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黄连致急性荨麻疹及心律失常1例

张友国;周学美

关键词:荨麻疹, 心律失常, 双黄连
摘要:患者男性,49岁,工人.因咳嗽、鼻塞、头痛头晕、四肢乏力、食欲减退,于1998年9月19日来我院就诊.2 d前因患感冒曾在院外购买土霉素、咳必清、病毒灵、APC等药物口服无效,症状继续加重来我院就治.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抗酸菌及其L型感染与慢性前列腺炎和不育的关系

    目的:探讨抗酸菌及其L型感染与原因不明的慢性前列腺炎和不育的关系.方法:普通细菌培养阴性的前列腺液和不育者精液作涂片,抗酸染色;并以健康、有生育力男性的前列腺液与精液作对照.结果:5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32%检出抗酸菌或其L型,不育患者精液中28.5%检出抗酸菌或L型,有时可见数个抗酸染色阳性圆球体粘附于精子头部.两组检出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和P<0.05).结论:抗酸菌及其L型感染可能是引起慢性前列腺炎及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吴士彬;王利娟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先天性肠闭锁治疗的改进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闭锁治疗的改进.方法:对5例肠闭锁患儿行闭锁近端切除20 cm,远端切除5 cm;用5-0或6-0细线一层内翻吻合;术后禁食2周,周围静脉营养支持;早期石蜡油灌肠.结果:5例均存活,疗效满意.结论:单层细线吻合有助于吻合口通畅.禁食2周,有利于吻合口愈合.早期灌肠有助于闭锁远端肠蠕动恢复.

    作者:芮有臣;宫莉;杨永康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快速全消化道造影检查的价值

    快速全消化道造影检查对某些肠道疾病的诊断,以及对某些病变的补充检查有其一定的优越性.1993年以来,笔者采用此法检查肠道患者26例,诊断效果满意.

    作者:吕加松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外伤性瘢痕癌6例临床病理分析

    外伤性瘢痕癌少见.本文旨在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切莫忽视这一肿瘤单元.

    作者:张帆;王克飞;张永义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介绍两种输尿管内支架管取出法

    由于近几年来双猪尾管的广泛应用,常可遇到一些难以取出的病例.本文介绍两种输尿管内支架管取出法.

    作者:游( );黄元安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术中使用骨水泥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骨水泥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患者30例,记录使用骨水泥前和使用后1、2、3、4、5、8、10 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采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结果:使用后1 min,血压(SBP,P>0.05;DBP,P<0.05)开始下降,2~4 min下降为显著(SBP、DBP,P<0.01),5 min开始回升(SBP,P>0.05;DBP,P<0.05).心率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骨水泥使用后2~4 min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显著,需严密观察,尤其对高龄患者.

    作者:王南海;李晓立;罗艳芝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膀胱粘膜代尿道治疗复杂性尿道狭窄

    目的:总结膀胱粘膜代尿道治疗复杂性尿道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彻底切除瘢痕组织,用膀胱粘膜代尿道与尿道行端端吻合治疗复杂性尿道狭窄.结果:膀胱粘膜代尿道治疗复杂性尿道狭窄10例;8例一次成功,1例感染后行旋转皮瓣修补后成功,1例失败.结论:用膀胱粘膜代尿道治疗复杂性尿道狭窄,疗效确切.

    作者:梁武镁;胡伟;胡永泉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乙肝血清免疫标志物与HBV-DNA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乙肝血清免疫标志物与HBV-DNA之间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乙肝血清免疫标志物,并与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DNA相对照.结果:在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组,HBsAg、HBeAg均阳性组,HBsAg、抗-HBe、抗-HBc均阳性组,HBsAg、抗-HBc均阳性组,HBsAg、抗-HBe均阳性组中,PCR检出率分别为94.3%、100%、30.6%、55%和9.1%.结论:用PCR可检测乙肝病毒的DNA,是判断HBV在体内复制和抗病毒治疗后体内HBV消长的手段之一.

