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某高校教职工代谢性疾病行为干预效果评价

陈光英;陈丽娟;黄琪花

关键词:营养和代谢性疾病, 行为, 干预性研究
摘要:目的 评价高校教职工代谢病行为干预效果,为高校教职工慢性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4月粤西某高校20~ 59岁在编教职工为研究对象,进行生活方式调查和体质量指数、血脂、血糖、血尿酸和腹部彩超等检查.对该人群实施为期1 a行为干预,比较被试干预前后不良生活行为持有情况及体检结果.结果 2012年教职工超重与肥胖、脂肪肝、血脂异常、糖代谢异常(空腹血糖升高)和高尿酸血症总检出率分别为31.11%,28.15%,41.30%,12.67%和17.56%.实施行为干预1 a后,嗜酒、喜食海鲜、喜食肥肉和动物内脏、常在外聚餐、睡眠不足、运动缺乏和饮水过少等不良行为较干预前分别下降了2.4,9.84,5.6,5.24,8.03,18.61,4.45百分点(P值均<0.05),以男性下降明显.脂肪肝、血脂异常和糖代谢异常(空腹血糖升高)检出率分别比干预前下降5.28,6.3和3.24百分点(P值均<0.05),以男性和20~ 49岁年龄段人群下降显著.干预前,男性不良生活行为持有率和代谢病检出率均高于女性,干预后差异明显缩小.结论 健康管理和不良生活行为干预是代谢性疾病防治经济有效的途径,值得推广;干预时机越年轻效果越好.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潍坊市初中生静坐和锻炼时间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目的 探讨初中生静坐、锻炼时间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预防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潍坊市852名初中生进行生活方式及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的问卷调查.结果 单因素分析中,不同静坐时间、不同锻炼时间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0.26,19.52,P值均<0.05).调整了年龄、性别、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初中生心理健康与静坐时间[OR值(OR值95%CI)=1.46(1.17~1.82)]、锻炼时间[OR值(95%CI)=0.60(0.47~0.77)])的关联仍有统计学意义.交互作用分析显示,静坐时间和锻炼时间存在拮抗作用.静坐为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锻炼为保护因素.结论 多动少坐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

    作者:任艳峰;王素珍;高尚;赵晓蒙;贺圣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长宁区建立儿童屈光发育档案实践与思考

    儿童青少年近视眼防治已经是我国和全球的一项公共卫生问题,近视眼是屈光不正的主要类型.随着儿童眼球生长发育的进展,眼部屈光各结构也在不断发生相应的变化,屈光状态在不同年龄段有所不同,整个过程是由远视→正视→近视动态变化的,且过程不可逆[1-4].预防近视眼就要从近视形成早期(儿童期)入手,及时监测屈光发育情况,早期采取干预措施[5-6].然而,我国在校(园)儿童眼保健服务主要为单纯的远视力检查,仅能将小于5.0列为视力低下,不能真实反映眼球发育情况及屈光状态[7-8].在儿童出现明显的近视征象后才就医采取预防措施.

    作者:戴寅妍;沈斌;夏庆华;蔡蔚;朱剑锋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某医科大学学生网络成瘾视屏时间与心理健康的关联性

    目的 调查大学生网络成瘾、视屏时间与心理健康的流行现状及其关联性.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合肥市某医科大学2 377名大一至大三年级学生,运用网络成瘾测试(IAT)和美国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RBS)编制的问卷调查大学生网络成瘾和视屏时间状况,分别运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评估;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网络成瘾、视屏时间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此次调查中,大学生网络成瘾318人(13.4%),学习日视屏时间>2 h/d的371人(15.6%),周末视屏时间>2 h/d的1071人(45.1%),男生报告率均高于女生(P值均<0.05);心理亚健康、焦虑和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18.6%,13.4%和18.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网络成瘾是心理亚健康、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4.46,4.34,3.69,P值均<0.01);学习日视屏时间>2 h/d与心理亚健康症状有关(OR=1.45,P<0.05).结论 网络成瘾和视屏时间较长现象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尤其是男生;网络成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显著相关,学习日视屏时间>2 h/d与心理亚健康症状有关,而周末视屏时间与心理健康无关联.

