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冬梅;柳凤轩;阎晓初;刘丽梅
本实验运用三羟末端标记法和免疫组化技术,原位观察皮肤鳞癌及正常组织中细胞凋亡、p16与bcl-2蛋白的表达,探讨其在皮肤组织恶性转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关系.
作者:王成海;袁浩琛;杨邦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特点,探讨其与间质微血管密度及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9例乳腺癌、10例癌旁正常组织MMP-2的表达,并在CD34染色切片上检测间质微血管密度(MVD).结果:乳腺癌组织MMP-2的表达(75.5%)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30%),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MMP-2阳性组MVD均值(54.93±13.86)高于MMP-2阴性组(41.28±11.69),MMP-2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P<0.01).此外,乳腺癌MMP-2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临床分期无关.结论:MMP-2促进乳腺癌间质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有可能成为判定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何旭;李玉林;张丽红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鉴别纤维囊性乳腺病和乳腺纤维腺瘤细针吸取细胞学(FNAC)的主要细胞形态学指标.方法:运用Logistic多重回归模型的统计分析方法,对224例有活检证实的乳腺FNAC的良性病变(48例纤维囊性乳腺病和176例纤维腺瘤)的54个细胞学指标进行分析,指标的评价采用0~3+的分级评价方式.结果:研究发现,有价值的鉴别指标是细胞量(P=0.001),次要指标是背景的游离肌上皮细胞量(P<0.05).组合细胞量(2~3+)和背景的游离肌上皮细胞量(2~3+)作为联合指标进行评价,可将纤维腺瘤的阳性预测价值提高至93.5%.结果发现,在乳腺FNAC检查中,分叶结节状的间质在纤维囊性乳腺病和乳腺纤维腺瘤中的发生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结论:在乳腺细针吸取细胞学的良性病变中,细胞量和背景的游离肌上皮细胞量是鉴别纤维囊性乳腺病和纤维腺瘤的有价值的细胞形态学指标.分叶结节状的间质是管内型纤维腺瘤的间质的组织形态在FNAC中的表现,是诊断纤维腺瘤的特征性指标,对诊断纤维腺瘤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念黎;狄方;林爱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脉络丛乳头状瘤(choroid plexus papilloma,CPP)起源于脑室脉络丛上皮细胞,生长缓慢.尽管其生物学行为良性,因长于脑室常伴脑积水,导致占位与颅内高压,甚至局限性神经系统损害.该病发病率极低,笔者在行婴儿侧脑室尸检时发现1例脉络丛乳头状瘤,对其做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特征与诊断.
作者:徐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苗勒混合瘤(MMMT)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方法:对18例女性生殖系统MMMT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9例进行了术后随访.结果:各部位MMMT的形态特征相似,均含有上皮及间叶两种组织成分,相互间有穿插和移行变化,组织成分形态多样,免疫组化有助于判断.恶性度与异型性、核分裂数及出血坏死程度有关.预后与临床分期有关.化疗有效.结论:MMMT的诊断主要依据组织形态学,预后与临床分期有关.
作者:宋蔚青;程晓东;陈晓端;赵承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1临床资料例1,女性,39岁.因无意中发现左乳肿块1个月余入院.体检:左乳外上象限触及一直径约3 cm肿块,与皮肤无粘连,乳头无溢液.术中发现肿块3 cm×4cm×3 cm,境界欠清.术中快速石蜡切片诊断为乳腺小叶癌,疑为神经内分泌型.遂行乳腺癌根治术.术后继以化疗.迄今健在,对侧乳腺未发现病变.
作者:龚西騟;曹立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患者男性,29岁.因无痛性血尿入院,经膀胱镜检查发现左输尿管口外上方有一直径约1.5 cm大小的菜花样肿物,基底窄.经尿道行膀胱肿瘤激光切除术,肿物送病理检查.病理诊断:移行细胞癌Ⅰ级.3年后无意中发现右侧阴囊包块,无任何不适.体检:外生殖器外观正常,双侧睾丸大小正常、表面光滑、活动性好,无压痛.
作者:刘伟信;李全岳;周立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组织芯片(tissue chip)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生物芯片技术.本研究应用这一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in situ hybridiza-ton technology,ISH)检测230例人体多种常见肿瘤中端粒酶hTER mRNA和bTERT mRNA的表达.
