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贤;孙波;陈春明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脂肪肝发病率不断升高,某些地区已经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我们于2004年5月,对我院驻地藏汉居民脂肪肝患病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对患病原因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李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军事作业环境中高强度电磁辐射的污染现状,以及神经衰弱综合征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某雷达通信、电子干扰部队作业人员为对象,共1 103人,根据神经衰弱综合征诊断标准对神经衰弱综合症的发生现况进行调查.进一步从总样本人群中选取观察组(276人) 和对照组 (273人),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影响因素筛选.结果 在作业现场平均功率密度 [(1.1~21.2)mw·cm-2] 远高于国家卫生标准 (50 μw ·cm-2 8 h) 的情况下,神经衰弱综合症的发生率为61.1%; 神经衰弱综合症发生率随着累积辐照剂量积增呈递增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接触电磁辐射、日辐照时间、军龄、文化程度和必要的防护措施等与神经衰弱综合症有统计学关联.结论 该人群暴露于超标的电磁辐射环境中,神经衰弱综合征的发生率远高于正常人群,接触辐射、日暴露时间较长、军龄长、文化程度高是重要危险因素;而吃水果、使用防护措施是保护因素.
作者:马菲;熊鸿燕;张耀;张晓民;马峰;胡小兵;杨川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为了解东北地区蜱媒传染病种类和分布,我们检测了东北三省部分地区正常人血清斑点热立克次体、贝克柯氏体、查菲埃立克体、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及森林脑炎病毒抗体.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吴益民;张志强;王洪军;关国坤;冯立;王立强;胡玲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我们通过检测鼻息肉及鼻息肉病患者组织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白细胞介素-5(IL-5)水平,探讨了其在鼻息肉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田从哲;杜锦朵;肖二彬;高永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通过对液体推进剂的发展、毒性毒理特点,以及液体推进剂的监测装备和个人安全防护装备的研究和应用情况的阐述,介绍了现阶段我国液体推进剂安全防护研究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对液体推进剂监测装备、呼吸防护、皮肤防护装备研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以毒气监测为基础,根据监测结果科学划分危险区域,参照现有防护装具的技术水平和效果,结合液体推进剂的毒性毒理和区域危险程度,建立推进剂三级监测防护体系的构想;并对未来推进剂特种防护研究工作的特点进行了探讨.
作者:夏本立;曹晔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对一起戊型肝炎疫情中实施心理干预的效果进行评估,为以后类似公卫事件的心理学介入提供经验.方法 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及自编调查表对319名被隔离人员进行心理测评,通过认知心理学教育和心理疏导方法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结果 (1)91.2%的被隔离人员知道戊肝为传染性疾病,但不足10.0%人了解此病预防、治疗等方面的知识;被隔离人员SCL-90的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等6个因子评分均显著高于新兵常模(P<0.01);(2)被隔离人员SCL-90的9个因子评分与其对疫情熟知度以及个体人格特征的相关系数(r)为0.136~0.362(P<0.05,P<0.01);(3)开展心理干预3周后,其SCL-90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等因子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P<0.01).结论 及时实施心理干预、准确传递有关疫情信息、丰富有关人员文体生活,是突发卫生事件中应对心理应激的有效途径.
作者:李权超;李健;王珊珊;赵冲;杨阳;刘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军校学员应付方式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 采用应付方式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3所海军军校516名学员进行施测,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应付方式因子分中,学员得分高的是解决问题,其后依次为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自责;各年级间应付方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军事指挥专业学员的解决问题、军队政工和军事技术专业学员的退避因子分与军事后勤专业学员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自责、解决问题、退避和幻想与SCL-90总分有相关性,相关系数 (r) 分别为 0.608、-0.419、0.233和0.225 (P<0.05,P<0.01).结论 开展应对技能、技巧的训练和教育应成为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作者:向娃;石沙泉;雷德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高血压患者护理中营养健康教育的效果,为探索控制高血压适宜途径提供依据.方法 以医院确诊的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营养健康知识的健康教育,推广合理的营养观念和膳食模式,对照组不施加干预.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较明显地改变了不良的膳食行为,提高了对高血压与膳食营养的认知水平,尤其是TC和LDL分别由干预前的(7.38±1.60)mmol·L-1和(5.98±1.60)mmol·L-1下降到(4.61±1.70)mmol·L-1和(2.90±1.00)mmol·L-1(P<0.05),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营养健康教育是高血压人群控制高血压、提高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适宜途径之一.