    作者:鲍丙刚;李艳艳;陶舒曼;伍晓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重庆市大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及健康促进现状

    目的 了解重庆市高校结核病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为高校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抽取的重庆市5所高校的2 968名大学生进行结核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结核患者、高校医务人员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防人员共27人开展定性访谈.结果 高校学生对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的总知晓率为44.1%,不同高校、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核心知识总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9.75,11.20,33.71,P值均<0.01).核心知识中对“结核病定点诊疗机构”的知晓率低,仅为32.9%.89.0%(2 643/2 968)的受访大学生希望获得结核病防治知识.电视、报纸、网络等是高校学生获取结防知识的主要途径.定性访谈结果还显示被试结核就医行为不良、患病后心理负担较重等情况.结论 高校学生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工作有待加强.需进一步完善健康促进计划,切实提高学校结核病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

    作者:罗兴能;贾红莲;刘雄娥;刘伟;李廷荣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上海市原南汇地区小学生近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上海市原南汇地区小学生视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小学生视力保健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调查方法,对3 385名上海市原南汇地区一~五年级小学生进行视力检查,并发放问卷进行相关因素调查.结果 学生近视率为60.3%,其中中度近视为42.7%.女生近视率(63.1%)高于男生(57.6%).小学生近视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呈现增高趋势(x2=37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龄前健康状况、学习压力、读写姿势、母亲视力以及照明光源是小学生近视发展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小学生近视率随着年级与学习压力的增加而上升.学校需重点关注高年级学生,且需将视力预防保健工作前移,动员家长积极主动配合并参与儿童正确读写姿势的培养,构筑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视力预防保健体系.

    作者:周伟;张一飞;刘成军;冯学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孤独症和脑瘫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现状分析

    目的 探讨孤独症、脑瘫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现状及其与正常儿童间差异,为此类患儿的饮食行为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横断面的调查方法,对哈尔滨医科大学儿童发育行为中心49例孤独症儿童、哈尔滨儿童医院和佳木斯小儿脑瘫疗育中心的62例脑瘫儿童和哈尔滨幼儿园136例正常儿童应用自拟的“儿童饮食行为及相关因素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儿童人口学资料、饮食行为情况及家长喂养行为.结果 孤独症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89.80%,脑瘫儿童为80.65%,均高于正常儿童(48.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6.02,P<0.05).胃口差、对某食物的偏好、不良进食习惯、进食时的特殊行为及其他饮食爱好,不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家长的不良喂养行为、良好喂养行为和过度关心儿童饮食行为报告率,在孤独症组、脑瘫组和正常儿童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孤独症、脑瘫儿童较正常儿童存在更多饮食行为问题.应加强对孤独症、脑瘫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重视,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与康复训练指导,培养其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

    作者:庞秀明;邹明扬;王涵;林丽丽;孙彩虹;王佳;武丽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镇江市不同供水方式学校直饮水卫生质量检测结果分析

    近年来,城乡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1-2],饮用水卫生安全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环境和健康问题.学校的学生饮水安全问题倍受社会关注[3-4],一些地区通过配备学校净水设备为学生提供直饮水来解决饮水安全问题[5].为了解镇江市不同供水方式的学校直饮水卫生质量,笔者于2013年10月21日至11月20日对该市16所学校的直饮水进行水质卫生监测调查,为保障青少年身体健康和完善学校直饮水卫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蒋兆峰;韦镇萍;韩颖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广东省中学生情绪管理与自伤行为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中学生情绪管理与自伤行为的关系,为中学生自伤行为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整群抽取广州市、阳江市、阳春市3 096名初中和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情绪管理与自伤行为的相关性.结果 中学生自伤行为发生率为14.6%,偶有自伤行为发生率为16.6%.自伤行为、偶有自伤行为和无自伤行为中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719,P<0.01);控制性别、学习阶段、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等变量后,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情绪管理能力对自伤行为(OR=0.482,P<0.01)和偶有自伤行为(OR=0.730,P<0.01)有保护作用.结论 中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自伤行为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可通过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和心理弹性训练提升青少年的情绪管理能力,以减少自伤行为的发生.

