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水泥用于颅骨整形术中配合15

王贵玲

关键词:骨水泥, 颅骨粉碎性骨折, 整形手术, 手术间, 特殊物品, 紫外线照射, 双极电凝器, 术中护理配合, 颅骨缺损, 高压蒸汽灭菌, 骨肿瘤切除, 巡回护士, 熏蒸消毒, 心理安慰, 随访观察, 术前准备, 器械物品, 临床资料, 患者, 护理体会
摘要:骨水泥用于颅骨整形手术是一项新开展的手术,手术中护理配合要求严格。本文就其护理体会作一报道。1 临床资料 1998年1月~1999年6月,我科行骨水泥用于颅骨整形术术中护理15例,随访观察,获得良好效果。男11例,女4例;年龄8~50岁。根据病理性质分两大类:一类为颅骨骨肿瘤切除致缺损8例,另一类为开放性颅骨粉碎性骨折致缺损7例。颅骨缺损部位:额顶交界区7例,顶区7例,颞区1例。缺损面积:3 cm×5 cm~4 cm×6 cm。2 护理2.1 术前准备 (1)患者准备:剃除全部头发,颅内压维持在正常范围[成年人0.7~2 kPa(70~200 mmH2O),儿童0.5~1 kPa(50~100 mmH2O)],巡回护士术前1天到病房看望患者,做好心理安慰。(2)手术房间、器械、物品准备:手术前1天上午送手术通知单到手术室,下午,手术间不再安排其他手术。房间设施及物品、空气用紫外线照射60 min,术晨,该手术间再次用紫外线照射60 min,物品表面用1∶200 “84”消毒液擦拭;所需器械物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双极电凝头及电灼线用40%甲醛加高锰酸钾熏蒸消毒。(3)特殊物品准备:脑外科开颅器及物品,另备双极电凝器,手枪式电钻,2.0 mm钻头,骨蜡,SH-1医用骨水泥。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14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总结鼻腔粘膜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鼻腔恶黑)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4例鼻腔恶黑进行光镜观察,并对部分病例做组化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其镜下改变与皮肤的恶性黑色素瘤(皮肤恶黑)类似,4例免疫组化S -100蛋白和HMB45染色均阳性。结论:鼻腔恶黑易误诊,结合恶黑的组织病理学形态及辅以组化、免疫组化和光镜检查可减少误诊。

    作者:王欣;张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性血管病和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性血管病患者的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按Reilini制膜法测定55例2型糖尿病性血管病红细胞膜Na+*K+ -ATP酶活性,并与35名健康组作对照,并且将其结果与红细胞内Na+*K+浓度、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进行相关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血管病患者红细胞膜Na+*K+-ATP酶含量显著低于正常人(P<0.01),且与红细胞内Na+*K+浓度、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密切相关。结论: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的下降可能参与糖尿病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何浩明;黄慧建;徐宁;李小民;田小平;汪洪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子宫颈癌介入治疗的护理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介入治疗的护理要点。方法:对21例子宫颈癌术前进行介入治疗及子宫动脉栓塞病例的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1例均顺利完成预定治疗目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超选择子宫动脉介入治疗是子宫颈癌术前重要的辅助方法,介入治疗的护理是保证疗效的重要手段。

    作者:冯瑞芳;王震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豚鼠肠系膜下神经节细胞的慢自发性去极化电位

    目的:探讨豚鼠肠系膜下神经节(IMG)细胞慢自发性去极化电位(SSDP)。方法:离体细胞内记录技术,并观察IMG细胞SSDP发生间隔、持续时间及幅度。结果:SSDP发生间隔时间、持续时间和幅度较为恒定,分别为449.7±11.0s、198.8±15.1s和14.2±2.4mV。5-HT1P受体拮抗剂BRL24924对SSDP和该细胞的迟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LS-EPSP)无影响。结论:豚鼠IMG内可能存在SSDP。

    作者:王烈成;何延龙;祝延;黄振信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气管内冲洗治疗胎粪吸入综合征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内冲洗治疗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疗效。方法:采用早期气管内冲洗治疗21例MAS,监测冲洗前后的血气、血氧饱和度、胸片的变化。结果:经过1次冲洗后19例血气、血氧饱和度均正常,术后6 h胸片均示改善,2例无效而行机械通气治疗。结论:气管内冲洗能迅速有效地改善血气,并可能减少MAS患儿使用呼吸机的机会。

    作者:陈诚;张玄龄;许茂超;朱运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残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分析

