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雷婷婷;王丽;年夫春;伍开翠;吴亚男;杨克侠

关键词:关节成形术, 假体置换, 髋关节, 焦虑
摘要:目的:了解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焦虑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方法:对47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应用汉密顿焦虑量表评估患者焦虑状态,并采用自制一般问卷、手术状况调查表调查患者焦虑相关因素.结果:手术前有焦虑症状者31例,手术后有焦虑症状者17例,手术前汉密顿焦虑量表总分显著高于手术后(P<0.01);手术后焦虑与术前焦虑状态呈正相关关系;患者的焦虑状态与双髋关节置换与否、是否发生术后并发症、关节功能恢复状况、经济状况、对疾病与手术认知程度、亲友支持等因素均存在相关性(P<0.05~P<0.01).结论: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前焦虑症状的发生率较手术后高,且术前有焦虑情绪者术后发生焦虑的危险性明显增高;焦虑状态与手术、社会支持等多种因素有相关性.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全麻诱导对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对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和芬太尼组,各20例.全麻诱导分别静注咪达唑仑0.05 mg/kg、丙泊酚1~1.5 mg/kg、舒芬太尼0.5 μg/kg或芬太尼3~5 μg/kg、维库溴铵0.1 mg/kg,5 min后行气管插管.记录并分析诱导前、诱导后、插管后5 min的心血管反应数据.结果:芬太尼组诱导后平均动脉压、心率与诱导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舒芬太尼组与诱导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插管后5 min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用于全麻诱导时血流动力学更稳定,应激反应较弱.

    作者:李凌云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益气活血汤治疗颈动脉硬化斑块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汤在治疗颈动脉硬化斑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58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降压、降血糖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益气活血汤煎剂口服,每天2次,每次200 ml,8周后记录颈动脉管腔直径、内-中膜厚度、斑块大小及血液流变学改变.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均有明显改善(P<0.01);颈动脉内-中膜明显变薄,颈动脉硬化斑块缩小或消失,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益气活血汤治疗颈动脉硬化斑块疗效显著.

    作者:陈文实;张锋;李仁柱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真菌性鼻窦炎46例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真菌性鼻窦炎46例的临床资料.11例行改良上颌窦根治术,35例行鼻内镜手术.结果:46例临床症状消失,术腔上皮化良好,引流通畅,随访3个月至6年无复发.结论:真菌性鼻窦炎大多有典型的临床表现,CT有明确的特征性,手术彻底清除病窦内病变组织,建立通畅的长期引流通道是治疗关键.

    作者:岳修坤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六安市2008年革兰阴性菌耐药性监测

    目的:了解六安市2008年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菌耐药情况.方法:采用国际标准平皿琼脂对倍稀释法,对2008年9月从六安市3家医院临床分离的非重复的102株革兰阴性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测定细菌的低抑菌浓度,并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2008年的标准,计算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中介率和耐药率.结果:102株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27株,鲍曼不动杆菌25株,铜绿假单胞菌23株,肺炎克雷伯菌18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7株,其他2株;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对哌拉西林/三唑巴坦(73.5%)也较敏感,其次较敏感的药物为阿米卡星(67.6%)、磷霉素(62.7%);耐药性高的药物依次是氨苄西林(96.1%)、头孢西丁(83.3%)、氨曲南(81.4%),对头孢哌酮/舒巴坦(51.0%)及头孢吡肟也有明显耐药性(39.4%).结论:临床上应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指征地使用抗菌药物并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以防止细菌耐药性的蔓延.

    作者:朱贞祥;陶琼;曹炎;李家斌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改良腹腔镜下阴式子宫切除术治疗大子宫肌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改良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术(laparoscopy-assisted vaginal hyterectomy,LAVH)与阴式子宫切除术(through vaginal hysterectomy,TVH)治疗大子宫肌瘤(子宫≥12孕周)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因大子宫肌瘤(或合并子宫腺肌病)行子宫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改良LAVH 36例,并随机抽取行TVH者36例作为对照,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高体温、肛门排气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改良LAVH组和TVH组相比,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1),术后高体温和肛门排气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VH组中发生肠管损伤1例,开腹修补;发生阴道残端大出血2例,行再次阴道探查止血.改良LAVH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并发症.结论:改良LAVH降低了阴式手术的难度,节省手术时间,对于基层医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屈晓洁;席晓薇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临产孕妇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临产孕妇凝血指标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117例临产孕妇及10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凝血指标.结果:临产孕妇较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和凝血酶凝结时间均明显下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临产孕妇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检测临产孕妇凝血指标对预防、诊断临产孕妇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有重要意义.

