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彩霞;余丽丽;杨金芝;徐莹;夏之
目的::评价AH-Plus 糊剂和氧化锌丁香油用于乳牙根管充填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牙周炎、牙髓坏死患者108例(177颗牙),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8例(87颗牙)用AH-Plus糊剂根充;对照组50例(90颗牙),用氧化锌丁香油根充。分别于治疗后24 h、72 h 复诊,评价术后情况;治疗1年后复诊,了解根充后愈合效果。结果:2组患者治疗24 h疼痛率分别为8.6%和28.0%,治疗后72 h疼痛率分别为5.2%和18.0%,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2组患者治疗后1年总有效率分别为98.2%和9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H-Plus 糊剂对疼痛的短期缓解率优于氧化锌丁香油糊剂,长期疗效基本相同。
作者:王晓航;巴景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获取大龄腭裂患者术前、术后腭咽闭合功能的超声解剖学参数,为腭裂修复术前方案的制定、术后疗效评价及指导患者语音训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超声波技术,动态观察并测量30例大龄腭裂患者术前、术后软腭的长度、厚度以及腭咽腔前后径,并分别与30名正常人群(对照组)做对比分析。结果:腭裂患者术前软腭长度为(28.48±4.89)mm,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1.13±3.59)mm(P<0.01);而软腭厚度(6.21±0.69)mm,较对照组的(5.19±0.29)mm显著增加(P<0.01)。术后组的软腭长度(39.25±3.67)mm,明显长于术前组(P<0.01);而软腭厚度(5.02±0.29)mm,却较术前组变薄(P<0.05)。术后组的软腭长度与软腭厚度均接近于对照组(P>0.05)。术前组的腭咽腔前后径(21.30±2.69)mm,明显大于对照组的(8.93±0.39)mm(P<0.01)。术后组的腭咽腔前后径(12.02±0.99)mm,明显小于术前组(P<0.01)。术后组的腭咽腔前后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大龄腭裂患者术前、术后腭咽闭合相关超声解剖学参数具有显著差异性,可为腭裂患者术前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为腭裂术后的腭咽闭合功能的评价提供解剖学基础。
作者:张顺花;李林;廖圣恺;孙医学;石彦;张艳;宣礼同;梅丽;陈淑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选择重症手足口病患儿42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0例;丙种球蛋白治疗组22例,其中又分为单纯丙种球蛋白治疗(单纯治疗组)14例和甲泼尼龙与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联合治疗组)8例。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和单纯治疗组体温恢复、皮疹消退和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时间均明显缩短(P<0.01)。常规治疗组中7例无效或进展为危重症,联合治疗组中无进展或无效病例,单纯治疗组有1例进展为危重病例,3组无效或进展病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手足口病能够缩短病程,改善预后。
作者:李明;苏维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检测乳腺癌转移抑制(BRMS1)基因在不同转移习性的人鼻咽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在mRNA和蛋白2方面检测人鼻咽癌细胞株高分化磷癌、低分化磷癌、低分化细胞株、高成瘤高转移性细胞株、低成瘤低转移性细胞株中BRMS1的表达。结果:5种细胞株中BRMS1的蛋白表达皆为阳性,在不同转移习性的细胞株中其表达强度明显不同。4种细胞株中扩增出BRMS1 mRNA,而BRMS1 mRNA在高转移性细胞株中未扩增出,高分化鳞癌、低分化鳞癌、低分化细胞株BRMS1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低成瘤低转移性细胞株(P<0.01)。结论:BRMS1的表达与细胞株的转移能力有明显相关性,表明BRMS1可能作为鼻咽癌细胞转移的重要指标。
作者:徐洪波;孙谦;汪庚明;江浩;张亚军;周育夫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评价慢性肾病( CKD)患者颈动脉多普勒超声表现及临床价值。方法:入选CKD患者46例随机分成3组:多囊肾(ADPKD)组(12例)、腹膜透析(PD)组(14例)和血液透析(HD)组(20例);同时选择普通志愿者23名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测量参数,包括: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 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 EDV)、阻力指数( RI)、搏动指数( PI)。结果:CKD患者中HD组右侧颈总动脉和PD组及HD组左侧颈总动脉的IMT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厚(P<0.01);ADPKD组、PD组和HD组颈总动脉及ADPKD组与PD组颈内动脉PSV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CKD患者中PD组和HD组左侧颈内动脉的EDV均较对照组与ADPKD组明显增高(P<0.01),而PD组和H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的测量可以定量评价CK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血流动力学状况,为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防治提供依据。
