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继红;付必莽;王家平;朱洪;李铁汉;唐波;余胜峰;胡明道;张捷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多无特异症状和血清学指标改变,临床症状出现时多已处于进展期.意外胆囊癌是临床上较为特殊的一种情形,指病人胆囊切除术前未能诊断而于术中或者术后病理确诊为胆囊癌.
作者:汤地;彭宝岗 刊期: 2010年第05期
就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而言,手术根治切除仍然优于其它治疗手段.联合半肝/扩大半肝、尾状叶切除已成为主要的根治术式(Bismuth II型以上),由于左侧肝动脉易于保留、左侧胆管及门静脉易于切除重建,扩大的右肝切除更受青睐,这意味着更大的肝体积丧失.
作者:易滨;姜小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内镜联合腹腔镜处理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采用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均先行十二指肠镜,25例成功施行ERC+EST术,23例成功取出结石,其中22例顺利行LC术;EST术后2例发生胰腺炎,1例出现消化道出血,均予保守治疗后好转;平均住院时间17.5天.结论 内镜联合腹腔镜是治疗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手段,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
作者:刘昌阔;孙蕾;胡郁之;刘丹峰;刘志刚 刊期: 2010年第05期
肝泡球蚴病是由多房棘球蚴感染人体,引起的一种恶性肿瘤样生长的寄生虫病.其致死率高,不治疗患者死亡率高达90%以上[1,2].世界范围内主要分布在中欧、西欧、东欧、亚洲、北美洲.
作者:唐群科;张瑛;李永寿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脾动脉主干结扎法在腹腔镜巨脾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完全腹腔镜下完成16例巨脾切除术.在切脾前结扎脾动脉.结果 16例手术全部成功,无死亡病例.切脾时间60~210 min,平均160 min.术中出血30~220 ml,平均115 ml(不包括脾血).7例术后出现少量腹水.术后胃肠蠕动恢复时间12~24 h,术后24 h拔胃管并进食流质饮食,术后住院时间5~9天,平均6.5天.结论 脾动脉主干结扎法腹腔镜巨脾切除术在临床上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何威;王卫东;刘清波;吴志强;冯剑平;陈小伍 刊期: 2010年第05期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是指发生于胆囊管开口以上的肝总管和左右肝管的粘膜上皮癌,亦称为高位胆管癌或上段胆管癌.1965年Klatskin首先描述了胆管分叉部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强调此类肿瘤往往瘤体较小,边界清楚,少有转移,故又将肝门部胆管癌称为Klatskin瘤.
作者:梁廷波;汤晓锋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Transumbilical Single-Port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TUSPLC)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时间39~130 min,平均52 min,术中出血10~15 ml,平均11 ml.无胆漏、出血、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周~3月,患者无腹痛、发热及黄疸,脐部疤痕隐蔽,不明显.结论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TUSPLC)安全有效,更具微创性,美容效果好;但操作困难,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开展并逐步推广.
作者:王建球;杨廷燕;周海华;史佩东;陈跃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胆总管囊肿癌变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方法 对我院自1988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74例胆总管囊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囊肿类型、大小、临床表现、总胆红素(STB)、碱性磷酸酶(AL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淀粉酶(AMS)、影像学诊断(B超、CT、磁共振)、手术方式以及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4例胆总管囊肿中合并癌变9例,癌变率为12.16%.除1例原发性癌外,其余8例均为内引流术后癌变.其中男性3例,女性6例,男女间比例没有显著性差异(P=0.878),但癌变与年龄密切相关(r=0.897,P=0.039),且随着年龄增长癌变率急剧增加,各年龄段癌变率分别为:1~15岁为0%,16~30岁为4.5%,31~45岁为8.7%,46~60岁为15.4%,60~75岁为44.4%.癌变年龄(51.6±16.4)与未癌变年龄(35.9±14.4)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4).囊肿类型(P=0.822)、大小(P=0.207)对于囊肿有无癌变没有显著性差异.黄疸(P=0.004)、STB(P=0.000)、ALP(P=0.015)、AMS(P=0.006)对于诊断囊肿有无癌变具有显著性差异.术后生存3~66个月,中位生存期19.1±18.6月.结论 胆总管囊肿是一种癌前病变,癌变与年龄密切相关,随年龄增长癌变率急剧增加.胆总管囊肿癌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预后不佳.黄疸、STB、ALP、AMS对诊断囊肿有无癌变具有显著性差异.对确诊为胆总管囊肿的病人,应尽早行囊肿切除,肝管空肠吻合术,纠正胆胰管汇合异常,以预防癌变的发生.
