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丽丽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清细胞质胸苷激酶(TK1)检查在临床应用上的意义.方法:利用免疫印迹增强化学发光法,检测144例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和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TK1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消化系统肿瘤患者TK1阳性率为5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7%(P<0.01);腺癌阳性率72.7%,肝细胞癌阳性率68.6%,均较鳞癌的20.0%升高(P<0.05);胃癌、肝癌、胰腺癌及结肠癌TK1阳性率均较食管癌升高(P<0.05).结论:TK1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阳性率较高,尤其在胃、结肠和胰腺的腺癌和肝细胞癌患者中明显升高,提示TK1检测对消化系统腺癌有一定特异性.血清TK1高表达对于筛查和诊断胃肠道腺癌及肝细胞癌具有应用价值.
作者:刘晓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与预后的关系.方法:以CD133和CD34标记的双阳性细胞作为EPCs,用流式细胞仪对108例急性(发病48 h)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98例脑血管危险因素患者(危险因素组)、4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外周血EPCs进行计数检测.分别对脑梗死组发病48 h、梗死后21 d、梗死后90 d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结果:脑梗死组、危险因素组外周血EPC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EPCs 亦明显高于危险因素组(P<0.01).NIHSS≥12分组较<12分组的外周血EPCs明显降低(P<0.01).急性期外周血高水平的EPCs与脑梗死后21 d NIHSS改善程度(≥4分)密切相关(P<0.01),与脑梗死后90 d的良好预后独立相关(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外周血EPCs可作为脑梗死预后的一个独立预测指标.
作者:路敬叶;何龙锦;周汝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了解公众对社区医护人员个性品质的要求,改进卫生职业学校教育.方法:随机选取皖北某市20个社区的居民、住院患者、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及卫生职业学校教师共300人为调查对象.采用访谈与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对社区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个人能力、情感态度、性格倾向、衣着外貌等指标进行调查.结果:对社区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个人能力、情感态度、性格倾向、衣着外貌等5个方面的个性品质,公众均有较高要求;性别、年龄、学历、来源不同的调查对象,在理论基础、工作动机、个人修养等方面对社区医护人员个性品质需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公众担心的是医护人员没有受过良好的专业教育、医术差、品行不好(42.3%);公众希望主要通过专业学校教育来优化(45.5%).结论:通过改进学校教育、改善学校周边环境、加强个人修养等途径,培养具备优良个性品质、符合社会要求的社区医护专业毕业生.
作者:邓斌菊;苏英;王秀杰;何亚琼;张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硫酸镁湿热敷治疗产后会阴水肿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300例产后会阴水肿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0例.均采取红外照射方法护理治疗.对照组湿敷甲硝唑溶液,观察组湿敷硫酸镁原液.观察2组患者护理治疗72 h后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痊愈130例,对照组痊愈90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痊愈时间为(3.5±1.5)d,明显少于对照组的(4.5±2.5)d(P<0.01).2组患者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外照射基础上采取湿敷硫酸镁原液方法护理治疗产后会阴水肿效果显著,能够降低疼痛,促进伤口愈合,缩短治疗时间.
作者:任玉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HD)联合血液灌流(HP)治疗尿毒症并发不宁腿综合征(RLS)及睡眠障碍的临床效果和护理要点.方法:纳入维持性HD并发RLS患者18例,在充分透析的基础上,联合应用HP;并辅以护理干预.观察治疗前后甲状旁腺激素水平、β2-微球蛋白及临床症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价睡眠质量.结果:治疗后患者的甲状旁腺激素水平、β2-微球蛋白、RL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睡眠质量显著改善(P<0.01).结论:HP加HD治疗尿毒症患者并发RLS及睡眠障碍,辅以护理干预,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仲丽丽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现状及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相应对策.方法: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蚌埠市3所三级综合性医院的普通内外科护士和急诊科护士各60人进行调查.结果:急诊科护士SCL-90总分及焦虑、抑郁、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因子分高于国内常模及普通内外科护士得分(P<0.05~P<0.01).结论:重视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心理问题产生原因,采用有效缓解急诊护理人员心理压力的对策,可维护和提高急诊护士身心健康.
作者:齐静;胡媛媛;赵咏芳;张艳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应用复方电解质注射液汇集血小板(PAS汇集BC-PCs),并利用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模型结合流式细胞术体内评估输注效果.方法:从400 ml全血中分离出40~45 ml白膜,于(22±2)℃静置过夜,将ABO同型的6袋白膜汇集,加200 ml PAS稀释后,离心后,将上层富含血小板悬液经白细胞过滤器去除白细胞,并转移到血小板保存袋内,即制备成1个成人治疗量的PAS汇集BC-PCs,同时以血浆汇集BC-PCs为对照.将不同保存期的汇集血小板经尾静脉输注SCID小鼠体内,在输注30 min和4 h采集小鼠全血,用流式细胞术计数CD61-PE标记人血小板,以30 min时的人血小板计数为100%计算输注4 h的人血小板存活率.结果:PAS汇集BC-PCs和血浆汇集BC-PCs在保存0 d、3 d、5 d、7 d,SCID小鼠体内4 h的血小板存活率分别为(72.5±9.1)%、(74.0±8.9)%、(71.5±8.6)%、(70.5±8.9)% 和(70.9±8.7)%、(70.4±9.9)%、(68.6±10.3)%、(57.5±9.2);保存5 d内,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存7 d时,PAS汇集BC-PCs的血小板存活率高于血浆汇集BC-PCs(P<0.01).结论:在5 d保存期内,PAS汇集BC-PCs与血浆汇集BC-PCs的输注效果相同.
