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留学生《组织胚胎学》教学实践与探索

孙美群;关宿东

关键词:教育, 留学生, 组织胚胎学, 英语教学
摘要:目的:探索如何实现留学生<组织胚胎学>的教学目标.方法:通过分析留学生特点、教师自身基本功的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手段的完善4方面来提高留学生<组织胚胎学>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结果:创新教学模式和完善教学手段能激发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结论:在探索不同于国内本科生的教学模式和创制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下,不但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也达到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效果.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胃癌患者免疫功能状态研究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和CD8)和血清白细胞介素-12(IL-12)、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80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外周血CD3、CD4、CD8和血清IL-12、sIL-2R的水平,并以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胃癌患者CD3+、CD4+、CD4+/CD8+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胃癌患者血清IL-12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血清sIL-2R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胃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IL-12和sIL-2R的改变与胃癌组织病理学类型、细胞分化程度无关,而与浸润程度有关.CD4+/CD8+与血清IL-12和sIL-2R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CD3、CD4、CD8和血清IL-12和sIL-2R水平可作为研究胃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的重要免疫学指标.

    作者:李健;顾玮;胡梅洁;孙颖;王吉;张叶丽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和乳腺癌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和乳腺癌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43例和乳腺癌32例,应用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方案(多西他赛70 mg/m2 d1,顺铂40 mg d2~4,3周为1疗程)化疗2个疗程以上评价疗效.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的缓解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为27.9%,乳腺癌为31.3%;主要毒副作用均为白细胞减少和恶心、呕吐、肌肉酸痛、发热等,且Ⅳ度少见,未见明显肝肾毒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和乳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毒副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叶明明;胡文军;孙翠玲;周俭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信息支持对全麻后留置尿管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目的: 探讨信息支持对全麻后留置尿管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方法:选择食管癌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30)在接受手术室护士术前访视的一般健康指导的基础上,于访视时及麻醉诱导前还接受手术室护士提供的与留置尿管相关的信息支持,对照组(n=30)只接受手术室护士术前访视的一般健康指导,比较两组在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苏醒期躁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全麻后留置尿管患者术前提供相关的信息支持,可明显减轻苏醒期躁动.

    作者:蒋新;朱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4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双极等离子内镜系统对40例BPH患者行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观察手术效果.结果:手术时间55~155 min,平均95 min;术中失血量约80~600 ml,平均180 ml;切除腺体重量平均67.2 g;无出血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综合征发生;随访6~18个月,无真性尿失禁,大尿流率及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提高.结论: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具有腺体切除彻底,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缩短,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恢复快等优点,尤其适合于大体积前列腺.

    作者:钱永;杜永强;刘彬;单卫民;刘雷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总结老年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对37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术前评估和术前指导;术后进行体位护理及生命体征监测、疼痛护理、饮食及功能锻炼指导,并加强并发症的防治及护理.结果:经3~4周住院治疗,37例均痊愈出院,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髋关节脱位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科学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是减少并发症、改善老年患者生活质量及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保证.

    作者:刘华兰;刘金凤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六安市2008年革兰阴性菌耐药性监测

    目的:了解六安市2008年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菌耐药情况.方法:采用国际标准平皿琼脂对倍稀释法,对2008年9月从六安市3家医院临床分离的非重复的102株革兰阴性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测定细菌的低抑菌浓度,并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2008年的标准,计算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中介率和耐药率.结果:102株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27株,鲍曼不动杆菌25株,铜绿假单胞菌23株,肺炎克雷伯菌18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7株,其他2株;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对哌拉西林/三唑巴坦(73.5%)也较敏感,其次较敏感的药物为阿米卡星(67.6%)、磷霉素(62.7%);耐药性高的药物依次是氨苄西林(96.1%)、头孢西丁(83.3%)、氨曲南(81.4%),对头孢哌酮/舒巴坦(51.0%)及头孢吡肟也有明显耐药性(39.4%).结论:临床上应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指征地使用抗菌药物并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以防止细菌耐药性的蔓延.

