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顺波;黄丽宜;李小惠;邵静茹
伤害已成为危害儿童青少年身体健康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经济状况的儿童青少年伤害表现出不同的流行病学特征.跌落、溺水和交通事故是引起儿童青少年伤害的主要原因,加强对儿童青少年伤害的监测、开展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倡导适宜的社区干预策略是预防儿童青少年伤害发生的主要措施.
作者:高峻璞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了解高中生吸烟状况及其相关因素,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青少年吸烟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咸宁市9所高中1 12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高中生尝试吸烟率为30.02%,其中男生为38.91%,女生为2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吸烟动机主要是不想拒绝别人递烟、摆脱烦恼、解乏提神、显示自主性.男生尝试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有与家里人吵架、在家独处时间、要好的朋友劝吸、好友吸烟人数、过去30 d饮酒天数、拒绝别人递烟是否礼貌、敌意情绪,焦虑情绪;而父母是否允许与他们不认识的朋友外出、要好的朋友劝吸、好友吸烟人数、拒绝别人递烟是否礼貌、焦虑情绪、抑郁情绪等是女生尝试吸烟的影响因素.结论高中生吸烟行为与多种因素相关,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预防和控制高中生吸烟.
作者:蒋汝刚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了解在校高中生睡眠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探讨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及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方法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自编问卷对某中学459名在校高中生的睡眠质量进行调查.结果有16.78%的高中生存在睡眠质量问题,高三年级学生的睡眠质量低于其他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文体活动少、多梦、食欲较差的高中生睡眠质量相对较差.结论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文体活动的多少、学业负担的轻重、是否多梦及食欲的好坏等因素直接与睡眠质量相关.培养高中生心理和生理上的良好习惯有助于提高其睡眠质量.
作者:胡爱武;毕早斌;孟桂华;秦宜德 刊期: 2006年第07期
为了解中学生用药知识和行为习惯以及知识来源,笔者于2004年4月对邹城市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便为开展中学生自我用药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作者:顾兴成;刘明;范轲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了解南京市青少年吸烟及饮酒现状,为进一步开展青少年戒烟限酒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对南京市部分大中学生进行现状调查.结果南京市青少年吸烟和饮酒率分别为25.55%和48.20%.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的吸烟及饮酒率依次递增,且不同学段学生的吸烟率、饮酒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吸烟率及饮酒率分别为35.06%和58.99%,女性吸烟率及饮酒率分别为15.09%和36.21%,男、女性吸烟率及饮酒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青少年首次吸烟、饮酒呈低龄化趋势.大学生吸烟频率较初中生和高中生高.高中生吸烟量超过20支/d的比例高于大学生和初中生.大学生的醉酒频率比中学生高.结论南京市青少年吸烟率及饮酒率增高不容忽视,应大力开展烟酒危害的宣传教育,以减少其对青少年健康的危害.
作者:班秀华;郭丽;刘辉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通过对部分试点学校开展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效果的评估,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2004年4~7月在北京市西城区和河南省新乡市8所中学对462名学生开展以生活技能教育为基础的学校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并用定性问卷和定性的学习体会评价教育效果.结果开展专题教育前,在学校学过有关HIV/AIDS知识学生的比例在不同年级和不同地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中(63.8%)高于高中(52.5%),北京市西城区(80.6%)高于河南省新乡市(41.6%).高中生看过有关描写性行为的书刊、录像、影碟制品的比例(34.9%)高于初中(11.4%). 教育后,艾滋病3条传播途径的正确回答率由教育前的70.3% 提高到92.7%,学生对日常生活不传播艾滋病知识的正确回答率由教育前的55.2%~83.5%提高到93.2%~96.9%,对如何避免艾滋病的正确回答率由教育前44.5%~77.7%提高到72.7%~95.9%;教育后,学生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愿意与HIV/AIDS感染者同班学习的比例由教育前的32.8%上升为58.9%.结论在中学开展生活技能为基础的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非常有效,应推广这种参与式的教育模式,同时要调动社会和家庭的力量创造有利于青少年预防艾滋病的良好氛围.
作者:马迎华;王超;张新;李幼莉;张冰;郭新军;王静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了解江苏省青少年学生饮食行为,为改善学生营养状况,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制定的监测方案和调查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原则,对江苏省初中、高中、大学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不同性别学生饮食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生喝饮料和牛奶较女生多,女生吃甜食和快餐较男生多,大学生不吃早餐现象较中学生多,特别是男大学生.不同家庭环境、不同学习成绩学生的饮食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青少年存在饮食行为问题,应引起教育、卫生部门的关注.
作者:沈蕙;滕臣刚;李海;潘晓群;史祖民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了解肇庆市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现状及变化趋势,为开展相关的营养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将肇庆市1979年以来5次中小学生体质调研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20 a来肇庆市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呈明显的增长趋势,20世纪80年代比90年代增长速度快,发育高峰年龄提前,体型有肥胖的趋势.结论 应改善学生的营养搭配,加强体育锻炼.