作者:史志旭;毕星秀;唐荣才;黄成垠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核苷酸还原酶M1(RRM1)、人微管蛋白β3(β-Tubb3)和核苷酸切除修复互补基因1(ERCC1)表达与吉西他滨、紫杉类和铂类药物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Ⅲb/Ⅳ期NSCLC患者4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40例,试验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高分辨溶解曲线法检测石蜡组织标本中RRM1、β-Tubb3、ERCC1 mRNA的表达,并根据RRM1、β-Tubb3表达结果,试验组选择铂类联合吉西他滨(GP方案)、长春瑞滨(NP方案)、紫杉醇(TP方案)或培美曲赛的两药化疗方案;对照组随机给予任何一种两药联合化疗.比较2组化疗疗效及总生存期.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66.1%和31.7%,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9.7%和4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生存期分别为11.2个月和9.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P方案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客观缓解率为70.7%,较对照组32.6%显著增高(P<0.01).NP、TP方案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客观缓解率为66.7%,较对照组29.5%显著增高(P<0.01).试验组ERCC1 低表达与高表达患者客观缓解率分别为78.7%和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表达与高表达生存期分别11.4个月和10.9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RRM1、β-Tubb3表达水平指导Ⅲb/Ⅳ期NSCLC个体化治疗较随机选用标准一线化疗方案可明显提高客观缓解率.
作者:刘海涛;陈余清;李殿明;李伟;王效静;黄礼年;闵生萍;张永;徐晓玲;孙耕耘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优化组合方式镇静对脑出血术后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9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每日唤醒计划镇静,观察组患者实施程序性镇静联合每日唤醒镇静的优化组合方式,比较2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率、人机对抗、意外脱管发生率、平均动脉压(MAP)变化、意识状态恢复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MAP优于对照组(P=0.019),意识状态的恢复优于对照组.结论:优化组合方式镇静和单纯每日唤醒计划镇静方式均能防止患者的无意识行为干扰治疗,而优化组合方式镇静能够减少脑出血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更有利于意识状态的恢复.
作者:王玲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恶性胶质瘤患者术后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62例有焦虑、抑郁症状的脑胶质瘤术后患者随机等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后焦虑和抑郁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胃肠道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减轻患者胃肠道反应,值得在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作者:黄小琴;马丽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室温下不同血液标本及存放时间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分别用分离胶/促凝剂管(分离胶管组)和肝素抗凝管(肝素管组)采集30名健康体检人员的血标本,在1 h内离心并测定标本中NSE水平,然后分别测定室温(25.0±0.5)℃放置2、3、4 h的NSE水平.结果:分离胶管组血标本存放不同时间的测定结果与1 h内的NSE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肝素管组血标本存放不同时间的NSE测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素管组血标本存放1~4 h NSE测定结果均明显高于分离胶管组(P<0.01).结论:应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检测室温放置4 h内的分离胶/促凝剂管血标本,重复性较好,结果可靠,可为临床样本检测、复核,提高分析前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谢军;张侠;李红林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持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心衰)的效果.方法:顽固性心衰患者114例,73例接受常规心衰药物及CBP治疗(CBP组),41例接受常规心衰药物治疗(常规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生化指标、心功能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CBP组治疗后血钠、血钾、血肌酐、尿素氮、B型脑钠肽水平均较常规组明显改善(P<0.01);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24 h尿量的改善效果也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1);CBP组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常规组(P<0.01).治疗期间病死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1).结论:与单独使用常规药物治疗相比,CBP能显著改善顽固性心衰患者临床生化指标,增强患者心功能,改善预后.
作者:张丽琴;邢昌赢;蒋艺萍;解林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缬沙坦氨氯地平复合制剂对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条件的8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口服氨氯地平(5 mg/d)、氢氯噻嗪(12.5 mg/d),服药1年;治疗组(40例)口服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每天1片(含缬沙坦80 mg,氨氯地平5 mg),服药1年.测定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大动脉和小动脉弹性指数(C1和C2) 、反射波增压指数和C-IMT,1年后复查上述指标.结果:经过1年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CF-PWV减慢,C1和C2显著提高,反射波增压指数明显下降,C-IMT减少(P<0.01),而2组肱动脉血压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但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氨氯地平片在降压的同时可显著地降低了高血压患者C-IMT,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弹性.
