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尿酸血症中医治疗体会

李俊

关键词:中医药疗法, 高尿酸血症, 别嘌呤醇, 加味四妙汤
摘要:目的 探讨高尿酸血症中医治疗的新方药.方法 对照组50例,口服别嘌呤醇;治疗组76例采用中药治疗,观察近期和远期疗效及其起效时间、副作用等情况.结果 治疗组近期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为98%(P>0.05),近期疗效两组相似;治疗组远期总有效率为97.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P<0.01);对照组比治疗组见效快,但停药后反跳较多,且副作用常见.结论 中药在高尿酸血症治疗中具有更好的优势.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面神经麻痹针灸治疗体会

    面神经麻痹是神经病变中常见的疾患.本病有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类,中枢性面瘫可因脑血管疾患和脑肿瘤所产生.本文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刺手法与电疗结合所取得的疗效作初步的探讨.

    作者:武匀华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重度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重度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于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收治的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亚低温治疗,作为治疗组,随机抽取2002年7月至2003年7月期间常规治疗的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对照组,与之比较,并对两组中的原发性脑干损伤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低温组和对照组的颅内压、血糖、心率和死亡率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两组颅内压,控制伤后早期高血糖,对原发性脑干损伤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可提高生存率.

    作者:闫丽红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卧床患者更换床单操作的新方法

    对于卧床患者的护理中,更换床单是一项较频繁的护理技术操作,其操作步骤中传统的套被套方法较繁琐,而笔者采用以下的新方法较简单,便于护理人员操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瑜秀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加强病案管理提高病案质量

    病案是医院的宝贵财富.它是患者医疗全过程的文字记载,是临床医生诊疗工作的依据和总结.从病案质量可以直接反映医师的思想作风、医学知识、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因此,提高病案质量管理对促进医院整体医疗质量具有积极作用.笔者现将如何加强病案管理,提高病案质量谈些实际做法.

    作者:陈海鸥;张东奎;初书田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清河区642名婴儿身高体重Z评分分析

    目的 了解淮安市清河区婴儿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为指导婴儿合理喂养、促进生长发育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清河区642名婴儿体检资料,用Z评分法进行营养及生长发育状况评价.结果 642名婴儿中未检出低体重、生长迟缓和消瘦儿童.12个月龄儿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2.8%和5.6%,高于全国儿童平均水平.结论 清河区婴儿体格发育状况良好,但超重和肥胖问题较为突出.

    作者:罗列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病情判断的细胞因子指标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一种常见的睡眠呼吸疾病,目前发现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某些因子对疾病发展程度的判断具有一定意义;本文详细介绍了TNF-α、IL-6、CRP、IL-10及IL-8等作为OSAHS病情判断指标的作用.

    作者:程江涛;黄志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依达拉奉对实验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对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血管内穿刺法建立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模型,将24只雄性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H组、SAH+依达拉奉组(依达拉奉组),72 h后处死大鼠.处死前每天统计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处死后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MDA含量,运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iNOS蛋白的表达.结果 依达拉奉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高于SAH组,而MDA含量明显低于SAH组(P<0.05);Westernblot检测显示,依达拉奉可降低脑组织iNOS的表达.结论 依达拉奉可改善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损伤,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何清;王蔚;吴婷;周联生;李秀娟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妇科手术患者合并糖尿病48例围手术期处理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的处理对妇科手术患者合并糖尿病者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48例妇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围手术期的处理对其的产生的影响.结果 48例中有42例伤口Ⅰ期愈合,3例发生切口感染Ⅱ期愈合,10例术后发生念珠菌性阴道炎,7例术前合并念珠菌性阴道炎者经术前抗霉菌治疗术后未发生,无其它手术并发症的发生,阴道残端愈合良好.结论 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孙普英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护生实习前强化技能训练的探讨

    目的 探讨中专护生实习前强化训练的效果.方法 对2004级三年制中专护理两个班61名学生,在强化训练前后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考试.结果 强化训练后的成绩、合格率明显高于训练前.结论 在实习前进行强化训练,对护理操作技能的巩固和提高有明显的效果.

    作者:高虹;李玉慧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自配无痛皮肤消毒液用于成人浅静脉穿刺的观察

    为减轻静脉穿刺时患者的疼痛反应,笔者自配无痛皮肤消毒液:在佳润牌皮肤消毒液中加入2%利多卡因(1∶ 1混合),作为静脉输液穿刺时局部皮肤消毒剂,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琼丽;张星萍;谭巧红;龚婷;陈卉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46例分水岭脑梗死的病因分析及干预对策

    目的 研究分水岭脑梗死的病因及相关干预对策.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1月期间住院的分水岭脑梗死46例患者进行病因学的统计分析并提出相关干预措施.结果 46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病因主要为体循环低血压、血管狭窄或闭塞、微栓子及血液流变学异常,基础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合并有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患者,降压治疗须适度,手术、透析、腹泻、失血情况下需及时补充体液,有动脉斑块形成危险因素的患者须行稳定斑块治疗,合并心房纤颤须抗凝.

