括:热量摄入平衡(55%~70%来自碳水化合物,15%~30%来自总脂肪,10%~15%来自总蛋白);缓慢释放热量的食物,即总热量中仅10%来自快速消化的糖类(单糖和双糖),而约40%来自复糖,如膳食纤维等.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深圳市青少年单发伤害与再发伤害现况研究

    目的 了解深圳市青少年再发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再发伤害的危险因素,为制定伤害干预措施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07年对深圳市18所监测点学校共4 350人进行<广东省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2007)>问卷自填.结果 深圳市青少年伤害的总报告率为23.57%,其中,再发伤害报告率为14.29%.伤害发生组的青少年每年人均发生伤害2.3次,而再发伤害组每年人均发生伤害3.2次.发生过伤害的人中60.6%会再次发生伤害,再发伤害组所发生的伤害事件占伤害总事件的82.9%.青少年的再发伤害与学习成绩、吸烟、饮酒、学校类型有关.结论 青少年的再发伤害较为严重,应通过健康教育和干预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降低再发伤害各危险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预防伤害的发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便秘患者饮食干预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饮食干预对便秘患者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观察受试者饮食干预前后的排便情况.结果 便秘者饮食干预15 d,自身前后比较排便次数明显增加(P<0.01),排便状况和粪便性状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 饮食干预具有润肠通便作用.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农村老年人生命质量影响因素的多元分析

    目的 探讨农村地区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SF-36量表和生命质量影响因素调查表两份问卷对451名山东省农村老年人进行调查,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日常生活能力、慢性病患病情况、经济收入、居住环境、生活满意度和家庭关系等是影响农村老年人生命质量的主要因素.结论 维护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重视慢性病患者、低收入、居住条件差等情况下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改善家庭关系,提高生活满意度等有利于提高农村老年人生命质量.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安徽省戊型肝炎基因分型及临床特征研究

    目的 研究安徽省戊型病毒性肝炎的基因型及其分布特点,为预防和控制戊型病毒性肝炎和疫苗的研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1-1997)于2006年12月~2007年12月从安徽省的4家综合性三甲医院收集戊型病毒性肝炎132例,分析临床特征,其中采集血清50份,用RT-nPCR法检测戊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结果 HEV RNA阳性率为22%(11/50),经测序证实为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的基因序列;用DNA STAR软件分析,11例的病毒株中2例为HEVⅠ型,9例为HEV Ⅳ型.Ⅳ型中又有ⅣA型3例和ⅣD型6例.结论 安徽省急性散发性戊型肝炎的病毒基因型以HEV Ⅳ型为主,Ⅰ型次之,而Ⅳ型又有不同的亚型,主要为ⅣA和ⅣD型.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河北省2006年国家疾病监测点居民死因及分类构成分析

    目的 了解河北省疾病监测系统居民健康水平和死亡结构特点,为制定疾病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综合全省8个疾病监测点上报的疾病监测资料,使用<死亡医学登记系统>DeathReg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审核、汇总和统计分析.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编码进行死因归类统计.结果 监测人群粗死亡率352.70/10万、标化死亡率为327.33/10万,男性粗死亡率420.03/10万、标化死亡率为378.07/10万,女性粗死亡率为282.82/10万,标化率为272.07/10万.居民主要死亡标化死亡率前5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148.71/10万,构成比45.39%)、恶性肿瘤(68.70/10万,构成比21.59%)、呼吸系统疾病(34.32/10万,构成比10.37%)、损伤和中毒(32.07/10万,构成比9.37%)、消化系统疾病(7.04/10万,构成比2.19%).结论 慢性病是威胁全省疾病监测点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治理环境以及加强社会人群的健康教育是当务之急.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自然灾害的医学救援与应急管理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损失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自然灾害属于一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今天的人类社会还不能规避所有的自然灾害,因此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和消除其影响是世界各国一直在努力的目标.本文从中国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谈起,建立一个由政府牵头、统一、协调的医学救援组织管理体系;构建自然灾害的预警和应急管理体系,不仅有利于对事件的防控,也可避免恐慌,降低灾害的损失.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糖尿病俱乐部会员休闲与饮食运动全程指导活动效果分析

    目的 评价饮食运动全程指导对糖尿病人自我管理技能的影响.方法 集中组织病人进行5天封闭食宿管理的饮食运动全程指导.用餐实行分餐制,主食个体化定量.每日安排运动实习和健康教育;指导前后各监测1次血糖和血压,指导后进行问卷效果调查.结果 病友在指导前后血糖、血压平均水平都有所下降,收缩压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全程指导前分别有92.1%和86.8%的病友进行了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但是正确率不足40%;指导后饮食控制正确率提高了63.16%,体育锻炼正确率提高了65.79%.结论 本次活动达到了培养病人自我管理能力,建立良好的饮食运动习惯的目的 .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安徽省肠道病毒71型VP1区基因分析

