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彩色多普勒超声和MRI诊断脉络膜黑色素瘤

倪建新;盛文;吴道珠;严志汉;陈世豪;叶信海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 MRI, 黑色素瘤
摘要: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MRI在诊断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价值.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35例(35只眼)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和MRI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脉络膜黑色素瘤可呈蘑菇形、半球形和梭形,眼球各象限均可累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上有挖空现象和脉络膜凹陷等特征性表现.瘤体内血流丰富,呈树枝状和点状分布,频谱分析显示为低阻高流型动脉频谱.MRI特征性表现为T1WI为高信号(与玻璃体相比),T2WI为低信号(与玻璃体相比).强化后的T1WI能更清楚地区隔肿瘤和视网膜下积液.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和MRI均可对脉络膜黑色素瘤做出定位和定性诊断,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临床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病理性近视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经光动力疗法治疗后的生存质量研究

    目的 评价病理性近视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CNV)经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后的生存质量.方法 对24例(24只眼)伴CNV的病理性近视患者进行PDT治疗,并随访1年.对治疗前后病理性近视患者的佳矫正视力、生存质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1年后,87.5%的患者视力下降小于3行.治疗后,调查量表中有部分视功能有显著改变.结论 PDT治疗能有效阻止伴CNV的高度近视所致的视力严重下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曾洪波;郭望仙;陈长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后房造漏术联合丝裂霉素C应用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后房造漏术联合丝裂霉素C应用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巩膜瓣下后房造漏术联合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5例(15只眼),术后对眼压、视力、前房、滤过泡形态进行随诊观察分析.结果 15例(15只眼)术后经3~24个月观察随访,术前平均眼压(49.23±10.5)mmHg,术后平均(15.6±7.3)mmHg,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视力提高5只眼,不变7只眼;功能性滤过泡占80.00%.结论 该术式在眼压控制、滤过泡形成等方面临床效果好,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宋学英;齐绍文;胡长娥;陈晓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晚期视乳头缘晕轮观察

    目的 探讨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晚期视乳头缘晕轮(LPH)与视乳头周围脉络膜的关系.方法 从随机抽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FFA图像清晰、包含完整的视乳头30只眼中,读出LPH的形状、视乳头周围脉络膜着色、巩膜环/或弧.结果 有LPH 29只眼,鼻侧弧形1只眼,环形14只眼,上极或/及下极荧光较淡14只眼.在29只眼LPH中,有巩膜环或弧25只眼,其中巩膜环4只眼,颞侧弧7只眼,上或/及下极不清14只眼.有视乳头颞侧脉络膜着色20只眼,与LPH融合成一体11只眼,其中7只眼LPH的荧光亮度更强,4只眼的荧光亮度一致;9只眼与LPH无相融合.结论 LPH是视乳头周围脉络膜渗漏的学说证据不足.

    作者:张贻转;袁铸;周宇;姚军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分析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是较常见的并发症,如不及时有效地处理,可导致角膜水肿、虹膜前、后粘连、房角闭塞、白内障、脉络膜脱离及角膜病变等不良后果,致手术失败.我院1998年至2005年共进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312例(369只眼),其中发生术后浅前房32例(32只眼),报告如下.

    作者:叶慧敏;吴任龙;殷义平;陈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糖皮质激素对不同年龄斜视术后患者眼压的影响观察

    目的 比较典必舒滴眼液(糖皮质激素类复方制剂)对不同年龄斜视术后患者眼压的影响.方法 将双眼斜视术后患者按年龄分为四组,每组各12例(24只眼)患者:组1,4~9岁;组2,10~15岁;组3,16~30岁;组4,31岁以上.自术后第1天给予典必舒滴眼液(双眼,4次/日),分别观察各组用药后第1、2、3、4周眼压的变化.结果 典必舒滴眼液对各组病例用药后较用药前均有升高眼压作用,术后第4周,组1较组4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组2、3、4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前、术后第1、2周比较,各组眼压升高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1自术后第3周开始,眼压升高有显著性差异,组2、3、4自术后第4周开始眼压升高有显著性差异.而典必舒滴眼液对各实验组抗炎反应各期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儿童对典必舒滴眼液较成人更为敏感,提示临床儿童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更需严格观察眼压.

    作者:周凤;刘春民;韩冰;邓宏伟;贾惠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硅胶管在泪道重建手术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 探讨硅胶管在泪道重建手术的应用效果及注意问题.方法 对26例(31只眼)慢性泪囊炎患者在泪囊鼻腔吻合术中植入硅胶管,随访6~25.5个月,平均11.8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26例(31只眼)随访半年以上,全部消除溢泪、溢脓症状,泪道冲洗通畅.结论 在泪道手术中植入硅胶管道能提高手术成功率,无并发症发生.