作者:任永凤;王洲;李健;张伟丽;陈飞;殷延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防跌倒管理流程”在老年病区住院患者防跌倒的应用效果。方法:建立并落实“防跌倒管理流程”,即住院患者防跌倒安全管理制度、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跌倒风险告知书、防范跌倒措施的落实、质量控制及持续改进措施等,同时采取更具针对性的专科化、个性化措施。结果:实施防跌倒管理流程后高危跌倒预报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1),而发生跌倒率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防跌倒管理流程”能有预见性地识别、评价和处理老年患者潜在的跌倒危险因素,对于避免患者在住院时发生跌倒事件有积极意义,有助于保证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安全性。
作者:申春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了解生活护理实践情况,从伦理视域探讨护士、患者、家属三方对生活护理的认知态度,为推广生活护理实践寻求方向。方法:采用自制生活护理认知调查问卷,在安徽省两家三级甲等医院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护、患、家属三方对护士实施生活护理的接受度均不超过15%,高于70%的被调查者拒绝护士执行生活护理是由于心理和情感因素。护士认为需要进行生活护理辅助的项目均明显少于患者及家属的要求(P<0.01);70%的护士认为生活护理应该由护工承担,60%的家属认为应该由家属承担,患者认为应由家属(35%)和护工(45%)共同承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患、家属三方对于生活护理认知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推行生活护理实践时需要综合考虑。
作者:马语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脂肪溶解液辅助腋窝淋巴结清扫对乳腺癌术后淋巴漏发生率的影响。方法: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86例,其中常规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清扫腋窝淋巴结的52例为对照组,术中加用脂肪溶解液辅助腋窝淋巴结清扫的34例为观察组。比较2组术后3d引流管引流量、腋窝引流管留置时间、皮下积液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第2天、第3天引流量和腋窝引流管留置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皮下积液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使用脂肪溶解液辅助腋窝淋巴结清扫可以预防术后淋巴漏的发生。
作者:张珂;钱军;金鑫;喻大军;陈邦领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刺五加注射液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昆明种雄性小鼠60只(18~22 g),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硫普罗宁阳性药对照组和刺五加高、中、低剂量组(200 mg/kg、100 mg/kg、50 mg/kg ),每组各10只。采用50%乙醇12 ml·kg-1·d-1连续灌胃10 d,制备小鼠酒精性肝损伤模型。测定血清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三酰甘油( TG)水平;肝组织丙二醛、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计算肝脏指数,并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结果:小鼠酒精性肝损伤模型构建成功。除刺五加低剂量组TG水平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与模型组比较,刺五加注射液均能够降低血清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TG水平(P<0.05~P<0.01);抑制小鼠肝脏组织丙二醛含量的升高,提高肝脏中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P<0.05~P<0.01);减轻肝脏病理组织损伤;刺五加高、中剂量组均能降低小鼠肝脏指数(P<0.05和P<0.01)。结论:刺五加注射液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有关。
作者:董清清;李晓明;储菲;吴成柱;赵素荣;刘浩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评价连续血液净化应用于重症监护室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的效果与预后。方法:对35例MODS患者实施连续血液净化治疗,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治疗前及治疗后实施血气分析,检查肝肾功能与电解质。结果:治疗后钠离子、钾离子、肌酐和尿素氮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而高钙离子和HCO3-含量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全部患者经连续血液净化治疗后,生存21例,病死14例,生存患者年龄、器官衰竭数以及APACHEⅡ评分均明显低于病死患者(P<0.01)。结论: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能够有效纠正重症监护室MODS患者的酸碱及水电解质紊乱,患者的年龄、器官衰竭数以及APACHEⅡ评分均能够影响其预后。
