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tbAK细胞与CD3AK、LAK细胞体外增殖和杀瘤活性比较

胡建国;侯彦强;陈勇;闵宏林;宋秀宇;李柏青

关键词:杀伤细胞, 抗体依赖细胞毒性
摘要:目的:比较结核杆菌抗原激活的杀伤细胞(Mtb AK)、CD3AK及LAK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和杀瘤活性.方法:分别用结核杆菌抗原(Mtb-Ag)、CD3 mAb和rIL-2刺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含rIL-2的RPMI 1640培养液中诱导扩增MtbAk、CD3AK和LAK细胞,用计数法动态观察细胞扩增情况,在流式细胞仪上分析MtbAK中的γδ T细胞比例,以MTT法检测三种扩增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结果:与CD3AK和LAK细胞相比,MtbAK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和较高的细胞毒活性.结论:MtbAK细胞在体外更易于扩增,具有较高的杀瘤活性,有可能应用于肿瘤患者的临床过继免疫治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改良新式剖宫产术8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的临床价值.方法:改良新式剖宫产82例,与下腹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65例的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排气时间、切口愈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分别为6.5±1.5 min和11±3 min) 、手术时间(30±10 min和60±20 min)、术中出血(140±60 ml和225±75 ml)、术后排气时间 (25±9 h和38±10 h)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而切口愈合差异无显著性( P=1.0000).结论:改良新式剖宫产术损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而且比新式剖宫产更简单,易于掌握.

    作者:缪士霞;杜丹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脐带帆状附着1例

    产妇23岁.第一胎,孕35周+5,阴道流水11 h,以先兆早产于1999年3月5日11时30分急诊入院.产妇平素月经周期15~30天,量中,末次月经19 98年6月28日,预产期1999年4月5日.早孕反应轻,孕1+月出现阴道流血1次,少于月经量 ,色暗红.给予黄体酮保胎治疗后阴道流血止.孕5+月自感胎动至今.入院检查:一般情况好,T 36.7℃,P 86次/分,R 19次/分,BP 112.5/75.0 mmHg.产科检查:宫高 31 cm,腹围9 4 cm,胎位LOA,胎心140次/分,骨盆外测量正常.检查时见阴道流水,色清,伴有胎脂,

    作者:王瑞;曹小芳;唐乃秀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镁制剂在泌尿系梗阻术后恢复胃肠道功能的价值

    目的:寻找泌尿系梗阻所致肾功能不全患者术后促进胃肠道功能尽早恢复的方法.方法:患者被随机分两组.A组(30例):术后第1天起每天应用门冬氨酸钾镁(PMA)3.0~6.0 g;B组(30例):术后第1天起每天应用氯化钾3.0 g.用药至胃肠功能恢复正常停药.对B组治疗1周后胃肠功能不能恢复者,改用PMA治疗.结果:A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早于B组(P<0.01),B组失败者,改用PMA后,胃肠功能均很快恢复.两组肾功能恢复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泌尿系梗阻致肾功能不全的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应用PMA,可明显加快胃肠道功能的恢复,预防低镁血症的发生,是补镁的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建民;胡永泉;张青川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经门-体侧支介入性治疗胃底静脉曲张6例

    目的:评价经门-体侧支循环介入性治疗6例胃底静脉曲张临床运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股静脉插管至门-体侧支分流道,用球囊导管阻塞分流道并经其缓慢注入鱼肝油酸钠栓塞胃底曲张静脉,术后1、3、6、12个月分别行胃镜和增强CT检查进行评估.结果:6例治疗后胃底静脉曲张几乎完全消失.结论:经门-体侧支介入性治疗胃底静脉曲张,创伤小,可重复治疗 ,是安全可行的技术,对消除胃底静脉曲张有良好效果.

    作者:张厚安;李玉柏;张金山;唐德明;唐朝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改良左进胸颈部吻合切除食管中上段癌61例

    目的:总结食管中上段癌患者行改良左进胸颈部吻合术的经验.方法:对61例食管中上段癌患者手术入路、吻合方法进行改良,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术后早期流质管饲等.结果:术后并发症10例,无死亡.主要并发症:吻合口瘘5例;肺部并发症 2例;喉返神经麻痹7例.无吻合口狭窄.结论:手术入路改进后,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操作简单;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早期流质管饲,可促进肠蠕动早期恢复,补充营养;该方法是切除食管中上段癌的理想方法.

