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茹
目的:探讨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应用替格瑞洛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诊断明确的高龄(年龄≥75岁)ACS患者277例的临床资料。按照用药方案纳入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替格瑞洛组95例,氯吡格雷组182例。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3个月获得治疗后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终点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替格瑞洛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替格瑞洛组主要出血、次要出血发生率均高于氯吡格雷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呼吸困难明显多于氯吡格雷组(P<0.05)。结论:在高龄ACS患者的治疗中,应用替格瑞洛抗栓疗效优于氯吡格雷,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王莉;高志胜;杜雪莲;宋坤青;李海燕;刘亚新;李红梅;唐诗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对高龄胸腰段脊椎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36例高龄胸腰段脊柱骨折的高龄患者经确诊后并成功完成手术选取为样本,并选取术后每一位患者进行1个月和6个月两个时间的随访记录,术后Cobb's角、椎管狭窄率、椎体压缩比率为本次研究主要统计指标,统计分析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对高龄胸腰段脊椎骨折的治疗情况。结果:36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透视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术后Cobb's角、椎管狭窄率、椎体压缩比率相比较术前有较大提高(P<0.05),选取的1个月和6个月两个时间的随访记录经统计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骨水泥椎管渗漏的2例,发生内固定钉断裂的3例,未发生腹腔实质其器官损伤及退钉等等并发症情况。结论:通过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椎体成形术相结合治疗胸腰段脊柱具有优秀的生物力学性能,完善受伤椎体的形态完整及强度,术后病人预后效果好,效果较显著。
作者:冉仁国;王齐兵 刊期: 2016年第03期
PCI在心血管内科是一项重要和成熟的技术,是心脑血管疾病一门不可或缺的利器。但PCI技术需要系统的培训、长时间的积累方可掌握。我中心对PCI医师的培训进行了多年的摸索,总结了一套以PCI病例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回顾式教学的方法,效果比较满意。在日常PCI培训工作中,我们通常的做法是让受培训的医师作为助手,采取与带教老师配合的方式在完成PCI工作中逐步潜移默化式的培训。但手术台中授课不可能很详尽,PCI技巧掌握相对较慢。而以多媒体技术回顾式病例分析法(简称媒体分析法),完整的呈现了PCI当时的过程,又有具体病例的回顾式的分析,对PCI医师理论知识、操作技巧、临床思维等方面均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彭建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微血管并发症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71例T2DM微血管并发症患者,按体重指数分为肥胖组与非肥胖组,比较两组血Hcy水平、性别、年龄、患者病程、FPG、TCH、TG、LDL-C、HDL-C、C-肽水平、BUN、CRE、HbA1C、SBP、DBP的情况。结果:⑴肥胖组Hcy水平明显高于非肥胖组(P<0.05)。⑵BMI、FPG、HbA1C、TG、HDL-C、收缩压、舒张压与Hcy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代谢性指标与T2DM微血管并发症患者的Hcy水平关系密切。
作者:王英南;葛晓春;刘畅;刘晓燕;高宇;宋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体温升高对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因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治疗成功的患者176例,测量腋下体温,每6 h 1次,连续测量1周。按体温峰值分为体温正常组(A组,体温<37.3℃)和体温升高组(B组体温≥37.3℃),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心肌酶(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炎症指标及心功能的差异。结果:A组心肌酶、hs-CRP水平、白细胞计数明显较高(P<0.05),而左室射血分数低于B组(P<0.05)。结论:AMI再灌注后发热仍然与坏死面积大小及心功能受损有关,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王淑敏;王吉云;边红;周岩;杨青苗;王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胃间质瘤59.5%(22/37),十二指肠间质瘤5.4%(2/37),空回肠间质瘤24.3%(9/37),结直肠间质瘤10.8%(4/37);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其中腹痛、上腹部不适43.2%(16/37),消化道出血24.3%(9/37),其中失血性休克5.4%(2/37),肠梗阻21.6%(8/37),腹部肿块18.9%(7/37);37例患者均实施外科手术,1例姑息切除,其余36例均完整切除肿瘤,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37例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至5年,2例死亡,3例出现肝脏转移,经再次手术随访期内正常生存。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测。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与分子靶向治疗结合的个性化综合治疗。
