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伟;张一飞;刘成军;冯学山
近年来,城乡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1-2],饮用水卫生安全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环境和健康问题.学校的学生饮水安全问题倍受社会关注[3-4],一些地区通过配备学校净水设备为学生提供直饮水来解决饮水安全问题[5].为了解镇江市不同供水方式的学校直饮水卫生质量,笔者于2013年10月21日至11月20日对该市16所学校的直饮水进行水质卫生监测调查,为保障青少年身体健康和完善学校直饮水卫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蒋兆峰;韦镇萍;韩颖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孤独症、脑瘫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现状及其与正常儿童间差异,为此类患儿的饮食行为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横断面的调查方法,对哈尔滨医科大学儿童发育行为中心49例孤独症儿童、哈尔滨儿童医院和佳木斯小儿脑瘫疗育中心的62例脑瘫儿童和哈尔滨幼儿园136例正常儿童应用自拟的“儿童饮食行为及相关因素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儿童人口学资料、饮食行为情况及家长喂养行为.结果 孤独症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89.80%,脑瘫儿童为80.65%,均高于正常儿童(48.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6.02,P<0.05).胃口差、对某食物的偏好、不良进食习惯、进食时的特殊行为及其他饮食爱好,不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家长的不良喂养行为、良好喂养行为和过度关心儿童饮食行为报告率,在孤独症组、脑瘫组和正常儿童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孤独症、脑瘫儿童较正常儿童存在更多饮食行为问题.应加强对孤独症、脑瘫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重视,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与康复训练指导,培养其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
作者:庞秀明;邹明扬;王涵;林丽丽;孙彩虹;王佳;武丽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大学生的人格特质、手机使用行为与手机成瘾的关系并建立结构模型,为进一步采取干预和调节措施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方便抽取哈尔滨市6所高校大学生共956名,采用大五人格量表简化版、自编手机使用行为量表和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手机成瘾检出率为10.1%,大一、大四学生的手机成瘾率高于大二、大三学生.外向性和神经质对手机成瘾有直接的正向作用,外向性可通过手机使用行为中的每周使用短信条数、每周通话时间、每周手机上网时间间接影响手机成瘾,神经质可通过每周通话时间、每周手机上网时间间接影响手机成瘾,手机使用行为中的每周短信条数、每周通话时间、每周手机上网时间对手机成瘾有直接影响;模型拟合较好(x2/df=3.435,RMSEA=0.071,GFI=0.901,A GFI=0.884,CFI=0.912).结论 大学生人格特质、手机使用行为与手机成瘾存在相关性;应根据大学生不同人格特点,对手机成瘾行为进行干预和调节.
作者:刘勇;陈健芷;赵建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调查大学生网络成瘾、视屏时间与心理健康的流行现状及其关联性.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合肥市某医科大学2 377名大一至大三年级学生,运用网络成瘾测试(IAT)和美国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RBS)编制的问卷调查大学生网络成瘾和视屏时间状况,分别运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评估;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网络成瘾、视屏时间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此次调查中,大学生网络成瘾318人(13.4%),学习日视屏时间>2 h/d的371人(15.6%),周末视屏时间>2 h/d的1071人(45.1%),男生报告率均高于女生(P值均<0.05);心理亚健康、焦虑和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18.6%,13.4%和18.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网络成瘾是心理亚健康、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4.46,4.34,3.69,P值均<0.01);学习日视屏时间>2 h/d与心理亚健康症状有关(OR=1.45,P<0.05).结论 网络成瘾和视屏时间较长现象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尤其是男生;网络成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显著相关,学习日视屏时间>2 h/d与心理亚健康症状有关,而周末视屏时间与心理健康无关联.
作者:鲍丙刚;李艳艳;陶舒曼;伍晓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徐州市大学生睡眠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应用自制调查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调查表对徐州市1 194名在校本科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PSQI平均得分为(5.84±2.59)分;23.8%的大学生出现睡眠障碍,不同性别、学校、年级学生睡眠障碍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睡眠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身体状况、每天手机使用时间、睡眠环境、作息是否规律、宿舍人际关系、专业满意情况、考试及就业(升学)压力(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学校应采取适当措施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促进身心健康.