    作者:汪承虎;许铁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对鉴别肝硬化及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对鉴别肝硬化失代偿及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肝硬化及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选择40名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总胆汁酸水平.结果:肝硬化失代偿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清总胆汁酸(30.75±28.70)μmol/L,显著高于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4.80±3.87)μmol/L及正常对照组的(4.50±3.60)μmol/L(P<0.01).结论: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可作为鉴别肝硬化及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一种简单指标.

    作者:房玉亮;张旭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新生儿型环状胰腺影像诊断17例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环状胰腺的X线表现. 方法:对17例新生儿环状胰腺的临床及X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中9例合并肠旋转不良,1例合并Ⅲ型肠闭锁.X线平片显示单泡征4例,双泡征12例,环状胰腺双泡征1例;上消化道碘剂造影显示梗阻部位均为十二指肠第二段.远端圆钝,可见一小尖端(寿桃征),无造影剂通过15例;可见狭窄段及部分造影剂通过2例;15例环状胰腺特征性表现(小尖端)位于盲端的中心,呈向心性狭窄.结论:新生儿型环状胰腺多为梗阻严重,梗阻部位为十二指肠第二段,梗阻端形态多为钝状伴寿桃征表现.

    作者:田忠甫;张新荣;陈为红;郭斌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星形细胞瘤脑血容量与RhoA表达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星形细胞瘤CT灌注参数--脑血容量(CBV)与Ras相似物A(Ras homologue A,RhoA)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测量17例高级别(Ⅲ、Ⅳ级)星形细胞瘤及14例低级别(Ⅰ、Ⅱ级)星形细胞瘤的CBV值,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瘤组织RhoA表达,比较CBV与RhoA表达的相关性.结果:低级别星形细胞瘤CBV值及RhoA的表达免疫反应评分显著低于高级别星形细胞瘤(P<0.01).星形细胞瘤CBV值与RhoA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灌注成像对星形细胞瘤术前分级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CBV灌注图是活体检测肿瘤侵袭性的较好工具.

    作者:马宜传;付凯;陈岩;丁强;孙景秋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出现迷走神经反射,心律失常,低血压,血管并发症等情况的原因及护理措施.结果:12例并发症患者均抢救护理成功,顺利完成介入治疗.结论: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观察及时,措施得当,护理到位,可减少并发症发生及危险性,提高治疗成功率.

    作者:于勤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改良阴式子宫切除术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通过对非脱垂有盆腔手术史及大子宫改良阴式子宫切除术与开腹子宫切除术进行比较,评价改良阴式子宫切除术的优越性及其在基层医院开展的可能性.方法:对26例非脱垂大子宫及有盆腔手术史者行改良阴式子宫切除术(阴式组),并与同期26例开腹子宫切除术进行比较.结果:阴式组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发热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腹式组(P<0.01),但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阴式子宫切除术与开腹子宫切除术相比术后恢复快.对于有盆腔手术史及大子宫者也是安全可行的,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李霞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胃癌患者免疫功能状态研究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和CD8)和血清白细胞介素-12(IL-12)、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80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外周血CD3、CD4、CD8和血清IL-12、sIL-2R的水平,并以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胃癌患者CD3+、CD4+、CD4+/CD8+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胃癌患者血清IL-12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血清sIL-2R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胃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IL-12和sIL-2R的改变与胃癌组织病理学类型、细胞分化程度无关,而与浸润程度有关.CD4+/CD8+与血清IL-12和sIL-2R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CD3、CD4、CD8和血清IL-12和sIL-2R水平可作为研究胃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的重要免疫学指标.

    作者:李健;顾玮;胡梅洁;孙颖;王吉;张叶丽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紫杉醇联合表阿霉素治疗晚期乳腺癌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紫杉醇联合表阿霉素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与毒副作用.方法:2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紫杉醇150 mg/m2静脉滴注3 h,d1;表阿霉素75 mg/m2静脉滴注,d1.21天为1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以上评价疗效.结果:22例中,完全缓解2例(9.1%),部分缓解12例(54.5%),稳定7例(31.8%),进展1例(4.5%),总有效率为63.6%(14/22).毒副作用主要为骨髓抑制、脱发和呕吐.初治患者和复治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6/9、6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杉醇联合表阿霉素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较好,毒副作用可耐受,是治疗晚期乳腺癌安全、有效的方案.