作者:邱凯;张文敏;于海洋;赵炳朕;李庆一;崔建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口服中药托里透脓汤加减联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SD)治疗难治性褥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褥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托里透脓汤加减口服联合VSD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治疗,比较两组SSI、清创次数、体温恢复时间、治愈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后7d、14d观察组SSI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平均清创次数、平均住院时间、体温恢复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愈60例,对照组治愈53例。结论:托里透脓汤联合VSD治疗难治性褥疮能够快速祛腐生新,疗效较明显。
作者:马太成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左胸和右胸入路治疗胸中段食管癌的疗效。方法:106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取右胸入路的Ivor-Lewis术式治疗;对照组:采取经左胸食管癌切除胃食管弓上吻合术进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术中引流情况和淋巴结清除等等指标,判定两种术式的优缺点。结果:对照组的患者手术失血量显著低于观察组,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其余指标,切除淋巴结个数、术后首日胸腔引流量、术后总引流量、阳性淋巴结个数、术后引流时间两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死亡率比较无差异。两组患者五年生存率和三年复发情况无差异,对照组的无复发生存时间长于观察组,P<0.05。结论:两种手术入路的术后生存率以及围手术期指标相比差别不大,但Ivor-Lewis术式能显著降低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提高无复发生存率。
作者:薛肖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药物流产后降低出血量及减少阴道出血时间的方法。方法:行药物流产妇女31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59例,治疗组孕囊排出后服用复方益母草口服液和米非司酮,对照组服用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结果:完全流产率治疗组比对照组高(P<0.05),出血时间治疗组比对照组短(P<0.05)。结论:药物流产后,服用复方益母草口服液和米非司酮能提高完全流产率,降低出血量,减少出血时间。
作者:曹冬梅;杜国辉;张伟;尹树旺;谢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在肝胆外科开展损伤控制性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5月肝胆外科收治的肝胆创伤患者1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观察组的术后恢复时间以及病死率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粘连性肠梗阻和胰腺损伤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严重创伤患者实施损伤控制术救治,能有效减少患者肺部感染和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降低患者死亡率。
作者:李伟;王林;陈仿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青年型和老年型颈椎病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和疗效转归。方法:188例颈椎病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90例,老年组98例,两组患者采用综合治疗措施(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治疗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椎动脉。比较患者症状、体征、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经治疗后双侧椎动脉,青年组PSV、EDV、FV、RI、PI比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老年组PSV、FV比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EDV、RI、PI比治疗前均改善(P<0.05)。治疗前后老年组FV、RI与青年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用彩色多普勒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测椎动脉可作为颈椎病诊断和疗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作者:胡辉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AP)诊断中检测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临床价值。方法:128例AP患者分为高脂血症性AP组(HLAP组)64例,胆源性AP组(BAP组)64例。对HLAP、BAP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将HLAP组患者又分为HLAP1组(轻症)和HLAP2组(重症),比较HLAP1、HLAP2两组患者降脂前后Ranson和CT评分及血脂和CRP水平。结果:HLAP组与BAP组相比糖尿病发生率、脂肪肝发生率和血脂水平较高,肝功能受损程度和血清淀粉酶水平较低(P<0.05)。A2组和A1组相比, CRP、甘油三酯显著增高(P<0.05)。结论:CRP联合高血脂可作为HLAP严重程度的评价指标。CRP及PCT对HLAP预后评估具有经济、方便、可行、可较早诊断等临床价值。
作者:阚亮;张萌;何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骨膜中微血管系统的重建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对骨膜愈合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4例新做骨折固定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例,对照组进行正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按量注射血管生成素促微血管系统再生药物。结果:治疗组的骨骼愈合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的骨骼愈合速度。结论:促进骨膜微血管系统再生直接促进骨膜、骨折愈合的速度。