作者:朱雁洲;施展;叶椿香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艾司洛尔对小儿重症手足口病(HFMD)心肌酶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重症HFMD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65例和艾司洛尔组55例,选择同期门诊体检健康儿童45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常规治疗组予以抗病毒、降颅压、磷酸肌酸钠保护心肌细胞等治疗,艾司洛尔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艾司洛尔.入院时检测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去甲肾上腺素(NE).治疗3 d后复查,比较治疗前后心肌酶及NE变化情况.结果:重症HFMD患儿心肌酶及NE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常规治疗组和艾司洛尔组治疗后LDH、CK、CK-MB及NE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2组治疗前上述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艾司洛尔组上述各指标均较常规治疗组显著下降(P<0.01).结论:艾司洛尔治疗小儿重症HFMD能有效减轻心肌损伤.
作者:朱磊;刘冉;胡丹;朱晓新;刘开勋;魏海燕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孕妇产后出血(PPH)的护理方法,提高PPH的临床护理效率.方法:40例PP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措施,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2组有效率均为100%,观察组护理并发症1例,对照组2例.2组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时间以及患者满意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对PPH患者进行综合护理是保证患者护理效果的关键.
作者:童玉荣;王兰云;李若云;潘丽;张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OCT)对人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细胞株PC-3的体外抑制作用,并探讨OCT与多烯紫杉醇联合用药时,对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细胞是否有协同作用.方法:应用不同浓度的OCT和多烯紫杉醇,单独或联合作用于体外培养的PC-3细胞,通过对PC-3细胞抑制率的变化,观察OCT对其杀伤癌细胞能力的影响;并与单独使用多烯紫杉醇的抑制率相比较.结果:OCT能够增强多烯紫杉醇对PC-3细胞的抑制率(P<0.01),其作用随浓度、时间的增加而增强(P<0.01).结论:OCT可抑制PC-3细胞,并可增强多烯紫杉醇对PC-3细胞的敏感性;2种药物联用,抑制率明显高于单用.
作者:刘峰;刘辉;王伟峰;郝继东;万建省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胎盘早剥对母婴预后的影响.方法:将55例胎盘早剥患者分为轻型组(21例)和重型组(34例),对2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轻型组孕周大于重型组(P<0.05),重型组胎心监护异常率、B超检出率、B-Lynch缝扎术率和产后出血率均高于轻型组(P<0.05~P<0.01).结论:胎盘早剥临床表现复杂,及早发现胎盘早剥,及时剖宫产终止妊娠,能够改善母婴预后.
作者:孟庆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电子阴道镜联合组织病理学检查在宫颈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电子阴道镜联合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患者418例,以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为标准,对电子阴道镜诊断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电子阴道镜检查结果显示,宫颈炎患者346例(82.8%),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48例(11.5%),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19例(4.5%),宫颈癌5例(1.2%).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宫颈炎333例,CIN 45例,HPV感染27例,宫颈癌13例.电子阴道镜检查诊断宫颈炎、CIN、HPV感染、宫颈癌与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97.9%、95.5%、70.3%、38.5%.结论:电子阴道镜联合组织病理学检查在宫颈炎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减少漏诊率和误诊率,有利于临床医生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作者:杜秀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水平在桥本甲状腺炎(HT)、Graves病(GD)中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4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中,Ⅰ组HT 112例,Ⅱ组GD 66例,Ⅲ组非自身免疫性甲亢62例,Ⅳ组为健康体检者80名.以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4组血清中TGAb、TpoAb、TRAb水平.结果:Ⅰ组患者血清TGAb、TpoAb和TRAb均显著高于Ⅱ组、Ⅲ组和Ⅳ组(P<0.01);Ⅱ组患者血清TGAb、TpoAb和TRAb亦均显著高于Ⅲ组和Ⅳ组(P<0.01).Ⅰ组患者TGAb阳性率90.17%,TpoAb阳性率100.00%,TRAb阳性率6.25%;Ⅱ组患者TGAb阳性率30.30%,TpoAb阳性率70.21%,TRAb阳性率90.90%.结论:联合检测TGAb、TpoAb、TRAb对诊断及鉴别诊断HT和GD 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具有重要意义,TRAb升高对GD特别有诊断价值.
作者:徐志云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比较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和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缓解胸部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将86例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E组(n=43)和I组(n=43),分别使用PCEA和PCIA镇痛,观察2组镇痛效果.结果:术后5 d内视觉模拟评分、使用辅助药物治疗镇痛的用量、术后拔管时间、ICU住院时间、术后开始走路时间和住院时间,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组发生肺部并发症3例,I组14例;E组发生吻合口漏2例,I组6例;E组术后发生谵妄2例,I组6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开胸手术术后PCEA优于PCIA,对改善食管癌手术后护理、减少住院时间和促进患者康复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束燕;杜金广;叶萍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