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在胆管扩张病因诊断中的应用

章辉庆;邱晓晖;解福友

关键词:胆管疾病, 胆管扩张,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诊断胆管扩张病因的价值.方法:对经临床检查、手术证实的45例胆管扩张患者的MRCP影像及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胆管扩张患者中胆总管结石24例,胆管癌10例(肝门部7例,胆总管3例),胆囊癌2例,胰头癌2例,胆总管囊肿4例,胆总管炎性狭窄3例;MRCP对胆管扩张、狭窄部位诊断符合率100.00%,扩张病因诊断符合率93.33%(42/45).结论:MRCP作为一种无创性诊断手段,诊断胆管扩张部位和病因的准确性高,应作为胆管扩张病变的常规检查手段.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医用胶在处理小儿头面部皮肤伤口中的应用

    小儿头部跌伤或锐物、钝物撞击常导致头面部皮肤挫裂伤,是外科门急诊的常见病.传统的清创缝合方法虽疗效可靠,但存在因疼痛患儿不配合、伤口瘢痕明显、需二次拆线等弊端.2011年6月至2012年8月,我科门诊采用福爱乐医用胶对137例小儿头面部伤口行粘合处理,操作方便快捷,效果满意.现作报道.

    作者:卢迪;叶桓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我国护理学本科教育课程优化设置的探讨

    目的: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优化护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专家咨询法(Delphi法),优化护理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体系和课程设置.结果:研究结果总认可率为100%,没有符合删除标准的课程,增加了8门课程,且变异系数<0.15,专家意见协调系数为0.428,说明专家意见协同程度较高,终确定了包括5个课程板块46门课程的护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结论:经研究构建的护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增加了职业道德、多元文化、跨文化护理、护士心理学、护士用药、护理营养学等课程,弥补了现有课程设置的不足,满足了对护生进行全面培养的课程需求.

    作者:白洁;徐淑秀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医学检验专业实习基地现状分析与建设

    目的:探讨如何加强和完善医学检验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方法:从医学检验专业实习基地现状、实习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勾画出医学检验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相关措施和思考,包括实习前引导教育、实习基地评价制度、情感交流与沟通、实习生奖惩制度、互利互惠机制、岗前培训制度、带教老师考核制度、创新实习基地模式、经费投入等措施.结论:通过对医学检验专业实习基地现状分析,完善实习基地建设,对提高医学检验专业临床实践带教质量和实习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荣梅生;明丽娟;马文静;耿建;李玉云;夏俊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PXK mR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含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的PXK结构域(PXK)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分析PXK mRNA的表达与SLE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60例SLE患者和30名正常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和血液标本,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半定量检测PXKmRNA在外周血白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结果:SL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PXK0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XK mRNA的表达量与抗SmD1抗体的产生呈正相关关系(P<0.05);PXK mRNA的表达量与C3、C4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PXK mRNA在SLE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可能是SLE的易感基因.

    作者:王信;陈琳洁;李志军;谢津璧;谢长好;范小云;陈静;王健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以HE为主要临床症状的57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1例给予HE常规护理,干预组2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即实施提前落实告知义务、心理疏导及安全防范教育、预见性护理评估及预防措施、健康教育、出院指导、健康随访等护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护理满意度及预后(治疗好转率和恶化病死率)情况.结果:干预组治疗好转21例,恶化病死5例;对照组治疗好转17例,恶化病死14例;干预组治疗好转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融洽护患关系、增加患者满意度、改善HE患者的预后、提高其生存质量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作者:金俐;王丽;蒋锦;朱婷婷;单芳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60岁住院患者死亡957例病因分析

    目的:探讨≥60岁老年住院患者死亡的病因,为预防和治疗老年病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全国网络直报数据,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对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9~2012年≥60岁住院死亡患者并经网络直报的957例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0岁病死病例占同期病死人数的61.54%,男性病死构成明显高于女性.男女病死高峰年龄均在70~79岁.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位于病死类别的前三位.死因排序与年龄和性别有关.死因单病种顺位排列依次为肺部感染、肺癌、冠心病.结论:加强对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高老年患者的生命质量.

