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秋英;郑再娟;张永凤
目的:探讨经腹部B超检查和经阴道B超检查在诊断孕妇异位妊娠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0月来本院就诊且确诊的异位妊娠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腹部B超检查组和经阴道B超检查组,每组63例,利用HD7彩色超声诊断仪分别进行腹部B超检查和阴道B超检查,根据B超诊断标准,以确定两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结果:经腹部B超检查组的诊断符合率为74.61%,经阴道B超检查组为9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超声图像的各种指标检出率方面,经阴道B超检查组均明显优于经腹部B超检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腹部B超检查相比,经阴道B超检查的优势更为明显:诊断符合率高、快速、简便,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胡锦海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5月本院应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59例患者,观察比较手术前后的临床疗效,疗效按照术前及术后疼痛感觉类比评分(VAS)和功能指数评分(MacNab)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标准进行评定。结果:59例患者术后当时、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ODI评分和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疗效评定MacNab标准,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优良率分别为86.44%和93.22%。结论:TESSYS技术具有微创、安全和疗效确切的特点,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刘海军;王文;刘中俊;李辉;王学文;李宏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硬化(CAA)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8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空腹血浆Hcy、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叶酸、维生素B12(VitB12)水平的测定,并且进行彩超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大小、狭窄程度及血流速度的检测,按照颈动脉狭窄程度及IMT值分为A、B、C、D四组;对Hcy水平与叶酸、VitB12及其他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随着CAA程度的加重,Hcy水平升高,A、B、C组和D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叶酸与VitB12的水平随着CAA程度的加重而降低,仅在A组和D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统计学分析表明血清Hcy水平与血叶酸和VitB12水平负相关(r=-0.328、-0.442,P<0.05)。结论:高Hcy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宇;杨萍;萨丽波 刊期: 2014年第15期
基层医院门诊药房是医院重要的职能部门,在药物的保存、发放及患者用药咨询、用药指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基层医院门诊药房中存在的差错,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减少门诊药房中错误的发生,更好地发挥门诊药房的职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作者:蔡娜;刘惠玲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观察长期小剂量克拉霉素治疗儿童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耳鼻喉门诊2011年3月-2013年9月诊断的28例COME患儿(44耳),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克拉霉素组(24耳)和对照组(20耳)各14例,两组患儿均给予0.5%麻黄素滴鼻液滴鼻、口服黏液促排剂口服1周,克拉霉素组同时口服克拉霉素,疗程为12周;对照组口服阿莫西林,疗程为1周。观察比较两组患儿12周后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2周后,克拉霉素组的有效率75.0%(18/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0%(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的平均听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克拉霉素组的平均听阈(15.6±4.3)dB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2±7.1)d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长期小剂量口服克拉霉素治疗儿童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洪伟雄;姚雪榕;黄卫娟;廖振邦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社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对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家庭健康教育的临床需求分析。方法:选取本社区有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家庭进行调研,采用自设家庭调查问卷,调查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家庭饮食和高血压相关知识了解程度等,由患者自行填写调查表,并有调查员检查无误后收回。结果: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对家庭健康教育关于疾病高危因素、饮食指导、药物指导、血压(血糖)监控、并发症防治、情绪控制的需求较高,且患者对宣传手册、多媒体演示及上门访谈的健康教育形式需求较大。结论:在社区内开展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家庭健康教育是防治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的有效途径。
作者:魏永平;阙伟东;叶定村;陈薇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成功溶栓患者中是否发生早期心血管事件,比较其NT-proBNP的差异,并研究其与血清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之间的相关性,探讨测定血浆NT-proBNP水平在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成功溶栓治疗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61例ST段抬高型AMI患者应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前测定NT-proBNP。随访30 d,观察30 d内是否发生心血管死亡、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等情况。