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箭;马福彦;胡英华
目的 了解失能老人长期照料者的心理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及对策,为民政部门提供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6月-9月入住长春中医药大学老年病科卧床病人长期照料者89例,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其心理状况进行测试并分析.结果 SCL-90评分结果显示,长期卧床病人照料者的总分及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因子分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失能老人长期照料者心理状况欠佳,部分照料者存在焦虑、抑郁,各级政府应关注卧床病人长期照料者的心理健康.
作者:张明明;曹阳;李婷;董雪;韩旭;孙佩瑶;阎琪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收集近五年来国内有关针灸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研究文献,从经络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关系、古今选穴规律、针刺方法、临床研究现状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针灸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有一定的疗效,但多以针刺方法和近期疗效观察居多,缺乏对远期疗效的观察和作用机制的研究;纳入排除标准、临床治疗方案、操作规范和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很难进行相互间的比较.今后应优化并规范针灸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方案,包括统一的纳入排除标准、治疗方法、操作规范和疗效评价标准,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的长期效果研究,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作者:冯琪;尚华杰;臧颖颖;邱灵慧;王朝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精芪双参胶囊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为精芪双参胶囊的开发和应用提供药效学依据.方法 采用手术结扎冠状动脉后再灌注方法制备急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通过小鼠常压下密闭于250 mL的广口瓶内,记录小鼠存活时间.用体内血栓电刺激法观察大鼠体内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精芪双参胶囊可明显抑制心脏指数及心电图ST段的位移变化(P<0.05),明显抑制心肌梗死面积扩大,保护心肌细胞、减少心肌纤维间质中红细胞沉积及炎细胞浸润,可明显抑制大鼠血清中CK、AST、LDH、MDA含量的释放,并提高SOD活力变化(P<0.05),促进血浆中PGI2释放并抑制TXA2的释放,同时升高PGI2/TXA2比值(P<0.05);明显延长小鼠常压耐缺氧时间(P<0.05);明显抑制成栓100%的时间和血栓长度增加(P<0.05).结论 精芪双参胶囊可以明显改善大鼠缺血缺氧,对心肌缺血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并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栓塞.
作者:许艳茹;白冰;于艳辉;徐建;唐晓桐;石菊;周俊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纳豆+甘麦大枣加味汤对气虚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饥饿和力竭游泳的方法复制大鼠气虚血瘀模型,边造模边给药,各组给药干预60 d后,采用半自动血流仪测定大鼠血液及血浆黏度,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凝血4项相关指标.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显著下降(P<0.01),全血黏度显著降低(P<0.05),PT显著升高(P<0.01),APTT以及Fbg均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纳豆+自拟方药高、中剂量组能够显著升高200 s-1和50 s-1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P<0.05),显著降低PT时间(P<0.01),升高Fbg含量(P<0.05).结论 食品纳豆不能显著改善大鼠气虚血瘀模型,但有改善的趋势,且纳豆+甘麦大枣加味汤可显著改善大鼠血黏度和凝血功能,具有很好的补气益血化瘀的作用.
作者:李雅君;程嘉艺 刊期: 2018年第01期
龚学忠主任医师认为,蛋白尿的病机主要责之于脾肾亏虚,以肾虚为多,兼见脾虚,同时湿热、瘀血、风邪为标.治疗蛋白尿以补肾健脾为主,兼以清热利湿、凉血散瘀、祛风通络、扶正祛邪、标本同治,运用自拟参羽方(党参、黄芪、鬼箭羽、金樱子等)辨证施治,补肾固精、健脾利湿.
作者:叶紫;龚学忠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以近年来关于肺炎动物造模方法的文献为依据,整理出由肺炎克莱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和绿脓杆菌导致的典型肺炎,由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和病毒导致的非典型肺炎和其他类三大方面9种造模方式,总结大、小鼠和家兔作为实验动物的造模方法、基本的检查及模型评价等,指出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微生物感染导致的肺炎发病率高,成模周期短,成本低,成模指标明确.小剂量、反复式鼻腔吸入接种更适用于小鼠造模,损伤小,死亡率低,操作简单.以期为肺炎新药的实验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作者:王彤;苏鑫;艾新法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对抗病毒中药甘草有效成分甘草酸进行结构改造,合成甘草次酸甲酯,降低其假性醛固酮增多症等毒副作用.方法 采用一步法将甘草酸改造为甘草次酸甲酯,并通过薄层色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吸收光谱法及核磁共振波谱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一步法合成了甘草次酸甲酯,优化所得佳反应条件:盐酸的质量浓度为10 %,反应温度为90 ℃,反应时间为12 h;一步合成产物经多项检测方法鉴定为目标化合物甘草次酸甲酯.结论 相比于甘草酸,甘草次酸甲酯理论上可延长在生物体内的半衰期,结构改造有望增强药性,降低人体毒副作用.本研究为基于甘草酸的创新药物设计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作者:王海霞;陈齐齐;刘婷婷;赵双双;吴勇;胡冬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生脉饮联合参类治疗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疗效.方法 对2017年1月-10月期间在我院血透中心行血液透析时发生低血压患者23例采用生脉饮联合西洋参、红参等参类治疗.结果 慢性肾脏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口服生脉饮联合参类治疗可升高透析过程中的血压,减少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发生.结论 生脉饮联合参类治疗能有效的降低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发生.