    作者:唐杰;马颖;郭勇;刘慧燕;邢燕菲;陈艳琳;余毅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广州市城区小学生早餐质量及饮食行为现况

    目的 了解广州市城区小学生早餐质量及饮食行为,为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取广州市城区6所小学二~五年级1 496名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1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2.2%的学生每天都吃早餐,早餐种类主要是米面制品(77.23%),其次为奶类及其制品(60.98%);61.38%的儿童早餐营养不充足.在校日,小学生吃午餐的地点主要是学校(70.58%),13.20%的学生三餐平均进食时间<15 min,15~25 min的占51.65%.过去1周,18.77%的学生在外就餐≥4次;过去1个月,8.96%的学生吃过4次及以上西式快餐;4.70%的学生每天晚上睡前0.5 h进食,4.10%经常晚上睡前0.5 h进食.仅有35.28%的学生每周喝牛奶7次及以上.小学生吃的次数多的零食是新鲜蔬菜水果(22.09%),其次是奶及奶制品(19.86%)和谷类(16.82%);饮用多的饮料是牛奶及酸奶(30.93%),其次是碳酸饮料(18.40%)和茶水(12.60%).结论 广州市城区儿童早餐质量较差,不良饮食行为较普遍,应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

    作者:林蓉;刘伟佳;林琳;刘伟;熊莉华;陈思宇;郭重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唐山小学高年级学生班级环境与自尊对学习倦怠的影响

    学习倦怠(learning burnout)是指由于过度的学习需求而使学生产生情绪耗竭,疏离学业,成就感低落[1],分为情绪耗竭、去个性化和降低成就感3个维度[2].影响学习倦怠的因素很多,客观因素主要有学习成绩[3]、学习压力、社会支持[4]、师生关系[5]等,主观因素包括人格因素与成就目标[6]等.小学生的自尊具有发展性,小学四~六年级正处于自尊急剧上升发展阶段,但自尊的发展会受到其所处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影响[7].本文旨在探讨班级环境、自尊与小学生学习倦怠三者的关系,为学校改善教学环境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

    作者:高志华;马红霞;杨羚;纪占杰;李海华;韩志鸿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哈尔滨大学生人格特质与手机使用及成瘾行为的关系

    目的 探讨大学生的人格特质、手机使用行为与手机成瘾的关系并建立结构模型,为进一步采取干预和调节措施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方便抽取哈尔滨市6所高校大学生共956名,采用大五人格量表简化版、自编手机使用行为量表和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手机成瘾检出率为10.1%,大一、大四学生的手机成瘾率高于大二、大三学生.外向性和神经质对手机成瘾有直接的正向作用,外向性可通过手机使用行为中的每周使用短信条数、每周通话时间、每周手机上网时间间接影响手机成瘾,神经质可通过每周通话时间、每周手机上网时间间接影响手机成瘾,手机使用行为中的每周短信条数、每周通话时间、每周手机上网时间对手机成瘾有直接影响;模型拟合较好(x2/df=3.435,RMSEA=0.071,GFI=0.901,A GFI=0.884,CFI=0.912).结论 大学生人格特质、手机使用行为与手机成瘾存在相关性;应根据大学生不同人格特点,对手机成瘾行为进行干预和调节.