作者:耿立国;夏聪聪;孙国仁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高职学生网络成瘾与自杀行为的相关性,为进行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网络成瘾量表以及自编的一般资料问卷,对整群抽取的六安市某职业技术学院1 826名在校学生进行现场调查.结果 高职学生轻度网络成瘾率为22.1%,中/重度网络成瘾率为3.1%,男生、独生子女、来自城镇、学业成绩差、有抽烟行为和饮酒行为的高职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高于相应其他组别的学生(P值均<0.05).控制了家庭经济、抽烟行为、饮酒行为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轻度网络成瘾学生的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风险是无网络成瘾者的2.130倍(95%CI=1.564~2.901)和3.191倍(95%CI=1.714~5.938);有中/重度网络成瘾学生自杀未遂的风险是无网络成瘾者的3.584倍(95%CI=1.128~11.393).结论 高职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较高,网络成瘾与自杀行为的相关有统计学意义.高职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王侠;孟秀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与亚健康症状的关系,为青少年亚健康的教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重庆市6所中学初一、初二、高一、高二的3 069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基线调查未检测出亚健康症状的学生继续进行为期9个月的随访.结果 基线亚健康症状的检出率为52.46%.1 204人完成随访,随访期间亚健康症状的新发率为13.87%.经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共同筛选,偏食(OR=1.629,95%CI=1.092~ 2.430)、不良减肥行为(OR=2.410,95%CI=1.334~4.354)、故意伤害(OR=1.930,95%CI=1.249~2.984)是躯体亚健康症状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吸烟(OR=2.849,95%CI=1.106~7.340)、自杀(OR=3.380,95% CI=2.000~ 5.714)是心理亚健康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偏食(OR=1.574,95%CI=1.125~2.200)、故意伤害(OR=1.586,95%CI=1.079~2.330)、自杀(OR=2.742,95%CI=1.682~4.470)是中学生身心亚健康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重庆市中学生的亚健康检出率较高.应持续关注这一领域,并为减少健康危险行为的暴露而开展适当的教育和干预.
作者:逯嘉;何佳桐;管佩钰;方琪;汪洋;王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中职学校中社会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广州市6所中职学校中选取1 918名在校生进行家庭情况调查和心理健康测量,比较社会弱势群体子女与非弱势群体子女及广州市常模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结果 共筛选出弱势群体子女583名,占30.4%.社会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各量表得分与广州市中职学生常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情绪量表上得分低于非弱势群体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P<0.05).社会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水平城乡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男生的人际关系和学习心理健康水平均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2.23,-2.09,P值均<0.05).社会弱势群体中,农民工子女学习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弱势群体,残疾或重大疾病群体子女情绪和人际关系健康水平低于非弱势群体(P值均<0.05).结论 中职学校社会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水平与广州中职学生的整体水平一致,部分弱势群体子女情绪和人际关系问题较为突出.
作者:潘卫英;张林;许桂民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温岭市某职业高中学生肺结核发病情况,为预防结核病在学生群体中的传播蔓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对发病学生的流行病学调查,接触者进行PPD试验、胸部X线检查及跟踪随访.结果 疫情班级活动性肺结核13例,罹患率为28.89%(13/45);PPD试验,疫情班级强阳性12例,阳性16例,阳性、强阳性率为65.12% (28/43),对照班级阳性2例,无强阳性,阳性、强阳性率为7.14% (2/28),疫情班级高于对照班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11,P<0.01);疫情班级PPD试验结果,11例活动性肺结核中阴性2例,PPD阴性率为18.18%(2/11),疫情班级PPD试验结果与活动性肺结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8,P>0.05);首发病例为涂阴肺结核患者;首发病例隐瞒病情、中断治疗,导致疫情在聚集性场所扩散蔓延.结论 早期及时发现病人、积极规范抗结核治疗是预防肺结核传播的关键;PPD试验作为活动性肺结核筛查存在局限性,需结合胸部X线检查.
