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屹琪;李宇欣;徐慧聪;李芳
目的 筛选核桃楸抗氧化的有效药用部位.方法 对核桃楸叶、树皮、根皮及果皮应用乙醇进行回流提取, 采用体外清除1,1-二苯基-2-苦肼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能力研究核桃楸各药用部位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筛选并确定核桃楸抗氧化的有效药用部位.结果 核桃楸树皮、根皮活性强于维生素E而弱于维生素C,其他部位活性顺序依次为核桃楸叶、核桃楸果皮.结论 核桃楸树皮、根皮系抗氧化有效药用部位;核桃楸叶是一种可持续再生资源,可以为天然抗氧化剂的新来源,并有潜力针对多种疾病进行深度开发.
作者:赵娜娜;刘汇;孙道磊;王会;张辉;孙佳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挖掘针灸治疗抑郁症的取穴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和手工结合检索2008年1月1日-2017年1月1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超星发现系统、维普数据库、PubMed收录的针灸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文献.采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并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采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核心处方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纳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经筛选,共纳入针灸处方192条,涉及腧穴91个,总取穴频次1304次,其中取穴频次高的腧穴为百会(156次, 81.25%),常用经脉为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常用部位为头颈项部,常用特定穴为五输穴.结论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得出针灸治疗抑郁症可采用百会-内关、印堂-神门、足三里-三阴交等3组对穴来进行治疗,其取穴规律可指导临床应用.
作者:赵越;欧阳亚萍;赵树明;王洪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龚学忠主任医师认为,蛋白尿的病机主要责之于脾肾亏虚,以肾虚为多,兼见脾虚,同时湿热、瘀血、风邪为标.治疗蛋白尿以补肾健脾为主,兼以清热利湿、凉血散瘀、祛风通络、扶正祛邪、标本同治,运用自拟参羽方(党参、黄芪、鬼箭羽、金樱子等)辨证施治,补肾固精、健脾利湿.
作者:叶紫;龚学忠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抑郁症以持久而显著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也是脑功能障碍性疾病之一.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己受到国内外的充分肯定,但其中枢机制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普遍认为是通过调节边缘系统皮质纹状体丘脑神经通路来实现.近年来有学者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对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中枢机制进行了研究,笔者拟从抑郁症的相关脑功能网络异常和针灸治疗抑郁症脑功能网络两方面的fMRI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显示目前针灸治疗抑郁症脑功能网络仅局限于单个或多个独立的脑功能网络,尚未形成科学、规范、完整的脑功能网络机制.笔者建议应着重研究脑功能网络之间的整合作用机制,同时要深入探讨针灸治疗抑郁症脑功能网络的fMRI机制,以期能进一步证实其稳定性及可重复性,为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做指导.
作者:王洪峰;赵越;黄海鹏;赵树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明确不同种类茶叶对人参中主要化学成分人参皂苷的影响.方法 利用高分离度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RRLC-Q-Tof MS)法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人参茶叶配伍合煎液中,人参乌龙茶合用对人参皂苷影响大,人参绿茶合用对人参皂苷的影响小.结论 不同种类茶叶对人参的影响不同,服用人参后饮茶可能影响人参的药效.
作者:戴雨霖;乔梦丹;越皓;宋岩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在病因病机,治法治则,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溃疡性结肠炎多以本虚标实为根本,外邪、血瘀、情志等为诱因.中医的治疗多从分期与分型出发.目前的实验结果表明中医药能有效抑制炎症细胞的浸润,起到治疗UC的作用.
作者:陈章风;刘宏岩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泻血疗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2月就诊本院门诊及住院的60例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30例用三棱针泻血治疗,对照组30例用正天丸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泻血疗法治疗偏头痛,能改善头面部血液循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作者:李箭;马福彦;胡英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精芪双参胶囊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为精芪双参胶囊的开发和应用提供药效学依据.方法 采用手术结扎冠状动脉后再灌注方法制备急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通过小鼠常压下密闭于250 mL的广口瓶内,记录小鼠存活时间.用体内血栓电刺激法观察大鼠体内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精芪双参胶囊可明显抑制心脏指数及心电图ST段的位移变化(P<0.05),明显抑制心肌梗死面积扩大,保护心肌细胞、减少心肌纤维间质中红细胞沉积及炎细胞浸润,可明显抑制大鼠血清中CK、AST、LDH、MDA含量的释放,并提高SOD活力变化(P<0.05),促进血浆中PGI2释放并抑制TXA2的释放,同时升高PGI2/TXA2比值(P<0.05);明显延长小鼠常压耐缺氧时间(P<0.05);明显抑制成栓100%的时间和血栓长度增加(P<0.05).结论 精芪双参胶囊可以明显改善大鼠缺血缺氧,对心肌缺血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并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栓塞.
