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瑾;陈树林;刘丽婷;方瑜;李琳
目的 了解毫州市直中小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管理现状,为改进和提高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查阅资料、调查询问、实地查看等方式,对毫州市直35所中小学校进行现场卫生监督检查,其中中学13所,小学22所.结果 13所中学均开展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而只有10所小学开展健康教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971,P<0.01);4所中学开展学生健康体检并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小学均未开展类似工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34,P<0.05).结论 毫州市中小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管理水平较低,措施落实不到位.教育与卫生部门和学校应密切配合,提高中小学传染病防控工作管理能力和水平.
作者:王立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南京市学生结核病的报告发病特征,为制定学校结核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南京市2005-2011年学生结核病患者登记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1年学生报告结核病发病率分别为24.82/10万,22.54/10万,17.55/10万,15.43/10万,20.64/10万,15.86/10万,14.92/10万,平均报告发病率18.68/10万,各年份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38,P<0.01),随年份变化呈下降趋势(x2趋势=37.76,P<0.01);涂阳登记比例逐年降低(x2趋势=28.28,P<0.01);患者中男生多于女生;年龄分布以20~24岁多(52.15%),其次为15~ 19岁(37.04%);经主动发现方式发现的学生患者比例较低;报告病例数在4-5月和9月较多.学生平均就诊延迟率为26.70%,且就诊延迟率随学生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x2趋势=14.46,P<0.01).结论 南京市学生结核病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15~24岁年龄段的学生是学校结核病防控的重点人群.应加大对学生结核病例的主动发现力度,重视对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健康宣教.
作者:王荣;李晨;杨晨;孙照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孤独症、脑瘫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现状及其与正常儿童间差异,为此类患儿的饮食行为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横断面的调查方法,对哈尔滨医科大学儿童发育行为中心49例孤独症儿童、哈尔滨儿童医院和佳木斯小儿脑瘫疗育中心的62例脑瘫儿童和哈尔滨幼儿园136例正常儿童应用自拟的“儿童饮食行为及相关因素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儿童人口学资料、饮食行为情况及家长喂养行为.结果 孤独症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89.80%,脑瘫儿童为80.65%,均高于正常儿童(48.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6.02,P<0.05).胃口差、对某食物的偏好、不良进食习惯、进食时的特殊行为及其他饮食爱好,不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家长的不良喂养行为、良好喂养行为和过度关心儿童饮食行为报告率,在孤独症组、脑瘫组和正常儿童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孤独症、脑瘫儿童较正常儿童存在更多饮食行为问题.应加强对孤独症、脑瘫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重视,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与康复训练指导,培养其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
作者:庞秀明;邹明扬;王涵;林丽丽;孙彩虹;王佳;武丽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儿童青少年近视眼防治已经是我国和全球的一项公共卫生问题,近视眼是屈光不正的主要类型.随着儿童眼球生长发育的进展,眼部屈光各结构也在不断发生相应的变化,屈光状态在不同年龄段有所不同,整个过程是由远视→正视→近视动态变化的,且过程不可逆[1-4].预防近视眼就要从近视形成早期(儿童期)入手,及时监测屈光发育情况,早期采取干预措施[5-6].然而,我国在校(园)儿童眼保健服务主要为单纯的远视力检查,仅能将小于5.0列为视力低下,不能真实反映眼球发育情况及屈光状态[7-8].在儿童出现明显的近视征象后才就医采取预防措施.
