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英
目的::了解基层卫生岗位对临床技能项目的基本需求。方法:对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1级临床定向(免费订单生)1~4班共225名学生在基层卫生工作岗位实习期间的临床技能需求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基层卫生岗位对临床技能项目需求率超过80%的有:换药术(93.56%)、清创术(90.59%)、穿/脱手术衣/戴无菌手套(86.14%)、导尿术(83.17%)、小儿体格发育的测量(83.17%)和吸氧/吸痰术(80.69%),该专业现已开展的外科基本技能培养项目与基层医疗实际需求的衔接度高。结论:结合基层卫生岗位的实际需求,构建以就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临床技能培养体系,将有助于提高实用型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重要保证。
作者:杨冬梅;陆启芳;周卫凤;刘付平;郭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的强制性运动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及梗死灶周围巢蛋白( nestin)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各组再根据术后开始干预的时间窗细分为术后6、12、24、48及72 h 5个亚组,每组8只。治疗组给予强制性运动康复训练,其他各组正常饲养。14 d后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随后取脑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每个时间点脑梗死灶周围 nestin的表达。结果: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大鼠各时间点均无神经功能缺失表现;脑梗死后6~72 h,治疗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均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和治疗组6~72 h时间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大鼠脑梗死后6~72 h nestin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少于模型组及治疗组(P<0.01);而治疗组各时间点的nestin阳性细胞数亦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正常组、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内各不同时间点nestin阳性细胞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内梗死后24 h nestin阳性细胞数均高于其他各时间点(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康复训练的佳时机为脑梗死后24 h;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脑梗死灶周围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分化有关。
作者:张璇;张卓然;段淑荣;蒋莱;范志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肝局灶结节性增生( FNH)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9例FNH的临床资料及发病特点、影像学特征、组织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细胞角蛋白( CK8/18、CK7)、CD34、甲胎蛋白和Ki-67的表达。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影像学观察FNH通常为孤立的结节,平扫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中央可见低密度瘢痕。FNH病理大体表现为境界清楚、中央有纤维瘢痕的结节性肿块。镜下纤维间隔将肝组织分割成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结节,可见厚壁血管及增生的小胆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8/18、CK7结节内和周边增生的小胆管阳性表达;CD34结节内的血窦内皮细胞及纤维间隔的血管内皮细胞阳性表达。甲胎蛋白结节内增生胆管和肝细胞均阴性,Ki-67阳性指数较低。结论:FNH是对畸形血管的肝细胞反应性增生,是一种良性瘤样病变,对于诊断明确的无症状者手术切除后,可定期随诊或复查。
作者:彭燕;王志华;王晓秋;刘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高龄初产妇全程陪伴式护理的效果。方法:将123例高龄初产妇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全程陪伴式护理和产科常规护理。观察2组产程时间、产后出血率、Apgar评分、剖宫产率及舒适指数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产妇的总产程、Apgar评分、剖宫产率、舒适指数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P<0.05~P<0.01)。结论:高龄初产妇全程陪伴式护理能改善产妇心理状态、缩短产程时间、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产科护理质量、降低产科风险、增进医护患和谐,值得在产科护理中推广。
作者:罗正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暴发性1型糖尿病(FT1DM)的临床处理方法。方法:分析2例妊娠合并FT1DM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临床处理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结果:针对2例患者均有多处环节因临床处理不当,导致病情进展。结论:加强对妊娠合并FT1DM的认识,提高临床处理能力,可降低母儿死亡率。
作者:秦国娟;刘雪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气囊助产在产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将168例自然分娩的初产妇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4例。对照组产妇采取常规自然分娩方式,观察组产妇采用气囊助产辅助分娩。对2组产妇的产程、分娩结局以及新生儿结局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产妇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以及总产程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产妇(P<0.01),观察组产妇的分娩方式和软产道裂伤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新生儿窒息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囊助产术有助于缩短产程,减少产妇分娩时承受的痛苦,提高自然分娩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久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体质量管理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检索2004~2014年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及维普数据库等有关妊娠期体质量管理与妊娠结局关系的研究,并采用RevMan5.0对此进行综合定量分析。结果:经检索筛查后纳入有关妊娠期体质量管理与妊娠结局关系的文献14篇,经异质性检验,均采用固定效应模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期体质量管理可减少剖宫产、巨大儿、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OR值依次为0.53(95%CI:0.46,0.61)、0.29(95%CI:0.23,0.36)、0.43(95%CI:0.33,0.58)、0.29(95%CI:0.21,0.40)。结论:妊娠期体质量管理可有效降低剖宫产、巨大儿、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