作者:许艳茹;白冰;于艳辉;徐建;唐晓桐;石菊;周俊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蒿芩清胆汤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胆囊癌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82例晚期胆囊癌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GP方案化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蒿芩清胆汤治疗.治疗后,评价2组近期疗效,并采用卡氏评分评价两组生活质量.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CD3+、CD4+、CD8+及CD14+等T细胞亚群水平;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各类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7%(P<0.05).治疗后,观察组卡氏评分为(79.5±10.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3±9.2)分(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8+及CD14+等T细胞亚群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蒿芩清胆汤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胆囊癌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可有效提高患者T细胞亚群水平.
作者:王巧琳;段春燕;付艳丽;林燕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制定舒心颗粒质量标准草案,控制制剂成品质量.方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舒心颗粒中黄芩苷含量.色谱条件: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水-磷酸(45 : 55 : 0.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 nm.结果 HPLC测定黄芩苷在0.188~1.88 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收率为96.27%,RSD为1.17%.结论 HPLC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作为舒心颗粒中黄芩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并控制该制剂的质量.
作者:关晓清;邓毅峰;于秀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分析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评估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和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的一般资料问卷、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A),对116例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治疗严重心律失常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116例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总分为66 ~121分,平均(80.96±9.46)分,其中23例属低水平疾病不确定感,90例属中水平疾病不确定感,3例属高水平疾病不确定感.按疾病不确定感各维度平均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不明确性(33.87±4.85)分,复杂性(18.21±3.03)分,信息缺乏(17.47±2.93)分,不可预测性(11.41±2.46)分.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户口所在地、医疗方式的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病程的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t 3.938,95% CI(2.549,7.708)]是疾病不确定感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116例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中,75.9%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处于中等水平,20.7%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处于低水平,3.4%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处于高水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水平主要受病程影响,病程越长,疾病不确定感越高.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水平,针对性的提供信息支持,给予护理措施,从而降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
作者:周海婷;隋东明;丰小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卷柏属植物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学成分,在抗炎、抗病毒、降血压、降血糖、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归纳卷柏属植物的主要黄酮类成分及其对机体免疫的影响,可为卷柏属植物在治疗免疫性疾病方面的研究开发及临床运用提供依据.
作者:汪晓;岳乐乐;李驰坤;鲁时琦;李海燕;张莲珠 刊期: 2018年第01期
雷丰《时病论》强调祛邪外出、保护正气,注重调畅气机,因时因人辨证用药.根据伏气病病性复杂、多见里证、传变迅速、趁虚而发等特点,多从标本二字立论,以里证为本、表证为标,注意祛邪与补正治法的合理运用.对于新感病证,主要是区分轻重浅深和辨别兼夹邪气,充分考虑了时令气候、病因病机、病证兼夹、患者体质等因素,尤其是关注病势发展,避免失治入里.雷丰论述的伏邪发病并不局限于伏寒之温病,而是全面涉及了伏风、伏暑、伏湿、伏燥、伏热等诸种邪气,对多种伏气病治法的探讨较为深入,特色鲜明.其对新感病证的治疗,知时论证,辨体立法,思路清晰,全面系统.雷丰对伏气病和新感病治法的相关论述,对今天中医治疗外感病有一定借鉴价值.