作者:乔玲;卢锋;万菊萍;邱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提高检测B型葡萄球菌肠毒素的Love波免疫传感器的再生能力,以优化Love波免疫传感器的设计.方法 传感器由压电石英基片、叉指换能器和SiO2声波导层构成.采用戊二醛共价交联法构建抗体分子探针传感界面.为提高传感器的再生能力,选用NaBH4还原连接于戊二醛和抗体分子之间的Schiff's base结构,通过实验确定NaBH4还原步骤和佳浓度,并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改良后的戊二醛法固定抗体以及捕获SEB后的表面进行成像表征.结果 采用优化后的固定化方案制备的免疫传感器对10-6g·mL-1 SEB有明显响应,并可以重复使用3次,NaBH4的佳浓度为100 mmol·L-1.结论 先共价交联抗体分子,再用浓度为100 mmol·L-1的NaBH4还原共价双键为稳定的单键能明显改善Love传感器对SEB的响应能力和再生能力.
作者:刘虹;高志贤;王源升;刘清山;朱惠忠;李玉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应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海南省疟疾流行与气候因素和植被指数(NDVI)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1995年海南省各市(县)疟疾月发病率与月平均温度、月高温度、月低温度、月降雨量和月相对湿度等资料;从同年3~12月份AVHRR卫星图像中提取月平均NDVI、月大NDVI、月小NDVI.利用SPSS 11.0软件对以上各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并用公因子得分建立疟疾流行的多元回归模型.结果 提取了海南省各市(县)月NDVI与月气候变量的各12个月数据(NDVI为10个月)的主成分,并用方差大正交旋转后的公因子得分建立了如下回归方程:I′=-0.022+0.463 X1+0.519X2(R2=0.799,P=0.000),其中I′为经标准变量变换的月发病率,X1为月平均NDVI的第2个公因子,X2为月降雨量的第2个公因子.结论 平均NDVI和降雨量可能是描述疟疾流行的重要环境因素.
作者:苏永强;张治英;徐德忠;席云珍;王善青;李才旭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索执行维和任务部队卫生防疫工作保障组织与实施的规律,提高去国外执行任务部队的卫生防病工作水平.方法 对分队组训、运送、执行任务、归国后4个阶段的卫生防病工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总结出卫生防疫保障组织与实施的4点体会和做法:(1)国内组训阶段要了解任务区的卫生流行病学情况,开展针对性的防疫技术培训与健康教育,强化各项训练,增强抗病能力.(2)长途运送阶段要制定好卫生防疫保障计划,加强卫生宣教,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做好晕动病的预防.(3)执行任务期间要加强卫生流行病学侦察,做好饮食、饮水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加强对重点疾病的防治和对卫生信息的获取,关注维和人员心理健康.(4)归国后要做好集体检疫工作,认真做好体格复查,搞好卫生防病工作总结.结论 总结出的4个不同阶段的卫生防疫保障组织与实施的经验对赴国外执行任务的部队或其他援外单位做好卫生防病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贺顺喜;许志伟;郭玉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基因工程疫苗的抗原性效果,筛选有效的防治ETEC腹泻病基因工程疫苗株.方法 将表达ETEC抗原成分的重组质粒pZCF16和pZHY22分别转化入载体痢疾福氏2a菌株FWL01中,构成含不同ETEC抗原成分的工程疫苗株FE3和FE16.分别用FE3与FE16活菌和灭活菌制成的疫苗以同等剂量梯度,通过口服和鼻饲途径免疫小白鼠,经过一定时间检测2组小白鼠的免疫效果.结果 在免疫后的小白鼠血液中均产生了特异性抗IgG抗体,在活菌免疫组肠道内也产生了特异性分泌型抗体IgA;抗体IgG 1周后开始升高,且在8周后达到高峰.抗体IgA的产生规律与IgG相似.结论 肠毒素大肠杆菌载体菌苗FE3和FE16有较强的免疫原性,作为多价疫苗的构建是有效的,从而为ETEC腹泻的特异性免疫防治提供了可能.
作者:曾年华;王志斌;姜普林;张兆山;陈焕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急性高原病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高原危重症,如不及时救治可危及生命,但它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缺氧固然是其主要原因,但一定还有其他因素参与,其中炎症通路的激活、凝血通路的激活、C反应蛋白的活化、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血管内皮损伤和胃肠粘膜损伤等在急性高原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病中都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从这些环节来提高对急性高原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病过程的认识,加强对急性高原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综合防治.