作者:冯继峰;陈文有;陈达丰;李冉冉;周松;刘静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管状吻合器行胆肠吻合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了2005年5月至2010年3月间25例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管状吻合器行胆肠吻合的临床资料.结果 胆肠吻合时间仅需5~10 min,全组25例无一例术后发生胆瘘.结论 对于胆总管明显扩张的胰十二指肠切除病例,管状吻合器可以安全地应用于胆肠吻合,且操作简单.
作者:陈益君;朱学峰;黄建君;朱永胜 刊期: 2010年第05期
胆管癌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是仅次于肝细胞肝癌的第二位肝胆恶性肿瘤,约占消化道肿瘤的3%.胆管癌预后极差,手术切除或肝移植是可能治愈胆管癌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绝大多数患者在确诊胆管癌时已错失手术时机,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5年生存率也仅为20%~40%[1].
作者:顾劲扬;仇毓东;周建新;丁义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的二维超声、超声造影及CT影像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ICC病灶的二维超声、超声造影及增强CT表现,分析其特点,对比超声及增强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 结果 ICC二维超声的主要表现为境界不清晰的高回声或低回声团块,常合并局部胆管扩张及病灶内胆管结石.超声造影及增强CT提示ICC典型特征为动脉期出现病灶边缘不规则的环形强化,部分病灶表现出动脉期弥漫不均匀强化或均匀强化.超声与增强CT对ICC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3.3%,87.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维超声联合超声造影检查可提高超声对ICC诊断准确性.实时超声造影能动态的连续的观察病灶血供变化,结合CT增强检查可以提高ICC术前诊断准确率,有助于制定佳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唐小乔;仇毓东;张炜炜;孔文韬;周建新;丁义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长因子活化受体γ 激动剂曲格列酮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侵袭潜能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以曲格列酮处理体外培养的HepG2细胞,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能力,RT-PCR检测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mRNA表达.结果 经曲格列酮作用后,HepG2细胞侵袭潜能受到明显抑制,u-PA和VEGF mRNA的表达水平下降.结论 曲格列酮可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潜能,其机制涉及下调u-PA、VEGF的表达.
作者:李殿启;杨甲梅;张瑞秀;殷正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为致命的并发症.根据流体力学Laplace定律:血管壁的张力=(血管内压-血管外压)×血管口径/血管厚度,血管内压力是根本因素,它与门静脉压力直接相关.血管内压力高,血管扩张使直径增大,管壁厚度随之变薄,管壁张力增大,当越过管壁弹性极限时,血管破裂而发生大出血[1].
作者:李盼;孔德润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成人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表现和内镜治疗方法 ,评估ERCP和内镜治疗的作用.提高肝移植的手术疗效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缓二次肝移植时间.方法 20例成人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患者实施32次ERCP,并根据ERCP结果 实施相应治疗.结果 19例31次获得成功,ERCP成功率为96.88%(31/32).全组病人ERCP后明确胆道并发症原因,并发症发生的部位为:供体肝、供体及受体胆管、胆管吻合口及十二指肠乳头.其中胆管炎性狭窄5例,胆管炎性狭窄伴肝内外胆管胆泥或胆石形成3例,胆管吻合口狭窄3例,十二指肠乳头功能紊乱2例,十二指肠乳头狭窄2例,胆管过长、扭曲2例,供体胆管与受体胆管直径差异过大1例,胆总管轻度扩张1例.本组无胆漏及胆道出血患者,胆管炎性狭窄发生率高,为40%(8/20);其次为胆管吻合口狭窄,为15%(3/20).内镜治疗治愈率为60%(12/20),好转率为35%(7/20).治疗方式选择:乳头扩张12.50%(4/32),乳头括约肌切开37.50%(12/32),胆管扩张43.75%(14/32),鼻胆管引流68.75%(22/32),胆管支架引流28.12%(9/32),取石12.50%(4/32),胆管冲洗31.25%(10/32).结论 内镜治疗已成为成人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方式和主要方法 .
