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布鲁氏菌属DNA的多态性

殷继明;尚德秋

关键词:菌属, 布鲁氏菌病, 野生动物, 感染, 多种途径, 多种动物, 哺乳动物, 病原体, 家畜, 家禽, 海洋, 成人
摘要:布鲁氏菌是布鲁氏茵病的病原体,能感染多种动物(包括家畜、家禽、野生动物及多种海洋哺乳动物)引起动物布鲁氏菌病,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感染人,造成人布鲁氏菌病.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色素沉着效果观察

    皮肤色素沉着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好发于青壮年,多见于女性,其发病机制是皮肤中黑色素细胞增多所致,诱因很多,如内分泌失调、慢性消耗性疾病(肝病、癌、糖尿病、结核)、慢性酒精中毒、长期接触化学物质(如砷中毒、铅中毒)、经常用劣质化妆品等可以引起皮肤色素沉着,且可因日晒、X线、紫外线的照射而导致色素沉着加重.

    作者:孙晶;张海;张丽英;郑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东祁连山某部喜马拉雅旱獭蚤类数量观察

    目的探索肃南县西水地区喜马拉雅旱獭体外寄生蚤的数量动态对旱獭鼠疫的影响.方法采用旱獭鼠疫监测方法,针对1982~2001年鼠疫监测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旱獭体外寄生蚤指数的年度变化,特别是旱獭洞干蚤指数的年度变化和当地旱獭鼠疫在鼠疫菌检出率呈正相关(P<0.01).结论早獭寄生蚤在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中所起的作用,特别是维持鼠疫自然疫源性及鼠疫菌的长期保存上的作用,占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安宁;刘麟;张玉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杀它仗蜡块在热带地区灭鼠实验研究

    目的为评价在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气候区,特殊的多雨、高湿、高温条件下应用效果,以利今后推广使用.方法分别设立了室内、室外(菜园地、鱼塘)保护带摄食率、适口性的调查,灭鼠前和灭鼠后鼠密度变化计算灭鼠率.结果3种生境摄食率分别为27.46%、18.50%、9.75%,总摄食率18.95%,灭鼠率高达1∞%(灭鼠前鼠密度为9.73%,灭鼠后鼠密度为0%).结果根据现场灭鼠观察结果,杀它仗蜡块灭鼠效果佳,在灭鼠过程中节省人力和物力.

    作者:李新年;杨光荣;黄梅;李天军;陶正兴;范中友;甲锋;岩光;周洁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梅河口现阶段布氏菌病疫情回升分析

    1999年以来,梅河口市累计发现人间布氏菌病(简称布病)33例,并出现过几次小的暴发流行,而且发病有愈演愈烈趋势,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畜牧部门对牲畜的检疫、免疫工作落实不到位,特别是牲畜交易检疫不严,从而导致传染源的引进或扩散.

    作者:相红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一起输入性疑似鼠疫疫情的调查及处理

    旱獭是西部5省区主要的鼠疫宿主动物.青海省有獭面积约40万km2,是鼠疫流行十分严重的省份之一,鼠疫自然疫源地区分布在全省30个县境内.

    作者:王祖郧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关于主题词及其标引方法

    主题词既是一篇文章的重要信息点,又是重要的检索点.作者发表论文不标注主题词,读者就检索不到,文献数据库就不会收录此类文章.

    作者:朱岱;张爱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医学期刊英文摘要书写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医学期刊的英文摘要,对进入科技情报机构的计算机英文数据库检索是很重要的.写得不好可能失去一些读者,降低被引用率.因此,要想写好医学论文的英文摘要,必须做到正确、意真和简洁.

    作者:唐玉红;杨悦;陈旭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心肌肌钙蛋白的临床应用

    肌钙蛋白(Troponin,Tn)是横纹肌收缩的重要调节蛋白,由三个亚基组成:肌钙蛋白C(TnC),肌钙蛋白T(TnT)和肌钙蛋白I(TnT).

    作者:王丹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2002年吉林省第四次碘缺乏病监测结果与分析

    吉林省2000年实现了国家消除碘缺乏病的阶段目标,为了解吉林省碘缺乏病达标后防治工作现状,按着<全国第四次碘缺乏病监测实施意见>[1]的要求,于2002年3月4日~4月26日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第四次碘缺乏病现场监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徐伟;王洁;赵景深;王珉;葛旭光;朱丽霞;韩淑芬;谭云鹏;万晓燕;谭亚芹;李紫璇;薛晓凤;齐全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固原县鼠疫疫源地调查分析

    固原县鼠疫疫源地位于甘宁阿拉善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东部边缘地带,东经106 00'~106 02',北纬36 21'~36 23'之间,海拔1 600~1900m,年平均气温16.06℃,相对湿度67.8%,干燥度为2.20~2.27,属黄土高原山地丘陵景观.