作者:贾惠惠;谢志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个性化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生卒中后抑郁的干预效果并分析患者生存质量。方法:将10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住院顺序交替纳入到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路径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路径的基础上辅以个性化心理护理。2组患者3个月后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评估简表(中文版)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卒中后抑郁发生率分别为53.2%和3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评估简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得分和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2组社会领域和环境领域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基础护理路径的基础上辅以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能够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邵润;李小林;吴少丹;李雪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舒张早期切迹指数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PIH)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产前检查并分娩的正常单胎孕妇204例,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侧子宫动脉,根据有无子宫动脉舒张早期切迹分为有切迹组(21例)和无切迹组(183例),计算切迹指数(NI),量化分为4级,比较各级PIH的发生率及妊娠结局。结果:204例孕妇中188例妊娠期间血压正常,16例发展为PIH。有切迹组孕妇PIH发生率为28.6%,无切迹组为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NI 1级组PIH发生率为5.4%,NI 2级组为10.0%,NI 3级组为2/6,NI 4级组为3/4;NI 4级孕妇PIH的发生率均高于NI 1级组和NI 2级组(P<0.01)。 NI 4级组孕妇剖宫产率、NI 3级组和NI 4级组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7分发生率均高于NI 1级组(P<0.05~P<0.01),而NI 3和NI 4级组胎盘质量与NI 2~4级组新生儿体质量均低于NI 1级组(P<0.05~P<0.01)。结论:子宫动脉舒张早期切迹对预测PIH发生有很高的临床指导价值,NI分级法能更好地评估PIH,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高霞;李咏梅;汪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a[ Lp( a)]、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脑钠肽( BN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21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29例(包括单支病变组35例、双支病变组40例和三支病变组54例)和对照组87例。分别检测各组患者血浆Lp( a)、hs-CRP、BNP水平,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浆Lp(a)、hs-CRP和BN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病变支数各组血浆Lp(a)、hs-CRP、BN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三支病变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单支病变组(P<0.01)。随着Gensini评分升高,血浆Lp(a)、hs-CRP和BNP水平也随之升高(P<0.01)。冠心病组血浆Lp(a)、hs-CRP和BN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浆Lp(a)、hs-CRP、BNP水平对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牛海军;吴桥;江荣炎;卜令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CD4+ CD25+调节性T细胞在晚期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42例肺癌患者(肺癌组)外周血CD4+ 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水平,与15名健康志愿者作对照。结果:肺癌组患者外周血CD4+ 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为(7.17±3.6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5±2.11)%(P<0.01)。肺癌组患者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数量在病理类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肺癌患者外周调节性T细胞数量高于早期患者(P<0.05)。结论:调节性T细胞在肺癌患者中比率明显升高,并与临床进展有关。
作者:杨兵;潘莹;蔡韶芳;杜均祥;龚五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咀嚼片提高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治疗有效率。方法:选择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105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56例及孟鲁司特治疗组49例,其中常规治疗组接受长期糖皮质激素吸入和短期β2受体激动剂口服以及抗过敏、祛痰止咳等对症治疗。孟鲁司特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孟鲁司特咀嚼片,每次4~5 mg,每日睡前1次,3个月后剂量减半,共持续6个月。比较2组患儿治疗后2周、6个月的疗效。结果:治疗后2周,孟鲁司特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1.43%,高于常规治疗组的50.00%(P<0.01);治疗后6个月,孟鲁司特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1.84%,高于常规治疗组的69.64%(P<0.01),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口服孟鲁司特咀嚼片对于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均可明显提高有效率,且长期治疗效果更佳。
作者:陈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皖北某地区小学高年级农村留守和非留守儿童攻击行为与亲子依恋的状况,并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皖北某地区农村小学4~6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儿童的一般情况、攻击行为问卷和亲子依恋问卷。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法分析儿童攻击行为与亲子依恋的关系。结果:儿童攻击行为方面,父亲单方打工与父母均打工男童身体攻击行为得分高于非留守男童(P<0.05),父母均打工留守女童身体攻击行为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和父、母单方打工的留守女童(P<0.05);儿童父母依恋方面,各年级比较显示,四年级男童父、母亲近维度得分均高于五、六年级(P<0.01),而四、五年级女童高于六年级(P<0.05);留守儿童攻击行为与父母依恋四维度关系显示:父母依恋得分高的儿童,其攻击行为低(P<0.05~ P<0.01)。男童方面,非留守和父亲单方打工儿童攻击行为及其因子影响因素仅为母亲信赖维度,母亲单方打工留守男童的影响因素有父亲信赖和亲近2个维度,父、母均打工男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为父、母亲近2个维度;女童方面,父、母依恋4个维度中影响非留守女童的因素仅有母亲信赖维度,母亲单方打工女童的影响维度为父、母信赖,父亲单方打工的影响维度有父、母信赖与母亲亲近3个维度,父、母均打工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维度有父、母信赖和父、母亲近4个维度。结论:留守因素主要影响女童攻击行为;亲子依恋关系对不同性别、不同留守类型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不同,针对性地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可有效减少儿童的攻击行为。
作者:姚荣英;刘峰;庄蔚然;张建明;刘馨宇;付连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患者应用舒适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糖尿病患者均行胰岛素泵治疗,随机均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舒适护理,对比2组患者低血糖反应率、血糖控制情况,并通过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低血糖反应率为1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3%(P<0.01)。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达88.3%,高于对照组的68.3%(P<0.05)。结论:舒适护理模式在糖尿病胰岛素泵治疗过程中效果好,患者低血糖反应率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也较高。
