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献血员多次反复献血后血液四项免疫指标的变化

左敏善;周伯祥

关键词:输血, 免疫测定
摘要:目的:探讨献血员长期反复献血后其血液中四项免疫指标的变化.方法:选择210名不同献血年龄及频次的献血员分三组,Ⅰ组为初次献血或无偿献血者;Ⅱ组为连续献血4年以上,每年献血3~4次,每次抽血400ml;Ⅲ组为连续献血4年以上,每年抽血6次以上,每次400ml;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Ⅱ组的IgG和C3低于Ⅰ组献血者(P<0.05),而Ⅲ组的献血者三项指标(IgG、IgM和C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Ⅰ组(P<0.01).结论:长期高频次献血对血液质量有较大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肝切除术110例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肝切除术护理要点.方法:通过110例肝切除病例护理分析,深入细致的研究达到佳疗效的护理方法.结果:本组除10例术后死亡、10例胆瘘、6例膈下感染、4例切口感染均经手术或非手术治愈外,其他经临床随访和观察近期效果良好,总治愈率90%.结论:肝癌或肝内胆管结石伴狭窄行肝切除术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术后的护理也是保证手术成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王静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精液尿酸含量在男性不育诊断中的意义

    尿酸是核酸的代谢产物,其含量测定能间接反映人体内核糖核酸合成、分解的水平.本文对188例不育症者精液内尿酸的含量进行测定,以反映其在精子的生成与代谢过程中的作用.1 材料与方法

    作者:陈义文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献血员多次反复献血后血液四项免疫指标的变化

    目的:探讨献血员长期反复献血后其血液中四项免疫指标的变化.方法:选择210名不同献血年龄及频次的献血员分三组,Ⅰ组为初次献血或无偿献血者;Ⅱ组为连续献血4年以上,每年献血3~4次,每次抽血400ml;Ⅲ组为连续献血4年以上,每年抽血6次以上,每次400ml;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Ⅱ组的IgG和C3低于Ⅰ组献血者(P<0.05),而Ⅲ组的献血者三项指标(IgG、IgM和C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Ⅰ组(P<0.01).结论:长期高频次献血对血液质量有较大影响.

    作者:左敏善;周伯祥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后颅凹胶质瘤并发脑积水先期分流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后颅凹胶质瘤并发梗阻性脑积水先期分流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56例后颅凹手术回顾分析与37例先期分流后行脑瘤手术比较.结果:先期积水腹腔分流术后颅内压降低,术后无肿瘤复发及粘连再次出现脑积水.结论:先期分流有利后颅凹肿瘤的切除,能有效预防肿瘤复发及术后粘连再次出现脑积水,为进一步放疗、化疗提供条件.

    作者:于振国;娄飞云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瓣膜重建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手术方法及手术适应证.方法:对40例49条肢体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行自体大隐静脉片式膨体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行股浅静脉瓣膜包窄术.结果:全部患者术后症状完全或基本消失.结论:此术式疗效好,无不良反应,且手术操作简便,宜于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其适应证主要为轻、中度倒流性病变患者.

    作者:宋学斌;杨涛;陆军;耿桂飞;周恒;高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冠心病左室功能与晚电位的关系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与左室晚电位的关系.方法:对84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平均信号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17例晚电位阳性患者心脏收缩功能(SV,CI,Fs,EF)及舒张功能(E,A,E/A,Ei,Ai,EFF)显著下降,与阴性组有明显差异(P<0.05~P<0.01).结论:心室晚电位阳性者的左室功能较心室晚电位阴性者低下.

    作者:刘怡;宋伟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免疫学测定在细菌L型败血症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红细胞补体受体1(ECR1)花结率、红细胞免疫复合物(EIC)花结率、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抗体及红细胞沉降率(ESR)测定在细菌L型败血症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按郭峰改良法测定ECR1和EIC花结率,试管凝集法测定金葡菌抗体,常规法测定ESR.结果:临床及细菌学诊断为细菌L型败血症患者组的ECR1花结率(11.1±7.89)%较健康对照组低(P<0.001);EIC花结率(10.98±4.99)%较健康对照组高(P<0.05);金葡菌抗体(lg2.4±0.2)较健康对照组增高(P<0.001);ESR(33.09±2.92)mm/60min较健康对照组快(P<0.001).结论:ECR1花结率、EIC花结率、金葡菌抗体及ESR的指标可辅助快速诊断细菌L型败血症.