作者:戴寅妍;沈斌;夏庆华;蔡蔚;朱剑锋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重庆市高校结核病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为高校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抽取的重庆市5所高校的2 968名大学生进行结核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结核患者、高校医务人员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防人员共27人开展定性访谈.结果 高校学生对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的总知晓率为44.1%,不同高校、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核心知识总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9.75,11.20,33.71,P值均<0.01).核心知识中对“结核病定点诊疗机构”的知晓率低,仅为32.9%.89.0%(2 643/2 968)的受访大学生希望获得结核病防治知识.电视、报纸、网络等是高校学生获取结防知识的主要途径.定性访谈结果还显示被试结核就医行为不良、患病后心理负担较重等情况.结论 高校学生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工作有待加强.需进一步完善健康促进计划,切实提高学校结核病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
作者:罗兴能;贾红莲;刘雄娥;刘伟;李廷荣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昌平区中小学生午餐用餐现况,为制定相关改善策略和营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普查的方式,对昌平区辖区全部117所中小学校午餐用餐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中小学校午餐供应方式、用餐人数、菜品种类、送餐及自供餐食堂管理等.结果 117所中小学校中,仅36所学校设置食堂,3所学校外送学生午餐,食堂和外送餐用餐学生20 459人,有29 914人回家用餐;自办食堂的10所学校,每年向食堂投入(3~26)万元,其中用于午餐原材料购置的费用为(1~7)万元;58.33%的学校(21/36)有专人负责学生午餐食谱和菜品搭配,但仅13.89% (5/36)的食堂有营养师;16.67%(6/36)的食堂菜谱考虑考试等特殊时段的供餐,38.89% (14/36)的食堂菜谱有过考虑学生生长发育阶段,69.44%(25/36)食堂菜谱考虑季节变化,86.11% (31/36)的食堂食谱定期更换;47.22% (17/36)的学校午餐采用统一标准发放,83.33%(30/36)的学校明确规定教师要监督学生用餐;外送午餐有1~4个菜品,托管食堂午餐有1~8个菜品,自办食堂有2~14个菜品;17家统一标准发放午餐的食堂,对不够吃的学生均采取加餐的方式提供额外饭菜;32所学校存在剩饭剩菜现象,报告率主食>素菜>半荤半素>荤菜;区教委对辖区户籍的1 877名住宿中小学生实行餐补.结论 昌平区中小学校食堂明显不足,午餐营养质量与感官质量均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营养教育有待加强,学生饮食行为有待改善.
作者:张崛;崔永强;黄艳丽;刘玉红;刘晓培;王金飞;滕淑凤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城区小学生早餐质量及饮食行为,为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取广州市城区6所小学二~五年级1 496名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1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2.2%的学生每天都吃早餐,早餐种类主要是米面制品(77.23%),其次为奶类及其制品(60.98%);61.38%的儿童早餐营养不充足.在校日,小学生吃午餐的地点主要是学校(70.58%),13.20%的学生三餐平均进食时间<15 min,15~25 min的占51.65%.过去1周,18.77%的学生在外就餐≥4次;过去1个月,8.96%的学生吃过4次及以上西式快餐;4.70%的学生每天晚上睡前0.5 h进食,4.10%经常晚上睡前0.5 h进食.仅有35.28%的学生每周喝牛奶7次及以上.小学生吃的次数多的零食是新鲜蔬菜水果(22.09%),其次是奶及奶制品(19.86%)和谷类(16.82%);饮用多的饮料是牛奶及酸奶(30.93%),其次是碳酸饮料(18.40%)和茶水(12.60%).结论 广州市城区儿童早餐质量较差,不良饮食行为较普遍,应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
作者:林蓉;刘伟佳;林琳;刘伟;熊莉华;陈思宇;郭重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北京市高中生的学校适应状况,为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的信度和效度较好的高中学校适应量表,对北京市3所重点高中和2所非重点高中共951名高中生的学校适应现状进行调查.结果 高中生学校适应整体呈正态分布,学校适应各维度中以集体适应好,为(4.279±0.653)分;学习适应差,为(3.600±0.622)分.高中生学校适应的学校类型、年级和性别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688,19.445,11.145,P值均<0.05).重点高中的学生学校适应、学习适应、师生亲密性、师生冲突和学校态度得分均高于非重点高中的学生(P值均<0.05).高三学生的学校适应好,高二学生差.高中女生的学校适应及学习适应、师生冲突、情绪适应和同伴关系得分均高于男生(P值均<0.05).结论 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和性别高中生的学校适应特点,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高中生的学校适应水平.
作者:侯静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近视是我国中小学生检出率高的常见病,近年来,学生近视患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近视会导致儿童青少年注意力深度、广度受限,辨认远处和精细目标能力下降,对学习和体质健康有不良影响.为了解昌平区中小学生近视患病状况,以便为该地区中小学生近视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现将2007-2011年昌平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春艳;杨立新;张丛伟;李媛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高校教职工代谢病行为干预效果,为高校教职工慢性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4月粤西某高校20~ 59岁在编教职工为研究对象,进行生活方式调查和体质量指数、血脂、血糖、血尿酸和腹部彩超等检查.对该人群实施为期1 a行为干预,比较被试干预前后不良生活行为持有情况及体检结果.结果 2012年教职工超重与肥胖、脂肪肝、血脂异常、糖代谢异常(空腹血糖升高)和高尿酸血症总检出率分别为31.11%,28.15%,41.30%,12.67%和17.56%.实施行为干预1 a后,嗜酒、喜食海鲜、喜食肥肉和动物内脏、常在外聚餐、睡眠不足、运动缺乏和饮水过少等不良行为较干预前分别下降了2.4,9.84,5.6,5.24,8.03,18.61,4.45百分点(P值均<0.05),以男性下降明显.脂肪肝、血脂异常和糖代谢异常(空腹血糖升高)检出率分别比干预前下降5.28,6.3和3.24百分点(P值均<0.05),以男性和20~ 49岁年龄段人群下降显著.干预前,男性不良生活行为持有率和代谢病检出率均高于女性,干预后差异明显缩小.结论 健康管理和不良生活行为干预是代谢性疾病防治经济有效的途径,值得推广;干预时机越年轻效果越好.
