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黄、蜂蜜佐治新生儿肠麻痹31例

董利

关键词:麻痹性肠梗阻, 大黄, 蜂密, 婴儿, 新生, 疾病
摘要:新生儿肠麻痹是新生儿期多种重症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出现肠麻痹后又可加重原发病;以往给予禁食、胃肠减压等处理,疗效不够满意.本文旨在探讨大黄、蜂蜜佐治新生儿肠麻痹的疗效.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创伤性膈疝23例诊治体会

    目的:总结创伤性膈疝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3例创伤性膈疝进行回顾性分析.除5例直接急诊手术外,全部进行X线检查,16例有阳性发现.陈旧性膈疝6例.本组均进行手术治疗,经胸11例,经腹7例,经胸加腹部切口手术2例,胸腹联合手术2例.结果:治愈20例,死亡3例.结论:诊断主要依据X线表现,创伤性膈疝一经诊断,尽早手术可减少其病死率.

    作者:李宗狂;何长林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大黄、蜂蜜佐治新生儿肠麻痹31例

    新生儿肠麻痹是新生儿期多种重症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出现肠麻痹后又可加重原发病;以往给予禁食、胃肠减压等处理,疗效不够满意.本文旨在探讨大黄、蜂蜜佐治新生儿肠麻痹的疗效.

    作者:董利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慢性肝炎患者色氨酸耐量试验的临床意义

    色胺酸耐量试验(TrpTT)[1~6],是一种新的肝功能试验,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本文通过对40例慢性肝炎患者进行TrpTT检测,其结果证实可反映出肝组织的损伤程度,现予报道.

    作者:马龙;李向荣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重症胸外伤239例救治体会

    目的:探讨重症胸外伤的外科急救处理.方法:总结239例重症胸部创伤的临床资料.简明创伤分级法≥3或创伤严重度评分≥16的胸部创伤按致伤原因,胸部创伤分类,胸部创伤治疗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愈221例,死亡18例.结论:早期诊断、处理,严密监护,掌握熟练的诊治技能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作者:缪华新;朱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胎心监护与过期妊娠的关系

    目的:探讨胎心监护(FHRM)在过期妊娠中判断胎儿情况的可靠性.方法:86例过期妊娠孕妇入院时做FHRM,共做181例次.评定以末次FHRM为准,于产后7天对新生儿出生时Apgar评分、对羊水量及性状、胎盘级别与形态、脐带情况和新生儿预后进行随访,并与末次FHRM结果相对照.结果:86例FHRM末次正常图型55例,异常图型31例.围产儿死亡4例.FHRM与围产儿死亡率对照诊断符合率98.37%.结论:FHRM对判断过期妊娠胎儿安危有一定价值,并能提供客观指标和图型,是检测过期妊娠首选方法.

    作者:孙祥熙;靳丽杰;申庆文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自体血管移植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15例

    目的:探讨肾动脉重建术的适应证和术中肾功能的保护措施.方法:采用自体髂内动脉和大隐静脉行肾动脉重建术,对15例肾血管性高血压采用自体血管移植的结果分析.结果:治愈10例,有效3例,失败2例.结论:自体血管移植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远期疗效好.对于Ⅲ期患者可考虑先重建肾动脉;无效时,再切除肾脏.

    作者:李晓强;关超;吴允明;余朝文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小儿腹泻病病原菌调查

    弯曲菌属中的胎儿弯曲菌亚种,近年来已引起临床医师广泛注意,并被确认为人类急性腹泻的重要病原菌,尤其是婴儿.本文收集腹泻粪便标本789份,进行弯曲菌及有关病原菌的培养分析.

    作者:黄小平;谢永红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结核病11例临床分析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具有免疫学异常,其治疗又是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使之成为免疫受损者(immunoco-mpromised host,ICH),故易并发感染,尤以结核感染常见[1].鉴于临床较易误诊或漏诊,特予报道.

    作者:王政;操乐杰;魏凡;许迪威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Peutz-Jeghers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

    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临床较为少见,易被误诊为普通胃肠息肉而延误治疗,本文就其诊治作一探讨.

    作者:路亮;谢惠君;朱克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左上叶前段肺炎拟诊为肺癌1例

    患者男性,50岁.不规则发热10 d,T 37.5~38.5℃,伴有左侧胸痛,咳嗽、咳痰,有时少量痰血,少量脓痰.外院用青霉素治疗,效果不佳,于1999年2月5日收住我科.患者无肺结核病史.吸烟史25年,每天20支.入院体检:T 37.5℃,P 90次/分,R 20次/分,BP 18/13 kPa.神志清楚,呼吸平稳,左上肺叩诊浊音,听诊左上肺有局限性干湿性罗音.心肺与腹部均正常.胸片示:左肺门有5 cm×5 cm块影(见图1).胸部CT片示:左肺上叶前段5 cm×5 cm块影,内有偏心空洞,内壁不光滑,块影边缘有细、粗毛刺(见图2).

    作者:郝利明;童慧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68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表现及其合并症.方法:对确诊为HIE的68例住院患儿进行临床特点观察,将HIE分为轻、中、重三组,并对三组患儿的Apgar评分及合并症进行分析.结果:过期产是使Apgar评分降低的重要因素.轻、中度HIE常见合并吸入性肺炎,重度HIE则伴发多系统损害.结论:正确的Apgar评分有助于HIE的诊断,5 min Apgar评分对诊断并发症及估价预后甚为重要.复苏后综合治疗是降低HIE并发症的主要措施.

