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湘玉;张军;郭家龙
纪青山教授认为,痿证的基本因素在“虚”和“热”,本病一般出现在热病之中或之后,治疗时要以平衡阴阳,调理五脏六腑的经气为主.“益阴补虚,通阳起废”为治疗本病的关键,针刺时手法宜重.临证时坚持补虚泻实兼顾,重视调畅气血,强调综合治疗.痿病的预后与感邪轻重,与正气强弱有密切关系.治疗时重点有三,一是从脾胃论治,补亏虚之不足;二是从阳经阳穴着手,通调全身阳气;三是从特定穴入手,达到补虚泻实的治疗效果.
作者:佟雪;陈春海;刘春;张楚;陈新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龙虎交战”针法治疗痹证的选穴规律,建立痹证选穴数据库,形成规范、系统的痹证治疗方案,为腧穴优选方案临床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基于中医经络理论,运用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采用统计描述、聚类分析等技术,收集《中华医典》(4版)、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中有关“龙虎交战”针法治疗痹证的文献.结果 从数量上看,1962-2015年每年论文发表的数量有明显差异,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论文发表数量呈上升趋势;从选穴频次来看,使用频次高的腧穴依次是环跳、委中、阳陵泉;从选穴规律看,临床选穴符合痹证的病因病机特点;从聚类分析来看,穴位可以分为重点穴和选配穴两大类.结论 “龙虎交战”针法治疗痹证有规律可循,其文献分析可为临床治疗痹证提供参考.
作者:李艳丽;万冰艳;马诗棋;高巧玲;王朝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医学教学不仅是要将医学生培养成为专业独立的合格医生,更要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与患者相沟通是医务工作者所必备的一种核心的临床能力,也是在医疗活动中以患者为中心的具体体现.因而在医学生临床实习的关键时期,树立较强的沟通意识十分必要,而带教教师更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找到每一位医学生行之有效的沟通方式,提高医患沟通的质量,从而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作者:刘扬扬;邓伟;熊壮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中医认为,更年期失眠症是由于更年期女性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冲任亏损,精血不足,终导致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功能紊乱.临床常分为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虚胆怯5个证型.中医多采用中药、针灸、推拿及综合疗法治疗,其导引之术可通过调心、调息、调身等方式,使人体气血旺盛、经络通畅、阴阳平衡,增强体质,进而改善更年期失眠症状.
作者:赵晋莹;王环;张欣露;矫俊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丝瓜络配方颗粒中多糖的含量.方法 采用苯酚硫酸法对供试品与对照品进行处理,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吸光度值.结果 测得的大吸收波长为490nm,葡萄糖浓度在1.427 0~14.271 0 mg/mL范围内,与吸收度呈良好线性关系,精密度RSD为0.78%,平均回收率为98.9%.结论 本法简便易行,精确度高,测定速度快.
作者:田健;朱凯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84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术后12 h口服利伐沙班片,观察组则加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均连续治疗2周.统计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测量下肢周径,监测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检测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 观察组术后1、2周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8%、11.9%,较对照组同一时间的发生率21.4%、40.5%降低明显,P<0.05;观察组下肢周径与对照组相比缩小程度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液微循环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其经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下降更为突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银杏达莫注射液能有效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缩小下肢周径,改善血液微循环,抗炎作用突出.
作者:曾庆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疏肝泻火镇静安神推拿法治疗失眠(肝郁化火型)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两个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研究方法,对100例失眠(肝郁化火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采用疏肝泻火镇静安神推拿法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一般的推拿方法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8.0%,对照组总有效率76.0%,2组比较,P<0.05.结论 疏肝泻火镇静安神推拿法治疗失眠(肝郁化火型),能疏肝泻火,有效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疗效显著.
作者:吕明;王乙;吕艳明;王义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结合古辞书、医籍、其他古籍文献中关于“瘅”和“疸”的相关记载,以形、音、义三方面为基础,对早期文献的论述进行详细考察.经考释,“瘅”有3种含义:一指一类由于虚劳导致气逆的病证;一指风邪侵袭手足所致疾病;一指火瘅,为小儿病,或同“火丹”.“疸”为酒食过度导致脾胃湿热瘀结,热气郁蒸所致的病证,表现为目黄、身微黄、齿黄、爪甲黄,并伴身痛.早期医籍中记载的“瘅”和“疸”的主要区别在于“瘅”以虚劳为前提,以气逆为基本病机,此气为胆气、全身阳气或五藏之气等;而“疸”为湿热蕴脾所致,其所郁蒸之气则为脾气.后来由于通假混用及其病证表现上的某些相似之处,二者在医籍中的病因病机、病证表现、证治方药等都出现了混同的情况.
作者:李曌华;王育林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早期糖尿病足病患者应用补气活血中药足浴联合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加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予补气活血中药足浴联合护理干预,连续护理3周,观察2组临床症状、下肢神经传导速度及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81.6%优于对照组的57.9% (P <0.05);2组下肢神经传导速度、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均有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补气活血中药足浴能提高药物吸收率,有效作用于病位,疗效优于单纯护理组.
作者:王丽颖;高天舒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舒鹏教授认为,晚期肠癌的基本病机以正气不足为本,癌毒内蕴为标.并指出,肠癌病情复杂多样,又存在病性及个体差异,对于不同的患者其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患者,在不同的时期也会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因而治疗上必须辨证而为.治疗以扶正祛邪为基本大法,坚持辨证论治原则,同时配以中药保留灌肠之法巩固疗效.