作者:陈光英;陈丽娟;黄琪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近年来,青春期性征发育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1],通常在身体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青春发动期各种事件按特定的模式进行,但初现的时间存在个体差异,与同年龄、同性别群体相比,可表现为提前、适时或推迟.这种青春发动期各种事件初现的时间称为青春发动时相(pubertal timing)[1].青春发动时相提前趋势已被多篇报道证实,提示与肥胖有密切关系[2].本文通过调查了解太原农村女生的青春发动时相分布特点,并探讨其与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关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石倩;王小军;郭银娥;王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虹口区青少年群体中各类健康危险行为的流行现状,为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虹口区3所初中、2所高中、1所职校共计1 413名在校学生,采用“上海市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初、高中问卷)进行自填式匿名调查.结果 仅54.99%的学生每天喝牛奶,35.67%的学生吃油炸食品≥2次/周,20.03%的学生吃甜食≥1次/d.48.97%的学生存在不健康减肥行为.22.43%的学生有过自杀倾向,但仅有16.4%的学生寻求过帮助,其中53.85%的学生寻求同学帮助.结论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不容忽视.应加强学生及家长相关健康知识宣教,共同关注青少年的健康与心理问题.
作者:司梅;林可;亓德云;付泽建;李香亭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查留守中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的关系,为预防和干预留守中学生网络成瘾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SCL-90心理健康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以随机分层取样法选取河南省4个县的584名初、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 中学生网络成瘾者共有53人,占全体被试的9.1%,留守与非留守中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分别为12.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8,P<0.01);其中,留守男生、留守女生网络成瘾检出率分别为15.0%,5.0%,留守高一、留守初二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分别为17.0%,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非网络成瘾组留守中学生SCL-90量表各因子得分均低于网络成瘾组(P值均<0.01);留守中学生的网络成瘾得分与主观社会支持呈负相关(P<0.01)、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各个因子分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心理健康、主观社会支持、性别和年级对留守中学生网络成瘾有显著影响(P值均<0.05).结论 应对留守中学生网络成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并重视留守中学生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受.
作者:任彩霞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网络活动与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关系,为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及减少问题性网络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评问卷,对来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双生子研究样本库1 378对青少年双生子的网络活动进行第一轮调查,1.5 a后对样本进行追踪,从中随机抽取1 650名被试测量其发生问题性网络使用的情况.结果 个体上网时间与问题性网络使用呈正相关,且青少年周末上网时间能显著预测后期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得分.第一轮测试参与娱乐和社交活动的种类越多,第二轮测试中问题性网络使用得分就越高(r娱乐=0.192,r社交=0.182,P值均<0.01);而参与信息活动的种类与问题性网络使用没有相关性(r=0.008,P=0.748).高娱乐高社交组和高娱乐低社交组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得分高于高社交低娱乐组和低娱乐低社交组的得分(P值均<0.05).结论 青少年周末上网时间能预测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发生;较之单一的网络活动,娱乐和社交的共同作用与问题性网络使用有更密切的关系.
作者:阳秀英;李梦姣;李新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中小学生的早餐和零食问题一直是影响学生饮食行为和体质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早餐对于学生来说更为重要,早餐摄取的食物必须满足学生上午学习的能量和营养所需.然而各国学生不吃早餐或早餐营养不充足的现象十分普遍[1-2],且发展趋势有增无减[3].许多研究认为早餐的质和量可能与儿童的学习成绩、认知能力以及身体耐力有关[4],并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在校行为[5].另外,我国儿童零食行为较为普遍[6],零食可以补充一定量营养素,还可以满足孩子食欲的享受;但零食数量超过一定程度,会影响到正餐营养素的摄入.