    作者:程婷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白内障术后干眼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目的 探讨白内障术后干眼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 对35例(38只眼)白内障术后患者不同情况的干眼症状加以分析并给于相应的治疗.结果 10例(11只眼)仅有症状的干眼症患者3~7 d症状缓解;8例(8只眼)睑板腺功能障碍(MGD)型干眼症患者6例(6只眼)1~2周症状缓解,2例(2只眼)症状减轻.14例(16只眼)泪液不足型干眼症患者1~2周症状缓解.3例(3只眼)泪液动力学异常的干眼症患者中2例(2只眼)症状缓解,1例(1只眼)症状减轻.结论 引起白内障术后干眼的原因十分复杂,缓解干眼症状则是治疗的主要目标.术前仔细检查,严重干眼应慎重选择手术;术前积极治疗干眼、术中谨慎操作、术后合理用药,可减少白内障术后干眼的发生;术后干眼要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作者:王文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更正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玻璃体手术治疗人工晶状体脱入玻璃腔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玻璃体手术取出脱位于玻璃体腔的人工晶状体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9例(19只眼)人工晶状体脱位于玻璃体腔的患者均行玻璃体切除术,均在人工晶状体取出的同时行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结果 所有患眼视力均不同程度提高,且并发症少,效果满意.结论 玻璃体手术是取出脱位于玻璃体腔的人工晶状体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在人工晶状体取出的同时行缝线固定术可提高手术效果.

    作者:黄敏丽;区显宁;梁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沃丽汀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眼底出血激光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 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眼底出血患者在激光治疗中联合口服沃丽汀,评价该药物对促进眼底出血吸收的疗效.方法 选择Ⅰ-Ⅱ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眼底出血患者58例(116只眼),随机分为两个治疗组.一组29例(58只眼)在激光治疗的同时口服沃丽汀,二组29例(58只眼)单纯激光治疗.治疗后观察眼底出血吸收的情况,均随访3个月.结果 联合用药组的眼底出血吸收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 激光联合口服沃丽汀治疗糖尿病病视网膜病变早期眼底出血,可促进出血吸收.

    作者:徐学农;钟文;张爱芳;董成芝;李淑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辣椒病菌净乙蒜素致角结膜损伤1例

    患者,男,41岁,农民.因在农田喷射辣椒病菌净乙蒜素时不慎溅入左眼内,随即左眼剧痛,烧灼感,异物感,立即用清水反复冲洗十余分钟,症状未能缓解,到乡村诊所诊治,具体用药不详,继而出现左眼睑肿胀,疼痛剧烈,来我院就诊,无法检查左眼视力,右眼视力:1.2,左眼睑高度水肿,稍触眼睑即有明显疼痛,点表面麻醉剂后,稍缓解.检查:左眼结膜明显充血、水肿,角膜水肿,荧光素染色可见弥散点状着色.

    作者:刘有根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动态轮廓眼压计与非接触式眼压计的比较

    目的 探讨中央角膜厚度和角膜曲率对轮廓动态眼压计以及非接触式眼压计眼压测量结果的影响.方法 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近视患者27例(54只眼),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4周使用非接触式眼压计(NCT)和动态轮廓眼压计(DCT)进行眼压测量.多元线性相关分析研究NCT、DCT测量值和角膜曲率及角膜中央厚度(CCT)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LASIK术后NCT测量值降低,而DCT测量值和术前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角膜曲率、CCT和NCT读数呈线性相关,而与DCT读数无关.结论 DCT测量眼压不受角膜曲率和中央角膜厚度影响,因此更适合于正常眼以及曾经接受角膜屈光手术眼的眼压测量.

    作者:王必灵;雷澄;骆向阳;罗晓亮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原发性青光眼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原发性青光眼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采用Canon-2000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对69例(97只眼)年龄56~76岁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变化进行观察.测量记录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ECD)及细胞面积(CA).结果 同年龄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及细胞面积较对照组统计学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较对照组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细胞面积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开角型青光眼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及细胞面积较对照组统计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较同年龄段的正常人下降,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面积较正常人增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及角膜内皮细胞面积较较正常人无明显变化.因此,术前减少青光眼发作次数及缩短高眼压持续时间,可能减少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和所带来的危害.