    作者:沈嬿;林清华;崔琢;黄培英;瞿芳蕾;秦晓辉;黄珈珈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磁敏感加权成像发现发育性静脉异常1例

    发育性静脉异常(developmental venous abnormalities,DVAs)是脑血管畸形中的一种类型,以往由于检查手段等条件的限制,检出率很低,所以曾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病,但在尸检中可以经常发现,并且所占比例在2%[1].近年来由于检查技术的提高,尤其是影像学技术迅速发展,很多无症状患者在偶然检查中被检出DVAs.2012年10月,我院收治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相应检查时发现其存在DVAs,现对该疾病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应用作一报道.

    作者:骆嵩;杨艳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米非司酮联合依沙吖啶用于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联合依沙吖啶用于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的可行性、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98例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孕妇随机分为米非司酮联合依沙吖啶组(A组)和单用依沙吖啶组(B组),各49例.比较2组引产成功率、胎盘胎膜残留、宫颈裂伤发生情况.结果:A组均引产成功,B组有3例因先兆子宫破裂改行剖宫产术;2组引产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孕妇宫缩发动时宫颈成熟度、胎盘胎膜残留率、宫颈裂伤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引产效果A组明显优于B组.结论:米非司酮联合依沙吖啶用于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有效、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毅;高霞;周玉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石英砂企业工人的社会网络特征调查

    目的:了解石英砂企业工人的社会网络现状,以及社会关系对其产生的影响.方法:对安徽省凤阳县4个乡镇190名石英砂企业工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石英砂企业工人的社会支持情况.结果:参与问卷调查的工人以男性为主(82.10%),学历层次相对较低,本地工人较多.本地工人、中小型企业工人、女性工人在社会支持情况下寻求家人和朋友帮助的比例均高于流动人口、大型企业工人和男性工人(P<0.05~P<0.01).本地工人、初中以上学历工人及大型企业工人对职业病的认知状况均优于外地工人、初中及以下学历工人及中小型企业工人(P<0.05~P<0.01).大型企业职业健康培训和签订合同率均明显高于中小型企业(P<0.01).结论:石英砂企业工人社会网络关系主要来自家人和朋友,可获得的支持主要来自于非正式的社会网络关系,应对石英砂企业工人加强正式的社会网络支持.

    作者:王建军;贾贤杰;徐凌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一种简便高效制备伯氏疟原虫蛋白的实验方法

    目的:探讨建立简便有效的大量制备鼠伯氏疟原虫蛋白的方法.方法:采集伯氏疟原虫感染晚期的大鼠外周血经肝素抗凝,通过白细胞滤器过滤去除白细胞,再使用30%阿拉伯胶溶液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含虫红细胞,经皂素溶血,收集纯化的原虫,虫体经超声波破碎后离心,上清液经SDS-PAGE电泳分析.采用蛋白凝胶灰度扫描方法分析蛋白电泳条带的分布.结果:从大鼠含虫外周血可分离制备出大量的可溶性疟原虫蛋白,对大鼠分离的疟原虫可溶性蛋白与小鼠来源的原虫可溶性蛋白比较,两种蛋白的电泳图谱完全相同.结论:利用大鼠模型可简便高效地制备大鼠伯氏疟原虫,结合超声波破碎法可提取足量的可溶性疟原虫蛋白抗原.