    1994年5月~1999年5月,我院胃镜室共检出残胃炎126例,并同时进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本文旨在探讨残胃炎与Hp的关系。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92例,女34例;年龄26~64岁。Billroth Ⅰ式术后36例,Billroth Ⅱ式术后90例。镜下检查为残胃粘膜不同程度充血、水肿、点状糜烂等。其中伴胆汁反流(胃镜示胃内有胆汁存留或见吻合口有黄色泡沫状液及胆汁由肠腔向胃内涌入)88例。同期检出的4 520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对照组。男3 284例,女1 2 36例;年龄16~76岁。其中浅表性胃炎3 562例,萎缩性胃炎958例。  1.2 Hp检测 残胃炎组在距吻合口3 cm内胃粘膜取材1块,慢性胃炎组在距幽门口3 cm内胃窦部前壁取材1块。采用尿素酶试剂盒(由福建三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提供)行Hp检测,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1.3 结果 (1)残胃炎与慢性胃炎Hp感染情况见表1。(2)有无胆汁反流残胃炎Hp感染情况见表2。

    作者:钟能华;钱立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青年人、中老年人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特点

    目的:探讨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特点。方法:106例患者,经内科保守治疗17例,胸穿抽气45例,胸腔闭式引流13 例,手术治疗31例。结果:治愈87例,好转14例,死亡5例,病死率4.7%。复发32例,复发率30 .2%。自发性气胸青年组好发在夏季和冬季,病因以特发性气胸、肺大泡为常见;中老年组好发于7~9月份,以阻塞性肺气肿常见。结论:对3次以上复发性气胸、胸腔闭式引流无效或肺部有明确病灶者应积极手术治疗。

    作者:桑颖;王秀丽;丁航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治疗肝癌的护理

    近年来,由于导管技术和导引穿刺技术的发展,临床已采用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治疗肝癌。此种方法,不要求全麻,不经腹腔,创面小,术后恢复快。1998~1999年,笔者参与132例肝癌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治疗。现将护理体会作一报道

    作者:陈忠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晶体源性青光眼47例临床分析

    由于晶体异常所致的继发性青光眼在临床上并不少见,部分病例早期易被忽视而延误治疗。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十分重要,笔者现将此类病例的病因及治疗结果作一分析,现予报道。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1~1998年,我科共收治继发性青光眼47例47眼,占同期各类青光眼总数的8.25%(47/570)。男29例,女18例;年龄8~82岁。晶体膨胀性青光眼19 眼;晶体溶解性青光眼7眼;晶体异位性青光眼20眼;晶体过敏性青光眼1眼。1.2 临床表现晶体膨胀性青光眼19例均为老年性白内障膨胀期,发病急骤,眼压明显升高,前房浅,房角窄,晶体混浊膨胀,虹膜前膨隆。晶体溶解性青光眼7例均为老年性白内障过熟期,眼压明显升高,前房深,房角开放,在角膜后壁、房水、房角、虹膜及晶体表面可见灰白色具有彩色反光的斑点。晶体异位性青光眼20例均为外伤后晶体脱位引起,其中晶体不全脱位10例,脱位于前房内4例,脱位于玻璃体内6例。晶体过敏性青光眼1例,右眼晶体自发破裂,前房内有多量渗出,角膜后壁有成团的沉着物。所有病例眼压在5.33~9.33 kPa,视力光感至0.3不等。1.3 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先采用药物治疗,晶体膨胀性青光眼19例行晶体摘除7例,晶体摘除联合小梁切除12例,其中Ⅰ期植入人工晶体14例。晶体溶解性青光眼7 例均行晶体囊内摘除。晶体异位性青光眼20例有6例保守治疗,14例行晶体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晶体过敏性青光眼1例保守治疗。1.4 结果眼压控制在正常水平者41例,占87.23%,未控制者6例,占12. 77%;视力提高38例占80.85%,视力下降7例,占14.89%;视力丧失2例占4.26%(见表1)。其中晶体异位性青光眼眼压控制16例,视力提高仅13例。