作者:江巧梨;许帅;邹洪斌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刘德玉教授认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中医病因病机特点是肝肾亏虚与瘀血痹阻并存,虚致瘀,瘀又加重虚,两者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本病属于本虚标实,肝肾亏虚为其发病的根本,瘀血阻痹为其发病的关键.肝肾亏虚,肾精虚弱,无力化肝血,致使血不荣筋骨;气血不足,运行不畅,致使瘀血阻滞;不荣则痛、不通则痛致使关节疼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而发病.治疗当以补益肝肾、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原则,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也体现了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学术思想和其三位一体的诊疗思想.
作者:程飞;袁普卫;刘德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与中医证型体质以及与发病季节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急诊收治的134例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探讨患儿不同中医证型(风寒束表证、暑湿袭表证、卫气同病证、风热犯表证、寒热夹杂证)与体质的关系和发病季节的关系.结果 134例患儿中风寒束表证46例,风热犯表证36例,寒热夹杂证22例,暑湿袭表证19例,卫气同病证11例.暑湿袭表证主要出现在湿热质和痰湿质的患儿中, 风热犯表证和卫气同病证的患儿以阴虚质所占比率较大, 风寒束表证表现的患儿主要以气虚质、阳虚质和气郁质的患儿所占比例较大.冬季发病患儿为多,达57例,秋季为30例,夏季为27例,春季为20例,冬季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发病(P<0.05).夏季患病的患儿主要体质为痰湿质和湿热质为主;秋季患病的患儿主要体质为阴虚质为主;冬春季患病则以气虚质、阳虚质和气郁质患儿为主.结论 儿童体质决定了患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证型,且患儿不同中医证型与发病季节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邓屹琪;李宇欣;徐慧聪;李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益肾补骨液特征图谱色谱峰与组方药材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益肾补骨液进行特征图谱研究,色谱柱:ACE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以甲醇(A)- 0.02%磷酸溶液(B)系统,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30 nm;柱温为35 ℃,结果 建立了以芍药苷为参照峰的高效液相特征图谱,标定13个共有峰,各峰峰形、分离度较好.并鉴定归属了5个特征峰.结论 益肾补骨液与组方药味间有较好的相关性,采用该法可帮助确定色谱峰的归属.进一步分析益肾补骨液的化学组成及来源,可为益肾补骨液的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徐云;王婷婷;肖俊美;王宝成;徐建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ICF通用组合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中的效果评价.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1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接受常规护理,ICF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ICF通用组合护理干预.比较2组护理前后的运动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分析ICF组的ICF通用组合各类目的评分情况制订相应措施干预,比较护理干预前后的ICF通用组合各类目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护理结束后,ICF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Fugl-meyer运功功能(FMA)评分及改良版Barhtel指数(M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CF组护理后的b130,d230,d450及d455评分较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F通用组合可有效指导护理、康复专业人员针对性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护理,显著改善患者的身体功能及活动参与功能,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运动及生活能力,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张文娟;龚秀琴;刘晶晶;殷海云;游佳;修闽宁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卷柏属植物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学成分,在抗炎、抗病毒、降血压、降血糖、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归纳卷柏属植物的主要黄酮类成分及其对机体免疫的影响,可为卷柏属植物在治疗免疫性疾病方面的研究开发及临床运用提供依据.
作者:汪晓;岳乐乐;李驰坤;鲁时琦;李海燕;张莲珠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明确不同种类茶叶对人参中主要化学成分人参皂苷的影响.方法 利用高分离度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RRLC-Q-Tof MS)法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人参茶叶配伍合煎液中,人参乌龙茶合用对人参皂苷影响大,人参绿茶合用对人参皂苷的影响小.结论 不同种类茶叶对人参的影响不同,服用人参后饮茶可能影响人参的药效.
作者:戴雨霖;乔梦丹;越皓;宋岩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刺血加温针法为主辨证分型治疗亨特面瘫的疗效.方法 将12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刺血加温针法辨证分型针刺,并结合常规西药和理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西药和理疗.在治疗后8周,对2组总有效率、痊愈率、疼痛消失及面瘫恢复时间进行比较;同时对治疗组内各证型间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100%、痊愈率63.07%,优于对照组的95.08%和44.26%(P<0.05);治疗组疼痛消失和面瘫恢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证型之间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刺血加温针法为主辨证分型治疗亨特面瘫,止痛时间及面瘫恢复时间较快,并适宜各种证型.