作者:江文云;邵继平;林秉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学校卫生监督是指卫生行政部门依据学校卫生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标准,对学校建筑、设备和学校卫生工作进行监察督导的一系列卫生执法活动[1].学校环境监测是学校卫生专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2-3].在我国,学校环境监测的第一个快速发展期是1991-2000年;但2001年以后,随着公共卫生机构改革,绝大多数地区的学校环境监测工作趋于停滞[4];2010年前后,食品监督逐渐从卫生监督机构剥离出去,卫生监督系统有更多的精力投向学校卫生工作.
作者:王智勇;宁时涛;潘松;宋晓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大学生抑郁风险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为开展认知治疗等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杭州市9所高校的1 42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6个月后通过邮件方式进行PHQ-9的随访,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大学生6个月后抑郁障碍的风险因素,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构建大学生抑郁初值、认知、人格、生活事件、SF-12心理功能与抑郁的关系模型.结果 初测筛查有抑郁障碍大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12.6%,6个月后有抑郁障碍大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11.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6,P=0.5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6个月后抑郁障碍的预测因素有抑郁初值、人格、认知、生活事件及心理功能(P值均<0.01).从结构方程模型可知,人格和认知对抑郁有直接作用,抑郁初值、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通过认知对抑郁有间接作用.结论 大学生抑郁障碍的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预防大学生抑郁障碍的关键在于改变不合理的认知.
作者:何瑾;陈树林;刘丽婷;方瑜;李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大学生睡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实施大学生睡眠障碍综合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自行设计的睡眠质量影响因素调查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SS)为测量工具评定江苏大学1 131名学生的睡眠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29.5%的大学生存在睡眠障碍,女生睡眠障碍报告率(31.2%)高于男生(27.4%);大学生白天过度嗜睡(EDS)报告率为15.7%,大一学生(21.1%)明显高于大二(14.6%)和大三(11.5%)学生;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健康状况、熬夜、睡前长时间上网或玩手机、宿舍环境、情绪低落或心情较差、焦虑情绪等因素是影响大学生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结论 大学生睡眠质量欠佳,主要影响因素为健康状况、生活习惯、社会心理因素、客观环境等.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等干预措施改善在校大学生的睡眠质量.
作者:王战;陈亦扬;盛祺;蔡思洁;华亚芳;许岩;邱健;陆荣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北京市高中生的学校适应状况,为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的信度和效度较好的高中学校适应量表,对北京市3所重点高中和2所非重点高中共951名高中生的学校适应现状进行调查.结果 高中生学校适应整体呈正态分布,学校适应各维度中以集体适应好,为(4.279±0.653)分;学习适应差,为(3.600±0.622)分.高中生学校适应的学校类型、年级和性别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688,19.445,11.145,P值均<0.05).重点高中的学生学校适应、学习适应、师生亲密性、师生冲突和学校态度得分均高于非重点高中的学生(P值均<0.05).高三学生的学校适应好,高二学生差.高中女生的学校适应及学习适应、师生冲突、情绪适应和同伴关系得分均高于男生(P值均<0.05).结论 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和性别高中生的学校适应特点,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高中生的学校适应水平.
作者:侯静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中小学生的早餐和零食问题一直是影响学生饮食行为和体质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早餐对于学生来说更为重要,早餐摄取的食物必须满足学生上午学习的能量和营养所需.然而各国学生不吃早餐或早餐营养不充足的现象十分普遍[1-2],且发展趋势有增无减[3].许多研究认为早餐的质和量可能与儿童的学习成绩、认知能力以及身体耐力有关[4],并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在校行为[5].另外,我国儿童零食行为较为普遍[6],零食可以补充一定量营养素,还可以满足孩子食欲的享受;但零食数量超过一定程度,会影响到正餐营养素的摄入.
