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病情判断的细胞因子指标

程江涛;黄志

关键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细胞因子, 正常参考值
摘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一种常见的睡眠呼吸疾病,目前发现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某些因子对疾病发展程度的判断具有一定意义;本文详细介绍了TNF-α、IL-6、CRP、IL-10及IL-8等作为OSAHS病情判断指标的作用.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腰椎恶性脊索瘤围手术期护理1例

    脊索瘤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恶性肿瘤,来源于胚胎期间骨组织中的脊索残留物,术后关闭难度较大:局部解剖复杂,周围神经血管丰富,前有腹腔脏器,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术中出血量大;切除不彻底极易复发,多数患者被判定无法治疗或治疗效果不理想.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有多例成功手术病例.总结1例成功腰椎恶性脊索瘤围手术期护理,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堂忠;侯新芳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1例

    1 病例介绍患者,女,70岁,以持续心前区疼痛4 h为主诉入院.血压120/70 mm Hg, 脉搏62次/min,心电图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无溶栓禁忌证,给予尿激酶150万U溶栓.溶栓后2 h患者疼痛减轻,ST段回落大于50%,考虑有溶栓后血管再通.患者一般状态良好给予常规治疗.

    作者:朱平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β-七叶皂甙钠联用复方丹参对末节断指再植存活率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β-七叶皂甙钠联合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末节断指再植存活率的影响. 方法 将近6年笔者所在医院206例住院治疗的末节断指再植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用β-七叶皂甙钠联合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常规治疗,结果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β-七叶皂甙钠联合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的断指存活情况优于对照组,主要表现在有较高的完全存活率和较低的坏死率.结论 β-七叶皂甙钠联合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可以提高末节断指的存活率,对末节断指微循环的建立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李展兴;刘永爵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不孕症患者健康知识需求与护理

    恒心是不孕患者接受治疗必须具备的条件,而耐心和同情心则是医护人员应具备的特质.医护人员满足不孕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潘保业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剖宫产术护理中的临床护理路径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剖宫产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根据制定的临床护理路径对试验组进行整体护理,完成各项检查、治疗护理和健康教育. 结果 试验组对制定的临床护理路径满意度达到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满意度(80%). 结论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后,病患满意度明显提高,并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作者:肖兰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大黄蛰虫丸用于治疗盆腔炎性疾病120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大黄蛰虫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20例诊断为盆腔炎性疾病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均采用广谱抗生素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大黄蛰虫丸口服1~2丸/次,每日2次,疗程14 d.对比两组疗效;同时,将超声检查探及附件增厚,输卵管积液或附件包块80例分为超声阳性组,其余40例分为超声阴性组.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84.7%,明显高于对照组69.9%(P<0.01).其症状缓解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超声阴性组治疗无效率33.9%(27/80),明显高于阳性组的7.5%(3/40)(P<0.01).其症状缓解时间也明显长于阳性组(P<0.01).结论 抗生素联合大黄蛰虫丸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此法是治疗附件炎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陈连荣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急诊经口明视气管插管操作体会

    目的 探讨急诊经口明视气管插管技术要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80例急诊气管插管患者所采用的体位、器械、手法及时间等.结果 全部病例均一次插管成功,用时10~30 s.结论 采用合理的技术方法,可以在短的时间内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从而为挽救患者的生命争取宝贵的时间.

    作者:马延河;马延平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加味小柴胡汤治疗小儿蛔虫性腹痛68例报告

    蛔虫性腹痛是农村小儿的一种常见病,对小儿的发育成长与健康有较大影响.近几年来,笔者运用加味小柴胡汤治疗本病68例,均收到非常满意的疗效.

    作者:李智;李麟;税清年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妇科手术患者合并糖尿病48例围手术期处理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的处理对妇科手术患者合并糖尿病者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48例妇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围手术期的处理对其的产生的影响.结果 48例中有42例伤口Ⅰ期愈合,3例发生切口感染Ⅱ期愈合,10例术后发生念珠菌性阴道炎,7例术前合并念珠菌性阴道炎者经术前抗霉菌治疗术后未发生,无其它手术并发症的发生,阴道残端愈合良好.结论 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孙普英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戒毒医院的社会功能性和社区关联性

    戒毒医院作为戒毒机构,在吸毒者经药物戒毒,回归社会后,应及时与社区合作,做好吸毒人员的后续戒毒工作.指导社区对吸毒者实施帮教和管控措施,继续加强心理矫正治疗、尿样跟踪检测和社会管理工作,重视戒毒医院的社会功能和社区关联性.只有把戒毒工作与社区建设紧密结合,才能使得禁毒资源利用大化.

