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

马小莹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 早期康复护理, 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5月~2013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40例患者。我院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方法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护理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经过我院悉心的护理,在观察组患者中,护理结果为显效者有22例,护理结果为有效者有16例,护理结果为无效者有2例,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5%。在对照组患者中,护理结果为显效者有19例,护理结果为有效者有12例,护理结果为无效者有9例,护理的总有效率为77.5%。观察组患者护理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效果显著,可有效地改善其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减轻其肢体的残疾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此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当代医药论丛杂志相关文献
  • 对行PKP手术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对行PKP (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手术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PKP手术的28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院对这28例患者进行了术前护理和术后护理等围手术期护理。结果:经过我们悉心的护理,这28例患者全部康复出院,而且均能在短时间内下床活动,没有发生手术并发症的患者。结论:对行PKP手术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可有效地促进其病情的康复,缩短其下床活动的时间,降低其发生手术并发症的几率,提高其生活质量。此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宋红飞;赵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用腕踝针埋针法治疗牙痛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用腕踝针埋针法治疗牙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8例牙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取风池、太阳、合谷、下关、内庭等穴位进行常规针刺治疗,为观察组患者取下巨虚、上巨虚、足三里等穴位进行科学针刺埋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9%,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痊愈率为79.6%,对照组患者的痊愈率为51.0%,观察组患者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治愈时间为(1.02±0.52)个疗程,对照组的平均治愈时间为(1.92±0.61)个疗程,观察组患者的治愈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采用常规针刺穴位法相比,采用腕踝针埋针法治疗牙痛的临床疗效更显著,治愈此病的时间更短,操作更为简单,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朱志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用脊椎结核病灶清除术联合一期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病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使用脊椎结核病灶清除术联合一期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椎结核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0年3月~2014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8例脊椎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对这78例患者使用脊椎结核病灶清除术联合一期植骨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这78例患者中,治疗效果为优的患者有38例,治疗效果为良的患者有27,治疗效果为可的患者有10例,治疗效果为差的患者有3例,其治疗的优良率为83.3%。这78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78.3±21.3)min,患者在术中的平均出血量为(97.23±10.2)ml。这些患者中,术后复发的患者有2例,术后出现脊椎凸畸形的患者有2例,术后发生内固定松动的患者有1例,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结论:使用脊椎结核病灶清除术联合一期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椎结核病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贾宏才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应用拔罐疗法治疗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拔罐疗法治疗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肺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实验组(40例),为对照组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及化痰止咳治疗,为实验组患者在进行上述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拔罐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实验组40例患者中,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痊愈的患者有38例(占患者总数的95%),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为(1.5±0.7)d,咳嗽症状消退的时间为(3.2±0.5)d,胸痛症状明显减轻的时间为(3.5±1.2)d;在对照组40例患者中,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痊愈的患者有18例(占患者总数的45%),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为(2.8±1.8)d,咳嗽症状消退的时间为(5.1±1.2)d,胸痛症状明显减轻的时间为(4.9±1.5)d。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拔罐疗法治疗肺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方雪;蔡丹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浅谈在疾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如何提高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水平,是我国疾病防控机构的任务重心,也是当前医学领域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做好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不仅能降低流行性疾病的发病率,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还能防止传染病菌危害更多的健康人群,有效地阻止流行性疾病的蔓延。本文通过总结当前疾病防控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对如何提高该项工作的质量进行探讨分析,旨在促进疾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韩志宏;刘方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浅谈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与管理

    目的:探究与分析医院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涉及抗菌药物使用的与管理工作的不足与弊端,并根据当前医疗系统内有关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发展针对性地改善建议,旨在促进抗菌药物管理与应用的合理性。方法:对本地医院当前的抗菌药物使用与管理现状进行探究,并就药物监管部门实施干预手段前后医院抗菌药物在实际诊疗过程中应用情况对比,调研有关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进行评价。结果:经过药物监管部门针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督与管理干预之后,各个医院门诊处方中抗菌药物应用率自59.8%减少至37.2%;住院部门抗菌药物应用率自89.7%减少至65.9%;抗菌药物整体使用剂量比自76.9%减少至54.9%。结论:本次研究从医院的日常医用规范以及医院的行政管理手段入手,监督部门选择动态科学指导在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率与使用强度控制上起到明显效果,值得在药品监督过程中大力推广。

    作者:王首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联合应用电针和传统针灸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电针和传统针灸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效果。方法:将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患儿。为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针灸疗法进行治疗,为观察组患儿联合应用电针和传统针灸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及智力等方面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应用电针和传统针炙疗法治疗小儿脑瘫可显著改善患儿脑部的营养及血液供应状况,促进其受损脑组织的修复,改善其临床症状,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项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对64例孕期羊水量异常的孕妇产前诊断结果的分析