    作者:李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双甲脒重度中毒致呼吸停止2 h抢救成功1例

    患者女性,30岁。因与家人生气后口服农药双甲脒约200 ml,1 h 后急诊入院。入院检查:T、P、R、BP均未测出,神志昏迷,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角膜反射消失,无呼吸运动。心率30次/分,心音微弱。两肺无呼吸音。四肢末梢冰凉,四肢肌张力减低,腱反射、病理反射均未引出。拟诊:双甲脒重度中毒合并呼吸、循环衰竭、中毒休克。入院后保持呼吸道畅通,加压给氧,配合胸外心脏按摩 (1∶4);心内注射肾上腺素1 mg、阿托品1 mg、异丙肾1 mg;保留两条静脉通道:静脉推注 5%碳酸氢钠、呼吸兴奋剂(尼可刹米、洛贝林)、地塞米松、美蓝、呋塞米;另一条静脉通道静滴多巴胺、间羟胺。经上述处理30 min后,心率达100次/分,仍无自主呼吸,BP 60/30 m mH g,立即插管人工洗胃、导泻,整个过程人工呼吸、心脏胸外按摩未中止。2 h后,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每分钟15次左右,血压上升108/60 mmHg稳定,又静脉滴注尼可刹米、洛贝林维持兴奋呼吸中枢;保护脑细胞:静脉滴注20%甘露醇加地塞米松、细胞色素C、脑活素;纠正酸碱、水、电解质平衡,记24 h出入量,输全血400 ml。患者于入院后12 h出现眼球左右转动,角膜反射恢复,72 h后,神志转清,出现恐惧感及幻视、幻听、幻想、失眠等精神症状,给予镇静剂、心理安慰等治疗,3天后精神症状消失。2周后痊愈出院。

    作者:范连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中心静脉穿刺插管200例临床观察

    中心静脉穿刺插管是测量静脉压、监测右心负荷和长期静脉输液、静脉内高能营养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观察颈内静脉穿刺插管的成功率、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998年3~12月,200例ASA Ⅱ~Ⅳ级患者。男98例,女102例;年龄16~90岁。用于心脏手术术中及术后监测1例,休克循环衰竭7例,消化道手术及肿瘤患者长期输液和静脉内高能营养192例。全部采用 Arrow Product NOES-04301型中心静脉穿刺插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set) 。患者取头低位15°,穿刺点以胸锁乳突肌三角内顶点入路,穿刺针与皮肤呈30°,颈动脉搏动外侧或向同侧乳头方向穿刺,入皮肤2~4 cm即可进入颈内静脉,导管留置长度12~14 cm,留置时间1~5 2天。

    作者:郑慧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多发性骨髓瘤特殊及非典型表现2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特殊及非典型表现。方法:对具有特殊及非典型表现的28例MM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均结合骨髓、血液等检查而确诊。MM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累及多个系统、器官,表现可不典型而易误诊或漏诊。结论:对MM不典型表现进行综合分析、鉴别,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或漏诊。

    作者:贾平;吴晓莉;纪淑仪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口腔颌面外科全麻术后窒息的预防及护理

    目的:总结口腔颌面外科全麻术后窒息的预防及护理体会。方法:根据年龄、麻醉、手术方法的不同,对1 472例全麻下行各类口腔颌面部手术后患者实施针对性预防护理。结果:1 472例中19例发生术后窒息,其中2例死亡。窒息发生率1.29%,病死率0.14%。结论:重视和加强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降低口腔颌面外科全麻术后窒息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作者:王艳;陈利华;王英;卢保全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乳腺癌根治术后康复护理体会

    乳腺癌根治术的要求是将患侧乳房连同癌肿周围至少5cm宽的皮肤、乳腺周围脂肪组织、胸大肌、胸小肌和腋窝、锁骨下所有脂肪淋巴组织整块切除[1]。术后造成患者体形改变、术侧上肢功能障碍和心理障碍,需要对患者加强功能康复指导。现将护理体会作一总结。1 临床资料1999年1月~2000年1月,我院附属医院肿瘤外科对90例Ⅱ、Ⅲ期女性乳腺癌患者进行乳腺癌根治切除术,年龄28~81岁,平均58岁。左侧35例,右侧55例。Ⅱ期62例,Ⅲ期28例。住院时间平均21.6天。88例切口愈合良好,2例发生皮瓣坏死。

    作者:杨秀木;祝改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带蒂包皮皮管尿道下裂一期成形术

    目的:提高尿道下裂一期成形术的成功率。方法:采用带蒂包皮皮管一期手术修复尿道下裂20例。结果:20例全部一次成功,无尿瘘。轻度尿道口狭窄1例,尿道口扩张后治愈;阴茎扭转1例,未予特殊处理。其余外观和功能正常。结论:包皮内板菲薄柔软,伸展性强,是理想的尿道成形材料。该术式适用于阴茎型和阴茎阴囊型尿道下裂。

