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刘家瑛教授针灸治疗胃痛经验

李敬华;于彤;于琦;张宁;周宇;刘龙;高宏杰;唐路明;陈淑敏;王小磊;杨德利

关键词:名医经验, 刘家瑛, 针灸, 胃痛
摘要:刘家瑛是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务院侨办、海外交流协会中医专家组成员,从事中医针灸的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40余年。刘师治学严谨,医术精湛,擅长针灸治疗各种痛证,尤其是对胃痛进行了多年的跟踪研究,造诣颇深。笔者有幸跟师学习与工作,收获良多。现将老师治疗胃痛的经验整理如下。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环乳晕切口与传统放射状切口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环乳晕切口与传统放射状切口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的临床疗效。总结环乳晕切口行乳腺良性肿块切除术的适应证、禁忌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满足女性保持乳房美观的要求。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60例乳房良性肿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成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观察组使用环乳晕切口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传统放射状切口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0±5)min与(15±4)mL,与对照组的(24±4)min与(20±5)m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乳房对称、瘢痕可接受分别为100%与9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5%与67.5%(P<0.05)。两组患者切口均1期愈合,术后乳头勃起均正常、乳头乳晕均感觉正常。结论:环乳晕切口不仅疗效好,同时能够大限度地维持患者乳房的美观,并且能够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患者的满意度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蒋孜明;肖年英;庞义坚;周宇珍;李敏;吴汉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三维肿瘤球聚体的构建及其研究进展

    三维体外细胞培养既能模拟体内细胞之间以及细胞外基质间信号转导的微环境,又可再现细胞培养的直观性及条件可控性。近年来三维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是药物毒性、肿瘤多耐药性、抗肿瘤药物高通量筛选及药物代谢等研究的有力工具。本文就三维肿瘤球聚体的构建及其新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作者:李正钧;梁高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甘肃省女性公务员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甘肃省女性公务员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量表为调查工具,收集整理214份有效调查数据,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女性公务员客观生活质量要优于主观满意度,生活质量总体评价比较满意;50岁以上者生活质量的客观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客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省会城市兰州地区的生活质量明显低于其余3个地级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肃省女性公务员的生活质量处于良好水平,应关注高年龄、高学历以及隶属经济发达城市的女性公务员的生活质量。

    作者:马秀云;刘建斌;张兰;朱秀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舌下络脉与肝硬化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中医舌下络脉与肝硬化诊断的相关性。方法:观察30例肝硬化患者的舌下脉络,分析中医舌下络脉与肝硬化诊断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化组的舌下络脉有变化者占100%(Ⅰ度占30.0%,Ⅱ度占70.0%),显著高于健康组(3.3%)及浅表性胃炎组(10.0%)(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舌下络脉扭曲、瘀点,其严重程度与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脏肿大呈正相关,说明舌下脉络迂曲扩张可作为肝硬化临床诊断主要指标之一。

    作者:张宁;邓华亮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老年贫血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老年贫血患者合并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方法:选取380例神经内科及老年科治疗的≥60周岁的老年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血红蛋白结果分为贫血性脑梗死组113例和非贫血性脑梗死组267例,对患者的病史、入院情况及相关检查等13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有意义的单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对贫血性脑梗死与非贫血性脑梗死患者中可能相关的13个因素进行比较,发现年龄、性别、NIHSS评分、冠心病病史、慢性肾衰竭、出血性脑血管病病史、吸烟及饮酒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有意义的单因素纳入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年龄(OR 1.03;95%CI 1.01-1.05)、慢性肾衰竭(OR 1.42;95%CI 1.03-1.92)及出血性脑血管病病史(OR 3.42;95%CI 1.18-9.43)是老年贫血合并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非贫血性脑梗死相比,年龄、慢性肾衰竭及出血性脑血管病病史为老年贫血合并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宇;杨萍;萨丽波;陈玉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医学论文表与图的写作要求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狼疮性肾炎复燃需重复肾活检

    肾活检在诊断狼疮性肾炎(LN)中起到重要作用。组织学结果为治疗方案提供了基础。LN 复燃是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常常伴随着病理类型转换。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能量代谢与NF-κBp65表达变化

    目的:探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中能量代谢与NF-κBp65的变化规律。方法:40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肾下腹主动脉阻断45 min,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于缺血前、缺血45 min及再灌注30、60、120 min时取脊髓测定腺苷酸(ADP、AMP、ATP)、活性氧(ROS)、核转录因子-κBp65(NF-κBp65)、抑制蛋白-κBα(I-κBα)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缺血前比较,缺血45 min及再灌注30、60、120 min时脊髓腺苷酸及I-κBα均降低(P<0.01),ROS、NF-κBp65和ICAM-1均升高(P<0.01)。结论:SCIRI中ICAM-1和NF-κBp65表达上调加重脊髓能量代谢障碍。