    目的:探讨孕期羊水量异常与胎儿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方法:对1999年-2014年间在我院产前诊断中心就诊的64例羊水量异常孕妇的产前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在得到染色体核型结果的60例标本中,检出异常核型标本7例,且均为羊水过多标本(羊水过少者没有检出异常核型),异常比例为11.7%。②在异常核型标本中,确诊为2l三体标本的有2例,确诊为18三体标本的有1例,确诊为(47,XXY)标本的有1例,确诊为染色体多态性变异标本的有2例。结论: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为孕期羊水量过多的孕妇进行产前诊断,以避免染色体异常缺陷儿的出生。

    作者:王丽娜;曾丽华;林道彬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中医整体护理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进行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中医整体护理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进行护理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86例处于稳定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中医整体护理组和普通护理组,每组各143例患者。中医整体护理组患者接受中医整体护理干预,普通护理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包括患者的生活质量、病情变化、肺功能改变以及病情急性发作的情况)。结果:①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6-MWT值、SGRQ分值均有所改善,但中医整体护理组患者的6-MWT值高于普通护理组患者(P<0.05),而SGRQ评分低于普通护理组患者(P<0.05)。②中医整体护理组患者的FEV1、FEV1占预计值%以及FEV1/FVC(%)均高于普通护理组患者,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两组之间,TCL占预计值%、RV占预计值%则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③中医整体护理组患者的急性发作率及平均急性发作次数均低于普通护理组患者,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整体护理更有利于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治疗与康复。

    作者:郑晓红;刘镌;罗玉;敬晓蓉;邱凡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对围术期的阑尾炎患者进行全面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对围术期的阑尾炎患者进行全面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地将这些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60例。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掌握的健康知识比对照组患者多,遵守医嘱的人数比对照组患者多,对护理的满意度比对照组患者高( P <0.05),手术后的护理指标比对照组患者好(P <0.05)结论:对围术期的阑尾炎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不仅可以促进其身体的康复,缩短其住院的时间,还能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该护理模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宋莹莹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浅谈生化检验项目在诊断肝硬化疾病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生化检验诊断肝硬化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间我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2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设为研究组,另选取我院同期收治的体检患者28例作为对照组,指定一名具有专业知识,且经验丰富的临床实验室检验人员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化检验,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TP、A/G、CHE、ALB的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DBL、TBL、TBA、ALT、AST、ALP、r-GT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疑似肝硬化患者进行生化指标检验可及时准确地判断其病情,对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作者:林华平;吴永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试谈试剂质量对药品检验结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检验药品化学试剂的质量对药品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对近年来我公司使用化学试剂进行药品检验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影响试剂质量的原因和使用存在质量问题的试剂对检查结果产生的影响。结果:研究显示,使用含有杂质的化学试剂对药物进行检验,会影响药物检验的准确性。结论:检验药物化学试剂的质量对药品检验的准确性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应加强对检验药物化学试剂采购和验收的管理,以保证药物检验试剂的质量,进而确保药物检验的准确性。

    作者:黄雪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联合应用利凡诺和米非司酮对中晚期妊娠的孕妇进行引产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利凡诺和米非司酮对中晚期妊娠的孕妇进行引产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88例进行引产的中晚期妊娠孕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为对照组孕妇单纯使用利凡诺进行引产,为观察组孕妇在使用利凡诺的基础上加用米非司酮进行引产,对比分析两组孕妇的引产效果。结果:在观察组孕妇中,有37例孕妇完全引产,有7例孕妇不完全引产,无孕妇引产失败,其完全引产率为84.09%。在对照组孕妇中,有16例孕妇完全引产,有26例孕妇不完全引产,有2例孕妇引产失败,其完全引产率为36.36%。观察组孕妇的完全引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孕妇,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孕妇的宫缩发动时间、排胎时间、产程及产后出血量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孕妇(P<0.05),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应用米非司酮和利凡诺对中晚期妊娠孕妇进行引产的效果理想,可缩短引产的时间,减少产妇的痛苦,有效提高引产的成功率和安全性,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素音;邢忠兴;刘俊凤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用16层螺旋CT技术诊断肋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用16层螺旋CT技术诊断肋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0例胸部外伤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检查和X线平片检查,并对比分析其检查结果的准确性。结果:本组50例患者在进行X线肋骨正位和斜位(DR)检查时,有28例患者被诊断发生了肋骨骨折,此后经16层螺旋CT检查被确诊患有肋骨骨折;有12例患者的检查结果正常,此后经16层螺旋CT检查发现有10例患者存在无移位骨折。有10例患者的检查结果为“疑似骨折”,此后经16层螺旋CT检查确诊这10例患者患有肋骨骨折,本组患者在进行X线肋骨正位和斜位(DR)检查时被检出的肋骨骨折共有54根,被检出的疑似骨折有16根;在进行16层螺旋CT检查时被检出的肋骨骨折为103根。在为本组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扫描时,我们对疑似骨折的肋骨采用曲面重组进行检测,显示肋骨骨折的几率为100%,此外我们还发现有5例患者发生肺挫裂伤,有11例患者发生胸腔积液,有1例患者发生锁骨骨折。结论:16层螺旋CT对肋骨骨折的检出率、诊断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是胸部外伤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徐清珍;郭俊;于佳根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对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女性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女性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方法:对2010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64例再次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这164例患者中,有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患者82例,我们将其分为观察A组、观察B组。观察A组的76例患者进行剖宫产手术,观察B组的6例患者进行阴道分娩。有非剖宫产术后疤痕子宫再次妊娠患者82例,我们将其分为对照A组和对照B组。对照A组的76例患者进行剖宫产手术,对照B组的6例患者进行阴道分娩。生产结束后,我们对这164例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A组患者发生产后出血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A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A组患者发生盆腔粘连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A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A组患者的产后出血量明显多于观察B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A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多于观察B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B组和对照B组的患者在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先兆子宫破裂方面的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女性再次妊娠并不是其再次进行剖宫产手术的绝对指征,应根据产妇的自身情况为其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