作者:杨军;王康敏;苏宝山;黄莺;赵世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方法在疑难的子宫平滑肌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6例判断困难的子宫平滑肌肿瘤进行光镜形态以及p53和Ki67标记的观察.结果:46例平滑肌瘤主要表现单项形态异常,p53阳性标记占8.7%,Ki67阳性细胞数平浇均65.87.7例平滑肌肉瘤或恶性倾向未定的平滑肌肿瘤主要表现多项形态异常,p53阳性标记占85%,Ki67阳性细胞数平均683.43.结论:P53与Ki67标记可以共同作为有价值的客观指标,为子宫平滑肌肿瘤的良、恶性判断提供辅助诊断依据.
作者:郭东辉;师宜荃;范敬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通过癌细胞核仁组成区(NORs)蛋白的图像定量分析,评价鼻咽泡状核细胞癌的癌细胞群体增生能力.方法:对18例鼻咽泡状核细胞癌石蜡切片进行银染(AgNORs),应用CAS200图像分析仪分别测定泡状核癌细胞群体和梭形癌细胞群体的AgNORs参数值,并作比较分析.结果:与梭形癌细胞群体相比,泡状核癌细胞群体具有较高的每核AgNOR计数、每核AgNOR面积和平均AgNOR面积/粒,差异均有显著性,而且与泡状核癌细胞群体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率明显高于梭形癌细胞群体的前研究结果相一致.结论:泡状核癌细胞群体的增生能力明显高于梭形癌细胞群体,增生能力各异的癌细胞群体存在于同一组织类型鼻咽癌中,反映了鼻咽癌细胞群体增殖能力的异质性,其构成比例和增生差异程度将是影响患者对放射线治疗敏感性及其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陈茂怀;李川军;罗锡源;沈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患者女性,43岁,工人.因慢性咳嗽、咳痰、进行性呼吸困难4年余,加重伴低热1年入院.患者既往有高分子粘合剂粉尘接触史11年,油漆接触史7年.胸部X线示:两肺下野可见肺纹理增粗并连成网状,右下外带呈毛玻璃状改变,心肋膈角锐利.胸部CT示两肺中下肺野可见分布不均匀的片状毛玻璃样病灶.肺功能检查:提示肺通气功能中度障碍.
作者:常占平;金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Ⅰ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u-PA/PAI-1)在大鼠Thy-1肾炎病变进展过程中的变化,以及肝素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以抗Thy-1单抗成功制备大鼠Thy-1肾炎模型,并用肝素对其进行治疗,分别于1、3、7、14、21、28 d处死动物并分别取其肾皮质.应用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肾皮质u-PA/PAI-1 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以观察肝素对其表达的影响.结果:RT-PCR法显示肾炎模型组(G组)于3~28 d的肾皮质u-PA mRNA和3~21 d的肾皮质PAI-l mRNA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肝素治疗组(H组)仅21 d时肾皮质u-PAmRNA的表达高于G组(P<0.05),而PAI-1 mRNA的表达于3~28 d时均低于G组(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3~28 d时,G组u-PA和PAI-l蛋白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这与RT-PCR检测结果相似;H组肾皮质u-PA蛋白表达量与G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而3~21 d时PAI-1蛋白表达量均低于G组(P<0.05或P<0.01).结论:大鼠Thy-1肾炎肾皮质u-PA与PAI-l的表达均随肾小球病变的进展而增强,肝素治疗可能通过干扰或抑制u-PA和PAI-1的表达而发挥其治疗作用.
作者:秦蓉;陈广平;张农;刘琛;张秀荣;郭慕依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层粘连蛋白受体(LN-R)、Ⅳ型胶原(ColⅣ)、间质微血管密度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标记82例乳腺癌组织中LN-R、ColⅣ、FⅧRAg,并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标记切片上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LN-R表达强度及MVD的高低在乳腺癌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间有差异;ColⅣ在两组间无差异.结论:乳腺癌间质微血管密度增加及LN-R表达增强可作为预测肿瘤转移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作者:李艳春;钟仁华;陆爱平;喻宏;贾晓敏;蒋亚湘;刘建成;成志诚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来源于不同组织学类型的人肺癌细胞系(肺巨细胞癌细胞系PLA-801,肺鳞状上皮细胞癌细胞系C-57,个旧肺腺癌细胞系GLC-82和肺腺癌细胞系PC-84045)的维甲酸受体的含量和分布特征.方法:用ELISA和免疫组化显色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对4株具有不同侵袭潜能、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肺癌细胞系的维甲酸受体(RARs、RARβ和RXRs)进行检测.结果:4株细胞系的RARβ表达极少,甚至缺如;RARs主要分布在癌细胞质中,但RXRs主要位于细胞核内,表达水平较高;RARs和RXRs在PLA-801细胞中表达低.结论:肺癌中普遍存在着RARβ的缺失与RARs的表达分布异常,这些改变可能与肺癌的异常分化有关,也可能是肺癌细胞对维甲酸诱导分化不敏感的重要原因.RXRs较高水平的表达主要位于核内,提示用9-顺式维甲酸来诱导肺癌的分化效果可能会较好.