    作者:刘以尧;周晓;李亚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双纸片试验检测产ESBL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研究

    目的:研究双纸片试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双纸片试验检测已知产ESBL的参考菌株和临床菌株.结果:纸片间距为20 mm时,双纸片试验检测产ESBL参考菌株的敏感性为90 .9%,间距小于或大于20 mm时敏感性显著下降.双纸片试验检测临床菌株的阳性检出率为91 .43%,特异性均为100%.4种抗生素纸片单用对产ESBL菌总的检出率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但均低于4种纸片联用(P<0.05~P<0.01).结论:双纸片试验检测产ESBL菌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时,纸片间距对其敏感性有较大影响,多种抗生素纸片联用可以提高本试验的敏感性,因其操作方便,成本低,易于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穆新林;闵宏林;周昭彦;倪才妹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原发性输卵管癌伴双侧卵巢微小交界瘤1例

    患者32岁.2000年7月30日因孕40周、不规则腹痛10 h入院. 既往身体健康,孕前有4年不孕史,曾在外院多次治疗,B超示子宫附件无异常.孕期产检无异常,无阴道流血及流液史.入院查体:T 36.8℃,P 80次/分,R 20次/分,BP 105/7 5 mmHg(1 mmHg=0.133 kPa),体重73.5 kg;宫高32 cm,胎心144次/分,宫缩不规则,先露头位,宫口开1指.B超示 :LOT,胎儿脐带绕颈2周可能.入院诊断:足月临产,珍贵儿,脐带绕颈可能,G1P0,LOA .

    作者:鲍小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神经营养素-3基因的扩增及序列分析

    目的:从人脑基因组DNA获取神经营养素-3(n eurotrophic-3,NT-3)基因,并对该项目的基因进行测序.方法:本实验直接从人脑组织中提取人脑基因组DNA,根据人的神经营养素 -3基因的cDNA序列,设计一对寡核苷酸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获得人NT-3基因 ,DNA序列分析NT-3基因.结果:本实验采用PCR方法获得的基因片段长度为377 bp,该基因序列为编码神经营养素-3的序列.结论:采用PCR获取NT-3基因序列是正确的,为进一步基因克隆和表达奠定基础.

    作者:陈昌杰;何蕴韶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分析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探讨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高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1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与30例未合并高血压者的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的FINS、TC和TG均高于未合并高血压组(P <0.05~P<0.01);但ISI低于未合并高血压组(P<0.001);两组间患者年龄、病程、BMI、FBG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体内存在着明显的胰岛素抵抗.

    作者:张晓梅;黄讠永齐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MtbAK细胞与CD3AK、LAK细胞体外增殖和杀瘤活性比较

    目的:比较结核杆菌抗原激活的杀伤细胞(Mtb AK)、CD3AK及LAK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和杀瘤活性.方法:分别用结核杆菌抗原(Mtb-Ag)、CD3 mAb和rIL-2刺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含rIL-2的RPMI 1640培养液中诱导扩增MtbAk、CD3AK和LAK细胞,用计数法动态观察细胞扩增情况,在流式细胞仪上分析MtbAK中的γδ T细胞比例,以MTT法检测三种扩增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结果:与CD3AK和LAK细胞相比,MtbAK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和较高的细胞毒活性.结论:MtbAK细胞在体外更易于扩增,具有较高的杀瘤活性,有可能应用于肿瘤患者的临床过继免疫治疗.

    作者:胡建国;侯彦强;陈勇;闵宏林;宋秀宇;李柏青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颈淋巴结清除改进术在头颈肿瘤外科的应用

    目的:探讨颈淋巴结清除改进术在头颈肿瘤外科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16例头颈肿瘤患者采用颈淋巴结清除改进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治疗效果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例手术顺利,无并发症,术后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2.5%和 50.0%.结论:该术式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易于掌握等优点.

    作者:马永业;朱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医学生外周血T细胞mIL-2R的表达

    目的:测定正常医学生外周血T细胞数量及其亚群比例和活化后mIL-2R的表达水平,为正常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状态提供参考数据.方法: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法对49名在校医学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mIL-2R进行检测.结果:男生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总T细胞亚群(CD3+)占(64.90±4.11)%,其中CD4+和CD8+ T细胞亚群分别为(42.84±4.08)%和(30.23±2.03)%,CD4+/CD8 +比例为1.42±0.10;植物血凝素(PHA)诱导前后淋巴细胞的mIL-2R表达水平分别为(3.08± 1.22)%和(3 1.76±3.52)%;女生T细胞亚群阳性百分率分别为CD3+(66.61±3.36)%、CD4+(43.83± 3.85)%、CD8+(29.06±2.53)%、CD4+/CD8+1.52±0.16,PHA诱导前后的mI L- 2R表达水平分别为(3.48±1.41)%和(34.58±3.05)%.虽然女生CD3+、CD4+和mIL- 2R表达水平偏高,CD8+偏低,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女生CD4+/CD8+ 比值及诱导期mIL-2R表达水平较男生增高(P<0.05和P<0.01). 结论:医学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率均在正常范围,男生和女生之间无明显差异,但女生CD4+/CD8+比值较高;PHA刺激诱导mIL-2R正常表达,但在女生较高.

