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若莹;丁宁;陶治荣;邢香芹
目的:总结Abbe瓣修复唇裂术后继发畸形的护理措施体会.方法:应用Abbe瓣修复唇裂继发畸形15例,术前、术后给予科学、适当的护理措施.结果:15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无黏膜瓣坏死,术后恢复好.经24~48个月的术后随访,唇部形态明显改善,均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加强唇裂术后继发畸形患者术前、术后的病情观察和护理巡查,对其治疗效果有促进作用,并发症的发生率低.
作者:顾媛媛;张素琴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明确黏着斑激酶(FAK)和第十号染色体上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缺失基因(PTEN)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变化,以及与肿瘤的发生、侵袭性生长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Eli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FAK、PTEN在6例正常脑组织及54例各级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FAK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总阳性率为66.67%,其中Ⅰ~Ⅱ级为35.00%,Ⅲ级为81.25%,Ⅳ级为88.89%,Ⅰ~Ⅱ级阳性率均低于Ⅲ级和Ⅳ级(P<0.01),而Ⅲ级和Ⅳ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EN在脑胶质瘤中总阳性率46.30%,其中Ⅰ~Ⅱ级为75.00%,Ⅲ级为 31.25%,Ⅳ级为27.78%.Ⅰ~Ⅱ级阳性率均高于Ⅲ级和Ⅳ级(P<0.01),而Ⅲ级和Ⅳ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EN与FAK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FAK的阳性率随着脑胶质瘤病理级别的增加而增加,而PTEN的阳性率随着脑胶质瘤病理级别的增加而降低.同时分析二者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有助于判断脑胶质瘤的病理学分级、预后,以及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孙广卫;张少军;李健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在脑梗死前期CT灌注成像(CTP)异常与血管狭窄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血管表面通透性(PS)的变化.方法:经临床确诊的TIA患者56例,利用128层螺旋CT机,先行CT及MRI平扫,排除脑出血及急性期脑梗死,然后再行全脑CTP及CT血管成像(CTA)检查.对CTP异常者,按照灌注分期标准分为Ⅰ期、Ⅱ期;按CTA结果分为血管轻度狭窄组和血管中重度狭窄组.结果:CT灌注异常者56例,其中Ⅰ期39例,Ⅱ期17例.CTA表现为:血管轻度狭窄11例,中重度狭窄26例.血管轻度狭窄组与中重度狭窄组间异常灌注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Ⅱ期患者患侧PS值均较健侧延长(P<0.01);Ⅰ、Ⅱ期患者间脑健侧和患侧PS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A患者CTP异常与血管狭窄程度有关.通过CTP与CTA检查,并结合其他临床体征,可以对TIA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从而指导临床进行干预性治疗.
作者:邱晓晖;章辉庆;刘艺超;董修明;郏立志;穆玲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褪黑素(Mel)联合顺铂(DDP)对人食管癌Eca109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以DDP 2.5 mg/L、不同浓度Mel及两药联合作用于食管癌Eca109细胞.通过MTT实验检测用药后对食管癌Eca109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计算抑制率;通过集落克隆形成实验观察用药后对细胞集落克隆形成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用药后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DDP 2.5 mg/L与不同浓度Mel联合用药组对食管癌Eca109细胞生长抑制率均明显高于单独使用DDP或Mel组(P<0.01);10-5 mol/L Mel诱导人食管癌Eca109细胞的24 h凋亡率为7.8%,10-5 mol/L Mel与2.5 mg/L DDP联合刺激人食管癌Eca109细胞的24 h凋亡率为32.0%,高于DDP本身诱导的24 h凋亡率9.7%(P<0.01).结论:Mel可增强DDP对人食管癌Eca10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增强其诱导凋亡作用,为临床食管癌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实验研究基础.
作者:刘玲玲;刘浩;王迪生;邢亚群;李子广;孙国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总结260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的护理体会.方法:对行TRI的260例患者,术前采用心理疏导,并做好相应术前准备,取得患者术中配合;加强术后护理和出院前健康指导.结果:260例中,有6例发生桡动脉痉挛,用药后缓解,8例发生手臂肿胀,无桡动脉闭塞、出血、血肿、夹层等严重并发症,3~5 d出院.结论:通过TRI的全程优质护理,尤其是术前、术中、术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和密切观察,可有效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作者:徐秀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分析肥胖与非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特点,探讨中心性肥胖与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66例,按照腰围分为肥胖组及非肥胖组,分析2组糖、脂代谢特点,并比较2组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情况.结果:肥胖组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脑梗死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非肥胖组(P<0.01).结论:中心性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更为严重的胰岛素抵抗,以及更高的代谢综合征发生率,终导致其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增加.
