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人肝静脉深度的变化对肝损伤手术方法的影响

刘安重;陈孝平;卢琦萍;孟春城

关键词:肝静脉, 肝切除术
摘要:目的:通过定点测量30例正常尸肝静脉距肝膈面的投影距离,分析其对肝损伤缝合方法的直接影响.方法:测量肝静脉在距下腔静脉2 cm、5 cm、10 cm处距肝膈面的投影距离 .结果:肝左静脉全部及肝中、肝右静脉根部距肝脏表面较近,<2.5 cm .肝中、肝右静脉距下腔静脉5 cm、10 cm处主干绝大部分深处肝实质内,达4.3~6.2 cm.结论:肝左静脉主干、肝中静脉和肝右静脉根部约2 cm范围内距肝脏膈面较近,便于肝静脉的缝扎、修补和较浅的创面缝合;肝中、肝右静脉2~5 cm段较适合创面缝合,但不适合缝扎;肝中静脉、肝右静脉中段5~10 cm段深处肝实质内,操作困难,宜行裂口清创探查、肝动脉结扎和肝叶切除术等较大操作,但不宜缝合、缝扎.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危重型格林-巴利综合征气管切开并发症的护理

    目的:探讨危重型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气管切开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方法:对71例危重型GBS气管切开并发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气管切开术后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发肺部感染64例;气管粘膜出血32例;肺不张22例;气管导管阻塞19例等.本组死亡2例.结论: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减少GBS气管切开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徐秀月;孙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前列地尔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40例疗效观察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又称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是各种类型肾小球肾炎发展到晚期的结果,大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 临床上主要是对症治疗.笔者应用前列地尔(前列腺素E1,PGE1)治疗慢性肾炎40例,获得满意疗效,现作报道.

    作者:杨红梅;李秀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心肌肌钙蛋白I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是一项新的心肌损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指标,同其它检测指标相比,CTnI在血液中出现早、持续时间长、特异性强,作为心肌轻度受损的指标,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等疾病的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观察及预后评估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武文娟;章尧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神经营养素-3基因的扩增及序列分析

    目的:从人脑基因组DNA获取神经营养素-3(n eurotrophic-3,NT-3)基因,并对该项目的基因进行测序.方法:本实验直接从人脑组织中提取人脑基因组DNA,根据人的神经营养素 -3基因的cDNA序列,设计一对寡核苷酸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获得人NT-3基因 ,DNA序列分析NT-3基因.结果:本实验采用PCR方法获得的基因片段长度为377 bp,该基因序列为编码神经营养素-3的序列.结论:采用PCR获取NT-3基因序列是正确的,为进一步基因克隆和表达奠定基础.

    作者:陈昌杰;何蕴韶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左半结肠癌致急性肠梗阻一期切除吻合术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癌致急性结肠梗阻一期切除吻合术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运用术中结肠灌洗对12例左半结肠癌致急性结肠梗阻患者行一期切除吻合术.结果:12例患者全部达到一期愈合,术后无吻合口瘘发生.结论:使用术中结肠灌洗行一期切除吻合术,对治疗左半结肠癌致急性结肠梗阻疗效好,方法可行.

    作者:赵纲;倪旭东;成剑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小儿氟乙酰胺中毒的抢救与护理

    氟乙酰胺是一种高效、剧毒的灭鼠药,小儿一旦误服,则病情危重,甚至危及生命.1998年2月~2000年2月,我科收治氟乙酰胺类鼠药中毒患儿23例,现就其护理作一报道.