作者:刘素文;朱雨良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通过观察LP17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肠巨噬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LP17对激活的肠巨噬细胞的作用机制,寻找对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可能治疗方法。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肠巨噬细胞分为对照组[未加脂多糖( LPS)和LP17处理],及实验组[包括LPS组(用LPS处理)和LPS+LP17组(用LPS及LP17处理)]。给药浓度为LPS 1 mg/L,LP170.1 mg/L,培养6 h后用0.25%胰酶消化收集细胞。 Tecnai 12透射电镜观察实验组及对照组大鼠肠巨噬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经药物处理后,电镜下观察,对照组为正常巨噬细胞,实验组中LPS组巨噬细胞内出现大量溶酶体,LPS+LP17组巨噬细胞出现凋亡小体。结论:LP17能促使被激活的巨噬细胞凋亡。
作者:张建新;陈志明;党胜春;冯舒;王平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对全麻患者苏醒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腰椎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对照组(C组)各30例,R组手术结束后持续靶控输注瑞芬太尼(4 ng/ml)直至气管拔管时停药;C组手术结束时即停止输注瑞芬太尼。观察2组患者麻醉前( T1)、拔管时( T2)、拔管后1 min( T3)、拔管后3 min( T4)及拔管后5 min( T5)的血压、心率,记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躁动呛咳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及拔管后不良记忆的患者例数。结果:与R组比较,C组T2、T3、T4、T5时间点血压均明显升高,心率均显著增快(P<0.01);2组患者呼吸恢复及拔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时躁动呛咳等心血管不良事件中C组明显增加(P<0.01),拔管后有不良记忆例数C组明显多于R组(P<0.01)。结论:瑞芬太尼4 ng/ml靶控输注能安全有效地减轻全麻患者苏醒期心血管反应,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稳定,提高患者舒适度。
作者:吴宣;沈勤;肖建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3D-STI)观察冠心病(CAD)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前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对50例CAD患者( CAD组)分别于 PCI 治疗前、治疗后3~7 d内、治疗后3个月时,及3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3D-STI分析,测量出左心室壁各心肌节段的圆周应变峰值( CSpeak)。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AD组PCI治疗前及治疗后的CSpeak均降低;与 PCI治疗前比较,PCI治疗后3~7 d内的CSpeak增高;PCI治疗后3个月上述指标增高变化更为显著(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的心肌变形能力下降,经PCI 治疗后可获得改善,同时3D-STI可以准确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的异常。
作者:李林;宋伟;孙医学;潘如凤;吕宏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了解上海市莘庄社区中老年人在25岁及当前体质量指数( BMI)与目前社区常见慢性病的关系。方法:采取问卷调查及现场测量方式分别获取144名中老年人的慢性病史、25岁时及当前的身高、体质量、骨密度值等数据,通过统计学分析其25岁时BMI及目前BMI分别与慢性病的关联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5岁时不同BMI分级的中老年人糖尿病及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而当前不同BMI分级的中老年人高脂血症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5岁时不同BMI中老年人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和P=0.001),当前不同BMI中老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糖尿病与25岁时BMI呈正相关关系,骨质疏松症与25岁BMI呈负相关关系;糖尿病、高脂血症与当前的BMI呈正相关关系。从青年到老年,合理控制体质量是减少老年慢性病发生的有效方式之一。
作者:李云贺;顾昊;孙君雷;杨架林;朱伟民;奚慈群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小儿深度烧伤后瘢痕畸形的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以40例深度烧伤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17例为不接受早期手术,出院后未能进行规范的瘢痕康复治疗和功能锻炼的患儿;治疗组23例进行早期切削痂植皮手术,出院后临床医生跟踪指导患儿家属进行持续规范的瘢痕康复治疗和功能锻炼。以温哥华瘢痕量表为标准分别在出院当日和出院后1、3、6、12个月对患儿进行瘢痕测评。结果:治疗组患儿在出院当日及出院后不同时间瘢痕的色泽、血管分布、厚度和柔软度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手术及持续规范的瘢痕康复治疗和功能锻炼能有效预防和减轻小儿深度烧伤后的瘢痕畸形和功能障碍。
