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桂杰
北京市开展学生营养午餐已经4 a多了,学生营养餐食谱是依据卫生部1998年发布的<学生营养午餐营养素供给量>制定的.根据实际操作,感到其中一些数据不够准确,给营养师的营养素计算带来诸多不便.现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作者:罗海鸥;安健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幽门螺杆菌(HP)是WHO公布的新发现的传染病菌,其危害在我国日趋严重,尤其在儿童中的感染率以1%~4%的年速率增长,在12岁儿童的感染率已高达40%以上[1].近年来,口腔中的HP及口腔HP与胃HP的关系,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作者:沈丽娟;彭艳英;金建玲;陶建秀;任慧;江熠;高霞;郁世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又是综合因素的反映,很难由某一个指标来确定.但把所有的指标都考虑进去,也是不可能的.本文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参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医学标准,筛选出对大学生(18~24岁,无重大疾病)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的4个方面因素--体育锻炼达标程度、身体形态功能、疾病状况、心理卫生,对大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模糊综合评判.由于针对不同因素采用了相应的评价方法,此评判方式具有较好的操作性.举例说明如下.
作者:商厚姝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大学生艾滋病知识问卷的难度和区分度,以便提出对不同问题的处理意见.方法难度指数、区分度指数是按难度、区分度的计算方法,对大学生艾滋病知识问卷进行难度、区分度分析与评价.结果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血液、性、母婴)的题目难度偏小(P=0.91),区分度不好(D=0.15);男女之间传播概率难度偏大(P=0.17),区分度不好(D=0.17);非传播途径、安全性行为、病程等方面的题目难度适宜(平均P=0.57),区分度好或尚可(平均D=0.51).结论总体而言,大学生艾滋病知识问卷的难度、区分度较好,建议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和男女之间传播概率的题目不作为评价艾滋病预防教育效果的指标.
作者:孙昕霙;常春;郭岩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对4~5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以降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600名4~5岁儿童的行为及家庭环境进行调查,应用SPSS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不同家庭精神环境特征对4~5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不同,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影响男性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特征有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组织性和成功性;影响女性儿童的家庭特征有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组织性、成功性和娱乐性.结论家庭环境对4~5岁儿童行为发育产生重要影响.在进行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诊断和干预时,要重视家庭环境的作用,并要注意性别差异.
作者:孙殿凤;衣明纪;刘金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TD)对儿童健康的危害远大于成人,它直接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心理健康.因此,儿童性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笔者对1998年1月~2002年9月在河南大学医学院儿科、皮肤性病科、内科等就诊的120例儿童性病病例分析如下.
作者:杜耀武;刘英杰;柴立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军医大学学员失眠现象发生情况,为学校开展卫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308名军医大学学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军医大学学员失眠现象发生率为44.9%,其相关因素主要有学习紧张、考试、忧虑、抑郁、噪音、人际关系矛盾和睡眠不规律,且失眠学员缺少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结论军医大学学员失眠现象发生率较高,应重视和加强对学员失眠现象的预防和调节.
作者:李娟;蔡全才;戴震;林建;陈北川;刘世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以Child-to-Child方法作为载体进行学校营养教育,评价Child-to-Child(C-T-C)健康教育方法在小学生营养教育中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采用对照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实验组学生应用C-T-C教学模式进行3个月的营养教育.实验组学生在参与自身营养促进的同时,通过调查、表演、广播等形式向辐射组学生进行营养知识的宣传和传播.结果实验组与辐射组学生营养知识及格率均明显提高(P<0.01),对营养与健康的态度及食品消费价值观念有明显转变,饮食行为有所改善,同时参与营养教育的行为得分均显著提高(P<0.01).结论应用C-T-C方法进行学校营养教育效果显著,具有投入小、收益大的优势,应加以应用和推广.
作者:余小鸣;段爱旭;庾小平;王嘉;刘二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高校食堂社会化后在校生的膳食营养状况,为今后进一步改善大学生的膳食结构提供依据.方法对36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膳食营养状况调查,以计算机自动评价统计处理.结果男生每日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可以满足需要;女生能量和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钙摄入量不足,各种维生素摄入状况良好.结论需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营养指导,使其在自身饮食搭配上更趋于合理化.