结果:血浆NT-proBNP水平在早期有心血管事件组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NT-proBNP水平与cTnT、CK、CK-MB、LVEDD存在正相关(P<0.05),与LVEF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测定入院时血浆NT-proBNP水平对评估AMI经过成功溶栓治疗的患者30 d内发生心血管事件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爱华;王绪芳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通过观察雷尼酸锶联合强骨胶囊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意义。方法:30只SD大鼠给予维甲酸灌胃,制造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成功后,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实验组给予雷尼酸锶联合强骨胶囊灌胃,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于2周、4周和6周处死实验鼠,进行骨痂大小的测量及组织学研究。结果:2周时两组骨痂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时实验组骨痂大小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周时实验组骨痂大小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周时组织学检测发现,实验组成骨细胞数目较对照组无明显增多;4周及6周时则明显增多。结论:雷尼酸锶联合强骨胶囊治疗维甲酸所致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疗效显著。
作者:黄圣良;程玉兰;马翰斐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对冠心病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影响。方法:选取不稳定心绞痛患者62例,年龄(52.8±2.6)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瑞舒伐他汀钙20 mg)和B组(瑞舒伐他汀钙10 mg),每组31例,治疗6周。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生化指标、SAA及MCP-1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的SAA、MCP-1、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较治疗前水平均降低(P<0.05),A组较B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A组较B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相对较高剂量的瑞舒伐他汀钙可更好地降低冠心病患者SAA及MCP-1水平,发挥其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粥样硬化斑块、降低心血管事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作者:祁华琪;申娟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多元化健康教育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将60例早产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法,观察组采用多元化健康教育方法。两组早产儿在3个月后从家属疾病认知情况、定期复诊情况、观察早产儿视力发展情况、预防早产儿眼部感染几个方面进行调查。结果:两组遵医行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元化健康教育的开展,体现了护理模式的转变,提高了早产儿家属的遵医行为,充分体现了人性化护理服务,增加了医患双方的互动,构建了和谐的医患关系。
作者:康建芳;宋湘梅;郭金莲;刘芳艳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奥施康定联合度洛西丁治疗晚期癌痛的疗效。方法:选取晚期癌症合并疼痛的患者60例,治疗前使用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给予奥施康定+度洛西丁治疗,对照组30例仅给予奥施康定治疗。通过规范化、个体化止痛治疗,研究治疗后疼痛药物使用情况、控制爆发痛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均取得良好的止痛效果,但治疗组奥施康定使用剂量平均为(55.6±1.2) mg,对照组为(80.2±0.7)m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2~5 d,2~7 d及2~14 d的爆发痛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药物相关性肝肾功能异常;两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便秘、恶心呕吐,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给予止吐、缓泻等对症治疗后症状可明显好转,不影响持续用药。结论:奥施康定+度洛西丁治疗晚期癌痛疗效显著,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作者:石磊;张永亮;杨莹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分析异位妊娠(ectopic pregnancy,EP)史不孕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的妊娠结局。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EP组为有EP史行IVF治疗的不孕症患者(172例,254周期);非EP组为无EP史行IVF者(172例,241周期),将EP组分为EP 1次组和EP≥2次组,分别比较EP组与非EP组、EP 1次组与EP≥2次组的妊娠情况。结果:EP组与非EP组的不孕年限、受精率、优质胚胎数、流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年龄、获卵数、ET周期临床妊娠率、ET周期EP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P 1次组和EP≥2次组仅在受精率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病史不孕患者行IVF不会增加重复EP的风险,且与既往EP病史频次无关。
作者:张建伟;韩旭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通过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模型,观察小鼠脑组织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转运蛋白1与血清白介素-17(Interleukin-17)的表达情况,并探讨两者在EA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一步探究MALTI是否可以作为多发性硬化(MS)的治疗靶点,以便寻找治疗MS的新手段。方法:将36只C57BL/6雌性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AE组和佐剂组各18只,EAE组采用MOG与完全弗氏佐剂的沫状混合物制备EAE模型,佐剂组仅给予弗氏佐剂。观察每只实验动物发病情况并每隔2 d进行一次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于免疫后14 d、24 d、40 d两组小鼠随机各取6只,心脏取血并4%多聚甲醛灌注取脑组织。取小鼠脑组织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脑组织中MALT1并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7表达。结果:EAE组与佐剂组的小鼠神经功能评分、体重、血清中IL-17含量和脑组织中MALT1蛋白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AE组中24 d组小鼠的神经功能评分(2.50±0.55)分明显高于14 d组的(0.83±0.41)分和40 d组的(1.50±0.32)分,体重(17.04±0.41)g明显少于14 d组的(18.33±0.49)g和40 d组的(18.15±0.13)g,且血清中IL-17含量(288.00±26.45)pg/mL明显高于14 d组的(122.60±10.11)pg/mL和40 d组的(184.40±29.51)pg/mL,脑组织中MALT1蛋白阳性细胞数(183.80±9.25)个明显多于14 d组的(78.25±9.47)个和40 d组的(133.50±19.87)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AE小鼠神经功能评分越高,血清中IL-17含量越高,MALT1表达也越多,提示MALT1参与了EAE小鼠的发病过程,其机制可能与MALT1在EAE小鼠上调血清IL-17表达有关。