作者:杨玮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总结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的临床要点.方法:对121例患者术前检查,并进行相应处理.鼻内镜结合肉眼观察,了解息肉大小、范围、根蒂位置和周围有无粘连情况,以圈套器在中鼻道将息肉根蒂部圈断,自鼻内或口咽部取出息肉组织.结果:121例术中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近期随诊>6个月,远期随防>1年,门诊复查1年,术腔上皮化良好,未见鼻腔粘连、息肉复发,治愈率88.43%,总有效率100%.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安全、有效,掌握手术技巧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的重要保障.
作者:朱炼兵;谢建宏;潘建辉;邱科金;陈明月 刊期: 2013年第12期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以食管下段括约机失弛缓为特征,其病因不明,但大多数学者[1-2]认为贲门失弛缓症属于神经源性疾病.贲门失弛缓症对患者的机体及精神均造成一定的危害[3],做好围手术期护理是手术治疗成功的保证.2007~2012年,我院收治贲门失弛缓症患者6例,成功地进行了Heller′s手术加胃底折叠术,同时在细致周到的围手术期护理下,患者较快地痊愈.现就围手术期的护理作一总结.
作者:岳峰;李玉洁;杨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与类风湿因子(RF)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0例RA患者(RA组),并选择3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和特种蛋白仪定性检测血清抗CCP抗体和RF,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RA组50例中单一抗CCP抗体阳性率86.0%,单一RF阳性率78.0%,两项同时阳性率92.0%,同时阴性率8.0%.对照组30例中单一抗CCP抗体阳性率3.3%,单一RF阳性率13.3%,无一例两项同时阳性.RA组抗CCP抗体、RF和两项同时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抗CCP抗体对RA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合化学发光法检测抗CCP抗体,可显著提高对RA的诊断水平.
作者:王波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闭式负压引流(VSD)在四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一期原位植皮中的疗效和护理要点.方法:对 26例四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患者采取一期原位植皮结合VSD治疗,并对其心理、体位及负压引流装置等进行全方位的有效护理.结果:23例一期愈合,无并发症;3例因感染严重皮片部分坏死,二期补充植皮后创面均愈合.结论:四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采用VSD结合一期原位植皮疗效确切,围手术期针对性护理可有效提高皮片存活,减少生理上及心理上的痛苦.
作者:张杨西贝;柏彬 刊期: 2013年第12期
随着微创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探索小切口行复杂心脏手术操作,以减轻手术创伤,同时满足患者对美观的要求[1].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我科行闭式体外循环下微创二尖瓣手术21例,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作一报道.
作者:程咏;常芸;陈娟;王秋静;张金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变换体位时增加胃管置入长度对安眠药中毒患者洗胃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安眠药中毒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左侧卧位洗胃;观察组采取头低足高左侧卧,在洗胃过程中变换患者体位时增加胃管置入长度洗胃.比较2组洗胃时间、出液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洗胃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洗胃出液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多(P<0.01);洗胃中观察组胃内容物从口鼻腔涌出和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和P<0.05).结论:变换患者体位时增加胃管置入长度洗胃可缩短洗胃时间、增加出液量和减少并发症,提高了洗胃效果.
作者:姜效灵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经皮肝胆管引流术(PTCD)联合胆管金属支架置入治疗高龄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46例70岁以上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在超声引下行PTCD,术后1周左右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下经PTCD窦道置入胆管金属支架,将体外引流转换为内引流.结果:46例患者PTCD术后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下降(P<0.01),肝功能明显改善(P<0.01),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10.53±2.35)个月.结论:经PTCD途径联合胆管金属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高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有效方法,可改善生活质量,具有简便、安全、有效、创伤小、可反复应用等优点,可作为治疗高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首选的方法.
作者:周磊;刘会春;李宗狂;鲁贻民;金浩;高之正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优化组合方式镇静对脑出血术后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9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每日唤醒计划镇静,观察组患者实施程序性镇静联合每日唤醒镇静的优化组合方式,比较2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率、人机对抗、意外脱管发生率、平均动脉压(MAP)变化、意识状态恢复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MAP优于对照组(P=0.019),意识状态的恢复优于对照组.结论:优化组合方式镇静和单纯每日唤醒计划镇静方式均能防止患者的无意识行为干扰治疗,而优化组合方式镇静能够减少脑出血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更有利于意识状态的恢复.