    作者:朱贞祥;陶琼;曹炎;李家斌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肺心病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浆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浆D-二聚体(D-dimer,DDR)和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法测定肺心病患者(41例)与健康对照组(30名)血浆DDR及CRP水平.结果:肺心病患者血浆DDR及CRP浓度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肺心病患者CRP浓度增高提示肺部感染病理生理过程.DDR反映肺心病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有助于肺部微小血栓的诊断.

    作者:孙军;高忠和;刘刚;胡恩贝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类风湿性关节炎39例护理体会

    目的:总结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对39例RA住院患者实施及时有效治疗的同时,予以心理及健康指导、饮食、功能锻炼等方面的护理.结果:患者在住院期间对疾病的诊疗和护理给予积极配合.结论:对RA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可减轻患者痛苦,增加治疗疾病的信心,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张莉;王静;周薇薇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内镜下胆总管取石术中护理配合

    目的:总结内镜下胆总管取石的术中护理配合体会.方法:分析69例内镜下胆总管取石术中环节的护理经验.结果:69例中,67例取石成功,未发生并发症;余2例分别因结石较大、结石下方胆总管狭窄而中转剖腹手术.结论:认真细致地做好内镜下胆总管取石术中护理配合有重要意义.

    作者:崔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超声引导下穿刺注射平阳霉素治疗肝血管瘤68例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肝血管瘤内注射平阳霉素的疗效.方法:对68例肝血管瘤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平阳霉素(瘤体直径<5 cm、 5~8 cm、>8 cm,用量分别为8 mg、16 mg和24~32 mg).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治疗1次48例,治疗2次11例,9例治疗3次后均治愈,瘤体内血流消失,总有效率为100%.术后5例出现低热,8例出现上腹痛伴呼吸困难,2例出现恶心、呕吐,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结论: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肝血管瘤是一种操作简单、方便、易行,安全、无严重并发症,可用于临床治疗肝血管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蒲春华;黄柱华;林喃;谢广龙;刘新群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红内期间日疟原虫浓集纯化及免疫反应性研究

    目的:建立白细胞滤器(Plasmodipur)联合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浓集纯化红内期间日疟原虫(P.v)的方法.分析和比较皂素与冻融两种处理方法制备的P.v抗原与P.v感染者混合血清免疫反应性的差别.方法:P.v感染者血样,用Plasmodipur滤器分离去除白细胞,经60%Percoll浓集其中的感染红细胞(iRBC).采用皂素法和冻融法从iRBC中释放疟原虫,经超声粉碎,所获P.v可溶性抗原和同样处理的正常红细胞(nRBC)成分经SDS-PAGE电泳分析其组分差别,并应用P.v感染者、正常对照混合血清与相应的抗原进行免疫印迹分析,确定具有免疫原性的抗原组分.结果:115例P.v感染者血样,用Plasmodipur滤器分离去除白细胞,每10个油镜视野中WBC残留≤5个99例(86.1%),经60%Percoll浓集的35例样本中,共有30例(85.7%)能提高iRBC比例至60%以上.SDS-PAGE电泳分析,皂素处理与冻融处理的P.v抗原分别显示出6条和2条P.v特异性蛋白条带.免疫印迹分析表明,P.v感染者混合血清能特异性地识别22、24.5、29、35、36 kDa皂素处理的P.v抗原,26、49、59、63、115、120 kDa冻融处理的P.v抗原.结论:血样中疟原虫皂素与冻融两种处理方法制备的P.v抗原与P.v感染者混合血清免疫反应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皂素处理的22 kDa抗原组分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其作为P.v特异性诊断抗原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胡守锋;陶志勇;夏惠;高琪;胡开明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紫杉醇联合表阿霉素治疗晚期乳腺癌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紫杉醇联合表阿霉素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与毒副作用.方法:2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紫杉醇150 mg/m2静脉滴注3 h,d1;表阿霉素75 mg/m2静脉滴注,d1.21天为1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以上评价疗效.结果:22例中,完全缓解2例(9.1%),部分缓解12例(54.5%),稳定7例(31.8%),进展1例(4.5%),总有效率为63.6%(14/22).毒副作用主要为骨髓抑制、脱发和呕吐.初治患者和复治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6/9、6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杉醇联合表阿霉素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较好,毒副作用可耐受,是治疗晚期乳腺癌安全、有效的方案.