作者:李董男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对抗病毒中药甘草有效成分甘草酸进行结构改造,合成甘草次酸甲酯,降低其假性醛固酮增多症等毒副作用.方法 采用一步法将甘草酸改造为甘草次酸甲酯,并通过薄层色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吸收光谱法及核磁共振波谱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一步法合成了甘草次酸甲酯,优化所得佳反应条件:盐酸的质量浓度为10 %,反应温度为90 ℃,反应时间为12 h;一步合成产物经多项检测方法鉴定为目标化合物甘草次酸甲酯.结论 相比于甘草酸,甘草次酸甲酯理论上可延长在生物体内的半衰期,结构改造有望增强药性,降低人体毒副作用.本研究为基于甘草酸的创新药物设计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作者:王海霞;陈齐齐;刘婷婷;赵双双;吴勇;胡冬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症临床应用广泛,临床常采用毫针、电针、腹针、耳针、埋线等疗法治疗本病上取得较好疗效.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可通过刺激经络穴位,抑制食欲的同时,调节胃肠道消化功能,从而控制能量的摄入,并且促进能量代谢,促进体脂的动员和分解,增加体内多余能量的消耗,具有减肥的功效.方法简便、高效,安全可靠.
作者:苏南;张秀丽;李婷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半夏泻心汤常用于治疗中焦寒热错杂、气机升降失调诸证.然由于种种原因,方中所用中药名称及道地产地尚无统一标准,一些药物的炮制类型也不清楚,如半夏是用生半夏还是用其炮制品等,对临床规范使用相关药物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影响临床疗效.查阅《伤寒论》等中医典籍,以及以《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本草纲目》为代表的中药经典古籍,并参考部分地方本草著作,溯本求源,以中药名内涵为准,对仲景半夏泻心汤方中药名进行系统考证与规范,同时根据历史沿革,分辨并指出方中所用的道地药材,为更好地规范使用半夏泻心汤相关药物,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了明确依据.
作者:张嘉鑫;顾然;郭宇;王庆国;魏玮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六味地黄丸为宋代钱乙所创,专治小儿五迟五软之症.因其适用范围窄,受众单一,并未得到当世人的重视.直至易水学派的医家们给予六味地黄丸极高的肯定,并扩大了六味地黄丸的适用群体和施治范围,六味地黄丸才逐渐成为滋阴补肾之祖方.现代人多用六味地黄丸治疗肾阴亏虚之证,然而并非所有的肾阴虚证都适合用六味地黄丸来治疗,且六味地黄丸的临床作用远不止于此.
作者:王泷;孙钰;郭彦麟;张保春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清代温病类医书著述丰富,使得题写序跋在当时成为了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序跋是医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医书所蕴含的丰富的中医药内容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往往可以通过序跋来窥斑知豹.随着清代温病医书的医学价值被不断挖掘,其序文也应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清代温病医书序跋数量众多,内容丰富,主要记载了作者生平师承、学术源流以及学科发展脉络和刊刻流传情况.了解清代温病医书序跋内容,对于解读温病医书内容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以清代温病类医书序跋内容为切入点,探寻温病医书序跋中反映出的清代温病理论的发展轨迹,为清代温病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作者:赵婧;邢永革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上中下通用痛风汤对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TLR4信号通路的影响,揭示上中下通用痛风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6组,即对照组,模型组,上中下通用痛风汤高、中、低剂量组,吲哚美辛组.除对照组外,其余5组采用尿酸钠晶体溶液踝关节注射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观察大鼠关节肿胀度,关节滑膜病理变化,关节滑膜TLR4/NF-kb表达.结果 上中下通用痛风汤可减轻关节肿胀程度;改善大鼠模型踝关节组织的炎细胞浸润;滑膜组织中TLR4、NF-kb蛋白表达下降,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中下通用痛风汤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可能与调节TLR4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李欣;柴晶美;杨阿龙;马怡轩;周丽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益肾安神口服液的特征图谱检查方法,整体评价益肾安神口服液质量.方法 采用Kromasil 100-5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以乙腈为流动相A,以水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10 nm.采用中药指纹图谱计算软件进行计算,建立其特征图谱,进行特征峰归属,并在此基础上考察益肾安神口服液批次间相似性.结果 益肾安神口服液特征图谱有10个共有峰,其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试验中各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的RSD均小于0.5%.10批样品的图谱相似度较好,相似度达0.85以上.在已建立特征图谱基础上,对10个特征峰进行峰归属.结论 方法重复性较好,操作简单、准确易行,为进一步控制益肾安神口服液质量提供依据及方法.
作者:赵源慧;杨喆茗;白冰;徐建;李长惠;王宝成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