作者:王玲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成人偏头痛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及机制.方法:收集偏头痛患者60例(偏头痛组)及健康体检中心正常人50名(对照组),均行BAEP及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偏头痛组脑干左侧Ⅴ波潜伏期、右侧Ⅲ波潜伏期、右侧Ⅴ波潜伏期、左侧Ⅲ~Ⅴ峰间期、左侧Ⅰ~Ⅴ峰间期、右侧Ⅰ~Ⅲ峰间期、右侧Ⅰ~Ⅴ峰间期均延长(P<0.05~P<0.01);与对照组相比,偏头痛组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的峰值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均减慢(P<0.01).结论:成人偏头痛患者急性发作期脑干右侧区域存在神经电生理改变,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减慢可能与此有关.
作者:汪国胜;刘彬;钟平;张雷;马争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中青年血液透析(血透)患者在漫长治疗过程中的压力感受.方法:采取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2例中青年血透患者进行深度访谈,采用Colaizzi内容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青壮年血透患者心理压力主要来源包括对疾病的恐惧和对预后的不确定感、生活规律的改变、自我管理知识缺乏和信心不足、负向的自我概念、经济困难等.结论:中青年血透患者在身体、精神、经济方面承受着巨大压力,应根据患者的压力来源,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其压力.
作者:何丽芳;甘香;杨莺卿;刘美全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了解公众对社区医护人员个性品质的要求,改进卫生职业学校教育.方法:随机选取皖北某市20个社区的居民、住院患者、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及卫生职业学校教师共300人为调查对象.采用访谈与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对社区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个人能力、情感态度、性格倾向、衣着外貌等指标进行调查.结果:对社区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个人能力、情感态度、性格倾向、衣着外貌等5个方面的个性品质,公众均有较高要求;性别、年龄、学历、来源不同的调查对象,在理论基础、工作动机、个人修养等方面对社区医护人员个性品质需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公众担心的是医护人员没有受过良好的专业教育、医术差、品行不好(42.3%);公众希望主要通过专业学校教育来优化(45.5%).结论:通过改进学校教育、改善学校周边环境、加强个人修养等途径,培养具备优良个性品质、符合社会要求的社区医护专业毕业生.
作者:邓斌菊;苏英;王秀杰;何亚琼;张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唇腭裂患者围手术期的优质护理方法.方法:将150例唇腭裂围手术期患者随机分为优质护理组78例和常规护理组72例.常规护理组施行常规围手术期护理,优质护理组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营养饮食护理、切口及口腔护理等优质护理方法.对2组患者家属满意度、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优质护理组患者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1).结论:唇腭裂患者围手术期的优质护理方法能改善护理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彭萍;辛美灵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降低不合格血液标本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集2011年11月至2012年2月住院患者4 824份血液检验标本作为QCC活动前组,采集2012年3月至2012年5月住院患者5 000份血液检验标本作为QCC活动后组.血液标本均由统一培训后护理人员采集,经训练的运送标本人员送检,不合格标本为临床检验中心拒收的标本.活动后组在此基础上开展QCC活动,确立活动课题,进行现状调查,分析不合格血液标本发生的原因,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并实施.比较实施QCC活动前、后不合格血液标本数,计算不合格标本发生率.结果:QCC活动后组不合格血液标本发生率为0.2%,明显低于QCC活动前组的2.7%(P<0.01).结论:QCC活动有助于提高血液标本合格率,持续改进和提高护理服务和医院管理水平.
作者:徐青;曹志刚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讨论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处理策略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21例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的随访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5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3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合并房室传导阻滞15例,持续性心房颤动伴缓慢心室率或3 s以上长间歇14例.结果:121例中发生并发症15例,其中气胸1例,囊袋内积血及血肿5例,起搏器囊袋感染5例(1例合并囊袋血肿),电极导线脱位2例,导线尾端与脉冲发生器连接不紧1例,起搏器综合征1例,上肢深静脉血栓1例;经相应处理后均治愈或缓解.结论:深入对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常见并发症的了解,重视术前预防及术中规范操作,加强术后随访及起搏器知识教育,早期发现并积极处理各种并发症,可将并发症减少到低.
作者:熊宁;陈静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