作者:田虎;郭源;李志强;滕木俭;李杰;胡宗泽 刊期: 2010年第05期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choledochal cyst)又名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表现为肝外胆管或肝内胆管的囊性扩张或两者并存.女性与男性比例大约为3~4 : 1.Vater和Ezler于1973年早发现解剖学上的异常,1852年Douglas首次报道临床病例,Alonso-Lej在1959年作了系统的临床和解剖学上的详细报道.
作者:龚伟;刘颖斌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多种肝血流阻断下的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 总结我院2006年~2009年间36例行肝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其中解剖性肝切除术组16例,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组20例,解剖性肝切除术组采用半肝入肝血流阻断9例,半肝出入肝血流阻断4例,绕肝提拉带半肝血流阻断3例;非解剖性肝切除均采用传统Pringle入肝血流阻断法.对两组病例的手术和随访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解剖性肝切除组术中出血、围术期输血、并发症发生例数、肝损害及切缘微转移灶明显低于非解剖性肝切除组(P<0.05),术后1年肿瘤早期复发率低于非解剖性肝切除组(P<0.05).结论 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可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肿瘤早期复发率;采取多种半肝血流阻断的方式可明显降低手术出血及肝损伤.
作者:杨俊山;孙广新;袁增江 刊期: 2010年第05期
1973年,Goodwin等[1]首先从细胞核中发现了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HMGB1作为一种与DNA结合的非组蛋白,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关注其在维持核稳定方面的功能,包括稳定核小体结构、调节基因转录、参与DNA复制与修复.
作者:闫戈;杨甲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急性感染性腹膜炎手术患者外周血内毒素水平与急性肺损伤(ALI)发生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12月~2010年6月诊断感染性腹膜炎入住我院重症医学科(ICU)患者32例,根据是否合并肺损伤分为急性肺损伤组(ALI)和无急性肺损伤组(NALI),每组16例.分别检测术前1小时、术后第0、2、5、14天外周血内毒素水平(ETX)、IL-6、氧合指数(PaO2/FiO2)、肺顺应性(Cs)等指标.结果 感染性腹膜炎患者术前外周血内毒素水平与肺损伤的发生呈明显相关性,术前1 h内素素水平的升高与术后第0、2天 IL-6分泌的异常增加呈明显正相关(P<0.01);术后第2、5天IL-6的升高与ALI的程度以及MOF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经术中及术后抗感染、引流、腹腔冲洗等去除肠源性感染诱因等综合治疗,随内毒素水平的下降,IL-6分泌逐渐下调 ,ALI程度逐渐减轻. 结论 内毒素血症是感染性腹膜炎诱发ALI的重要因素之一.及早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防止或减轻内毒素水平的增高,减少肠道内毒素的移位、进而减少IL-6失控性分泌,则在阻止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MODS的发生可能起到重要的防治作用.
作者:周敏;罗晓明;杜敏;王劲松;李涛;方业香;谷一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胆管癌约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3%,近年来发病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1~3],在解剖上,胆管癌通常被分为肝内胆管癌及肝外胆管癌,而肝门部,即在胆管汇合部、胆总管这一集中区域的胆管癌,我们称之为肝门部胆管癌,其发生率为全部胆管癌的50%~60%[4].
作者:段伟宏;周宁新;刘全达;谢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随着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的完善和发展,三镜联合应用开创了胆道微创治疗的新途径[1].我院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对60例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患者分别采用了术中三镜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一期缝合鼻胆管引流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Exploration of the common bile duct Primary suture Nasobiliary drainage,LCEPN)和传统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Operation Cholecystectomy Exploration of the common bile duct T tube drain,OCET)治疗,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志强;荣大庆;李胜昔;董齐 刊期: 201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