    作者:刘勇;陈健芷;赵建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某高校教职工代谢性疾病行为干预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高校教职工代谢病行为干预效果,为高校教职工慢性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4月粤西某高校20~ 59岁在编教职工为研究对象,进行生活方式调查和体质量指数、血脂、血糖、血尿酸和腹部彩超等检查.对该人群实施为期1 a行为干预,比较被试干预前后不良生活行为持有情况及体检结果.结果 2012年教职工超重与肥胖、脂肪肝、血脂异常、糖代谢异常(空腹血糖升高)和高尿酸血症总检出率分别为31.11%,28.15%,41.30%,12.67%和17.56%.实施行为干预1 a后,嗜酒、喜食海鲜、喜食肥肉和动物内脏、常在外聚餐、睡眠不足、运动缺乏和饮水过少等不良行为较干预前分别下降了2.4,9.84,5.6,5.24,8.03,18.61,4.45百分点(P值均<0.05),以男性下降明显.脂肪肝、血脂异常和糖代谢异常(空腹血糖升高)检出率分别比干预前下降5.28,6.3和3.24百分点(P值均<0.05),以男性和20~ 49岁年龄段人群下降显著.干预前,男性不良生活行为持有率和代谢病检出率均高于女性,干预后差异明显缩小.结论 健康管理和不良生活行为干预是代谢性疾病防治经济有效的途径,值得推广;干预时机越年轻效果越好.

    作者:陈光英;陈丽娟;黄琪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广州市高校大学生角膜接触镜认知与使用行为分析

    目的 了解广州市大学生对角膜接触镜的认知和使用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开展安全使用角膜接触镜的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便利选取广州市5所高校,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80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角膜接触镜基本知识与使用行为等.结果 大学生角膜接触镜的佩戴率为20.27%,不同性别、专业、生源地及月消费(元)的大学生佩戴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学生角膜接触镜知识得分为(7.38±4.39)分,有角膜接触镜佩戴经历者健康使用行为得分为(7.62±2.78)分;分类树分析表明,影响大学生角膜接触镜知识得分的因素主要有佩戴经历、性别、专业与年级.结论 大学生对角膜接触镜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使用行为水平也亟待提高.应倡导开展多途径的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安全使用行为,保护大学生的眼部健康.

    作者:周薇薇;范存欣;李文;黎永锋;马绍斌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包头市中小学生近视与发硒铅砷汞含量相关性分析

    近视是青少年常见的进行性发展眼病,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诸多不便,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学生近视率呈逐年上升和明显的低龄化趋势,中国是世界上近视率发生高的国家之一,国家卫生和教育部门将近视列为重点防治的学生6种常见病之一[1-4].2010年我国进行的第6次全国大规模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表明,各学段学生视力不良率(主要指近视)继续上升[5-7].

    作者:孟佩俊;张丽萍;和彦苓;李淑荣;徐鹏程;韩素琴;卢静;黎育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某高职院校学生网络成瘾与自杀行为的相关性

    目的 了解高职学生网络成瘾与自杀行为的相关性,为进行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网络成瘾量表以及自编的一般资料问卷,对整群抽取的六安市某职业技术学院1 826名在校学生进行现场调查.结果 高职学生轻度网络成瘾率为22.1%,中/重度网络成瘾率为3.1%,男生、独生子女、来自城镇、学业成绩差、有抽烟行为和饮酒行为的高职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高于相应其他组别的学生(P值均<0.05).控制了家庭经济、抽烟行为、饮酒行为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轻度网络成瘾学生的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风险是无网络成瘾者的2.130倍(95%CI=1.564~2.901)和3.191倍(95%CI=1.714~5.938);有中/重度网络成瘾学生自杀未遂的风险是无网络成瘾者的3.584倍(95%CI=1.128~11.393).结论 高职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较高,网络成瘾与自杀行为的相关有统计学意义.高职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王侠;孟秀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徐州市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徐州市大学生睡眠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应用自制调查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调查表对徐州市1 194名在校本科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PSQI平均得分为(5.84±2.59)分;23.8%的大学生出现睡眠障碍,不同性别、学校、年级学生睡眠障碍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睡眠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身体状况、每天手机使用时间、睡眠环境、作息是否规律、宿舍人际关系、专业满意情况、考试及就业(升学)压力(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学校应采取适当措施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促进身心健康.