    作者:马兰;李倩;徐家丽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氨茶碱对极量运动及其恢复期呼吸方式的影响

    目的:探讨运动及其恢复期呼吸方式改变与氨茶碱的影响.方法:正常男性22例,分别于静脉注射氨茶碱前后作极量运动试验,运动及其恢复期呼吸参数用能量代谢仪连续测定.以运动及其恢复期VT作为横座标与E作为纵座标作图,比较运动及其恢复期呼吸方式的改变.结果:运动及其恢复期呼吸方式基本相同,有4例(4/22)△VT轻度增加,达到2%以上;氨茶碱注射后△VT明显下降,有5例△VT<-2%.△VT与Emax、O2max、O2max/预计O2max、HRmax、SaO2min、VTmax、EqO2max、EqCO2max等无明显的相关性.在O2max/预计O2max>0.92与<0.92之间,△VT无明显的差异.结论:运动及其恢复期呼吸方式基本相同,常规剂量氨茶碱能改善运动和恢复期呼吸方式.

    作者:周彩存;于志伟;王爱华;刘玉珠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溶栓治疗进展

    血栓和栓塞是脑梗死发病的基础,因而理想的方法是,使缺血性脑组织在出现坏死之前,恢复正常的血流.脑组织获得脑血流的早期重灌注,可减轻缺血程度,限制神经细胞及其功能的损害.近年来,通过国内外大量的临床研究认为,在血液稀释、血管扩张、溶栓等治疗中,溶栓治疗成为急性脑梗死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梁冰;王惠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尼莫通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尼莫通(0.02%尼莫地平溶液)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作用,以及佳用药时间.方法:甲组不用尼莫通;乙组24 h内用尼莫通;丙组72 h后用尼莫通.观察疗效,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早期应用尼莫通比晚期应用以及不用尼莫通对部分脑功能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CT扫描显示早期应用尼莫通者与不用者脑水肿坏死病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72 h后用尼莫通者与不用尼莫通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尼莫通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功能恢复有明显的疗效,而且用药愈早疗效愈显著.CT扫描不能作为脑功能恢复的主要指标.

    作者:苏贺先;马骏;娄飞云;张先闯;张凤银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肾盏憩室与肾囊肿的CT鉴别诊断

    CT扫描是肾脏疾病影像诊断的主要方法之一,以往平扫时发现肾内单发圆形境界清楚的水样低密度灶,多诊断为肾囊肿而忽略肾盏憩室的诊断.笔者对32例肾内单发类圆形病灶增强前后的各种CT征象进行综合分析,探讨CT扫描对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

    作者:郭文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内听动脉梗死16例

    目的:了解内听动脉梗死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内听动脉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老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内听动脉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主要临床表现是耳聋,伴耳鸣或眩晕.结论:发病机制主要为内听动脉的血管壁硬化与血流速度减慢;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

    作者:王永;王丽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酶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时血清酶的变化.方法:于急性脑血管病发病1周内清晨空腹抽血,用速率法检测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酸磷酸激酶.结果:脑出血组三项血清酶均升高,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昏迷组与非昏迷组比较血清酶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脑出血患者进行血清酶测定对判断病情轻重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永葆;刘建荣;李小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硬膜外利多卡因加芬太尼、曲马多的麻醉效应

    目的:观察硬膜外利多卡因加芬太尼、曲马多对上腹部手术的麻醉效应.方法:按美国麻醉学会(ASA)五级分类法,67例Ⅰ~Ⅱ级胆道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芬太尼组(F组)、曲马多组(T组)及利多卡因组(L)组.每组硬膜外首剂量均为1.6%利多卡因20 ml,F组含芬太尼0.1mg,T组含曲马多100 mg.于首剂量麻醉期间对镇痛效应、肌松度、内脏牵拉反应予分级评定,同时连续监测血流动力学和血氧饱和度.结果:三组麻醉镇痛效应相同(P>0.05),肌松以F组较差(P<0.01),抑制内脏牵拉反应则F组和T组效果好(P<0.01),且F组和T组血压下降的病例数比L组少(P<0.05).结论:硬膜外腔应用曲马多强化麻醉是临床上可行的一种方法.

    作者:张运淳;罗燕芝;曹贤花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吸氧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方式和气体交换的影响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症状限制性运动后气体交换的恢复和呼吸方式改变与吸氧对它们的影响.方法:COPD患者14例分别于吸氧前后,作症状限制性运动负荷试验.试验中连续测定气体交换参数,比较吸氧前后呼吸方式改变,并计算气体交换参数恢复半衰期和恢复程度.结果:吸氧后E、VT及HR恢复半衰期较吸氧前明显缩短;在运动停止10 min时,呼吸各参数恢复程度相仿,无明显的差异.吸氧前△VT为(4.4±2.9)%,而吸氧后△VT为(1.7±2.2)%,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吸氧能明显改善COPD患者症状限制性运动气体交换参数恢复半衰期和呼吸方式.

    作者:周彩存;王爱华;刘玉珠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肝癌标志物多项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评价肝癌标志物多项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PH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PHC 41例、良性肝病103例及45名健康人进行血清α-L-岩藻糖苷酶(AFU)和低密度脂蛋白与极低密度脂蛋白结合的γ-谷氨酰转肽酶(LDL-VLDL-GGT)测定,并与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结果:AFP、AFU、LDL-VLDL-GGT对PHC的敏感性分别是73.2%、78.0%、43.9%,特异性分别是89.9%、95.9%、99.3%.PHC患者血清中AFU、LDL-VLDL-GGT活力与AFP含量之间均无明显关系.结论:二联或三联检测可提高PHC诊断的准确性,特别有利于防止AFP阴性的PHC患者漏诊.

    作者:吴年良;陈安彬;周勇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