作者:蔡小强;谢作煊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乳腺少见癌(uncommon carcinoma)是相对于常见癌或普通型癌(common carcinoma)的一些癌,其共性是少见.其中有特殊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与生物学行为者,称乳腺的特殊型(special type)癌;另一些更为少见或其规律性尚未明了者,称罕见型(rare brms)癌.少见癌易被漏诊或误诊为普通型癌,了解其特点有利于外检诊断及预后判断.
作者:龚西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脑膜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肿瘤,而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异位脑膜瘤比较少见,据报道可见于头颈部,包括眉间、额窦、眶内、口咽、帽状腱膜下、腮腺附近及头皮等处[1,2].1982年Kemnitz等[3]首次描述了1例罕见的肺原发性脑膜瘤,发生于59岁的老年患者.同年ChumaS等[4]也报道了1例肺脑膜瘤,以后文献中陆续有发生于肺的脑膜瘤的病例报道,迄今已有20余例[5~12].
作者:李新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p53基因在乳腺癌发生早期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6例乳腺单纯性增生、31例不典型增生、14例原位癌和16例浸润癌中p53蛋白的表达,用PCR-SSCP检测了上述组织中p53基因第5外显子突变.结果:p53蛋白在单纯性增生、不典型增生、导管内癌、浸润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0、22.6%(7/31)、42.8%(6/14)、50%(8/16),PCR-SSCP在各组中均未检测到该基因第5外显子突变.结论:乳腺癌发生早期阶段有P53基因的参与,但与第5外显子突变无明显关系.
作者:杨举伦;蔡学敏;普苹;邹红;李涛;高飞;王力;张亚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患者男性,47岁.因B超检查发现左肾输尿管扩张约20 d人院.体检:左肾区无压痛,叩痛(±).B超、KUB+IVP及CT检查均示左肾、输尿管积水.CT示左输尿管下段局限性狭窄.膀胱镜示输尿管口裂隙状,左侧插管至5cm受阻,见输尿管狭窄,狭窄处未见蠕动.逆行造影见左输尿管约2.0 cm狭窄,上端呈鸟嘴样,下端杯口样,狭窄段上方输尿管扩张.手术中见在膀胱上方左输尿管4 cm处有2cm长输尿管壁增厚的狭窄段,狭窄部质硬.
作者:张雪梅;杨兆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预测非前哨淋巴结(non-SLN)转移,以筛选出转移局限于前哨淋巴结(SLN)的乳腺癌患者.方法:采用99mTc-SC作为示踪剂,对95例乳腺癌患者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对乳腺癌非前哨淋巴结转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95例患者中成功发现91例患者有SLN(95.8%),其中85例患者SLN能准确反映腋窝淋巴结的病理状况(93.4%).临床肿块大小(P=0.028)、肿瘤分级(P=0.040)和原发灶cyclinD1蛋白(P=0.017)的表达与non-SLN转移显著相关.而Logistic多因素分析证实,临床肿块大小、肿瘤分级为独立的预测非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因子.结论:可根据临床病理学特征,筛选出乳腺癌转移只局限于前哨淋巴结的患者,也存在免除腋窝淋巴结清扫的可能性.
作者:张杰;沈坤炜;尼尔马;柳光宇;吴炅;陈中伟;朱雄增;沈镇宙;邵志敏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乳腺黏液囊肿样病变(ML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观察4例乳腺黏液囊肿样病变的临床病理表现,并系统复习文献,讨论其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4例均为女性,镜下共同特点为多个高度扩张的囊腔,其内充满黏液,囊腔内衬扁平或立方上皮,部分区域腺上皮增生呈乳头状,囊内黏液可溢入间质,其中1例伴黏液腺癌.结论:MLL为一种连续的病变过程,可伴发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原位癌甚至黏液腺癌,诊断时应慎重.
作者:范宇;傅西林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