    作者:章建平;方华;张竞超;章放香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炔诺酮联合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TCRP)联合炔诺酮治疗子宫内膜息肉(EP)的临床疗效,为EP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TCRP治疗,观察组在TCRP治疗后连续服用炔诺酮3个月,每次30~40 mg,每8小时服一次,共22 d/月。所有患者随访1年,比较两组月经改善率和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结果:随访1年,观察组月经正常37例(92.5%)、复发1例(2.5%)。观察组月经改善率和EP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7.924、8.126,P<0.05)。结论:TCRP联合炔诺酮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可以明显改善因子宫内膜息肉所致的月经紊乱,同时有效降低子宫内膜息肉复发,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瑞;蔡秋娥;汤雄文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284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生活行为习惯分析

    目的:分析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吸烟、饮酒及户外运动、开窗通风等行为习惯,探讨其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2月青岛市某医院确诊的284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经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上述患者首次确诊治疗前的基本情况(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血压)、饮酒、吸烟及相关行为习惯(户外运动、开窗通风、熬夜)进行分析。结果:284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中,67.3%的患者均有吸烟史。其中,吸烟史30年以上者例数多,占57.6%,20~29年占24.6%,10~19年占11.0%;吸烟程度分析显示,重度吸烟者占74.3%,中度吸烟8.9%,轻度吸烟16.8%。35.9%的患者有饮酒史,其中,饮酒史30年以上者人数多,为58.8%,其次20~29年为27.5%,再次10~19年为9.8%,少为饮酒史<10年,占3.9%。每天户外运动时间≤2 h例数多,占60.2%,>2 h占22.2%,不户外运动占17.6%。开窗通风情况分析显示,开窗每日>2 h者占56.3%,每日≤2 h者占34.2%,每日≤0.5 h者为7.7%,1.8%的研究对象没有开窗习惯。多数患者不熬夜(59.5%),偶尔熬夜的占29.2%,经常熬夜占11.3%。结论: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大多有吸烟史,且重度吸烟情况较多见,户外运动不足,部分患者未养成良好的开窗通风习惯。

    作者:贾钦军;汪求真;刘玉峰;孙丽梅;邹悦;田红;王军;蔡静;郭玉妹;马爱国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区域医疗联合体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分析

    国际经验表明,发展医疗联合体,合理整合医疗资源,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全科医师的“健康守门人”作用,对于改变基层医疗资源利用严重不足、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倒金字塔结构有很大作用。医疗联合体在一定行政区域范围内通过医疗机构分级管理、整合内部医疗资源、利用区域优质医疗资源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但在实施过程存在很多壁垒及困难。文章通过分析相关因素,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政府主导、全科医师的培养、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的完善、信息系统的建设及医保支付制度的完善等,对我国医疗联合体的建设与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作者:徐宝龙;于莉靓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酸烧伤后球结膜微循环的观察及血液流变学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酸烧伤后家兔球结膜微循环变化规律及机制,以及酸烧伤后家兔血液流变性的变化,探讨其对机体血液粘滞性的影响。方法:以健康成年家兔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烧伤组,复制酸烧伤模型,分别在烧伤后即刻、烧伤后30 min、烧伤后1 h、烧伤后2 h观测球结膜微循环;在两组伤后即刻,伤后8 h、伤后24 h、伤后48 h四个时相进行采血,检测全血黏度(ηb)、全血还原黏度(ηr)、血浆黏度(ηp)、血沉(ESR)、血沉方程K值(K)、红细胞比容(HCT)、纤维蛋白原(FB)、红细胞刚性指数(TK)、红细胞聚集指数(EAI)各相应数值,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烧伤组四个时相的总积分值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ηb及ηr进行比较后,四个时相在同切变率下,烧伤组伤后各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ηp、HCT、ESR、K、FB、EAI、TK比较后,烧伤组伤后各时相所得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机体受到酸烧伤后,球结膜微循环有严重的改变,出现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而且影响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速度,导致血液流变性发生变化。

    作者:邵洪波;姚月明;魏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血液科化疗药物外渗导致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

    目的:探讨血液科药物外渗导致静脉炎的临床预防措施及其护理方法。方法:对来本院诊治的1000例患者的入院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不同护理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化疗过程中进行常规护理预防,试验组进行护理干预预防,比较两组预防、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12例发生静脉炎,静脉炎发生率为2.4%,低于对照组的16%(P<0.05);试验组96%的患者治疗效果理想,高于对照组的78%(P<0.05);试验组96%的患者对本院护理满意,高于对照组的72%(P<0.05);试验组ADL评分为(16.2±3.7)分,躯体功能评分为(59.6±7.5)分,心理功能评分为(65.8±9.2)分,社会功能评分为(57.2±6.5)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液科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静脉炎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护理干预进行预防、护理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王银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口腔颌面部小细胞癌2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唾液腺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腮腺及腭部的2例小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镜下特点为一致性的小细胞形成的细胞巢,可见腺管样结构。免疫组化:NSE(+),CD56(+),CgA(-),Syn(-), p63(-),S-100(-),actin(-),calponin(-)。结论:组织学具有小细胞的典型特征,结合两种以上神经内分泌标志表达阳性可诊断为小细胞癌。

