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玲;谢娟;付华静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型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科收治的87例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2)及试验组(n=45),两组均接受高压氧、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促进脑代谢等常规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及依达拉奉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采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2%,试验组为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的MMSE评分、MBI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与治疗后的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治疗后MMSE评分、MBI评分也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型脑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并明显改善患者的认知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苏立军;刘玉法;高丽;陈广新;刘学伍 刊期: 2015年第26期
“血清药物化学”是现阶段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有效方法之一。药效物质基础是准确评价中药质量的首要依据,对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有重大意义。本文对当前应用“血清药物化学”进行中药质量控制研究的相关报道进行综述,以期能为建立更准确合理的中药质量控制模式和方法提供参考。
作者:李骏飞;李清林 刊期: 2015年第26期
目的:探讨儿泻停颗粒在肺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方面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6-12月本院小儿肺炎患者23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预防组118例抗生素及对症治疗同时服用儿泻停,对照组112例进行抗生素及对症治疗,出现腹泻后加服儿泻停,比较两组腹泻发生率、严重程度、疗效、腹泻持续时间、治疗腹泻疗程及不同住院时间腹泻发生率。结果:预防组腹泻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低于对照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腹泻持续时间以及治疗腹泻疗程均短于对照组,不同住院时间腹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儿泻停能降低肺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早期应用可缩短腹泻持续时间和疗程,利于患儿早日康复。
作者:拾景梅 刊期: 2015年第26期
目的:研究地佐辛及地佐辛与罗哌卡因复合使用对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表达及伤口愈合的影响。方法:将健康清洁雄性昆明小鼠10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浸润组(NS组)、0.5%罗哌卡因组(L组)、地佐辛组(D组)及0.5%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组(Y组),每组25只。L、D、Y组分别于切皮前10 min皮下注射罗哌卡因1 mL/kg,腹腔注射地佐辛5 mg/kg,皮下注射罗哌卡因1 mL/kg复合腹腔注射地佐辛5 mg/kg。L、D、NS组不注射药物部分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每组取5只小鼠记录创面愈合时间,20只小鼠于术后72 h记录伤口面积(计算伤口愈合率)并取周围皮肤组织,检测GM-CSF浓度。结果:L、D、Y组切口愈合率、GM-CSF浓度均高于N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切口愈合率、GM-CSF浓度与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Y组切口愈合率及GM-CSF浓度均高于L组和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D、Y组切口愈合时间均较NS组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切口愈合时间与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Y组切口愈合时间短于D组及L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5%罗哌卡因与地佐辛均能促进GM-CSF表达,进而促进伤口愈合,二者复合使用对GM-CSF表达及伤口愈合作用更佳。
作者:乔芬;程桥;凡浙录 刊期: 2015年第26期
目的:观察脂易消对实验性NAFLD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及Visfatin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脂易消治疗NAFLD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制备NAFLD大鼠模型,选取60只大鼠,分低、中、高剂量脂易消治疗组、易善复阳性对照组、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每组各10只。检测大鼠肝组织匀浆TC、TG水平;肝组织HE染色观察肝细胞脂肪变性、炎症活动程度;ELISA法检测大鼠肝组织Visfatin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脂易消各剂量治疗组大鼠肝组织匀浆TC、TG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细胞炎症活动度皆有明显改善,肝组织Visfatin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易善复组相比,各剂量治疗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易消能抑制肝脏细胞内TC、TG合成,改善肝细胞炎症活动度,减轻肝组织损伤,降低肝组织Visfatin蛋白表达水平,其疗效与易善复相似,其治疗NAFLD机理可能与脂易消降低肝组织Visfatin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周岳君;陈玉翠 刊期: 2015年第26期
《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近期发表的一篇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的影像学检测相比,追踪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后血液中的肿瘤DNA,可以提前7.9个月发现乳腺癌复发。研究发现ctDNA跟踪检测可以更早地发现已接受根治性治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的复发。尽管该技术尚未应用于临床,但该研究证明现有技术能够在早期乳腺癌患者中检测出ctDNA。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6期
目的:分析本院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并进行针对性分析。方法:本院门诊收集的抗感染ADR报告162例,按患者性别年龄比例、给药方式、药物种类、临床表现及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在162例ADR患者中,静脉输液给药引起ADR 124例(76.54%)居首位,头孢菌素类引起的ADR 106例(65.43%)居首位,在临床表现中,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63例(38.89%)为主。治愈145例(89.51%),好转17例(10.49%)。未出现后遗症和死亡病例。因果关联性评价:肯定7例(4.32%),很有可能115例(70.99%),可能的为40例(24.69%)。结论:在临床上对一定要谨慎使用抗感染药物,以避免和减少ADR对于严重的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要随时做好急救准备。