    作者:宋秀宇;闵宏林;韩俊;刘丛森;王利娟;唐素兰;张元和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先天性右冠状动脉-右房瘘1例

    患儿男性,10岁.发现心脏吹风样杂音3年.体检:T36.8℃,P95次/分,BP14.5/9kPa.神清,体型略瘦,唇无紫绀,胸廓对称,胸骨右缘第3~4肋间可闻及连续性较柔和表浅的吹风样杂音,双肺呼吸音清,肝脾肋下未触及,股动脉枪击音(+).实验室检查:外周血WBC6.3×109/L,Hb132g/L,BPC200×109/L.C-反应蛋白<8mg/L.心脏彩超检查:左房左室增大,房、室间隔连续,右冠状动脉明显扩张,开口6mm;主干8mm呈瘤样扩张.

    作者:王子斌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28例分析

    目的:探讨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JRA)的临床特点,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对28例JRA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并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及柳氮磺胺吡啶联合治疗.结果:入院后72h时仍误为其它疾患者12例,确诊后经上述治疗,7例明显缓解,6例全身型患者加用中小剂量激素后缓解,另15例病情反复迁延,于1~3个月后渐改善.结论:JRA与成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有明显差异,易致误诊误治,故应提高对JRA的认识,对疑诊患者全面系统检查,经治患者应严密随访.

    作者:范晓云;杨辉映;陈琳洁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甲泼尼松龙冲击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由血小板自身抗体作用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本文旨在探讨甲泼尼松龙的冲击治疗.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1994~1999年6月,我科对血小板明显减少(BPC<30×109/L)、有严重出血倾向的ITP者采用甲泼尼松龙冲击治疗,疗效较满意.21例ITP均为我科住院患者.

    作者:李静;刘桂玲;殷献录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后并发胃十二指肠穿孔的诊治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后并发胃十二指肠穿孔的诊断、治疗、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后胃十二指肠穿孔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均行手术治疗,1例行非手术治疗.2例术后8个月、5个月恢复良好,1例死于并发症.结论: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后并发胃十二指肠穿孔,手术治疗为首选.

    作者:徐建中;刘会春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护理

    慢性心功能不全是由不同病因的心血管疾病发展到心脏功能受损所致.病程长,易反复发作,故良好的护理能减轻症状,提高活动耐量,延缓病情发展,降低病死率.本文旨在总结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护理体会.1 临床资料本组收集1996~1998年心功能不全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35~71岁.高血压性心脏病4例,肺源性心脏病5例,主动脉狭窄1例,主动脉关闭不全1例,快速心律失常1例.心功能Ⅲ级5例,心功能Ⅳ级7例.12例经治疗护理后病情稳定.

    作者:曹慧娟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并发周期性瘫痪29例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并发周期性瘫痪的复发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周期性瘫痪发作诱因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控制状况.结果:19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控制后无瘫痪发作;10例未控制者多次发作瘫痪.结论: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并发周期性瘫痪的关键是控制甲状腺功能亢进.

    作者:金国玺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海脉素对肿瘤患者凝血机制的影响

    目的:探讨海脉素对肿瘤患者凝血机制的影响.方法:45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15例良性肿瘤,输入海脉素500ml;B组15例恶性肿瘤,输入海脉素500ml;C组15例恶性肿瘤,输入海脉素1000ml.测定输前、输毕、输入后1h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Fg)含量并进行对比.结果:C组输毕和输入后1h的PT较输前延长(P<0.05).C组输毕和输入后1h的Fg低于A组和B组(P<0.05~P<0.01),且C组输毕和输入后1h的Fg较输前呈降低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和B组间PT和Fg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T时间的延长和Fg的降低与输入海脉素的量有关,与肿瘤性质无明显关系.