作者:李勇;许瑾;刘继松;章祥洲;武朱明;余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Narcotrend( NT)指导下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高血压患者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合并原发性高血压1~2级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 N组)和对照组( C组)。 N组依据患者NT分级( NTS)调控丙泊酚靶浓度,使NTS维持在D2~E0水平;C组依据患者的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 HR)调控丙泊酚靶浓度,维持MAP波动不超过基础值±20%、HR 55~100次/分;2组丙泊酚均在2~5μg/ml范围内调整。若2组麻醉深度调整后MAP、HR超出范围,则给予心血管活性药物干预。记录2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丙泊酚和舒芬太尼的用量,心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以及苏醒期躁动、恶心呕吐、术中知晓等发生率。结果:与C组比较,N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相应缩短( P<0.05和P<0.01),丙泊酚用量显著减少(P<0.01);C组乌拉地尔使用率多于N组(P<0.05);2组苏醒期躁动和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TS指导下丙泊酚靶控输注在高血压患者麻醉中的应用,可以使麻醉深度更易于掌控,血流动力学更为稳定,复苏时间缩短,有利于实现精确麻醉,在确保麻醉安全、提高麻醉质量方面更具有优越性。
作者:彭晓东;吴庆玲;郑立东;李家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对膝关节半月板桶柄状撕裂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3例半月板桶柄状撕裂,记录6种MRI征象:碎块内移征、空领结征、外周残半月板征、半月板翻转征、不对称后角征、双后交叉韧带征,计算其诊断半月板桶柄状撕裂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碎块内移征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都较高;空领结征、外周残半月板征阳性预测值较低;半月板翻转征、不对称后角征、双后交叉韧带征敏感度较低,特异度很高。结论:6种MRI征象诊断膝关节半月板桶柄状撕裂价值不同,各种征象存在一定的假阳性,需要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结论。
作者:牛尚甫;骆俊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科学、精确、有效的检测方法。方法:选择81例ICU病区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专用气囊测压表测压,观察2组患者气囊测压的合格率、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测压可准确地判断气囊压力的变化,有效降低置管气道黏膜损伤的发生(P<0.05)。结论:采用气囊测压表检测气囊压力安全、有效、准确、方便。
作者:丁红美;张祝娟;杜丽娟;刘静静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 PE)治疗重型肝炎患者前后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6例重型肝炎患者在PE治疗前后进行生化和凝血指标的检测,观察治疗前、第1次和第2次治疗后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碱酯酶(CHE)、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及凝血酶原(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变化。结果:重症肝炎患者治疗前、第1次和第2次治疗后ALT、AST、TBIL、DBIL和PT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CHE和PTA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第2次治疗后与第1次治疗后CH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A较第1次治疗后明显升高(P<0.01),而ALT、AST、TBIL、DBIL和PT均较第1次治疗后显著降低(P<0.01)。结论:TBIL、DBIL、CHE、PT、PTA 是判断PE治疗重症肝炎疗效的敏感指标;ALT、AST因离散度较大不适合作为评判人工肝疗效的指标。 PE能够改善重型肝炎患者的凝血机能和肝脏功能,对于重型肝炎有着重要的辅助治疗作用。
作者:周浩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结肠造口患者不同时期认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自行设计问卷对52例结肠造口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结肠造口患者入院后第1天、定位前、造口开放日、出院前4个不同时期对有关知识的认知水平均较低;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均是影响患者对造口认知水平的独立因素(P<0.05~P<0.01),其中<35岁的患者与>60岁的患者认知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受教育程度高的患者认知水平较高;家庭收入>4000元比家庭收入<2000元的患者认知水平高(P<0.05)。结论:医护人员应针对造口患者不同时期的认知,制定详细的健康教育计划,利于其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孙彩霞;余丽丽;杨金芝;徐莹;夏之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