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粘贴电级片在中频电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陈小波;罗娟娟

关键词:粘贴电极片, 中频电治疗
摘要:目的:通过对中频电治疗中使用的粘贴电极片进行物理性能测试和临床应用效果评价,并与传统导电橡胶电极片相比较,从而全面评价粘贴电极片的临床应用价值,为粘贴电极片用于中频电治疗的推广提供临床研究支持。方法:分别测定导电粘贴电极和导电橡胶电极片的电阻值、进行中频电治疗时的大输出电流。选取中频脉冲电治疗患者300例,部位分别为面部60例、颈部60例、肩部60例、腰部60例、踝部60例。将选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使用粘贴电极片进行中频电治疗,为试验组。一组使用导电橡胶电极片进行中频电治疗,为对照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进行中频电治疗所需操作时间。结果:粘贴电极和传统导电橡胶电极片物理性能测试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操作时间的测定对比显示:试验组在面部、颈部、肩部、腰背部、踝部治疗所需操作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良事件统计显示,试验组患者发生皮肤过敏1例,发生率为0.6%,未发生电击、皮肤灼伤等不良事件。结论:使用粘贴电极片进行中频电治疗具有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导电性能好,且卫生、安全等优点。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急危重症肾功能衰竭血液净化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置管护理体会

    目的:针对颈内静脉置管护理在急危重症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总结出颈内静脉置管的临床护理经验及体会。方法:针对性的对92例急危重症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颈内静脉置管术行血液透析治疗,随时跟踪观察患者的治疗情况并及时进行有效科学的护理,详细登记护理体会。结果:穿刺92例,其中右侧颈内静脉84例,左侧颈内静脉8例,均采用seldinger置管技术,穿刺成功,未发生与置管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颈内静脉置管术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感染率小等特点,经过术后有效的规范对患者颈内静脉置管护理的相关操作,其留管时间相对较长的优势,可在急危重症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净化的治疗中推广应用,对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治疗和恢复具有长远的意义。

    作者:陆莲英 刊期: 2013年第36期

  • 重度颅脑损伤应用亚低温疗法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后应用亚低温疗法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亚低温组,每组各30例。分别在术后1d、3d、5d、7d观察脑损伤灶水肿体积及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伤后3~6个月根据评估法判断预后疗效。结果:亚低温组脑损伤灶水肿体积在术后第3~5天增加,第7天开始减少,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低温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疗法可减轻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脑水肿含量,提高患者的预后疗效。

    作者:程华 刊期: 2013年第3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3年8月本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0例,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单独应用柳氮磺胺吡啶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0%,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可迅速改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作者:李胜旭 刊期: 2013年第36期

  • 家庭支持系统参与老年患者健康教育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家庭支持系统参与老年患者健康教育的临床实施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1年6月干部病房收治老年患者42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试验组和对照组。采用家庭支持系统参与健康教育,让老年患者及其重要关系人共同参与健康教育为试验组,采用传统方法为对照组。结果:试验组181例病例认为家庭支持系统参与实施健康教育对老年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40例认为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员家庭支持系统参与健康教育优于传统健康教育,能明显提高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邬红云 刊期: 2013年第36期

  • 探讨外周血CD4+、CD8+T细胞CD69在小儿类风湿关节炎发生过程中的免疫病理作用

    目的:对小儿类风湿关节炎(RA)在发生过程中外周血中CD4+、CD8+T细胞CD69的表达水平与免疫病理作用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本院在2011年7月-2012年9月间采集的3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儿与30例健康儿童的外周血标本,将前者定为观察组,后者定为对照组。对这两组儿童外周血中的CD4+、CD8+T细胞CD69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观察组患儿采用药物治疗后,检测CD4+、CD8+T细胞CD69的表达水平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CD4+、CD8+T细胞CD69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儿经过药物治疗后,RA症状明显有了改善,重新抽取其外周血进行检测,发现患儿CD4+、CD8+T细胞CD69的表达水平明显比治疗前要下降(P<0.05)。结论:CD4+、CD8+T细胞CD69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是起着一种激活、增殖的作用,通过控制CD4+、CD8+T细胞CD69能够达到缓解病情的作用。

    作者:康辉;邹峥 刊期: 2013年第36期

  • 助产士主导伙伴式导乐陪伴分娩193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助产士主导伙伴式导乐陪伴分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2年8月在本院分娩的386例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3例。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产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伙伴式导乐陪伴分娩,比较两组产妇分娩方式、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及总产程时间。结果:观察组自然分娩率为84.5%,对照组自然分娩率为65.3%;观察组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及总产程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产妇分娩时应用助产士主导伙伴式导乐分娩,可有效提高自然分娩率,缩短产程,降低产后出血率和新生儿窒息率,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作者:杨欢秀;欧阳友云;杨璠 刊期: 2013年第36期