    作者:刘建荣;马千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基因研究进展

    目的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一类复杂的眼科疾病,手术和药物治疗都存在缺陷,而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该病的基因研究也有了一定的进展,为进一步的相关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就PVR发展中的基因表达情况及有关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程鹤;张少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异体巩膜移植或联合羊膜移植在眼睑缺损中Ⅰ期眼睑重建术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异体巩膜移植或联合羊膜移植在眼睑肿瘤切除后及先天性眼睑发育异常患者中Ⅰ期眼睑重建术中的疗效.方法 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决定肿瘤切除的范围,用保存巩膜或联合保存羊膜加自体皮瓣移植Ⅰ期眼睑重建36例;先天性下睑退缩综合征治疗1例.结果 术后随访3个月~5年,36例眼睑修复重建后均未发生排斥反应,功能恢复良好.肿瘤患者无1例复发.结论 异体巩膜移植或联合联合羊膜移植Ⅰ期眼睑重建取材方便,手术方法简便易行,又可以减少患者多处手术之痛苦,能达到恢复眼睑功能和美容效果,总有效率达100%.

    作者:刘亚男;赵德宣;李莫东;杨冬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激素性青光眼的研究进展

    目的 自激素性青光眼首次报道以来已有50多年,人们对于激素性青光眼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防治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及其亲属,高度近视眼患者等对激素治疗引起的眼压增高较敏感.糖皮质激素主要是通过糖皮质激素受体发挥作用,使小梁网的细胞外基质沉积,增加房水流出阻力而导致眼压升高.进一步了解激素性青光眼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可以有助于我们更好的预防和治疗激素性青光眼.

    作者:姚乃成;张虹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凸面眼压计与Goldmann压平眼压计C值测量结果比较

    目的 比较我们自行研制的凸面眼压计与Goldmann压平眼压计(以下简称Goldmann眼压计)所测量的C值,以评价凸面眼压计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应用凸面眼压计与Goldmann眼压计测量15例(30只眼)正常人的C值;15例(15只眼)青光眼患者的C值,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凸面眼压计C值是Goldmann眼压计C值的两倍,两种眼压计C值测量结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用凸面眼压计所测得的C值更接近于流体压力方法测得的C值,因此凸面眼压计更适合于眼压描记,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俞振飞;方春庭;吴亚明;金成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难治性青光眼用两种术式治疗的远期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小梁切除术+虹膜根切术;脉络膜上腔引流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至2006年1月我院收治的难治性青光眼共87例(91只眼),应用脉络膜上腔引流术治疗37例(37只眼),应用小梁切除+虹膜根切术治疗50例(54只眼).手术成功的判定标准:不用或仅局部应用抗青光眼药物,眼压控制在5~21 mmHg(1 mmHg=0.133 kPa)之间,且视力稳定、角膜透明者视为手术成功.结果 随访时间均在1年以上,平均随访(34.3±13.7)个月.末次随访经脉络膜上腔引流术治疗组成功30只眼(81.1%);经小梁切除+虹膜根切术治疗组成功32只眼(59.3%).两组手术成功率差异有显著性(x2=4.815,P<0.05).应用脉络膜上腔引流术治疗组手术成功率高.结论 长期随访观察及临床研究显示脉络膜上腔引流术较小梁切除+虹膜根切术设计合理,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远期疗效好.

    作者:赵旭丽;胡竹林;李妍;张青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和MRI诊断脉络膜黑色素瘤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MRI在诊断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价值.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35例(35只眼)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和MRI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脉络膜黑色素瘤可呈蘑菇形、半球形和梭形,眼球各象限均可累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上有挖空现象和脉络膜凹陷等特征性表现.瘤体内血流丰富,呈树枝状和点状分布,频谱分析显示为低阻高流型动脉频谱.MRI特征性表现为T1WI为高信号(与玻璃体相比),T2WI为低信号(与玻璃体相比).强化后的T1WI能更清楚地区隔肿瘤和视网膜下积液.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和MRI均可对脉络膜黑色素瘤做出定位和定性诊断,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倪建新;盛文;吴道珠;严志汉;陈世豪;叶信海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超声诊断分析

    目的 评价超声检查对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8只眼)由外伤导致的睫状体脱离患者的B型超声波声像图特点,并经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探查证实.结果 超声探测发现的8例(8只眼)由外伤导致的睫状体脱离的患者,合并眼压降低<8.0 mmHg,其声像图表现为整个眼球壁回声增厚,内界回声低.结论 B型超声波检查探查声像图结合临床资料,对外伤性睫状体脱离诊断可提供有用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黄永志;任菊琴;邓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临床眼科杂志

临床眼科杂志

主管: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