    作者:金钟;文公堂;汤依群;钱明珍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膀胱癌组织p53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膀胱癌组织p53表达的预后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56例膀胱癌组织及10例正常对照粘膜组织中p53的表达.结果:膀胱癌组织p53表达阳性率为51.79%(29/56),而正常对照粘膜中均无表达;p53阳性率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有关,Ⅰ级20.00%,Ⅱ级45.45%,Ⅲ级70.83%(P<0.05);T1期15.79%,T2期55.00%,T3期88.24%(P<0.005).p53阳性率及水平在低分化及侵袭性肿瘤中显著增高;p53阳性肿瘤患者比阴性患者肿瘤的复发率及病死率明显增高(P<0.01和P<0.05).结论:p53过度表达可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预后评估的指标之一.

    作者:李庆文;承泽农;周文生;胡永泉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重型病毒性肝炎189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与其发病年龄和病原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PCR等方法检测重型肝炎的血清病毒标志物,并对122例死亡病例进行病原学分析.结果:189例重型肝炎中,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发生率2.12%,亚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和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发生率高.发病年龄以20岁以上为主,HBV感染是主要病因,HBV与其它病毒重叠感染较多见.189例中,治愈29例,好转20例,自动出院18例,病死122例.结论:HBV感染是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体,HBV与其它病毒重叠感染应引起重视.

    作者:徐葵花;熊河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烧伤患者的出院指导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出院后的功能恢复及瘢痕防治方法.方法:对50例患者出院指导效果进行随访调查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功能恢复良好者45例,功能恢复不好者5例;瘢痕防治成功者42例,瘢痕挛缩增生影响功能者8例.结论:对烧伤患者应在营养需求、功能锻炼、瘢痕防治、心理等方面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护理,才能得到满意的康复效果.

    作者:王飞;唐爱玲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雷公藤片佐治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25例

    目的:观察雷公藤片与泼尼松佐治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患者50例,均为女性,无甲状腺功能变化的表现.随机分成两组:A组、B组各25例.在用左旋甲状腺素片治疗同时,A组加用泼尼松片口服,B组加用雷公藤片口服.疗程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T3、T4、促甲状腺素(TSH)、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甲状腺过氧化酶抗体(TPO-Ab)及甲状腺大小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T3、T4和TSH无明显变化.TG-Ab、TPO-Ab及甲状腺大小两组间无显著对比性.各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A组患者普遍主诉体重增加.6例主诉水肿,2例因血压偏高而减量、停药.B组患者无明显副作用.结论:雷公藤片佐治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疗效显著,且可避免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

    作者:牟丽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CV-RNA检测

    目的:了解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CV-RNA存在情况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套式PCR检测38例急性丙型肝炎和3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外周血PBMC中HCV-RNA.结果:74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RNA阳性68例,PBMC阳性44例;急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中HCV-RNA阳性15例(39.5%),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中阳性29例(80.6%).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中HCV-RNA检出率显著高于急性丙型肝炎患者(P<0.01).3例血清HCV-RNA阴性,而PBMC中HCV-RNA均阳性;8例患者血清抗-HCV阴性,而血清HCV-RNA均阳性.结论:PBMC可能为HCV肝外贮存和复制场所,PBMC中的HCV感染在丙型肝炎慢性化和慢性肝损害中可能起一定作用;血清HCV-RNA检测有助于抗-HCV阴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作者:赵久法;林尔昕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24例胰腺损伤的诊断与手术处理体会

    目的:探讨胰腺损伤的诊断与手术处理.方法:分析24例胰腺损伤的诊断、手术处理和预后.结果:20例治愈,死亡4例;死亡率17%,其中3例死于严重多发伤.发生胰瘘、肠瘘在内的各类并发症6例.结论:CT、B超及血淀粉酶检查对胰腺损伤仍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术中关键是保持警觉;按胰腺损伤情况选择适当的术式.

    作者:王荣寅;刘金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