作者:刘包欣子;徐媛媛;张烨;舒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瘀血与慢性肾衰竭(CRF)关系密切,在CRF发病过程中,无论正气虚损,还是实邪蕴结,终都可导致瘀血的发生.在CRF治疗中活血化瘀应贯穿始终,无论病人有无瘀血证临床表现,应用活血化瘀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疗效.应用时应根据病情轻重缓急,灵活施治、随证求因、审因论治,才能达到活血除瘀之目的.若不审病因,一味活血破血,不仅无效,反而徒伤正气,促使病情恶化,临证时当引以为戒.
作者:杨秀炜;周微;王守永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揿针埋针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干眼症患者随机分为揿针埋针组(20例)和药物对照组(20例),分别以一次性使用无菌揿针进行攒竹穴、太阳穴、四白穴穴位埋针和聚乙烯醇滴眼液治疗,疗程为2周,在治疗前、治疗2周时用Oculus keratography 5测定2组非接触首发泪破裂时间(NIKf-BUT)及非接触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Kav-BUT),分析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和干眼主观症状评分.结果 2组主观症状评分、NIKf-BUT、NIKav-BUT、Schirmer治疗后均比治疗前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时主观症状评分、NIKf-BUT、NIKav-BUT2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2周时治疗组Schirmer试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揿针埋针治疗干眼症,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增加泪液分泌量,且无不良反应.
作者:武静;马晓昀;何琳萍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感染性腹泻的中医用药特点及规律.方法 计算机检索感染性腹泻中医证治文献,提取医案的中医四诊信息,经过数据标准化处理,形成感染性腹泻中医用药数据库,应用SPSS 17.0进行描述性统计及因子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71篇,医案243例.感染性腹泻常用的中药为黄连、甘草、木香、白芍、白头翁等;常用的药物种类为:清热药、补虚药、理气药等.因子分析:提取7个关键公因子(中药组合),主要属于清热燥湿解毒类药物、养阴活血类药物、行气导滞类药物及益气健脾类药物.结论 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用药当以清热解毒为当务之急;重视行血、调气及养护脾胃.治疗感染性腹泻需要针对病机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法则.
作者:王一战;刘宏伟;苏芮;韩经丹;范吉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耳穴压豆法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6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0 mg/次,每晚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王不留行籽进行耳穴压豆法治疗,均治疗4周,进行效果评价.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TCD)测定治疗前后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变化,VAS疼痛评分进行治疗前后头痛评估.结果 2组ACA、MCA、PCA、VA、BA平均血流速度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P<0.05,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VAS评分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P<0.05,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耳穴压豆法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可改善脑血管血流速度,缓解偏头痛症状.
作者:侯宝山;李国宝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唐靖一教授认为,眩晕病的病因应从虚、实两个方面辨证.虚是指人体本身正气不足,病位以肝脾肾为多见.临证强调应先辨清虚实之病因方可处方用药,用药应阴阳兼顾,量小而周全,并应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同时以改善患者生活习惯的预防思想为先.
作者:朱思行;周忠焱;唐靖一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古代文献记载夹脊穴与督脉及足太阳经经气相同,并借此调节脏腑相关疾病,从而发挥其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夹脊穴能够刺激脊神经的传入和传出神经,发挥其调节植物神经、改善血液循环、镇痛及调节自由基的效应.临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及疑难杂症,其作用机制与脊神经关系密切.
作者:孙伊平;张娇娇;李婷;吴海瑛;尹晓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针灸治疗学》是针灸推拿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学生进入临床实践前的后一门专业课,是学生将所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课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在慕课思潮的影响下,整合教学结构、精简教学内容、强化实践能力,将模拟教学、PBL教学等新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将经典歌赋、医学英语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来,摸索出一条适合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
作者:董国娟;王朝辉;刘晓娜;王富春;刘飞;李铁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基于创新药物研发成本-效益风险的控制诉求,除了一种以早期获得人体PK/ADME信息以及高效筛选先导化合物为目的药物研发的新方法(也被称为0期临床试验/探索性临床试验),国内外亦开展了一些利用0期临床试验方法的研究,为探讨0期临床试验作为一种新的药物研发技术在实际应用的可行性提供了参考.
作者:崔英子;谢雁鸣;杨海淼;杨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易筋经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及对心理的影响.方法 符合纳入标准的18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平分为3组,治疗期间脱落15例患者,对照组56例、针刺组54例、联合组55例.3组均进行相同常规康复训练的条件下,针刺组加以针灸治疗3个月,联合组行针灸加易筋经训练治疗3个月,1次/d,每周5d.在实验前后,采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Zung抑郁自评(SDS)评分进行评测.结果 联合组3个月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针刺组比较,治疗2、3个月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3个月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低于针刺组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结合易筋经训练能改善中风后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情绪状态.
作者:张国栋;梁国强;惠礽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益肾排毒方对腺嘌呤所致慢性肾衰竭大鼠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103只清洁级Wiste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尿毒清颗粒)、治疗组(低、中、高剂量)6组,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均给予1.5%腺嘌呤混悬液按300 mg/(kg·d)剂量灌胃给药,造模3周.造模成功后,按大鼠体质量2 mL/100 g,灌胃1次/d,连续8周.正常组、模型组给予自来水灌胃,对照组灌胃尿毒清颗粒混悬液,治疗组分别按相当于人用药剂量的0.5、1、2倍量灌胃中药煎剂益肾排毒方.给药8周后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肾功能(BUN、Scr)指标、免疫(α-SMA)指标、电镜下肾脏组织超微结构形态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其余各组BUN、Scr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其余各组BUN、Scr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其余各组α-SMA水平均有下降趋势,治疗组(高剂量)水平显著下降(P<0.01);电镜下,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肾损伤,对照组和治疗组肾损伤有所改善.结论 益肾排毒方可降低慢性肾衰竭大鼠血BUN、Scr水平,下调α-SMA的表达,改善修复受损肾脏组织,改善肾间质纤维化的程度,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程.
作者:周微;杨秀炜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