作者:徐茂星 刊期: 2015年第26期
H型高血压是指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原发性高血压,与脑卒中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对H型高血压的危害及防治,目前,人们的认知度还不够高。本文结合文献,分析其高发病率和危害,提出正确的防治策略。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在治疗H型高血压中应用依那普利叶酸片,但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仍需大规模、前瞻性、多中心、随机研究进一步分析。
作者:张青春;李仁宏 刊期: 2015年第26期
目的:探讨有效降低住院患者跌倒风险因素的方法。方法:按照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的方法,分析预防跌倒管理流程、失效模式/潜在风险原因及风险危急值,针对分析结果改善预防跌倒管理流程,并进行跌倒预防质量控制。结果:实施干预措施和改进流程后,6项关键失效模式的RPN值均较实施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施后高风险患者跌倒发生率为0.57%(4/696),明显低于实施前的3.41%(10/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9.956,P=0.002)。结论:结合FMEA和“5E”伤害预防策略改进的跌倒预防管理流程的实施有助于降低住院患者跌倒风险,为解决风险因素、有效降低跌倒发生率提供管理借鉴。
作者:刘璐;康凤英;薛宁宁;呼亚丽 刊期: 2015年第26期
目的:评估缝线锚钉修复肾功能衰竭伴自发性股四头肌腱髌骨止点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12年1月,对本院收治的21例肾功能衰竭伴自发性股四头肌腱断裂患者采用缝线锚钉行股四头肌腱髌骨止点修补缝合。术前常规实验室检查,拍摄患侧膝关节X线片及MRI;术后6周内支具保护,6周后行屈膝练习,术后2年测量患者屈膝角度。结果: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结束,均未发生锚钉松动及脱出。术前术后均采用Lysholm和Kujala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适当的病例,应用缝线锚钉是修复肾功能衰竭伴自发性股四头肌腱髌骨止点断裂的有效方法。
作者:杨瑞;陈祥云;颉朝阳;韩晓军;刘志鹏;宋矿朋 刊期: 2015年第26期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急性脑梗死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期间本院诊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空腹血清尿酸水平,将其分为高尿酸血症组(急性脑梗死伴高尿酸血症患者,40例)和正常尿酸组(血清尿酸水平正常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根据1995年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观察和比较治疗前两组中重型、轻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率、伴发疾病发生率以及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高尿酸血症组中重型神经功能缺损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尿酸组,轻型神经功能缺损发生率低于正常尿酸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高尿酸血症组患者伴发疾病(肥胖、高血压、糖耐量异常、高脂血症)的发生率高于正常尿酸组,高尿酸血症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低于正常尿酸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进展呈相关性,是预后不良的重要预测因素。
作者:郭建军;倪晓俊;史丽;刘就娣;吴小燕;魏伟民 刊期: 2015年第26期
目的:探究老年患者无痛胃镜术中应用地佐辛与丙泊酚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5例行无痛胃镜术的老年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试验对象,观察组采用地佐辛和丙泊酚进行麻醉,对照组采用盐酸瑞芬太尼和丙泊酚进行麻醉,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各项体征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T2时,观察组患者的MAP和HR较T1时均明显降低,观察组的MAP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期对照组患者的MAP和SpO2较T1时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3时,观察组患者的HR明显低于观察组,而SpO2值稍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麻醉起效、清醒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0.4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3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行无痛胃镜手术患者使用地佐辛联合丙泊酚的麻醉疗效较好,术中麻醉起效快,疼痛小,有利于胃镜手术的实施,麻醉清醒时间短,术后患者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广泛推荐使用于临床当中。
作者:徐韦;占胜福 刊期: 2015年第26期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针灸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科2012年10月-2015年1月接收的门诊及住院CN患者157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心理干预治疗,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黛力新组)68例和治疗组(中医组)89例,治疗组采用中药联合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黛力新治疗,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及心理情绪,包括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50.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9.4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7.1075,P=0.0077)。两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01),且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的HAMD、HAMA评分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01)。结论:中药联合针灸对心脏神经官能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张海燕;赵振涛;郜建娇 刊期: 2015年第26期
目的:评价腹腔镜手术在老年急腹症患者早期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4年3月收治的120例急腹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体温恢复、腹痛消失、肛门排便、腹胀消失时间、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8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并发症发生率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用于治疗老年急腹症患者,微创且安全,确诊率高,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曾繁增;钟志强;朱蔷 刊期: 2015年第26期