    作者:耿立国;夏聪聪;孙国仁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中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目的 了解中国经济发展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为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经济发展指标来自1994-2007年的《中国统计年鉴》,贫困生心理健康指标来自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等1998-2011年139篇(n=54 423)采用SCL-90的实证研究文献,利用横断历史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贫困大学生人际关系、偏执2个因子均值与年代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5~-0.17,P值均<0.05);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和敌对4个因子标准差与年代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8 ~-0.25,P值均<0.05);贫困大学生人际关系、偏执的均值以及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和敌对的标准差与5a前人均GDP、城镇化、工资水平、教育经费投入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7~-0.27,P值均<0.05);躯体化的标准差与城市和农村恩格尔系数、房价占工资比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8~0.20,P值均<0.05),而抑郁与城市恩格尔系数呈正相关(r=0.18,P<0.05).结论 贫困大学生部分心理健康因子有所改善,一些健康因子的内部差异在逐渐变小.经济发展是影响贫困大学生某些心理健康因子发展及其内部差异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金德;刘惠珍;伍业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上海市宝山区2010-2012年学校聚集性传染病疫情分析

    目的 了解学校聚集性传染病疫情的流行病学规律,为开展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上海市宝山区2010--2012年学校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3 a间共发生学校聚集性传染病疫情197起,发生较多的依次是水痘(139起,占70.56%)、急性出血性结膜炎(36起,占18.27%)和手足口病(17起,占8.63%).除7、8月份外(学校放暑假),全年其他月份均有学校聚集性传染病疫情发生.各社区发生疫情学校占学校总数百分比介于9.52% ~4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50,P>0.05).小学、中学平均每年发生疫情学校数占学校总数分别为40.74%、3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4,P<0.05);平均每年发生疫情学校占学校总数的比例,公办学校为35.69%,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为3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2,P>0.05).少数学校存在疫情频发现象.结论 学校聚集性传染病疫情随传染病种类不同存在时间集聚特点,小学发生聚集性传染病疫情风险较中学高,应针对性开展防控工作.

    作者:郑康杰;李明珠;蒋惠芬;吴晓琳;施伶俐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北京市中小学生运动伤害及其相关危险行为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中小学生运动损伤流行现状及其相关危险行为发生情况,为北京市开展学生运动损伤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回顾性调查的方法,于2012年9月在北京市16个区县抽取104所中小学校17 086名在校中小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调查2011-2012学年度学生运动伤害及其相关危险行为发生情况.结果 北京市中小学生运动过程中伤害占伤害总例数的23.53%,运动伤害发生率为3.03%,城区为3.72%,郊区为2.59%,男生为4.02%,女生为2.07%,城郊及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4.15,7.33,P值均<0.01).505人次运动损伤害中74.65%到医院/校医室就诊,3.96%住院治疗;0.40%造成残疾;次均休息5.90d,次均缺课2.27 d.结论 运动伤害是中小学生较为普遍的伤害之一,严重影响学生健康和生活,学校和家长必须相互合作,加强学生运动伤害预防教育,强化学生的运动安全意识,做好运动防护,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作者:段佳丽;符筠;滕立新;赵海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青少年网络活动对问题性网络使用的预测作用

    目的 了解网络活动与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关系,为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及减少问题性网络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评问卷,对来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双生子研究样本库1 378对青少年双生子的网络活动进行第一轮调查,1.5 a后对样本进行追踪,从中随机抽取1 650名被试测量其发生问题性网络使用的情况.结果 个体上网时间与问题性网络使用呈正相关,且青少年周末上网时间能显著预测后期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得分.第一轮测试参与娱乐和社交活动的种类越多,第二轮测试中问题性网络使用得分就越高(r娱乐=0.192,r社交=0.182,P值均<0.01);而参与信息活动的种类与问题性网络使用没有相关性(r=0.008,P=0.748).高娱乐高社交组和高娱乐低社交组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得分高于高社交低娱乐组和低娱乐低社交组的得分(P值均<0.05).结论 青少年周末上网时间能预测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发生;较之单一的网络活动,娱乐和社交的共同作用与问题性网络使用有更密切的关系.

    作者:阳秀英;李梦姣;李新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