作者:周其全;高钰琪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调查军事坑道内空气中真菌及其毒素,为采取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用撞击法检测18条半密闭军事坑道空气中真菌数,根据真菌菌落形态特征及生长结构进行菌种鉴定;对黄曲霉菌用ELISA法检测黄曲霉毒素B1.结果 18条坑道的通道和房间内空气中真菌数分别为(6 818±2 386) cfu·m-3和(11 290±7 340) cfu·m-3,均高于坑道口[(1 396±903)cfu·m-3],差异有显著性(P<0.01);房间内空气中真菌数高于通道,差异有显著性(P<0.01).共鉴定坑道空气中真菌1 975株,其中青霉属占39.3%、曲霉属占21.1%、链隔孢属占8.6%.73株黄曲霉菌中有9株产生黄曲霉毒素B1,占12.3%.结论 军事坑道内空气真菌污染严重,对储备物资容易造成污染或霉变.这些真菌不但能侵入人的机体造成真菌感染,而且有的能产生毒素,通过呼吸道吸入,或经皮肤吸收进入体内而影响健康.
作者:张永良;郑世英;智强;韩素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为了解高原医院主要感染葡萄球菌种类,我们将临床感染分离和环境及皮肤表面分离的674株葡萄球菌进行了种类鉴定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何代平;王友东;央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综合心肺脑复苏对颅脑火器伤的急救效果.方法 采用成年杂种犬复制出颅脑火器伤伴呼吸、心跳停止的动物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胸外按压组和综合心肺脑复苏组,Powlab/8SP生理记录仪动态监测伤后6 h内动物生命体征变化和存活时间.结果 综合心肺脑复苏组伤后呼吸、循环、意识复苏成功率均显著高于胸外按压组和对照组(P<0.01);综合心肺脑复苏组伤后6 h死亡率(35%)明显低于胸外按压组(55%)和对照组(100%)(P<0.01).结论 早期采用综合性心肺脑复苏可降低颅脑火器伤伴呼吸、心跳停止动物的死亡率.
作者:周赤龙;谢培增;朱红胜;何强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为进一步搞好军队结核病的防治工作,我们回顾性分析了驻徐部队近10年收治的肺结核病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庆德;王忠灿;吴云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中俄联合军事演习食品卫生保障工作经验,指导卫生防疫人员在地方宾馆开展食品卫生监督时,要突出重点、抓主要环节,确保参演官兵身体健康,维护部队战斗力.方法 围绕中俄联合军事演习食品安全的危害因素,回顾和总结建立关键控制点的具体做法.结果 总结出6点主要做法:(1)提高认识,确保卫生监督工作万无一失;(2)挑选优秀从业人员到重要岗位;(3)卫生设施要达到基本完善和配套;(4)严把食品采购关;(5)严把食品制作关;(6)落实各项卫生管理规定.由于采取了这些做法,圆满地完成了中俄联合军事演习食品卫生保障任务.结论 在卫生监督人员少,保障环节多的情况下,合理应用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方法,可提高卫生监督效率,保证食品卫生质量.
作者:唐功臣;何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研制一种可检测空气中CO、SO2、H2S和NO2 4种气体浓度的一体化小型多功能有害气体快速检测仪,以适用于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及平战时空气卫生的监测.方法 设计的LK-4有害气体检测仪为4通道泵吸式采样,气体传感器检测被测气体产生相应的电信号,信号采集放大后转换为标准信号,逐一送入模数转换电路被中央处理器读取,经程序计算分析后结果在液晶屏上显示,并对检测结果储存和打印.结果 LK-4有害气体检测仪主要技术指标:体积为230 mm×80 mm×210 mm;工作温度为-20~50 ℃;CO测定范围为0~625.0 mg·m-3,低检出限为0.1 mg·m-3;SO2测定范围为0~28.0 mg·m-3,低检出限为0.1 mg·m-3;H2S测定范围为0~40.0 mg·m-3,低检出限为0.1 mg·m-3;NO2测定范围为0~41.0 mg·m-3,低检出限0.2 mg·m-3.结论 LK-4有害气体检测仪具有检测结果准确、精密度高、小型便携、一体化组合、检测结果可储存和打印、稳定性好等特点,可对空气中常见有害气体进行快速检测.
作者:张伟;袭著革;李官贤;张华山;杨丹凤;刘焕亮;晁福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半个世纪以来,我军在与血吸虫病斗争中进行了系列的流行病学研究,通过系统的回顾与总结,提出了今后任务.(1)部队疫情:着重介绍建国初期及近年几起血吸虫病急性感染实例,以及给疫区及临时进驻疫区执行任务的部队官兵造成的严重危害.(2)调查研究:概括了各个时期我军在血吸虫病感染方式、个体防护、尾蚴调查及杀灭、快速侦检、预防服药方面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系列成果.(3)防病经验:我军在军事演习、泅渡训练、农业生产、抗洪抢险等方面预防血吸虫病的主要成效和基本经验.(4)今后任务:探讨我军今后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研究应着重解决的早期诊断与快速侦检、疫水消毒、灭螺、个体防护、预防服药和疫苗等方面的问题,为保障广大官兵身体健康及部队战斗力服务.
作者:周钧;钱万红;吴光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