    作者:王玲;周初锦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小儿伤寒致心脏损害20例临床观察

    目的:认识小儿伤寒并发心脏损害的变化规律.方法:ECG、心肌酶及心钠素(ANP)检查,并对小儿伤寒进行动态观察.结果:小儿伤寒所致的心脏损害多发生于起病后4~6天,同时多伴有低钠血症.结论:高度重视伤寒所致心脏变化,力争早期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卢伯良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妊娠合并心脏病76例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心脏病的产科处理原则.方法:对我院1990~1999年产科分娩的7 776名孕妇及其中76例合并心脏病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发生率为0.98%,风湿性心脏病与先天性心脏病之比为1.86∶1.本组共发生心力衰竭17例,孕产妇死亡1例,孕前已行外科手术纠正者11例, 心脏手术后妊娠和分娩者无1例发生心力衰竭.结论:妊娠合并心脏病者产前定期检查可预防合并症,改善母婴预后; 对心功能不全患者应剖宫产终止妊娠.

    作者:席玉玲;王才智;张莘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原发性输卵管癌伴双侧卵巢微小交界瘤1例

    患者32岁.2000年7月30日因孕40周、不规则腹痛10 h入院. 既往身体健康,孕前有4年不孕史,曾在外院多次治疗,B超示子宫附件无异常.孕期产检无异常,无阴道流血及流液史.入院查体:T 36.8℃,P 80次/分,R 20次/分,BP 105/7 5 mmHg(1 mmHg=0.133 kPa),体重73.5 kg;宫高32 cm,胎心144次/分,宫缩不规则,先露头位,宫口开1指.B超示 :LOT,胎儿脐带绕颈2周可能.入院诊断:足月临产,珍贵儿,脐带绕颈可能,G1P0,LOA .

    作者:鲍小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腹壁韧带样纤维瘤2例

    例1,女性,31岁.因左腹壁肿块进行性增大8月余入院.查体: 左中下腹触及15 cm×10 cm×4 cm包块,表面光滑,质硬,活动度差,内侧界限未超过中线.外院CT示左腹壁肿瘤.术中见肿块位于腹直肌鞘之间,约15 cm×10 cm×6 cm,表面光滑,色泽灰白色,与腹直肌之间粘连,肿块下缘靠近左耻骨结节旁亦有2个孤立性结节,分别约3 cm×3 cm×2 cm及2 cm×2 cm×1 cm,完整切除肿块.术中冷冻及术后病理均确诊为左腹壁韧带样纤维瘤.术后10天痊愈出院,未行任何治疗.1年后,原切口下方再次出现4 cm×3 cm×2 cm肿块,切除后病理同上.

    作者:霍淑铭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卵巢癌合并腹水两种治疗方案比较

    目的:探讨晚期卵巢癌合并腹水的正确处理方法.方法:A组(60例)术前腹腔化疗2~3次,静脉化疗2个疗程结束后3周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继续化疗.B组(62例)首先减灭术,术后行腹腔化疗和静脉化疗.每组6~ 8个疗程,药物为环磷酰胺、阿霉素和顺铂.结果:A、B两组总5年生存率分别为25.00%和43.55%(P<0.05).减灭术理想的A、B组5年生存率为31.58%和57.14%(P<0.05);减灭术不理想的A、B组5 年生存率为13.64%和15.00%(P>0.05).结论:晚期卵巢癌合并腹水先手术后化疗比先化疗消除腹水后手术预后明显改善.

    作者:李燕华;王文福;孙蕊;马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地尔硫卓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房颤动11例

    目的:观察地尔硫艹卓)治疗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并发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11例慢性肺心病并发持续快速房颤的患者,口服地尔硫 (艹卓)30~60 mg ,每天3次,10天1疗程,治疗1个疗程,观察心率、症状及心电图等改变.结果:治疗前后的心室率分别为124.5±8.8次/分和91.4±14.4次/分,心室率下降达-33.2±12.5次/分(P<0.01);有效率为81.8%,9例患者的哮喘及心功能都有一定程度改善.7例伴有ST-T改变的心电图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2例ST段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地尔硫(艹卓)治疗肺心病并发房颤较为有效.