作者:王贵泉;张宇;张美妮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认知功能MMSE评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2012年收治的122例门诊及住院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全部资料,所有患者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后,按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三组,并行认知功能MMSE评分,研究动脉狭窄程度与认知功能MMSE评分的关系。结果:81例颈内动脉患者中,发生左侧的有38例(31.1%),右侧的有22例(18.0%),双侧的有21例(17.2%);13例颈外动脉患者中,发生左侧的有6例(4.9%),右侧的有3例(2.5%),双侧的有4例(3.3%);28例颈总动脉患者中,发生左侧的有15例(12.3%),右侧的有6例(4.9%),双侧的有7例(5.7%),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的MMSE评分为(28.8±1.5)分,Ⅱ组为(28.2±1.4)分,Ⅲ组为(27.3±1.1)分,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MMSE评分降低,两者呈正相关(r=0.731,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认知功能MMSE评分呈正相关,颈动脉狭窄超过75%的患者应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颈动脉内支架成形术治疗。
作者:简崇东;黄建敏;蒙兰青;袁胜山;刘国军;唐雄林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近1年内初次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格列齐特缓释片组(对照组)和利拉鲁肽组(观察组),每组各23例。对照组给予格列齐特缓释片60 mg,每日晨起空腹服用,同时加二甲双胍0.5 g,2次/d治疗;观察组给予利拉鲁肽0.6 mg,1次/d(第1周)、1.2 mg,1次/d(第2周),同时加二甲双胍0.5 g,2次/d治疗。治疗12周后检测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腹部内脏脂肪厚度(VAT),比较两组间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VAT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上述4项指标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疗效及安全性均优于格列齐特缓释片。
作者:林华容;谢璇;陆静明;谢伟超;陈少明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社区综合护理模式对中山市农村孕妇知-信-行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来本院产前检查的中山市农村户籍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将自愿参加综合护理干预的600名孕妇作为试验组,开展社区综合护理管理;另选取同时在本院产前检查不愿意参加试验的600名孕妇作为对照组,开展常规管理。对两组孕妇跟踪随访到产前1周,比较两组孕妇对孕产保健的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情况。结果:在管理前,两组孕产保健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均较低,其中产褥期保健知识、孕妇饮食和早产流产预防的知晓率低,分别占18.0%、22.0%和23.4%。经社区综合护理管理后,试验组各项知晓率均高于85.0%,孕产保健相关态度和行为得到明显的改善,与管理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对部分孕产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也有一定的改善,但试验组的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综合护理模式应用于农村孕妇管理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作者:罗晔;王娇艳;余雪强;黄翔;赖秀娟;伍肖玲 刊期: 2014年第15期
以“个性化医学-从风险因素到疾病易感性”为主题的中德前沿探索圆桌会议于2014年5月15日在沪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在大会上作《个性化医学与中国医疗改革》主旨演讲。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5期
解脲支原体感染是男性不育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病因。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对解脲支原体感染与男性不育的关系研究,并将2000-2013年间解脲支原体感染致男性不育的相关临床用药和治疗方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解脲支原体感染致男性不育的更加广泛的治疗方式提出展望。
作者:董超;张国英;海宇修;张帆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观察应用苓槐丸(Ling Huai Wan,LHW)治疗慢性湿疹临床效果,检测T细胞亚群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初步探讨苓槐丸治疗慢性湿疹的可能机制。方法:将120例慢性湿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苓槐丸组、联合用药组(咪唑斯汀+苦参片)各6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苓槐丸组中随机抽取的20例患者(实验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进行检测,与健康成年人(正常组)比较,观察苓槐丸治疗后对湿疹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苓槐丸组的总有效率96.67%,与联合用药组(78.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经苓槐丸治疗后,其T细胞亚群数量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苓槐丸治疗慢性湿疹疗效显著,其作用机理与恢复T细胞亚群比例、改善T细胞免疫功能有关。
作者:张灼锐;蔡怿;蔡泽举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分析个体化健康指导对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意义及实践,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的98例临床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在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前给予常规指导,观察组则是给予个体化健康指导,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效果。结果:观察组动态心电图检查中干扰率、伪差率、监测时间不足22 h患者所占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生活日志填写合格率、诱发不适症状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健康指导在动态心电图检查中具有重要作用,降低了动态心电图检查干扰与伪差的发生率,值得关注并推广。
作者:郑敏 刊期: 2014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