  • 注射型硫酸钙椎体形成辅助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4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注射型硫酸钙椎体形成辅助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将2009年2月12日-2012年1月12日骨科收治的42例住院的腰椎骨折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实施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注射型硫酸钙椎体形成辅助弓根内固定治疗,分析两组矢状位指数SI度、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神经功能ASIA评定、腰背疼痛Denis分极、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治疗满意度的差异;并使用EpiData软件设计、建设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录入、数据清理、数据更新等,后锁定数据库;采用SAS 9.1软件进行统计。结果:各项测评结果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椎骨折患者实施注射型硫酸钙椎体形成辅助弓根内固定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优于常规弓根内固定治疗模式,值得临床研究推广使用。

    作者:管旭日 刊期: 2013年第36期

  • IVF周期中睡眠障碍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中睡眠障碍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方法:通过PSQI量表筛选出60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睡眠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SCL-90症状自评量表,了解和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按就诊顺序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并将试验组接受干预前后的PSQI评分结果以及试验组与未进行心理干预的对照组IVF-ET结局进行比较。结果:30例试验组接受心理干预后,其睡眠质量得到明显改善(P<0.05),相对于对照组其IVF周期结局得到了显著改善,E2峰值水平、>15 mm的卵泡数量、获卵数、MII的卵子数量均有显著增加。结论:对IVF周期中睡眠障碍患者适时进行心理分析和实施心理干预,能明显消除其负性心理,改善睡眠,改善IVF周期结局。

    作者:胡艳萍;王春艳;徐霞;陈双双;陈婷;孙焕 刊期: 2013年第36期

  • 西帕依固龈液防治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和观察西帕依固龈液防治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2013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16例鼻咽癌患者,本试验研究采取的是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试验组62例和对照组54例。对两组患者进行放射性治疗时,试验组给予西帕依固龈液,对照组给予复方氯已定含漱剂,在手术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口腔黏膜的反应程度以及放射性治疗的疗效。结果:经过试验之后观察发现,试验组使用西帕依固龈液,术后62例患者中出现Ⅰ、Ⅱ、Ⅲ、Ⅳ级口腔黏膜炎的例数分别为28、24、6、4例;对照组使用复方氯已定含漱剂,术后54例患者中出现Ⅰ、Ⅱ、Ⅲ、Ⅳ级口腔黏膜炎的例数分别为4、10、26、14例,试验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症状及出现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防治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时候使用西帕依固龈液具有很好的疗效,其安全性好,极其方便,值得在临床治疗时大力推广。

    作者:刘晓雯 刊期: 2013年第36期

  • 优质护理对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0年8月-2012年8月行妇科肿瘤手术的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进固体食物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能改善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康复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龚晓燕;郭亮晶 刊期: 2013年第36期

  • 护理干预配合术前肌注山莨菪碱在结肠镜下息肉电切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配合术前肌注山莨菪碱在结肠镜下息肉电切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2年5月本院收治的86例结肠息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术前肌肉注射山莨菪碱同时护理干预配合结肠镜下息肉电切术,对照组单纯给予护理干预配合结肠息肉镜下电切术。观察两组患者术中的进镜时间、疼痛感觉、手术的依从性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进镜时间、疼痛感觉、手术的依从性及患者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息肉电切术前给予肌肉注射山莨菪碱作为解痉剂,可减缓肠蠕动,缩短进镜时间,减轻患者术中疼痛感,提高患者的手术依从性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管泱;纪莉莎;冯雪景 刊期: 2013年第36期

  •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4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0年1月-2011年12月之间的患者归为对照组(82例),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的患者归为观察组(58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液体复苏方案,观察组使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案,比较两组患者血常规指标、实验室检测指标及临床抢救成功率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常规指标和实验室指标均较对照组更积极,其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案对于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是有积极意义的,其能在保证主要器官血供的同时,改善机体自身的止血能力,维持内环境稳定,进而提高失血性休克临床抢救成功率。