    目的 阐述引起安徽省2008年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流行的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基因特征.方法 采集HFMD暴发初期患者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培养,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鉴定上述培养物.扩增病毒株及核酸样本的VP1编码区全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暴发初期分离出3份病毒株,经中和试验及RT-PCR证实为EV71.根据VP1全基因序列与EV71基因型、亚型参考株构建亲缘性关系树,17份测序结果与C4亚型聚为一簇,与A、B、C1、C2、C3、C4基因型别(亚型)的核苷酸的同源性分别为:82.0%~83.0%、84.3%~85.4%、89.7%~91.1%、89.1%~90.7%、88.3%~89.8%、93.0%~94.6%;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3.9%~95.2%、96.6%~97.6%、97.9%~98.6%、98.6%~99.3%、98.3%~98.9%、98.6%~99.6% ;簇内比较显示,1株2006年的EV71毒株与另16份2008年样本在C4亚型内又分属两个亚簇,核苷酸、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6.2%~96.9%、98.3%~99.3%.结论 引起安徽省2008年HFMD的EV71为C4亚型,与2006年分离的1份毒株有差异,提示安徽省存在C4亚型的不同分支.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美公共卫生专业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的比较研究

    通过对中、美两国公共卫生专业研究生教育在培养方式诸多方面的比较研究,如招生标准、培养年限、培养目标、培养层次、管理方式和教学方式等,以期为抓住当前高校和卫生机构改革的契机,推进我国公共卫生教育改革,培养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专业研究生提供可资学习和借鉴的有益经验.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赣榆县食管癌流行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赣榆县食管癌有关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方法 对新发食管癌病例及其健康对照者开展相关因素调查,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对相关危险和保护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食管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住地有污染(OR=1.94),进食快(OR=1.67)、咸(OR=1.47)、热烫(OR=2.33)、不按时(OR=1.20),常喝生水(OR=1.12),无遮盖存粮(OR=1.40)、粮食霉变(OR=1.56),经常吸烟(OR=1.86)、吸烟部位深(OR=1.70)、家庭成员吸烟(OR=1.48)、工作场所被动吸烟(OR=1.74),经常饮酒(OR=1.31),性格抑郁(OR=1.82),癌症家族史(OR=2.14);主要保护因素为常吃胡椒粉(OR=0.83)、经常生吃大蒜(OR=0.86)、粮食存放一段时间食用(OR=0.96).结论 食管癌的发病主要与不良的膳食习惯及吸烟饮酒等因素有关,性格、家族史、住地污染及粮食霉变等因素也不容忽视.在人群中倡导常吃胡椒粉、生吃大蒜及做好粮食的适当存放,有利于推动食管癌的群防群控.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175例头面部损伤的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了解青岛市头面部损伤的规律、形成原因和特点.方法 随机抽取青岛市两个区检察机关1996-2003年间法医鉴定资料完整的头面部损伤案例175例进行分析.结果 175例头面部损伤中,损伤部位多的为头部,损伤程度多的为轻伤,损伤类型多的为一种损伤,致伤类型多的钝器伤,损伤多发生在5~8月,街道是事件的高发地点,损伤多为无预谋、由偶然口角而引发的.结论 头面部损伤在人体各部位损伤中发生率较高且往往较为严重,因此政府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三峡库区1 346例健康中青年男性生活行为与精液质量的相关分析

    目的 研究三峡库区中青年男性的生活行为与精液质量的关系.方法 2007年对居住在重庆的1 346名健康男性进行现况调查,并检测其精液质量,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生活行为因素与精液参数的相关性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喝茶是精子总数的危险因素,经常喝茶者精子总数呈下降趋势;睡眠时间与精液量相关,6~8 h睡眠时间者精液量多.体育锻炼强度与精子前向运动和精子活动率有相关性,体育锻炼强度过大对精液质量可能有负面影响;电脑使用时间过长者的精子活动率减低.结论 一些生活方式可能影响精液质量,生活行为因素对男性精液质量的影响和影响程度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推行创新性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加强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通过院校创新教育,弘扬医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使医学生的素质提高,能力增强,更要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创新教育包括更新教育理念、构建创新性教师队伍、整合综合性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和改革教育管理机制等方面.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为在实践中实施创新教育开辟道路.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