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萍
目的 总结不同中西药合用对各种疾病疗效的影响,以指导临床医生用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方法 从中西药合用后的临床反应、效果及不良反应等方面加以总结.结果 中药成分复杂,中西药合用可影响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在体内的相互作用、药理作用均可能发生改变,影响药效.结论 临床医生应重视中西药合用的临床观察,重视中西药合用的不良反应,慎重用药.
作者:吴镝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镰仓时代,中国南宋版医书大规模传入日本,原有的唐医书和新渡来的宋版医书共存,导致日本镰仓时代唐代医学和宋元医学并行,成为当时日本医学的特点.此外,日本医家在吸收、学习中医学理论与医疗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努力结合日本实际,总结和发展富有日本特点的医疗经验,因此,镰仓时期开始医学日本化趋势日益明显,日本医家个人的著作逐渐增多.
作者:杨晶鑫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益肾饮拮抗雷公藤多苷对雌性大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性腺损害的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雷公藤多苷组、益肾饮组、雷公藤多苷和益肾饮合用组.制备大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模型;以雷公藤多苷和益肾饮灌胃;观察各组大鼠卵巢病理变化,卵巢中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表达.结果 益肾饮和雷公藤多苷各自治疗和合用治疗大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后,雷公藤多苷组卵巢脏器指数降低,病理改变明显,NOS表达减弱;益肾饮与雷公藤多苷合用组性腺损害不明显.结论 益肾饮通过影响卵巢NOS活性来改善雷公藤多苷对卵巢组织的损害.
作者:于俊生;王瑶瑶;杜雅静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腰腿痛常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退变与损伤导致髓核脱出于纤维环之外,刺激或压迫腰脊神经根而引起腰腿痛的一种病症.
作者:孔玉英;贺淑文;孙化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针刺与中药联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手三阳经穴为主局部取穴,选取压痛点附近穴位或自觉痛点附近处穴位,配合远端针刺条口透承山、肩陵泉等经验穴和眼针上焦区等,辅以驱风散寒,益气活血,助阳利湿,扶正通络之中药汤剂,并根据临床辨证酌情加减.结果 本组60例中,经治1~3疗程后,痊愈38例,有效19例,无效3例.结论 局部取穴及远端经验穴和眼针上焦区等,配以驱风散寒,活血利湿,扶正通络之方剂,是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鞠耀东;鞠诣然;陈崇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人参,为治疗虚劳内伤第一要药,是补虚佳品,也是养生长寿之名贵滋补品.然人参虽补,也须慎用.广东民间有些地方有一风俗习惯,即给刚生下不久的婴儿灌参汤,能使小孩无病无灾,聪明体健,快快长大.
作者:何红晖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高位肛瘘的治疗难点在于根治瘘管和保护肛门功能难以两全,挂线疗法是目前临床应用多的治疗高位肛瘘的手术方法,从总结挂线用线与疗效的关系,分析国内外高位肛瘘引流挂线复发率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在临床运用时应视具体情况选择挂线方法和材料.
作者:赵航;钱海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疣状胃炎是一种在内镜下有特征性改变的胃黏膜病变,属于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按其临床表现可归入胃脘痛、胃胀等范畴,且多为虚实夹杂之证.中医药对疣状胃炎的治疗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作者:金振宇;徐进康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皮肤病是临床常见症,病情虽轻但发作时瘙痒不止,不堪忍耐,病分急、慢性两种,慢性有时经治不愈,或愈后易发,时逾几年.
作者:张接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长期的患病和治疗对透析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活动等方面的影响不容忽视,生存质量逐渐成为综合评价透析治疗的可靠指标.在临床上,医护人员应首先了解个体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再有针对性地制定医疗和护理措施,以便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高伟;张凡珍;马骏;张法荣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中医学界的研究者正在快速积累大量数据,这些数据对获得有价值的新发现至关重要.然而,由于这些数据的规模、噪声和高维性,传统的方法常常不适合分析这些数据集.数据挖掘技术为探查和分析中医高维的数据类型提供了令人振奋的机会.
作者:李垠含;石岩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ANFH)血管内凝血机制主要有4个方面,SANFH引起的血栓前状态,SANFH引起的血流变变化,SANFH引起的血脂和纤凝异常,SANFH引起的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含量变化.中药从辨证的角度能改善SANFH引起的血栓前状态、血流变变化、降低血脂,调整纤凝异常,升高NO,降低ET含量.
作者:张友健;周正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补阳还五汤与脉络宁合用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用补阳还五汤为主方,根据症状不同及偏重随症加减,同时用脉络宁注射液静脉点滴,12 d为1疗程.结果 治疗82例,显效42例,有效3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7.6%.结论 补阳还五汤合脉络宁治疗脑梗塞疗效肯定,补阳还五汤具有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凝聚、调整免疫功能的作用.
作者:王季春;张玉;王萍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黄芪二仙汤是娄灿荣主任医师自创,通过近30年临床验证为有效经验方,方由黄芪、仙灵脾、仙鹤草、生地黄、山茱萸、牛膝、黄柏、白花蛇舌草、车前子、丹参、红花、当归等药组成,全方温而不燥,补而不滞,攻补兼施,补肾精,温肾阳而兼清湿热,祛瘀血通经络,在男科临床中屡获佳效.
作者:陈云龙;娄灿荣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现代临床研究证实针刺治疗失眠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由于医家对失眠病机的认识不同,临床上采用的针刺方法亦不同.目前,医家大多承认失眠病理变化总属阴阳失衡.心、肝、胆、脾、胃、肾、脑与失眠的发生均有关.但是,关于失眠的病位却有不同的认识,因此,其治疗原则不尽相同.
作者:张颖颖;刘兰英;马骋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老年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服用复方丹参滴丸,10粒/次,3次/d;对照组30例,服用消心痛,10 mg/次,3次/d,疗程均为8周.观察患者用药后临床症状、体征缓解情况.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缓解总有效率达93.3%,对照组73.3%,两组比较(P<0.05);治疗组心电图好转总有效率70.0%,对照组53.3%,两组比较(P<0.05).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老年稳定性心绞痛疗效确切.
作者:张淑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儒家文化与中医药学相互影响,宋明理学家的知行观对当时乃至后世中药学理论的发展亦产生深远的影响.正确、全面认识宋明理学与中医药理论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从宏观的社会学角度来重新审视中医药学理论框架的构建,同时还有助于理清中医学与中国文化的脉络,溯本求源,古为今用.
作者:张胜;秦竹;熊洪艳;马凤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随着中药新剂型不断涌现,中药注射剂,可静脉给药,起效快,疗效确切,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临床,但不良反应也时有发生,且逐年增多,也引起了人们的相应重视.
作者:张玉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静脉留置针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护理操作技术[1-2],因此要求留置针护士应掌握留置针的使用方法、封管液的配制、正确的封管方法、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常见的不良反应及护理措施等,报告如下.
作者:孙春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近年来,中药以假充真现象时有发生,笔者就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几种以假充真的中药,鉴别如下,供同道参考.
作者:刘正端;陈亚娟;王璐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