作者:郭赐贶;莫其鸿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补充强化钙与维生素D的牛奶对青春期女生体格发育的影响,为促进青春期女生体格发育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北京市9所小学498名女生(平均年龄10.1岁),分为对照组(保持日常饮食)、实验A组(除日常饮食外,饮用钙强化牛奶144 mL/d)和实验B组(除日常饮食外,饮用钙和维生素D强化牛奶144 mL/d),干预2 a及停止干预3 a后,进行追踪调查.结果干预2 a后,实验A组、实验B组学生身高、体重、骨密度增长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停止干预3 a后,实验B组的身高、体重增长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A组身高、体重的增长值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3组骨密度增长值均呈负增长.结论保证持续、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有利于促进青春期女生的生长发育.
作者:张岚;童融;张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了解唐山市区2~6岁儿童乳牙龋病的影响因素,为制定社区干预措施和开展儿童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唐山市区2~6岁儿童598名,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5个与儿童乳牙患龋率有关的因素,其中家长不能督促孩子刷牙、母亲妊娠期患病、孩子非足月出生、喜吃肉类食物及喝牛奶加糖等能增加乳牙患龋的危险性,其OR值分别为4.716,7.657,6.575,5.117,6.544.结论影响学龄前儿童乳牙患龋的主要因素有儿童的饮食及生活习惯、儿童出生时的状况及儿童家长对口腔保健的态度.
作者:吕昌惠;王海欣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了解阳江市中学生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现状,为有关部门制定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和健康服务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2005年4~5月对阳江市城区9所中学6 423名中学生进行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调查.结果伤害、吸烟、过量饮酒及使用成瘾药物、不良的饮食行为、缺乏体育锻炼、经常连续上网等危险行为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结论阳江市中学生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较高,应引起学校、家长和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作者:陈青;冯郭真;洪秋萍 刊期: 2006年第07期
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受到社会广泛的重视和青睐.高等职业院校是一个特殊的社区,这一社区的人群以学生为主,他们来自城市、农村,不同地域和层次的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背景.这些青年学生有着活跃的思维方式和高度的群体聚集性,且生理、心理正处于青春发育的成熟时期,是生理问题和精神疾病高发人群.这个时期的青年热情活泼,思维敏捷,感情敏感,易走极端,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作者:乔刚 刊期: 2006年第07期
麦粒肿是眼科门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特别是学生在患病期间会严重影响学习,以往的传统局部药物治疗,疗效慢、病程长.笔者采用五官超短波加抗菌素眼膏治疗麦粒肿110例,收到了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李翠英;王蕾 刊期: 2006年第07期
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事关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事关保障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是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现将广州市学校食品卫生安全检查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江平;陈静仪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了解咸阳地区农村儿童贫血患病状况,为农村小学生贫血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咸阳地区5个县的5所农村小学学生为对象,进行体格检查和血红蛋白测定.结果共调查8~13岁儿童875人,贫血患病率为22.97%,其中男生为20.13%,女生为26.38%,女生高于男生(P<0.05);乡村学生贫血患病率(36.26%)明显高于乡镇学生(19.48%).结论贫困农村地区小学生贫血患病率较高,应制定多方面多层次的防治策略.
作者:王欢;韩亚利;郭海涛;牛锦全;曹莹;王红林;刘怀正 刊期: 2006年第07期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滨州市各类学校的卫生状况,找出存在问题并制定相应对策,以保障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笔者于2004年对滨州市29所大中专和中小学进行了监督监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邵志宏;张秀绘;姜文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比较不同学科的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待艾滋病态度的差异,为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对医学生和师范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医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高于师范生;医学生和师范生知晓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的比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对某些传播、非传播途径的认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者在对待艾滋病的态度、性观念的方面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根据不同学科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
作者:袁慧;崔晓霞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中小强度篮球运动对男大学生自尊及心理健康的影响,为高校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用中小强度篮球运动对实验组连续干预10周,用自尊量表(PSPP)、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别测量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自尊及心理健康水平.结果中、小强度篮球运动对实验组学生自尊水平均有影响,实验后自尊水平均高于实验前,中等强度组被试几乎接近显著性水平(P=0.052).对照组被试实验前后自尊水平没有发生变化.在心理健康方面,小强度篮球锻炼对实验组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影响;中等强度实验组实验后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精神病性和总均分上得分显著下降.结论中小强度篮球运动有利于改善男大学生自尊及其心理健康水平,且中等强度效果优于小强度组.
作者:朱风书;颜军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了解家庭中引起学生视力低下的行为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家长开展健康教育及技术指导.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北京市4个城区和5个郊区的7 000余名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将调查结果与2004~2005学年第1学期学生视力检查结果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家庭中影响学生视力低下的主要行为因素有读写姿势不端正、学习时间过长、学习时无主动休息意识、看电视时间过长、睡眠时间不足等.其中读写姿势不正确率为76.39%,睡眠不足率为49.66%,75.62%的学生不能在学习后主动休息,58.77%的家长给孩子额外布置作业,61.64%的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班.结论家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保护学生视力的重要场所,家庭防治近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作者:段佳丽;王丹;滕立新;杨冬梅;吕鸥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研究生抑郁情绪状况及其与负性生活事件的关系,为改善研究生心理素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抑郁量表(CES-D)对石家庄5所高校751名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研究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1.2%.学习负担重、就业(升学)压力、长期远离家人不能团聚、恋爱不顺利或失恋、考试失败、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被人误会或错怪等是研究生承受的主要负性生活事件.相关分析显示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的相关系数为0.469 (P<0.01).结论研究生抑郁情绪与负性生活事件密切相关.
作者:张月娟;王增起;祝宏伟;李玉霞;芦炎 刊期: 200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