作者:白彩琴;乔小磬;杨杰;宋杰;卞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城区7~11岁参加兴趣班的儿童心理行为现况,为儿童兴趣班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自编问卷对广州市城区590名7~11岁儿童进行评定.结果 女童兴趣班参加率(89.3%)高于男童(83.3%)(P<0.05);男、女儿童参与兴趣班种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童兴趣班种类偏向益智班和体育班,女童则偏向音乐班和才艺班;对兴趣班持积极主动态度的比例女童(86.7%)高于男童(74.7%)(P<0.01);选择兴趣班由父母结合孩子意见决定的比例女童(97.9)高于男童(92.9%)(P<0.01);46.6%的儿童0.5 a内上兴趣班费用超过3 000元.兴趣班男童的总行为问题及各个因子异常率与非兴趣班男童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兴趣班女童的总行为问题及分裂强迫、多动、违纪、攻击性、残忍因子异常率均低于非兴趣班女童(P值均<0.05).结论 参加0.5 a以上兴趣班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未产生不利影响,参加兴趣班女童的心理行为相对较好.
作者:董江会;卢婷;朱麒臻;郭丽;陈业彬;魏双菊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徐州市大学生睡眠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应用自制调查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调查表对徐州市1 194名在校本科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PSQI平均得分为(5.84±2.59)分;23.8%的大学生出现睡眠障碍,不同性别、学校、年级学生睡眠障碍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睡眠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身体状况、每天手机使用时间、睡眠环境、作息是否规律、宿舍人际关系、专业满意情况、考试及就业(升学)压力(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学校应采取适当措施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促进身心健康.
作者:耿立国;夏聪聪;孙国仁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不同体育锻炼方式对大学生抑郁与焦虑症状干预效果,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体育舞蹈、篮球和羽毛球3种锻炼方式对大理学院有抑郁和焦虑倾向大学生进行运动干预,于运动前后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测评.结果 体育舞蹈组抑郁水平、篮球组抑郁和焦虑水平,羽毛球组焦虑水平实验后与实验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34,2.803,2.826,3.361,P值均<0.01).运动干预后,篮球组和体育舞蹈组焦虑水平、体育舞蹈组与羽毛球组的抑郁水平、羽毛球组与体育舞蹈组的焦虑水平篮球组与羽毛球组的抑郁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10,-2.917,2.901,P值均<0.05).结论 体育锻炼可有效改善大学生的抑郁与焦虑水平.在3种锻炼方式中,体育舞蹈锻炼对抑郁症状治疗效果显著,羽毛球锻炼对焦虑症状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段意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与亚健康症状的关系,为青少年亚健康的教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重庆市6所中学初一、初二、高一、高二的3 069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基线调查未检测出亚健康症状的学生继续进行为期9个月的随访.结果 基线亚健康症状的检出率为52.46%.1 204人完成随访,随访期间亚健康症状的新发率为13.87%.经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共同筛选,偏食(OR=1.629,95%CI=1.092~ 2.430)、不良减肥行为(OR=2.410,95%CI=1.334~4.354)、故意伤害(OR=1.930,95%CI=1.249~2.984)是躯体亚健康症状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吸烟(OR=2.849,95%CI=1.106~7.340)、自杀(OR=3.380,95% CI=2.000~ 5.714)是心理亚健康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偏食(OR=1.574,95%CI=1.125~2.200)、故意伤害(OR=1.586,95%CI=1.079~2.330)、自杀(OR=2.742,95%CI=1.682~4.470)是中学生身心亚健康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重庆市中学生的亚健康检出率较高.应持续关注这一领域,并为减少健康危险行为的暴露而开展适当的教育和干预.
作者:逯嘉;何佳桐;管佩钰;方琪;汪洋;王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大学生睡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实施大学生睡眠障碍综合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自行设计的睡眠质量影响因素调查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SS)为测量工具评定江苏大学1 131名学生的睡眠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29.5%的大学生存在睡眠障碍,女生睡眠障碍报告率(31.2%)高于男生(27.4%);大学生白天过度嗜睡(EDS)报告率为15.7%,大一学生(21.1%)明显高于大二(14.6%)和大三(11.5%)学生;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健康状况、熬夜、睡前长时间上网或玩手机、宿舍环境、情绪低落或心情较差、焦虑情绪等因素是影响大学生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结论 大学生睡眠质量欠佳,主要影响因素为健康状况、生活习惯、社会心理因素、客观环境等.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等干预措施改善在校大学生的睡眠质量.
作者:王战;陈亦扬;盛祺;蔡思洁;华亚芳;许岩;邱健;陆荣柱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