目的:了解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出院后二级预防中的依从性情况,分析影响他汀类药物依从性的因素。方法:前瞻性登记连续入院的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TIA)患者199例,随访发病后3、6个月,1、2、3年时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情况,使用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3个月和3年,分别有57.7%和41.9%的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汉族(OR=2.15,95%CI:1.10-4.20)、职工医保或公费(OR=3.43,95%CI:1.21-9.69)、缺血性卒中(OR=4.47,95%CI:1.24-16.05)患者与3年依从性良好相关。结论: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汉族、职工医保或公费医疗和缺血性卒中患者有更好的他汀类药物依从性。
作者:李勍;杨雪荣;王姗姗;仲婷;李江;杨丽娟;李红燕;朱沂 刊期: 2015年第26期
目的:分析体部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生存质量及毒副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11年3月于本院接受体部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58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8例全部按计划完成治疗,原发灶近期完全缓解率56.9%,部分缓解率20.7%,稳定率1.7%,总有效率79.3%;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6.2%、75.9%、67.2%,治疗后3年内肿瘤局部复发、转移共23例,死亡19例。因复发、转移而死亡12例,非肿瘤死亡者7例;放疗后焦虑、呼吸困难、咳嗽患者少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副反应较少,放射性肺炎占24.1%(14/58);放射性食管炎:中央型肺癌8例占13.7%(8/58)。白细胞下降Ⅰ级占15.5%(9/58),结论:体部伽玛刀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及生存率好,能明显改善患者情绪功能及生活质量,副作用小,是非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疗效好的局部治疗手段。
作者:吴铁鹰;李改兰;黄玉胜;冯燕国;陈琳;陈静;韩小龙 刊期: 2015年第26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修补术治疗胃及十二指肠穿孔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4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128例胃及十二指肠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临床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试验组采取腹腔镜修补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复发情况、术后体温异常情况。结果:试验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38%,低于对照组的28.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术后体温异常率、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修补术治疗胃及十二指肠穿孔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有效缩短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但手术时间较长。
作者:姚祺 刊期: 2015年第26期
目的:探讨血清S-100β蛋白结合头颅核磁是否对重症手足口病具有早期识别、判断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14年5月赣州市妇女儿童医院手足口病病区确诊为手足口病的病例,其中重症手足口病组25例,普通手足口病组25例,无神经系统感染的非手足口病组20例。测定普通手足口病组、重症手足口病组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S-100β蛋白含量及阴性对照组急性期血清S-100β蛋白含量,普通手足口病组、重症手足口病组均进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结果:重症手足口病组急性期S-100β蛋白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重症手足口病组急性期及恢复期S-100β蛋白均高于普通手足口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发生头颅核磁共振检出异常,重症手足口患者组为72.0%明显高于普通手足口病组的1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5.909,P<0.001)。重症手足口患者组发生后遗症为24.0%,普通手足口病组无后遗症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735,P=0.030)。头颅核磁共振检查异常组的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S-100β蛋白高于头颅核磁共振无异常病例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头颅核磁共振检查异常组发生后遗症为27.3%,头颅核磁共振无异常组无后遗症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监测手足口病患儿S-100β蛋白可用于早期判断患儿是否合并中枢神经感染,可早期客观识别是否发展为重症手足口病,血清S-100β蛋白结合头颅核磁共振检查可评估手足口病患儿脑损伤程度及判断预后。
作者:张剑;陈鹤;康剑;周利利 刊期: 2015年第26期
目的:对老年慢性胃炎的患者给予胃苏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对生存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与探究。方法:选取98例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慢性胃炎的患者,并按照其入院的先后顺序将他们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两组,每组各49例患者。试验组的患者给予胃苏颗粒联合西药(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的治疗方案;对照组的患者则仅使用西药(奥美拉唑+阿莫西林)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效果及生存质量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躯体功能、社交功能、躯体疼痛、心理健康、躯体职能、情感职能、总体的健康、生命活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慢性胃炎的患者采用胃苏颗粒联合西药进行治疗后,临床效果显著,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临床上应予以推广使用。
作者:李洁 刊期: 2015年第26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母乳性黄疸(BMJ)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2月-2015年2月接诊的50例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患者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蓝光照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总血清胆红素、治愈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0%,且治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研究组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新生儿母乳性黄疸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蓝光照射效果明显,能够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作者:赵惠娅 刊期: 2015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