    作者:刘从森;陈勇;朱玲玉;唐素兰;管俊昌;夏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股骨近端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对比分析

    目的:评价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应用PFNA(29例,PFNA组)与DHS(36例,DHS组)治疗的6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PFNA组手术时间和下地时间均短于DHS组(P<0.01),术中出血量少于DHS组(P<0.01),2组骨折愈合时间和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秀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操作简单、创伤小、失血少、骨折固定牢固,术后患者可早期离床负重,是一种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王家宁;张科;张大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不同药物配伍用于小儿头颈部手术麻醉的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氯胺酮、七氟烷、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于小儿头颈部手术麻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苏醒质量.方法:选择择期头颈手术小儿100例,随机分为氯胺酮组(A组)、氯胺酮联合瑞芬太尼组(B组)、七氟烷组(C组)、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组(D组)、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组(E组),各20例.记录插管前、插管时、术中10布min、手术结束时和清醒拔管时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观察手术结束至患儿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拔管后躁动情况.结果:插管时和清醒拔管时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C、D、E组均低于A组(P<0.05~P<0.01),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苏醒拔管时间B、C、E组均短于A组(P<0.01).结论:与氯胺酮比较,瑞芬太尼、舒芬太尼用于小儿手术的麻醉更有利于稳定血流动力学和缩短苏醒时间,舒适度高.

    作者:周海;张腾云;吴娴;王建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前列腺素E2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前列腺素E2(PGE2)在手术前后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61例结直肠癌患者按是否有转移分成2组,远处转移组15例,无远处转移组46例;行根治性切除41例(根治组),姑息性切除11例(姑息组),剖腹探查9例(剖腹组).对照组为30名健康体检者.分别检测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和肿瘤组织、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PGE2及健康体检者血的PGE2含量.结果: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外周血PGE2水平明显升高,外周血PGE2水平在DukesJD期者显著高于Dukes A、B、C期者(P<0.01),结直肠癌患者无远处转移组外周血PGE2水平与肿瘤大小呈正相关关系(P<0.01),肿瘤组织的PGE2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P<0.01).手术切除原发肿瘤后外周血PGE2显著下降,其中根治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姑息组和剖腹组术后PGE2水平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PGE2升高是肿瘤源性的,外周血PGE2动态检测可视为判断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有否复发或转移的辅助指标.

    作者:何磊;孟翔凌;张长乐;徐阿曼;文刚;彭浩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及其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析Hcy水平与DN的关系.方法:选择DN 104例(其中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50例)和健康对照组38名,用循环酶法测定其血浆Hcy水平,同时检测血糖(Glu)、血肌酐(Scr)、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DN患者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其中并发心脑血管疾病者Hcy及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无心脑血管疾病者(P<0.01).Hcy与Scr、TC、TG以及hs-CRP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P<0.01).结论:DN患者血浆Hcy水平增高,Hcy可能参与了DN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降低血浆Hcy水平,可能会减少DN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杨萍;常保超;邓蓉;郑晶;曹雪;陈卫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社区老年人慢性疾病与抑郁症状的关系研究

    目的:了解城市社区回族和汉族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探讨慢性病对老年人群抑郁症状产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典型抽样方法,在宁夏银川市和吴忠市选取5个老龄化社区,以55岁及以上符合调查标准的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老年抑郁自评量表和自拟一般情况和慢性病患病调查问卷,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观察抑郁症状检出率、患病种数与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各种慢性病与抑郁状况关系及两民族12种慢性病患病率.结果:社区老年人总体抑郁率为32.85%,其中轻度抑郁率26.43%,中重度抑郁率6.42%.回、汉族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35.73%和31.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77.52%,回、汉族老年人其他脑血管疾病、关节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冠心病、其他脑血管疾病、关节炎和其他疾病是否发病与抑郁症状的发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余与抑郁症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种数不同,抑郁得分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抑郁得分与患病种数呈正相关关系(P<0.01).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除脑栓塞以外的其他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和其他慢性病与老年抑郁症状发生均有一定关系(P<0.05~P<0.01).结论:对非常见的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也应给予关注,积极开展慢性病防治知识宣教,在加强生理关怀的同时,加强社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关怀.