    作者:张淑琴;张小红;高紫红;王晓燕;钱李娟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老年骨折住院患者抑郁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骨折住院患者抑郁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为骨科临床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对60例老年骨折住院患者,选用老年抑郁量表(GD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进行问卷调查和测试,以55例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老年骨折患者抑郁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相关分析表明,老年骨折患者的抑郁与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r=-0.354,P<0.01).结论 老年骨折住院患者抑郁水平显著升高,社会支持有利于提高老年骨折患者对应激的应对能力.

    作者:尚桂玲;凌敏;单慧华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无症状性脑梗死合并抑郁状态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合并抑郁状态的发病率、发病机制及预后.方法 抑郁状态诊断依据DSM-II-R标准,均行头部CT或(和)MRI检查.结果 多灶腔隙性脑梗死的抑郁状态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灶梗死,多见于基底节、丘脑部位,其预后大多数痊愈或好转.结论 有效地控制或消除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降低其发病率;加强对高危人群或晚发性抑郁状态患者的普查,以便积极预防和提高早期诊断率,防止抑郁状态的发生或转为慢性抑郁状态,减少致残率.

    作者:金泰浩;柯元风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护士在促进合理使用抗生素中的作用

    近年来,抗生素滥用受到学术界极大重视,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会导致诸多不良后果,如不良反应的增多、细菌耐药性的增长、治疗的失败,给患者健康及生命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已成为医务人员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而护理人员在促进合理使用抗生素中应发挥自身的作用.

    作者:李淑梅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体会

    髋关节置换术是解除股骨头、股骨颈以及髋臼表面所有的关节软骨以人造关节替代,笔者所在医院近5来成功的开展了此项技术13例,对(1)陈旧性股骨颈骨折、股骨头或髋臼破坏出现疼痛,影响关节功能者;(2)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头已塌陷变形、髋臼已有破坏者;(3)外伤性股骨颈骨折头下型,这3种适应证手术进行了临床观察护理.报告体会如下.

    作者:王雪梅;罗丽娟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武警跆拳道运动员创伤调查分析

    为了解武警高水平跆拳道运动员运动创伤发生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加强对武警跆拳道运动员的医务监督,笔者利用在武警跆拳道队担任队医期间建立的运动伤病档案记录,归纳和比较武警跆拳道运动员的运动创伤特点,并进行分析,提出建议.

    作者:贾涛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剖宫产术护理中的临床护理路径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剖宫产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根据制定的临床护理路径对试验组进行整体护理,完成各项检查、治疗护理和健康教育. 结果 试验组对制定的临床护理路径满意度达到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满意度(80%). 结论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后,病患满意度明显提高,并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作者:肖兰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钾含量与室性心率失常的关系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血清钾含量的变化以及与室性心率失常的关系.方法 对确诊的50例AMI患者及冠心病患者各50例,入院时测血清钾含量并排除其它可引起血清钾含量的疾病和因素,采血时间距发病2~24 h,血清钾浓度低于3.5 mmol/L定为低血钾,并与冠心病患者血清钾含量作比较.结果 50例AMI患者血清钾浓度平均为(3.51±0.50)mmol/L,AMI组早期血钾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低血钾室性心率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血钾正常值(P<0.01).结论 AMI患者早期血钾含量明显降低并容易出现室性心率失常.本研究可揭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低血钾的可能机制以提高AMI抢救成功率.

    作者:贾红龙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原发性胆囊腺鳞癌3例

    目的 初步探讨原发性胆囊腺鳞癌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原发性胆囊腺鳞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手术治疗后均痊愈出院,随访1年,3例均死于肿瘤全身转移.结论 原发性胆囊腺鳞癌临床上少见,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法.

    作者:曹金军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血清HBsAg水平与乙肝病毒基因型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清HBsAg水平与乙肝病毒基因型的关系.方法 组间分类变量比较采用Fisner's精确检验,组间定量比较采用样本t检验,体外实验数据采用单项Fisner's-ANOVA方法对所选病例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乙肝病毒基因型对血清HBsAg水平下降有明确的影响.结论 乙肝病毒基因型是血清HBsAg水平下降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孙德荣;王桂霞;王春义;孙立秋 刊期: 2009年第16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