    作者:鲍时杰;夏国安;王文舟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对鉴别肝硬化及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对鉴别肝硬化失代偿及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肝硬化及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选择40名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总胆汁酸水平.结果:肝硬化失代偿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清总胆汁酸(30.75±28.70)μmol/L,显著高于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4.80±3.87)μmol/L及正常对照组的(4.50±3.60)μmol/L(P<0.01).结论: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可作为鉴别肝硬化及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一种简单指标.

    作者:房玉亮;张旭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临床比较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和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的效果和优缺点.方法:在履行知情告知并尊重患者意愿的情况下,分别对98例和59例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桡动脉组)和经股动脉途径(股动脉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分别观察手术操作成功率和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的冠状动脉造影术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5.92%、98.31%和94.87%、96.15%,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1%、27.1%和7.7%、46.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与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的手术成功率相似,但经桡动脉途径的外周血管并发症相对少.

    作者:桑更生;石增刚;石世强;徐刚;何强先;陈以强;张隽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气管导管导引下胃管插管洗胃在农药中毒急救中的应用

    农药中毒患者急救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及时洗胃,以尽量减少毒物的吸收.

    作者:刘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利托君防治早产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利托君抑制子宫收缩的效果及副作用,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00例早产(包括先兆早产)孕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0例给予利托君静脉滴注,以0.05 mg/min逐渐调整滴速至子宫收缩完全停止后再维持12~18 h,然后改为口服维持7天.对照组40例给予硫酸镁4 g于30 min左右静脉滴注完毕,然后改为1~2 g/h静脉滴注至子宫收缩完全抑制.比较两组保胎成功率、延长孕周时间、抑制子宫收缩的显效时间、低钾血症发生率、心率变化、产后出血发生率以及对围生儿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保胎失败率为11.7%,对照组为12.5%;观察组延长孕周(1.00±0.7)周,对照组延长孕周(0.87±0.6)周,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抑制子宫收缩显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低钾血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产后出血率、新生儿体重、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托君抑制早产孕妇的子宫收缩疗效确切,显效快,但需注意防范低血钾等副作用.

    作者:陈红波;黄大雁;吴自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34例分析

    目的:观察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对34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国产紫杉醇135 mg/m2,d1静脉滴注;顺铂75 mg/m2,d2~4静脉滴注,21天为1疗程,连用2个疗程.结果:34例均可评价疗效,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为41.2%.鳞癌和腺癌、Ⅲ期和Ⅳ期患者总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初治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复治患者(P<0.05).毒副作用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脱发和关节肌肉疼痛,其他毒副作用较轻.结论: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较好,毒副作用可以耐受.

    作者:王洪亚;韩啸;王子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甲状腺结节外科治疗112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甲状腺结节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12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2例均治愈.术后出现暂时性手足麻木6例;出现声音嘶哑4例,其中暂时性声音嘶哑3例;术后皮下出血1例;术后复发4例.结论:术前应明确甲状腺结节的手术指征,术中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并遵循甲状腺结节外科治疗原则,能有效减少甲状腺疾病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和复发,改善预后.

    作者:范彬;王善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全麻诱导对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对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和芬太尼组,各20例.全麻诱导分别静注咪达唑仑0.05 mg/kg、丙泊酚1~1.5 mg/kg、舒芬太尼0.5 μg/kg或芬太尼3~5 μg/kg、维库溴铵0.1 mg/kg,5 min后行气管插管.记录并分析诱导前、诱导后、插管后5 min的心血管反应数据.结果:芬太尼组诱导后平均动脉压、心率与诱导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舒芬太尼组与诱导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插管后5 min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用于全麻诱导时血流动力学更稳定,应激反应较弱.

    作者:李凌云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病理进展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endometrial stromal tumor,EST)是一种少见的女性生殖道肿瘤.Norris等(1966)将EST按性质分为三类:(1)子宫内膜间质结节,良性;(2)子宫内膜间质肌病(即淋巴管内间质肌病),低度恶性;(3)子宫内膜间质肉瘤,高度恶性;

    作者:杨振中 刊期: 2009年第08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