    作者:关超;耿和;张青川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普胸手术改良术式围手术期不输血20例体会

    目的:总结20例普胸手术围手术期不输血经验。方法:采用胸壁较小切口,不切断肋骨进胸,延长肋间切口以利暴露,止血应彻底。术后需禁食的患者,留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早期管饲流质。围手术期不输血。结果:术后恢复满意,无吻合口瘘及切口感染等。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无明显变化。结论:在良好的手术操作基础上,减少术中、术后出血,围手术期不输血是安全可行的,且不影响手术质量。

    作者:刘以尧;王海涛;周晓;陈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硬下疳合并产碱假单胞菌感染1例

    患者女性,30岁,已婚。因外阴溃烂1个月,疼痛10天,来我科就诊。发病初在外阴部出现两处约黄豆大的溃疡,不疼痛;近1个月来有劳累及感冒史,溃疡处感觉疼痛。查体:面、躯干未见皮疹,双侧小阴唇及会阴正下方3处溃疡,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在3处溃疡面取分泌物作梅毒螺旋体暗视野显微镜检查为阳性。血清学检查: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阳性(滴度1∶16) ;梅毒螺旋体血细胞凝集试验(TPHA)阳性。细菌学检查:取分泌物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发现较单一的革兰阴性细长、无弯曲杆菌,在血平板培养基上经35℃培养18~24 h,可形成光滑、湿润、无色半透明菌落,生化鉴定该菌对葡萄糖、果糖、木糖、乳糖、蔗糖及麦芽糖等均不氧化分解,氧化酶阳性,硝酸盐还原反应阳性,在O-F培养基的表面产碱,故确定为产碱假单胞菌。药敏:采用K-B法,结果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敏感,其次为头孢曲松、喹诺酮类药。

    作者:姜敏;盛秀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急性脑梗死动脉介入溶栓治疗的护理

    1998年10月~2000年3月,本科共选4例发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超早期选择性动脉介入溶栓治疗,经临床观察,该疗法安全有效。现将其护理作一报道。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3例,女1例;年龄51~66岁。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经头颅CT证实排除外出血(发病6 h内)。4例均有偏瘫,其中右侧肢体瘫痪3例,肌力为0~Ⅰ级;左侧肢体瘫痪伴失语1例,肌力为Ⅱ级。4例均无意识障碍。1.2 方法首先建立静脉通路,静脉滴注改善微循环药液。由医师决定有超早期、发病6 h以内动脉溶栓指征患者,作碘皮试,并抽血查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采用右侧股动脉插管,并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发现右侧大脑中动脉系统梗死3例;左侧大脑中动脉梗死1例,分别于梗死部位一次性注入尿激酶50~90 u,待造影证实血管已通,拔出导管,局部压迫20~30 min,加压包扎,送回病房。1.3 结果本组3例完全再通,1例部分再通。2例症状完全改善(瘫痪肢体肌力由入院时Ⅱ级,于溶栓后5 h,恢复Ⅴ级),2例症状明显改善(瘫痪肢体肌力由入院时0~Ⅰ级,溶栓后,恢复Ⅲ级,出院时为Ⅳ级)。出院后随访,除1例发生再梗死;其余3例均治愈,未出现并发症。

    作者:孙荣;段晓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可控电解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目的:初步总结应用可控电解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对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GDC血管内栓塞后作回顾性分析。选择动脉瘤的瘤/颈比例大于2,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后,用GDC血管内栓塞动脉瘤。结果:4例患者均获得良好栓塞,无1例并发症及死亡。结论:GDC性能良好,操作简便,栓塞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效果满意。

    作者:张少军;苏贺先;娄飞云;马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蚌埠市区1 028名儿童乳牙牙合关系调查分析

    目的:分析蚌埠市区儿童乳牙牙合与错牙合畸形的关系。方法:随机抽样调查市区内5所幼儿园共1 028名儿童,观察乳牙牙合前牙间隙及乳磨牙终末平面情况。结果:男性儿童乳牙牙合前牙间隙出现率为82.5%,女性儿童为85.5%;差异无显著性(P>0.05)。乳磨牙终末平面垂直型为72.8%,近中型为13.7%,远中型为13.5%。结论:错牙合畸形发病率增高可能与乳牙牙合关系不良有关。应加强对乳牙牙合期的牙齿保健教育。

    作者:宋旻;于敬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