作者:陈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医学史是一门医学人文核心课程,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开设相对较晚,目前我国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西医院校开设了医学史课程[1]。医学史课程除了讲述医学知识、传播医学观点、学习著名人物等功能外,还涉及一个核心功能,即促使现代医学人性回归、搭建医学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桥梁。由此不难看出医学史课程初旨趣所在,也将有助于人们跨越时空来审视医学发展历程和价值困境,有助于人们从多维度来理解医学本质和生命意义,也是培养优秀医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门核心课程。在我国,人们对医学史课程的性质、作用、地位和价值等还缺乏完整的认识,医学史课程目标还很含糊。医学史课程目标是医学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应体现在培养医学生的求知欲望、整合能力、人文精神和批判意识等方面。实现医学史课程目标的教学策略有更新教学理念、精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手段和完善教学评价等。本文就医学史课程目标及其实现策略作一探讨。
作者:钱志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采取常规急救护理方法抢救的严重多发伤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将2013年2月至2014年4月采取急救护理流程进行抢救的患者58例作为观察组,对2组抢救所用的时间、从采血到用血时间及抢救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抢救时间为(56.77±2.33)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13.89±3.12)min(P<0.01);急诊从采血到用血时间对照组为(85.3±5.5)min,明显长于观察组的(42.2±3.1)min(P<0.01);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6.6%,与对照组的8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救护理流程能够使患者在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对于成功挽救患者生命意义重大。
作者:王曼;曹阳;张灿;辜丽梅;赵灵燕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经T管窦道取石的方法和手术操作体会。方法:回顾分析纤维胆道镜经T管窦道取石8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86例中75例一次性取尽结石,一次取净率为75.6%,再次经窦道取尽结石8例,再次取净率72.7%;另3例患者反复取石数次,其中1例因确实取石困难建议转上级医院治疗。86例患者在取石过程中出现胆道出血2例;诱发急性胰腺炎1例;结石在窦道口处嵌顿1例。结论:纤维胆道镜经T管窦道取石是胆总管取石失败后的重要补救措施,对减少医疗纠纷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胆道镜的操作过程中要耐心、细致、正确评估结石是否需要碎石。一次手术操作时间不可太长,以免导致并发症。
作者:侯春光;刘启;郑春生;张辉;郭跃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气管切开手术时机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行气管切开术47例,按切开时机分为早切组25例(≤24 h)和非早切组22例(>24 h)。比较2组患者1周后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肺部感染、低氧血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早切组1周后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高于非早切组(P<0.05),而肺部感染、低氧血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非早切组(P<0.05~P<0.01)。结论: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早期行气管切开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患者病死率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于强;黄好峰;李习珍;胡海成;李春;张成;韩超;曹祥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在经鼻微创垂体瘤切除手术的临床应用,评价其有效性、安全性及实用性。方法:将择期全麻经鼻微创垂体瘤切除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成D组与C组。 D组为右美托咪定组,麻醉诱导前10 min微量注射泵静脉输注负荷剂量1μg·kg-1·10 min-1,10 min后以0.4μg·kg-1·h-1泵速维持;C组为对照组,按照相同的方式输注0.9%氯化钠注射液。所有患者应用硝酸甘油,将平均动脉压维持于60~70 mmHg;微量注射泵静脉输注丙泊酚,并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调整泵注速度,维持脑电双频指数40~50。观察患者不同时刻血压、心率的变化,记录术中Fromme术野质量评分、手术时间与出血量、丙泊酚及硝酸甘油平均用药量,记录术后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清醒拔管时间,拔管时、拔管后1h及2 h的Ramsay镇静评分以及拔管后2 h内寒战、过度镇静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D组出血量少、Fromme术野质量评分较低、手术时间缩短(P<0.05~P<0.01),且控制性降压期间的心率较低(P<0.01),气管插管、拔管时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波动小,血流动力学较平稳(P<0.01);D组较C组的丙泊酚及硝酸甘油的平均用药量均显著降低(P<0.01);2组术后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在拔管时刻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C组(P<0.01),拔管后1 h的Ramsay镇静评分低于C组(P<0.05),拔管后2 h,2组的Ramsay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2 h内,D组患者的寒战发生率低于C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硝酸甘油用于经鼻微创垂体瘤切除术,能显著改善术野评分,缩短手术时间;同时可有效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镇静效果好且无过度镇静现象,具有临床有效性、实用性与安全性。
作者:何平;朱德浩;韦鹏;王南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β-连环素(β-catenin)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的表达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0例PTC和4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β-catenin、VEGF-C的表达。结果:70例PTC组织中β-catenin异位表达率70.00%、VEGF-C阳性率75.71%,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β-catenin 无异位表达;VEGF-C阳性率为15.00%。 PTC的β-catenin异位表达率和VEGF-C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P<0.01),并且有淋巴结转移的PTC组织中β-catenin异位表达率和VEGF-C阳性率亦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PTC组织(P<0.01)。 PTC组织中β-catenin异位表达与VEGF-C表达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β-catenin和VEGF-C可能在PTC的淋巴管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朱金海;张琼;董慧明;周锐;王岩岩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