    作者:刘启玲;王志忠;张颖;张荣强;张志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3-溴丙酮酸联合阿霉素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3-溴丙酮酸(3-BrPA)联合阿霉素(ADM)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3-BrPA 80、160、320 μmol/L作用于MDA-MB-231乳腺癌细胞18 h后,测定其对细胞内ATP的影响;分别用3-BrPA 10、20、40、80、160 μmol/L和ADM 0.75、1.5、3、6、12 μmol/L,以及3-BrPA 80 μmol/L与ADM 0.75、1.5、3、6、12 μmol/L合用作用于MDA-MB-231乳腺癌细胞24、48和72 h后,MTT法检测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情况;3-BrPA 80 μmol/L组、ADM 0.75 μmol/L组以及3-BrPA 80 μmol/L与ADM 0.75 μmol/L合用组作用于乳腺癌细胞MDA-Mb-231 24 h后,利用碘化丙啶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3-BrPA 16 μmol/L、ADM 0.2 μmol/L以及3-BrPA 16 μmol/L与ADM 0.2 μmol/L合用作用于乳腺癌细胞MDA-MB-231,5 d后观察对集落克隆形成的影响.结果:3-BrPA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 ATP的生成有抑制作用;3-BrPA联合ADM后可明显增强ADM的细胞毒性作用;3-BrPA 80 μmol/L与ADM 0.75 μmol/L合用组诱导乳腺癌细胞MDA-MB-231 24 h凋亡率为39.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BrPA单用组和ADM单用组(P<0.01);3-BrPA增强ADM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集落克隆形成的抑制作用.结论:3-BrPA可以增强ADM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的抑制作用以及增强ADM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的作用.

    作者:刘哲;张媛媛;张倩文;钟浩;孙小锦;蒋琛琛;蒋志文;刘浩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国人大脑外侧裂三维可视化模型的建立及其意义

    目的:建立基于国人成人活体薄层MR图像的大脑外侧裂三维可视化模型,为临床诊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5例健康成人颅脑进行薄层MR扫描,将数据输入3D-Doctor软件包,建立大脑外侧裂三维可视化模型.结果:成功建立大脑外侧裂三维可视化模型,模型可清楚显示大脑外侧裂在整脑中的三维立体形态、与周围重要结构的毗邻关系,且能在任意方向旋转.结论:大脑外侧裂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可为临床实践提供形态学参考,为虚拟手术奠定基础.

    作者:李成;王震寰;沈龙山;隋东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3例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12个月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CHB患者53例给予恩替卡韦0.5 mg/d抗病毒治疗12个月,53例患者治疗前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分为107~109、105~106、104 copies/L进行分层,分别观察服药后1、3、6、12个月时HBV DNA载量,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变化情况.结果:恩替卡韦对治疗前HBV DNA载量分别为107~109、105~106、104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治疗后随着时间推移HBV DNA载量下降越明显,治疗前HBV DNA载量越低服药后HBV DNA载量越快达到正常值,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恩替卡韦抑制HBV DNA的同时伴随ALT、AST的下降,治疗前HBV DNA载量越低,治疗后12个月ALT、AST复常率越高,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恩替卡韦对CHB患者HBV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在抑制病毒复制的同时能改善肝功能.

    作者:徐瑞芳;张志锋;张曹庚;殷秋炯;刘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58例分析

    目的:探讨钻孔冲洗置管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效果.方法:对采用钻孔冲洗置管引流术治疗的58例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58例中,1例因分隔性硬膜下血肿于术中更改手术方式而行骨瓣开颅清除血肿,余均在局麻或全麻下行钻孔冲洗置管引流术.术后症状均缓解,恢复良好.结论:钻孔冲洗置管引流术操作简单,手术条件要求不高,治疗效果较为满意,可以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

    作者:王武祥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B超联合甲胎蛋白检查在筛查肝癌高危人群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B超联合甲胎蛋白(AFP)检查在筛查肝癌高危人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AFP联合B超检查法对1 605名高危群众进行肝癌诊断检查,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共检查出15例肝癌患者,其中有9例AFP显示为阳性,6例是通过B超检出.结论:AFP联合B超在对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过程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两种方法联合使用是提高肝癌检出率的佳途径.

    作者:王京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