    作者:张燕;史雪芹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超声检查在急腹症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对急腹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47例急腹症的超声表现并与手术病理、随访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947例急腹症中以异位妊娠、泌尿系结石,急性胆囊炎常见,共674例,占71.2%,经手术和病理证实607例,225例临床随访证实.超声符合率92.2%.结论 超声对各类急腹症能快捷检查,动态观察,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赵文君;尹卫红;谭杜勋;肖美华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自配无痛皮肤消毒液用于成人浅静脉穿刺的观察

    为减轻静脉穿刺时患者的疼痛反应,笔者自配无痛皮肤消毒液:在佳润牌皮肤消毒液中加入2%利多卡因(1∶ 1混合),作为静脉输液穿刺时局部皮肤消毒剂,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琼丽;张星萍;谭巧红;龚婷;陈卉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血清HBsAg水平与乙肝病毒基因型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清HBsAg水平与乙肝病毒基因型的关系.方法 组间分类变量比较采用Fisner's精确检验,组间定量比较采用样本t检验,体外实验数据采用单项Fisner's-ANOVA方法对所选病例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乙肝病毒基因型对血清HBsAg水平下降有明确的影响.结论 乙肝病毒基因型是血清HBsAg水平下降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孙德荣;王桂霞;王春义;孙立秋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宫内妊娠误诊为宫外孕30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宫内妊娠误诊为宫外孕的原因,以提高诊断率.方法 以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入院诊断为宫外孕、出院确诊为宫内妊娠的30例患者为误诊组,同期随机抽取入院、出院诊断均为宫外孕的30例患者为确诊组,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血β-HCG值及B超情况.结果 临床表现误诊组多有明显的停经史及腹痛史,而确诊组则以不规则流血和腹痛多见.血β-HCG检查:入院2 d后误诊组复查较入院时成倍增加,而确诊组增加不显著.B超检查误诊组及确诊组均可有一侧附件区包块,但以确诊组多见.结论 对诊断不明确的患者要动态观察血β-HCG,及时监测盆腔B超,慎重治疗.

    作者:谷宇红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63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目的 总结63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63例手术治疗的成人先心病的病种、年龄分布、围手术期处理、手术方法及技巧、预后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病种以ASD(46.0%)、VSD(25.4%)为多;18~30岁年龄段病例多(65.1%);术后48 h死亡1例法洛四联症(TOF)者(死亡率1.6%),术后13个月发生TOF室缺片周漏1例.结论 成人非紫绀先心病手术治疗相对安全,但因病程长,病理生理变化大,针对性的围手术期处理极其重要.术后严重低心排综合征仍然是TOF术后死亡主要原因.

    作者:罗继文;何树松;任杰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70岁以上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早期停止胃肠减压恢复肠内营养的临床观察

    老年胃癌患者术后常规应行插胃管,胃肠减压,笔者所在医院对老年胃癌患者术后24 h明确胃内无活动性出血后拔除胃管,恢复肠内营养,取得良好效果,特报告如下.

    作者:宋智慧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复方降纤汤治疗肝肾综合征16例观察

    肝肾综合征(HRS)是指发生在严重肝病基础上的肾衰竭,但肾功能本身无器质性损害,故又称功能性肾衰竭.临床上常见于伴有腹水的晚期肝硬化或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表现为自发性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和血肌酐升高、稀释性低钠血症、低尿钠.若为急进性肾功能不全称为Ⅰ型.若为稳定或者缓慢进展的肾功能损害称为Ⅱ型.无论是哪一种肝肾综合征都会使肝病患者病情恶化,提高病死率.众多医者尝试用血管活性药物加输注白蛋白、奥曲肽与米多君加输注白蛋白、TIPS手术等,疗效均不满意.

    作者:马学英;武京学;陈子凤;景德莲;孙英江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护士在促进合理使用抗生素中的作用

    近年来,抗生素滥用受到学术界极大重视,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会导致诸多不良后果,如不良反应的增多、细菌耐药性的增长、治疗的失败,给患者健康及生命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已成为医务人员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而护理人员在促进合理使用抗生素中应发挥自身的作用.

    作者:李淑梅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胰床多管引流术用于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胰床多管引流术用于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其中2003年以前的患者采取单纯小网膜腔引流术,治疗5例;对2003年至今的患者采取胰床多管引流术,治疗31例.结果 采取单纯小网膜腔引流术治疗者术后生存2例;采取胰床多管引流术治疗者术后生存25例,病死率19.4%,比单纯小网膜腔引流术病死率下降40.6%.结论 胰床多管引流术用于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死亡率,是治疗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任天来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332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颈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332例脑梗死患者中有243例(73.28%)颈动脉颅外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BIF),其次为颈总动脉(CCA);梗死灶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较对侧严重.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颈动脉彩超是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筛查的简单、可靠的检查手段.

    作者:马国平 刊期: 2009年第16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