    作者:李志强;陈力生;陆志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小肠减压管治疗单纯性肠梗阻的护理

    我科于1997年6月研制成功小肠减压导管,用于临床治疗单纯性肠梗阻,效果良好,优于传统胃管减压 ,现将治疗方法和护理体会作一总结.1 临床资料1997年7月~1998年12月,我科收治诊断明确的单纯性肠梗阻患者58例.男40例,女18例; 年龄14~82 岁.发病48 h内入院,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部分有肠型,半数患者肠鸣音亢进,X线检查均见液平面.随机分为小肠减压组(31例)和胃管减压组(27例).

    作者:姚琳;刘牧林;鲍子雨;方先业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药物冲击治疗的护理

    目的:总结大剂量甲泼尼龙(MPPT) 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的护理体会.方法:对10例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患者进行1~2个疗程MPPT和IVIG交替冲击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严格执行整体化护理.结果:病情均得到迅速缓解和改善,用药过程中发生心动过缓和ECG改变及精神异常各1例,由于及时处理,并不妨碍临床用药.结论:MPPT和IVIG是一种针对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的有效安全的方法,在用药期间加强责任心、贯彻整体化护理制度可以减少并发症.

    作者:胡梅;孙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子宫颈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子宫颈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 ALT-M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分析6例临床表现.病理常规染色及ABC法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6例均为B细胞性;CCL细胞型和淋巴浆细胞型4例,大细胞型2例.结论:大多数子宫颈MALT-ML为低度恶性,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 若发生大细胞转化,则预后差.

    作者:邢晓皖;吴红阳;王晓秋;虫岂国铮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腹部闭合性多脏器损伤的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腹部闭合性多脏器损伤的救治成功率.方法:对218例腹部闭合性多脏器损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197例,死亡21例,总病死率9.63%;其中,死于失血性休克9例 ,多器官功能衰竭(MOF)6例,严重感染4例,颅脑和胸部损伤2例.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48例次.结论:早期正确诊断是提高疗效的关键,积极抗休克和合理手术是改善预后的根本措施,围手术期注意保护重要脏器功能有助于预防MOF的发生.

    作者:王振杰;丁红华;郑士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对大肠埃希菌进行超广谱β -内酰胺酶(ESBL)和耐药性测定,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采用标准纸片扩散法对211株大肠埃希菌进行1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ESBL检测采用双纸片扩散法.结果:211株大肠埃希菌中检出产ESBL者25株,第三代头孢菌素、阿米卡星、呋喃妥因、亚胺培南为治疗大肠埃希菌感染较有效抗菌药物.产ESBL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磺胺类几乎全部耐药,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率也较高,而呋喃妥因耐药率相对较低,亚胺培南则全部敏感.结论: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者检出率较高(11.8%),产ESBL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十分严重.

    作者:陈安彬;张明群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肝脏微波固化治疗无手术指征中晚期肝癌20例

    中晚期肝癌的治疗仍是目前临床医学的难点之一,如何延长这类患者的生存时间、减少病痛仍是一个有争议的课题.本文总结肝脏微波固化治疗无手术指征中晚期肝癌的疗效.

    作者:李红春;胡宗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新生儿自发性结肠穿孔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新生儿自发性结肠穿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6例新生儿自发性结肠穿孔的临床资料予以分析.右半结肠穿孔2 例行修补术,左半结肠穿孔4例行双腔襻式造瘘.结果:2例低出生体重儿死亡,另4例存活.结论:手术以双腔造瘘即时开放为宜,早期手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庄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改良新式剖宫产术8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的临床价值.方法:改良新式剖宫产82例,与下腹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65例的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排气时间、切口愈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分别为6.5±1.5 min和11±3 min) 、手术时间(30±10 min和60±20 min)、术中出血(140±60 ml和225±75 ml)、术后排气时间 (25±9 h和38±10 h)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而切口愈合差异无显著性( P=1.0000).结论:改良新式剖宫产术损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而且比新式剖宫产更简单,易于掌握.

    作者:缪士霞;杜丹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