作者:白彩琴;乔小磬;杨杰;宋杰;卞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学生群体性癔症是一种对学校和社会稳定危害极大的群体性心因性反应,在国内时有发生,其病因为某种外界因素,大多源于恐惧,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极大关系[1].2012年3月29日,贵州省织金县某中心小学发生一起疑似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经流行病学调查、病例临床诊疗情况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认,是一起因个别学生进食营养早餐后胃肠不适、班主任的宣传和家长的担心所引起的一起学生群体性心因性反应事件,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怡娅;李昭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肥胖超重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其他生化、血压指标的关系,为儿童肥胖超重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对银川市分层随机整群抽取的10 648名儿童进行体格检查,筛选出超重、肥胖儿童;以肥胖、超重、正常儿童进行1∶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共选出318对,测量Hs-CRP、三酰甘油、腰围、臀围、血压、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糖,以Cox-Regression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10 648名儿童超重、肥胖、腹型肥胖总检出率分别为12.9%,6.7%和15.0%;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男生高于女生,腹型肥胖检出率女生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肥胖组、超重组高敏C反应蛋白测量值与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除高密度脂蛋白外,其余血脂指标、血压、血糖异常检出率肥胖组均高于体重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ox-Regression分析显示,Hs-CRP为腹型肥胖的显著影响因素(OR=1.31,P=0.00).结论 Hs-CRP在超重、肥胖儿童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升高,尤其与腹型肥胖关系密切.
作者:牛晓丽;薛洁;周健虎;赵海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苏州市中学生慢性疲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探讨中学生慢性疲劳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苏州市初一至高三18 139名在校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获取资料.结果 60.9%的苏州市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疲劳,其中12.9%为慢性疲劳;高中生慢性疲劳检出率(16.4%)高于初中生(9.1%),女生(13.7%)高于男生(1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管教方式、情绪、同学关系、社会支持、自评健康、睡眠状况与慢性疲劳状态呈显著相关(P值均<0.05).结论 中学生慢性疲劳有许多可控因素,慢性疲劳健康教育路径值得探讨.
作者:石阶瑶;徐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中学生情绪管理与自伤行为的关系,为中学生自伤行为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整群抽取广州市、阳江市、阳春市3 096名初中和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情绪管理与自伤行为的相关性.结果 中学生自伤行为发生率为14.6%,偶有自伤行为发生率为16.6%.自伤行为、偶有自伤行为和无自伤行为中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719,P<0.01);控制性别、学习阶段、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等变量后,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情绪管理能力对自伤行为(OR=0.482,P<0.01)和偶有自伤行为(OR=0.730,P<0.01)有保护作用.结论 中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自伤行为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可通过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和心理弹性训练提升青少年的情绪管理能力,以减少自伤行为的发生.
作者:唐杰;马颖;郭勇;刘慧燕;邢燕菲;陈艳琳;余毅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学习倦怠(learning burnout)是指由于过度的学习需求而使学生产生情绪耗竭,疏离学业,成就感低落[1],分为情绪耗竭、去个性化和降低成就感3个维度[2].影响学习倦怠的因素很多,客观因素主要有学习成绩[3]、学习压力、社会支持[4]、师生关系[5]等,主观因素包括人格因素与成就目标[6]等.小学生的自尊具有发展性,小学四~六年级正处于自尊急剧上升发展阶段,但自尊的发展会受到其所处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影响[7].本文旨在探讨班级环境、自尊与小学生学习倦怠三者的关系,为学校改善教学环境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
作者:高志华;马红霞;杨羚;纪占杰;李海华;韩志鸿 刊期: 2014年第07期
青少年时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对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1-2].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青少年时期及今后身体成长过程中疾病的发生率,同时也可以促进其健康水平的提高[3].国内外研究显示,制约人类健康的因素中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占50%~55%[4-5].本研究对新疆4个民族青少年的生活方式现状进行调查,并与全国同类指标进行比较,为更好的研究新疆少数民族及全国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及影响因素提供数据资料.
作者:阿尔肯·阿不都瓦依提;杨振江;毕存箭;杨俊敏;祖母拉提·阿不都热依木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