    作者:罗锋;余克理;海银贵;马桂英;兰文发;曹丽红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黄芪与辅酶Q10联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黄芪与辅酶Q10联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VMC)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46例)选用黄芪注射液与辅酶Q10胶囊联合治疗;对照组(39例)选用心肌极化液(GIK)与维生素C(VitC)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心肌酶、肌钙蛋白T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心律失常减少(P<0.01),左室舒张末内径缩小(P<0.05),肌酸激酶(CK)明显下降(P<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增加(P<0.05).结论采用黄芪与辅酶010联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是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

    作者:董廷荣;牛存龙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3例甲状腺肿大误诊误治原因分析

    甲状腺肿大在临床上是一个常见的体征,机体缺碘可出现甲状腺肿大,多种甲状腺疾病也可造成甲状腺肿大,因此,发现甲状腺肿大就认为是缺碘所致的观点是极其片面的,易造成误诊、误治,甚至延误佳治疗时机加重病情.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对错误诊治的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卢晔华;杨振林;杨玉萍;李彬;焦淑丽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补碘对缺碘人群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的影响

    为探讨补碘对缺碘机体甲状腺自身免疫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测定了缺碘地区人群口服碘油前后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和甲状腺刺激抗体(TSAb)水平变化.结果发现,缺碘机体补碘后的TRAb和TSAb水平均明显高于补碘前;TRAb阳性检出率增高,12个月时其阳性检出率高达24.44%.表明缺碘地区人群补碘后其自身抗体水平增高且抗体阳性率增多.提示补碘可诱导缺碘机体发生甲状腺自身免疫反应,易产生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作者:郭晓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性肌病延误诊断分析

    甲状腺素对人体主要的生理作用是增强代谢,兴奋交感神经,促进消化和吸收功能.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食欲亢进、多食、易饥饿感等.但临床上常见到甲亢性肌病,因为肌病症状明显而掩盖了甲亢症状.本文对近10年诊治的甲亢性肌病从症状出现到诊断明确超过3个月的12例患者分析如下.

    作者:陆秋莉;申繁星;田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大骨节病对股骨头软骨胶原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对正常国人年龄19~28岁新鲜男性尸体8个股骨头软骨和大骨节病人年龄20岁新鲜尸体股骨头进行胶原含量测定,得出了正常对照组和病态组的胶原含量值.实验结果表明正常对照组股骨头软骨的胶原含量值显著大于病态组,同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作者:刘戎;宣昭林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营养因素对地方性氟中毒的影响

    在影响地方性氟中毒发生发展的诸因素中,营养因素提出很早,而要弄清营养因素对地方性氟中毒发病的影响,应把人群调查与实验研究结合起来分析.

    作者:任立群;李广生;范志民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2002年广东省居民户碘盐监测及其质量分析

    目的为了解广东省居民食用碘盐及其质量状况.方法按卫生部下发的<关于全国第四次碘缺乏病监测方案的实施意见>要求进行监测.结果盐碘中位数为33.4 mg/kg,居民户合格碘盐食用率为88.6%,碘盐覆盖率为92.4%.合格碘盐食用率达90%以上的有16个市,占76.2%,不同盐种碘盐合格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加碘精制盐的合格率明显高于日晒细盐和粗海盐,重病区和中病区的碘盐合格率明显高于轻病区和非病区.结论广东省200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后,全省碘盐供应及质量基本稳定,但在珠江三角洲及沿海地区仍然存在不少非碘盐冲销市场现象,个别地区盐碘浓度有偏高趋势.

    作者:戴昌芳;钟文;陈启丰;杨通;吴锦权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地方性氟中毒监测点8~12岁儿童尿氟检测结果分析

    为了解改水效果,2000年起对乾安县2个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改水后出生的8~12岁儿童尿氟进行了监测.

    作者:唐红艳;唐玉红;许宏伟;王成海;张晓东;王丽侠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蚤与鼠疫菌之间的生物学关系

    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在它的3个要素中,人们往往更偏重于研究鼠疫菌和宿主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了传播媒介的重要作用.然而,实际上蚤在动物鼠疫的流行和保存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通过文献积累,列举了蚤与鼠疫菌之间的4种生物学关系而得出结论:蚤与鼠疫菌之间的生物学关系绝非一般的生物学概念上的寄生关系.在动物鼠疫流行过程中,这种关系的动态平衡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作者:徐成;房静;孙启庭;孙鑫广;张铁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不同盐碘浓度对碘缺乏病重、轻病区儿童几项指标影响的探讨

    目的了解贵州省实行额外补碘后,历史上碘缺乏病重、轻病区儿童几项病情指标的消长情况.方法对补碘后20年的病情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补碘后,碘缺乏病重、轻病区儿童营养性缺碘得到完全纠正.重病区儿童甲肿率自90年代初开始回升,近几年一直维持在20%左右.轻病区儿童甲肿率自1995年以后随尿碘水平的逐年上升呈上升趋势.结论贵州碘缺乏病重、轻病区儿童甲肿率上升的原因应考虑缺碘以外的因素.推测在重病区外环境中可能存在另一致甲肿因素,而轻病区儿童甲肿率上升的原因,可能与碘盐含碘不均匀致使部分儿童日摄碘量较高,或现行的盐碘浓度不适宜轻病区人群食用有关.

    作者:李晓松;姚绍伦;姚仲英;何绍军;刘铭;王泉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吉林省地方病第二防治研究所,吉林省地方病第一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