    作者:周文菊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探析接受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患者术后病情复发的原因

    目的:探讨分析接受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患者术后病情复发的原因。方法:选取2005年~2012年间我院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1211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整理其一般资料、病变范围、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术后病情复发的情况,并针对患者的病变范围、手术方式的选择与病情复发的关系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这1211例患者中,术后病情复发的患者有58例(占患者总数的4.8%),其中男性患者有12例,女性患者有46例,他们的年龄为22~65岁,其中复发单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患者有30例(占患者总数的10.3%),复发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患者有28例(占患者总数的3%)。单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复发率明显高于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病情复发的58例患者中,接受单纯结节切除术的患者有9例(占患者总数的36%),接受单侧部分切除术的患者有21例(占患者总数的23.9%),接受单侧次全切除术的患者有9例(占患者总数的3.4%),接受一侧腺叶次全切除联合对侧结节切除术的患者有19例(占患者总数的8.7%),接受一侧腺叶全切除联合对侧部分切除术的患者有7例(占患者总数的6.4%),接受一侧次全切除联合对侧大部切除术的患者有2例(占患者总数的0.3%)。接受单纯结节切除术和单侧部分切除术患者的病情复发率明显高于接受其他手术治疗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患者的术后病情复发率与其病变的范围和接受手术治疗的方式呈正相关。对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病变范围进行准确的判断,并为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是降低其术后病情复发率的关键。

    作者:张福林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对65起不良护理事件原因的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65起不良护理事件的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法。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发生的65起不良护理事件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使用Excel软件对这65起不良护理事件的类型、发生原因等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在这65起不良护理事件中,发生率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给药错误(占不良护理事件总数的18%)、患者发生跌倒或坠床(占不良护理事件总数的15%)、发生药物渗漏(占不良护理事件总数的14%)、收集标本错误(占不良护理事件总数的12%)和管路脱落(占不良护理事件总数的11%)。在导致这65起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的原因中,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护士查对不严(占不良护理事件原因总数的46.15%)、护士对患者的病情评估不足(占不良护理事件原因总数的15.38%)、护士对医嘱的处理不当(占不良护理事件原因总数的13.84%)、护士对患者的管路护理不当(占不良护理事件原因总数的10.7%)和护士存在不良情绪(占不良护理事件原因总数的6%)。结论:给药错误、患者发生跌倒或坠床以及发生药物渗漏等是我院常见的不良护理事件,导致上述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护士查对不严、对患者病情的评估不足和对医嘱的执行不当等。我院护士只有在护理工作中保持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按照护理制度进行工作,才能有效地降低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率[1],提高我院整体护理服务的水平。

    作者:孟月仙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用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疗法治疗儿童哮喘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用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疗法治疗儿童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96例哮喘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患儿。在为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加用万托林进行治疗,在为观察组患儿采取常规疗法的基础上进行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患儿,其发生并发症及病情复发的几率低于对照组患儿,其家属对治疗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儿的家属,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为哮喘患儿进行基础治疗的同时为其进行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可取得显著的疗效,降低其发生并发症及病情复发的几率,提高患儿家属对治疗服务的满意度,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胡春霞;陈美元;陆夏良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全面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分析全面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及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间在我卫生院接受治疗的6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他们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包含糖尿病患者3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血糖水平比对照组患者的血糖水平更加平稳。实验组患者的饮食习惯、作息时间以及对医嘱的遵守程度均明显好于对照组的患者的相关数据。结论:对糖尿病患者实施积极全面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其血糖水平,降低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刘方;韩志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对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和心理护理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和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9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50例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吞咽功能锻炼),为研究组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和心理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00%,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1),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发生呛咳的几率为4.00%,对照组患者发生呛咳的几率为16.00%,研究组患者发生呛咳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和心理护理可提高其临床疗效,降低其发生呛咳的几率,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陈国英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当代医药论丛杂志

当代医药论丛杂志

主管:吉林医药学院

主办:吉林省当代医药论丛杂志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