作者:王忠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淮南地区儿童蛲虫感染情况,为深入研究蛲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一次性透明胶纸拭子法对淮南市3所幼儿园幼儿和2所小学一年级学生进行肛周检查,镜检蛲虫卵.结果淮南市儿童蛲虫感染率为 24.95%,其中幼儿园儿童为27.4%,小学一年级学生为17.3%,差异有显著性(P<0.05);幼儿园小班、中班及大班儿童蛲虫感染率分别为17.2%,26.5%和33.9%,差异有显著性(P<0.05);男、女儿童蛲虫感染率分别为26.2%和23.6%,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淮南地区儿童蛲虫感染普遍存在,有关部门应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和蛲虫疾病的流行控制.
作者:蔡茹;李朝品;贺骥;杨庆贵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青少年自我意识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以促进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良性发展.方法以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自我意识量表(PHSS)为测试工具,对157名初中学生进行测评.结果不同性别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差异,青少年的行为与合群2个自我意识分量表得分存在性别差异,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自我意识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张秀阁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为了解女大学生这一特殊人群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对辽宁大学女生青春期功血患者在诊治过程中的焦虑和抑郁症状进行了调查.
作者:张岩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师范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源及常采用的应对方式,以便为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04名师范大学生的压力源构成情况和常用的几种应对方式进行调查.结果生活事件发生的频率依次为考试失败、学习负担重、被人误会等,在7个事件上男女性别差异显著.生活事件各因子应激量从大到小排序为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受惩罚、健康与适应问题、其他、亲友与财产丧失.常采用的应对方式是:努力去改变现状,使情况向好的一面转化(89.7%);吸取他人和自己经验(88.7%);从失败中吸取经验(86.8%);能理智应付困境(85.3%)等.在采取消极应对方式上具有显著性别差异.结论生活应激事件主要来自学习方面和人际关系方面等.采用的应对方式一般为主动、积极地针对问题的应付,但仍有部分学生的应对方式倾向于消极.
作者:刘春燕;李文权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初中生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为初中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利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对某校246名初三学生进行测评.结果大多数初中生倾向于应用成熟的防御机制;学习成绩中等女生较其他人更多地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学习成绩中等以下男生较其他人更少使用成熟的防御机制;在防御策略上,女生比男生更回避,学习成绩中等以下学生比中等学生更多运用同一化,而学习成绩中等学生则较多运用幻想、升华、制止和回避.结论初中生心理防御机制存在性别差异,不同学习成绩学生应对应激的防御策略可能不同.
作者:舒幼娥;孟宪璋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教育的核心是积极引导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1].
作者:韩云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我国中小学生安全事故发生率逐年上升,并处于死因顺位第1位[1].众所周知,由于历史、政治、军事等各种社会原因,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少数民族大都居住在生存条件与卫生资源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
作者:赵允忠;陈桂华;胡世勋;马少文;唐玉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近百年来,学校卫生工作的发展为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观念的转变,学校卫生的实践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医学顾问委员会首次提出了健康促进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国外专家提出了健康促进学校的概念,并在欧洲若干国家试点,取得很大成功.
作者:陈润;马迎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小学生肥胖状况特点,为儿童营养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体格测量方法和身高标准体重法,分析2002年成都市小学生的肥胖状况.结果城市男生的肥胖率为8.1%~26.2%,女生为4.9%~15.2%;郊区男生肥胖率为3.4%~15.0%,女生为2.9%~8.6%.肥胖率存在明显的年龄特点,不论男女,9~12岁各年龄组的肥胖率均显著高于6~8岁各年龄组学生.结论小学生肥胖的高发年龄为9~12岁,应抓住小学生肥胖的关键年龄阶段进行预防和控制.
作者:沈丽琴;李昌吉;詹承烈;龙云芳;徐培渝;陈希宁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家庭经济较为贫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各类高等院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借鉴.方法采用SCL-90对419名家庭贫困大学生和419名非贫困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家庭贫困大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偏执方面可能存在问题的人数和百分比高于非贫困大学生群体,其心理问题检出率均超过7%,人际关系敏感因素的检出率超过15%.结论安徽省部分高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学校应为该群体提供包括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在内的各方面帮助.
作者:汪明;郑禹;包春雷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已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绝大部分中小学都已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了解与学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笔者对绍兴市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
作者:林慧莲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