    作者:赵永刚 刊期: 2013年第36期

  • 硝苯地平联合拉贝洛尔治疗中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硝苯地平联合拉贝洛尔对中度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血压的调控及孕产期并发症和药物副作用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中度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共240例,按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拉贝洛尔组、硝苯地平组和联合用药组四组,每组60例。治疗期间观察孕妇血压、子宫过度收缩、产后出血、小于胎龄儿及药物副反应,如头痛、头晕、乏力、水肿加重、体位性低血压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四组患者治疗前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拉贝洛尔组血压控制效果相似,硝苯地平组和联合用药组血压控制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四组患者在孕产期并发症发病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过程中药物副反应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异。对照组有18.3%的高药物副反应发生率;拉贝洛尔组和硝苯地平组有10.0%较高的副反应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副反应发生率3.3%明显低于前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苯地平联合拉贝洛尔可以在有效控制中度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情况下,减少药物使用剂量,减少药物副反应的发生率,同时不增加孕产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管艳玲;杨寒;李莉;徐彩梅 刊期: 2013年第36期

  • 阴道镜指导下射频治疗宫颈糜烂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阴道镜指导下射频治疗宫颈糜烂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3年3月本院妇科进行宫颈糜烂治疗的患者1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射频治疗模式,使用肉眼观察和射频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阴道镜指导下射频治疗方法。术后伤口愈合前禁止同房,观察RCI评分。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97.5%,高于对照组的80.0%,两组RCI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病理类型治愈例数均多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引导均排出呈淡黄色的液体,平均排液时间均为(17.2±7.4)d;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有3例、2例患者出现下腹轻微胀痛的现象,无任何患者出现出血和发热的情况,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镜指导下射频治疗宫颈糜烂效果显著,有效降低了RCI评分,且不会发生任何严重的不良反应,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出院,临床价值高。

    作者:廖兰香 刊期: 2013年第36期

  • 化学振荡谱图鉴别氨基酸

    目的:为氨基酸的鉴别提供一种化学振荡的方法。方法:采用经典的B-Z振荡体系研究氨基酸的振荡行为。结果:经研究获得三种氨基酸的B-Z振荡谱图:色氨酸对振荡体系影响大,但振幅变化较小,而周期呈增大趋势;对于半胱氨酸,周期和振幅均呈明显增加趋势;而甘氨酸对振荡体系影响小,但周期和振幅均呈小幅增大趋势,但其改变量在三者中小。结论:化学振荡谱图可对氨基酸进行鉴别研究。

    作者:赖红伟;曹宏梅;韩丽琴 刊期: 2013年第36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8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75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109例,并选取同时入院体检的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并对三组的免疫功能水平及患者的免疫功能水平变化情况与病情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的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4、4.21、4.67;t=4.51、5.36、6.74, P<0.05),且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的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均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2、3.46、3.97, P<0.05)。恶化组患者的PTA明显低于改善组,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TBIL均明显高于改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免疫蛋白水平及其相关指标水平可明显反应患者肝脏功能受损情况,对判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满红 刊期: 2013年第36期

  •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麻醉处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50例冠心病患者择期行OPCAB,均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依托咪酯和罗库溴铵诱导,芬太尼、维库溴铵复合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术中根据血流动力学变化调整体位和运用血管活性药物。结果:全组病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生命体征平稳,1例在ICU再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经过积极抢救痊愈出院,其余无并发症顺利康复。结论:OPCAB手术时合理运用麻醉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合理运用体位的变化,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与心肌的氧供需平衡,对于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作者:张杰;苏娜;钟声宏;毛振北 刊期: 2013年第36期

  • 老年带状疱疹患者神经性疼痛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

    目的:分析带状疱疹神经痛相关危险因素对老年患者的影响,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本院2009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带状疱疹245例进行分析研究,分析年龄、性别、前驱性疼痛、内科性疾病等与带状疱疹神经疼痛的关系。结果:≥75岁者PHN发生率为80.2%,显著高于<75岁的26.8%(P<0.01);合并糖尿病者PHN发生率为97.5%,显著高于未合并糖尿病的40.7%(P<0.05);首先发生神经痛者PHN发生率75.8%,高于未发生前驱痛的24.0%(P<0.05);存在焦虑、抑郁者的PHN发生率为88.0%,显著高于无焦虑抑郁患者的52.8%(P<0.05)。结论:年龄、糖尿病、前驱性疼痛、心理抑郁同带状疱疹神经痛的发生具有关联,了解其相互关系可以更好地对患者进行预防和治疗。

    作者:龙竹青 刊期: 2013年第36期

  • 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治疗的100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和消心痛,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家用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硝酸甘油的消耗量、血糖等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治疗组总有效率92%,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心绞痛的发作持续时间、心绞痛程度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在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绞痛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治疗中具有推广的意义。

    作者:张为民 刊期: 2013年第36期

  • 消化酶制剂治疗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消化酶制剂治疗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2年11月本院收治的64例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患者采用消化酶制剂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吗丁啉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6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酶制剂在治疗消化不良疾病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较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吴梅兴;徐敏华 刊期: 2013年第36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