    作者:王健;李朝品;钱中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输卵管妊娠误诊5例

    宫外孕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若诊断和治疗不及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在临床工作中有时难免出现误诊.1993~1998年,我院误诊5例宫外孕,现作报道. 例1,32岁.因腹痛1天、腹泻2次拟急性胃肠炎于1993年6月收入内科治疗.月经周期正常, 无停经史,现为月经期第4天,量不多,放节育环7年.体检:神清,轻度贫血貌.BP 100/6 0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86次/分,律齐,Hb 86 g/L;入院第2天患者主诉腹痛加剧,伴头晕,且有肛门坠胀感.查体:神清,贫血貌,BP 70/50 mmHg,尿妊娠试验阳性,Hb 50 g/L,下腹压痛、反跳痛明显,移动性浊音阳性,立即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积血2 000 ml,于积血中找到绒毛.病理诊断:右侧输卵管峡部妊娠.

    作者:陈晓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心肌肌钙蛋白I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是一项新的心肌损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指标,同其它检测指标相比,CTnI在血液中出现早、持续时间长、特异性强,作为心肌轻度受损的指标,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等疾病的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观察及预后评估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武文娟;章尧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术中置管放射治疗晚期或复发性妇科肿瘤11例

    目的:探讨术中置管术后分次放射治疗晚期或复发性妇科恶性肿瘤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分析、比较术中置管、术后分次放射治疗的11例和单纯体外放疗的1 2例晚期或复发性妇科肿瘤患者的疗效、放疗并发症及影响因素.结果:术中置管放疗的11例中,有8例肿瘤完全或基本控制,随访1年无复发,放疗反应较轻.体外放疗的12例患者有4例完全控制,放疗反应较重.结论:术中置管术后分次放疗对于手术无法切除的晚期或复发性妇科肿瘤是一疗效较好、可行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群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胃、十二指肠4处穿孔1例

    患者男性,58岁.弥漫性腹痛18 h入院.追问病史,患者上腹痛病史10余年.本次发病前曾自服阿司匹林及激素类药物.查体:神清、痛苦面容、板状腹, 全腹弥漫性压痛(+),反跳痛(+).腹部X线:双侧膈下大量游离气体.入院诊断:急性腹膜炎;上消化道穿孔.急诊行剖腹探查术,腹腔内胆汁样脓性液体约2 500 ml,胃窦部前壁穿孔直径1 cm,十二指肠球部前、侧壁以及与降部交界处共有3处直径1 cm穿孔.遂行十二指肠球部造瘘加胃空肠吻合术,胃管置入输入段、输出段置营养管1根.术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胃管每天引流量约300 ml,造瘘管每天引流量约500 ml.术后第4天行营养管流质饮食,第12天经口流质饮食,第3周拔造瘘管,术后20天痊愈出院.随访1年,饮食正常,未再出现上腹部疼痛.

    作者:韩孔启;李克付;邢书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淋病后尿道炎病原学检查92例分析

    目的:探讨淋病后尿道炎(PGU)的病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方法:采集92例患者的尿道分泌物作细菌及L型培养、解脲脲原体(UU)培养及沙眼衣原体(CT)检验,根据检验结果,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结果:共检出细菌54例(58.7%),UU和(或)CT阳性29例(31.5%),念珠菌2例(2.2%),尚有7例(7.6%)上述几项检验阴性.结论:淋病后尿道炎的主要病因是细菌、支原体及衣原体感染,对患者应进行病原体的分离鉴定,以明确诊断,给予合理治疗.

    作者:张正银;张文兰;耿和;孟庆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增生症中多种癌基因的表达

    目的:探讨癌基因、抑癌基因和抗转移基因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和子宫内膜增生症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对66例子宫内膜腺癌和30例子宫内膜增生症组织切片中的p53、p21、c-erbB-2、nm23基因产物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子宫内膜腺癌中p53、p21、c-erbB-2基因阳性率分别为6 8.18%、71.12%和72.73%,均高于子宫内膜增生症的40.00%、20.00%和46.67%(P<0.05 ~P<0.005).腺癌中有60.61%(40例)同时有多种基因表达,而nm23抗转移基因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分级有密切关系(P<0.01).结论:多种基因异常表达是判断子宫内膜腺癌预后的有效指标.

    作者:赵发英;缪士霞;杜丹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小肠减压管治疗单纯性肠梗阻的护理

    我科于1997年6月研制成功小肠减压导管,用于临床治疗单纯性肠梗阻,效果良好,优于传统胃管减压 ,现将治疗方法和护理体会作一总结.1 临床资料1997年7月~1998年12月,我科收治诊断明确的单纯性肠梗阻患者58例.男40例,女18例; 年龄14~82 岁.发病48 h内入院,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部分有肠型,半数患者肠鸣音亢进,X线检查均见液平面.随机分为小肠减压组(31例)和胃管减压组(27例).

    作者:姚琳;刘牧林;鲍子雨;方先业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经超选择性插管腔内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起病至溶栓时间<6 h 2例,>6~12 h 2例,均采用微导管技术经造影证实,于靶血管起始部进行溶栓.结果:起病至溶栓时间<6 h 2例血管完全再通,>6~12 h 2例,1例部分再通,1例无效.再通后相应神经功能障碍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结论: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与其时间生物学密切相关,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具有潜在临床价值.

    作者:华元人;谭玉林;张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