    作者:苏颖颖;曲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血清和脑脊液透明质酸、β-内啡肽含量比较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血清与脑脊液透明质酸(HA)、β-内啡肽(β-EP)含量间的联系。方法:临床纳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50例,其中结核性脑膜炎21例,化脓性脑膜炎18例,病毒性脑膜炎11例。分别于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血清以及脑脊液HA与β-EP水平的检测。结果:急性期患者血清与脑脊液中HA、β-EP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与脑脊液HA水平: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血清β-EP水平: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β-EP水平:病毒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中HA与白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P<0.05),与糖、氯化物含量呈现明显的负相关(P<0.05)。结论:临床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进行清与脑脊液HA、β-EP的检测,能够有效对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进行鉴别,对于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作者:张慧萍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超声测定良性前列腺增生膀胱内突出程度预测手术治疗效果研究

    目的:研究良性前列腺增生膀胱内突出程度的超声测定对手术治疗效果的预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3年9月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根据经腹超声测定的前列腺突入膀胱程度(IPP)分为A组(IPP>5 mm)和B组(IPP<5 mm)。比较两组患者大尿流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结果:B组患者大尿流率略高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测定良性前列腺增生膀胱内突出程度可以用来预测患者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有助于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

    作者:李云;何建锋;尹金华;王丽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盐酸戊乙奎醚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剂量及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剂量及疗效。方法:将76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小剂量组,两组均予盐酸戊乙奎醚+氯解磷定治疗。其中小剂量组按中毒程度轻、中、重中毒程度选用盐酸戊乙奎醚首次剂量分别为0.5~1 mg、1~2 mg、2~3 mg肌注,达戊乙奎醚化后再给予戊乙奎醚0.5~1 mg,每8~12小时1次维持治疗;对照组按中毒程度轻、中、重选用戊乙奎醚首次剂量分别为1~2 mg、2~4 mg、4~6 mg肌注,达戊乙奎醚化后再给予戊乙奎醚1~2 mg,每8~12小时1次维持治疗。两组均尽早给予氯解磷定同时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用药情况、戊乙奎醚化和症状消失时间、胆碱酯酶活性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在治疗总有效率、戊乙奎醚化和症状消失时间以及胆碱酯酶活性变化情况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首次给药量、总给药量较对照组少(P<0.05),口干、躁动及视力模糊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小剂量盐酸戊乙奎醚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疗效不变,不良反应减少,值得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研究。

    作者:罗维俭;刘成彬;欧玉玲;陈石红;沓世泽;陈文智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超声技术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超声技术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患者75例,随机分为三组,传统组(Ⅰ组)、超声定位组(Ⅱ组)、超声引导组(Ⅲ组),每组均为25例。观察各组穿刺操作的时间、患者穿刺一次成功的例数、穿刺次数及并发症发生例数。结果:一次穿刺成功率超声引导组为92.0%、超声定位组84.0%,明显高于传统组的60.0%,而且超声两组操作时间亦明显小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组患者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8.0%、超声定位组16.0%,显著低于传统组的44.0%,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技术在颈内静脉穿刺是安全可行的技术,可极大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鑫;黎艳华;王月玲;黄翠玲;高启俊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国产氯吡格雷联合倍他司汀、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国产氯吡格雷联合倍他司汀、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所致眩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入选120例VBI患者,按照随机数列表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给予倍他司汀10~3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中,1次/d;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10~20 mL/次,用5%葡萄糖注射液100~500 mL稀释后使用,1次/d;同时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首次给予600 mg,后150 mg/d连续7 d,后改为75 mg/d连续21 d。对照组给予倍他司汀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给药方式同治疗组。两组连续治疗7~21 d后评估患者的眩晕程度,并采用TCD检测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同时随访30 d,观察近期TIA或脑梗死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0~2 h起效的患者及0~6 h起效的患者占比分别为48.3%、36.7%,对照组0~2 h起效的患者及0~6 h起效的患者占比分别为28.3%、58.3%;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5.0%、93.3%,对照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41.7%、75.0%;治疗组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远期随访30 d,治疗组0例发生TIA或脑卒中,对照组4例发生TIA,1例进展为脑卒中,发生率为9.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字2=4.627,P=0.031)。两组治疗过程中肝、肾功能无明显改变;治疗组1例发生粒细胞减少,2例发生消化道不良反应,表现为恶心腹胀等,均不影响继续用药,对照组无明显其他不良反应。结论:氯吡格雷联合倍他司汀、复方丹参注射液可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治疗过程极少发生不良反应。

    作者:赵忠东;刘坤;李君;胡臣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湖南省某医院护理人员对医院组织文化的认同度调查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对医院组织文化的认同度,为医院组织文化建设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使用自制问卷,调查了湖南省某医院408名护理人员对医院组织文化的整体认同度以及组成的11个因子的认同度。结果:护理人员对医院组织文化整体认同度不高,不同性别、教育程度、本院工龄、职务、职称的护理人员对医院组织文化认同度均不高;与普通护士比较,护理管理人员对医院组织文化各因子认同度更高。结论:应根据调查结果,提供给护理人员更多培训机会,关爱临床护士、营造“以人为本”的和谐医院组织文化,以提高护理人员对医院组织文化的认同度。

    作者:赵蓉;赵晓华;龙显达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