作者:张莉芳;张杰飞;李振卿;武琳;张玉红;韩振萍;杨慧茜 刊期: 2018年第01期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症临床应用广泛,临床常采用毫针、电针、腹针、耳针、埋线等疗法治疗本病上取得较好疗效.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可通过刺激经络穴位,抑制食欲的同时,调节胃肠道消化功能,从而控制能量的摄入,并且促进能量代谢,促进体脂的动员和分解,增加体内多余能量的消耗,具有减肥的功效.方法简便、高效,安全可靠.
作者:苏南;张秀丽;李婷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狼疮性肾炎(LN)病理与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对99例LN患者病理类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病理类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LN病理类型以Ⅳ+Ⅴ型为常见,占38.10%,其次为Ⅳ型26.30%,Ⅴ型为16.20%,Ⅱ型少,占3.03%;临床肾损害主要以肾病综合征型(51.52%)、肾炎综合征型(36.36%)为主.常见的肾外临床表现为血液系统损伤(80.81%),其次为浆膜炎(56.57%),而神经系统损伤少见(5例).Ⅳ+Ⅴ型血肌酐高,Ⅲ+Ⅴ型24 h尿蛋白定量高,Ⅳ型血红蛋白低,Ⅱ型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比其他各病理类型低(P<0.05).SLEDAI评分Ⅳ型高,Ⅱ型低,且Ⅳ型、Ⅳ+Ⅴ型评分明显高于Ⅱ型(P<0.05).结论 狼疮性肾炎的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存在一定相关性,肾活检术对于判断肾脏病变程度、活动性,指导进一步诊治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严之桢;聂萍;郑旭州;白雪;高竹梅;董长青;吴淋淋;李丽;罗萍 刊期: 2018年第01期
雷丰《时病论》强调祛邪外出、保护正气,注重调畅气机,因时因人辨证用药.根据伏气病病性复杂、多见里证、传变迅速、趁虚而发等特点,多从标本二字立论,以里证为本、表证为标,注意祛邪与补正治法的合理运用.对于新感病证,主要是区分轻重浅深和辨别兼夹邪气,充分考虑了时令气候、病因病机、病证兼夹、患者体质等因素,尤其是关注病势发展,避免失治入里.雷丰论述的伏邪发病并不局限于伏寒之温病,而是全面涉及了伏风、伏暑、伏湿、伏燥、伏热等诸种邪气,对多种伏气病治法的探讨较为深入,特色鲜明.其对新感病证的治疗,知时论证,辨体立法,思路清晰,全面系统.雷丰对伏气病和新感病治法的相关论述,对今天中医治疗外感病有一定借鉴价值.
作者:李董男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不同电针频率对慢性应激抑郁刺激(CUS)模型大鼠行为学及下丘脑5-羟色胺(5-HT)含量的影响,寻求电针治疗抑郁症的佳频率.方法 选取5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2 Hz电针组、50 Hz电针组和100 Hz电针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模型组和电针组接受CUS结合孤养的方式造模,共21 d;造模成功后电针组分别接受2、50、100 Hz电针治疗,连续7 d;分别于0、21、28 d记录各组大鼠体质量、开野实验中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评分、糖水消耗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5-HT含量.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电针组造模21 d后体质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评分、糖水消耗量、下丘脑5-HT含量均显著下降(P<0.01).电针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2 Hz组、50 Hz组和100 Hz 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评分、糖水消耗量、下丘脑5-HT含量均升高(P<0.05,P<0.01).与50 Hz组和100 Hz组比较, 2 Hz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评分、糖水消耗量、下丘脑5-HT含量均增加(P<0.05,P<0.01).结论 电针能够改善大鼠抑郁状态,2 Hz电针抗抑郁疗效优于50 Hz和100 Hz.
作者:王宇阳;任晓暄;郑瑀;游江南;贾元萍;刘宇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心肺复苏术(CPR)是拯救心脏骤停患者必不可少的一项救命措施.而我国目前掌握心肺复苏操作及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提高我国居民心肺复苏的公众意识和CPR培训技能应成为改善心脏骤停生存率的核心任务.关于心肺复苏的普及和培训,国外己有多个国家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而我国关于CPR的普及培训的相关政策较少.我国学生群体在普及全民心肺复苏术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学生群体中开展心肺复苏培训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我国也应加紧出台相关急救政策,保障公民正确行使救人的权利.
作者:苗晨曦;吕静;王丹丹;杨陆;王双艳;皇甫士懿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