    作者:鲍时杰;夏国安;王文舟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类风湿性关节炎39例护理体会

    目的:总结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对39例RA住院患者实施及时有效治疗的同时,予以心理及健康指导、饮食、功能锻炼等方面的护理.结果:患者在住院期间对疾病的诊疗和护理给予积极配合.结论:对RA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可减轻患者痛苦,增加治疗疾病的信心,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张莉;王静;周薇薇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己烯雌酚对胎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己烯雌酚对胎鼠海马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的促增殖、分化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孕16天 SD胎鼠海马NSCs培养,分别设空白对照组,己烯雌酚1×10-7 mol/L组、1×10-8 mol/L组、1×10-9 mol/L组,以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5×10-2 mg/L组;免疫荧光化学方法检测Nestin、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及神经胶质酸性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BDNF mRNA的含量.结果:不同剂量己烯雌酚处理各组神经球面积、积分光密度值、平均突起长度与平均突起数均增加,其中10-8 mol/L组海马NSC增殖与分化明显,BDNF mRNA表达量亦高(P<0.01).结论:己烯雌酚对海马NSCs的增殖分化具有促进作用,且可能与上调BDNF 的表达有关.

    作者:汪洪杰;赵正梅;刘东梅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非鹰嘴截骨双钢板加压固定术治疗肱骨远端C3型骨折

    目的:评价非鹰嘴截骨平行双钢板加压固定术治疗肱骨远端C3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采用非鹰嘴截骨入路、平行双钢板加压技术治疗肱骨远端C3型骨折12例临床资料.结果:按Cassbaum评分:优2例,良6例,可4例,优良率为66%.结论:非鹰嘴截骨入路平行双钢板加压术治疗肱骨远端C3型骨折固定牢固,能早期功能锻炼,且不截骨易为患者接受,是治疗C3型骨折的可靠方法.

    作者:许旭;朱辉;李学则;佟长征;任大营;胡正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改良小切口皮下修剪法根治腋臭34例

    目的:探讨改良小切口皮下修剪法根治腋臭的疗效.方法:沿腋窝皮纹作2~3个长约3 cm小切口,于真皮下2 mm钝性分离后,翻转皮瓣,去除皮下的汗腺、毛囊、大汗腺,将皮瓣修薄至全厚皮甚至中厚皮程度,冲洗剥离形成的腔穴,彻底止血后缝合切口,打包加压包扎.结果:34例术后异味完全消除,皮瓣无缺血坏死,术后无明显瘢痕.结论:改良小切口皮下修剪法是根治腋臭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勇;许瑾;吴慧波;余勇;武朱明;章祥洲;杨蔚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动脉出血16例处理体会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动脉出血的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发生胆囊动脉出血原因,处理方法采用牵引孔吸尽,交换钳头,钛夹钳夹止血.结果:术后未发生继发出血,无胆管损伤.中转开腹1例.结论:胆囊动脉出血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出血的常见原因,只要术者掌握腹腔镜手术技巧及相应处理对策,均能获到满意的效果.

    作者:许长松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临床比较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和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的效果和优缺点.方法:在履行知情告知并尊重患者意愿的情况下,分别对98例和59例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桡动脉组)和经股动脉途径(股动脉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分别观察手术操作成功率和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的冠状动脉造影术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5.92%、98.31%和94.87%、96.15%,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1%、27.1%和7.7%、46.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与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的手术成功率相似,但经桡动脉途径的外周血管并发症相对少.

    作者:桑更生;石增刚;石世强;徐刚;何强先;陈以强;张隽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急救护理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的急救与护理方法.方法:严密观察50例重症HFMD患儿的病情变化,密切监护生命体征,及时进行机械通气,及早快速脱水降颅压并采用大剂量激素和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 结果:41例抢救成功,9例死亡. 结论: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早识别重症患儿并采用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救治成功的基础;及时治疗,行人工机械通气是抢救成功,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丁红美;祖大玲;张祝娟 刊期: 2009年第08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