作者:程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联合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治疗中重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7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完整的病例资料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用ACEI、ARB和联合使用两种药物三种治疗方式。比较三组患者一般资料、药物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血压和不良发应情况。结果:三组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无的差异,P>0.05,服药前后三组患者心功能指标都有显著提升,ACEI组和ARB组改善程度接近,联合组的改善程度比ACEI组和ARB组更显著,P<0.05。三组血压下降明显,前两组血压下降程度相似,血压接近正常高值,联合组血压下降到正常值范围。三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基本相似,联合组未产生更加严重或频繁的不良反应。结论:服用ACEI联合ARB类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效果明显。
作者:叶静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医院品库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方法:采用优化库存结构;调整供应商到住院药房二级库的流程,药品计算机管理和可视化标识管理等方法,增加仓储能力。结果:2007~2015年,药品采购金额增长了1.17倍;药品周转指数由2.38提高到5.13;药库每月药品库存额占出库额的比例由46%下降至23%,药品周转天数由13天下降到7天。结论:药库通过科学、有效的布局设计和流程优化管理可提高仓储能力和周转率。
作者:许英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转移性乳腺癌原发病灶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36例乳腺癌患分为手术治疗组(A组)与保守治疗组(B组),A组84例,B组52例,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肿瘤进展及生存时间。结果:两组患者T4期肿瘤、淋巴结转移N3期、HR-阳性、Her-2-阳性、三阴性乳腺癌、内脏转移、骨转移、脑转移等发生率对应比较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发生局部进展明显少于B组(P<0.05)。A组平均生存时间、平均无进展生存时间均显著长于B组(P<0.01)。A组术前证实转移患者平均生存时间、无进展生存时间与B组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切除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原发病灶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与无进展生存时间。
作者:童树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胎儿Dandy-Walker综合征(DWS)的临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胎儿DWS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DWS的超声、MRI影像学特征、诊断及处理方式。结果:超声检查发现4例患儿均为妊娠中晚期胎儿DWS,3例引产,1例行胎儿MRI协助诊断后引产,4例均未行染色体核型检查。结论:胎儿DWS在妊娠中晚期诊断,掌握胎儿DWS超声与MRI影像学特征,可早期识别、及时产前诊断和正确处理。
作者:柴珂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的颅内影像学表现、临床诊疗方法。方法:通过颅脑CT和(或)MRI检查及血液流变学检测,对42例经临床诊断为VP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VP患者均有引起脑血管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头颅影像学均表现有基底核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多发且为双侧,多伴脑萎缩及脑白质稀疏;多数患者存在血液粘度增高。结论:VP多由脑血管病变而来,主要为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症状相对较轻,以对症治疗脑血管病为治疗原则。
作者:周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采用生存分析方法比较不同术式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IF)对预后的影响。方法:80例老年IF患者分为观察组(动力髋螺钉内固定DHS术式治疗)38例及对照组(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42例。对比两组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的Harris评分,两组随访时间及平均生存期,以及不同时期的生存率,利用乘积极限法(Kaplan-Meier)计算并绘制两组的生存曲线,分析生存预后。结果:两组术后6个月~36个月的Harris评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平均生存期较对照组明显更长(P<0.05)。观察组的1~3年生存率较对照组均显著提高(P<0.05)。结论:对老年IF患者实施DHS内固定术式可获得较好的生存预后。
作者:潘恒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血乳酸及降钙素原(PCT)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价值。方法: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60例入院后24h内用NCIS进行危重评分,分成轻度细菌感染组(n=30)和重度细菌感染组(n=30),另选择同时段40名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排除感染因素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三组均给予动态血乳酸及PCT监测,并对比分析三组治疗前、后的血乳酸水平和PCT水平。结果:治疗前,三组血乳酸水平、PCT水平差异均显著,P<0.05;治疗后,三组的血乳酸及PCT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乳酸及PCT水平可及时对患者的病情作出判断,提高治疗效率。
作者:黄洁玲;郑雪媚;邓健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