    作者:李本忠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不同T细胞亚群在抗结核杆菌感染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CD4+αβT细胞和γδT细胞对结核杆菌(Mtb)不同抗原的增殖反应,以及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中这两类T细胞亚群的数量和功能的变化. 方法:用Mtb分泌性蛋白抗原和耐热性低分子多肽抗原刺激健康人和肺结核患者的外周血T细胞,用荧光标记特异性单抗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新鲜分离和培养10 d后的细胞表型,以计数扩增的T细胞亚群数量. 结果: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中CD4+αβT细胞的数量比正常对照明显减低,而γδT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变化;Mtb分泌性抗原仅能刺激CD4+αβT细胞增殖,而耐热性多肽抗原能刺激两类T细胞亚群增殖;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外周CD4+αβT细胞对Mtb分泌性抗原以及γδT细胞对Mtb耐热性多肽抗原的增殖反应均明显降低. 结论:CD4+αβT细胞和γδT细胞均参与机体抗Mtb感染的保护性免疫机制.

    作者:李柏青;宋秀宇;王安潮;徐凤珍;刘丛森;徐晓玲;周彩存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带血管蒂髂骨块髋臼造顶治疗儿童先天性髋脱位

    目的:应用带臀上血管蒂髂骨块转位髋臼造顶治疗学龄儿童先天性髋脱位.方法:采用髋后侧切口,真臼适度扩大,股骨粗隆下短缩截骨,游离带臀上动静脉深上支血管蒂髂骨块转位髋臼造顶,治疗12例学龄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结果:经1~10年随访无1例再脱位.结论:该方法能有效防止术后再脱位,降低股骨头坏死率.

    作者:刘其明;徐伟荣;王予治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小腿外侧筋膜皮瓣修复足跟组织缺损

    目的:探讨对足跟部组织缺损以小腿外侧筋膜皮瓣修复.方法:以腓动脉为蒂的轴型筋膜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跟部组织缺损16例(18块皮瓣).结果:皮瓣全部成活,功能及外形良好.结论:供受区邻近操作方便,不损伤主要血管,皮肤耐磨,外形及感觉良好.

    作者:武建功;程新德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超声诊断胰腺癌23例

    近年来,胰腺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由于胰腺是腹膜后器官,毗邻脏器较复杂,尤其是胰腺前方受到胃肠气体的干扰,给超声检查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旨在探讨超声检查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祥山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约有300万以上白内障盲人需要手术复明[1].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ECCE)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PC-IOL),因其并发症少及较好地解决眼球的屈光问题,而成为白内障的主要复明手段,它使得绝大多数白内障患者术后重见光明,但仍有少数术后视力低下者.本文旨在寻找导致术后低视力的原因,探讨相应的对策.

    作者:屈立宜;陈蓓莉;齐显影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痛风性关节炎25例临床分析

    痛风性关节炎在临床上常被误诊,以致延误治疗.为此,笔者将1989~1997年我院共收治的25例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予以报道,并对其发病情况、临床特征、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作一简要的介绍与分析.

    作者:李平;顾宗程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少见的临床表现5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可累及多系统、多器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典型病例根据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一般并不困难.若临床症状不典型、或某些症状突出掩盖SLE的其他症状,可能贻误诊断.本文报道5例少见的SLE临床表现.

    作者:张智;李志军;陶荣亚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病毒性脑炎86例临床分析

    病毒性脑炎(病脑)常以发热、头痛、偏瘫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及脑电图、脑脊液变化为主要临床特征;其中,以精神症状为首发者较为多见,临床上极易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86例作临床分析.

    作者:周玲;张殿礼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间日疟原虫感染的探讨

    目的:研究一种适用于流行区人群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间日疟原虫感染的方法.方法:用滤纸片与毛细管两种方法收集血样本,1% Tritonx-100裂解煮沸法处理血样,对全部血样进行PCR检测,并与常规镜检作比较.结果:200例血样PCR法阳性8.0%高于镜检阳性率3.5%(P<0.05),滤纸血样与毛细管血样PCR扩增取得相同的效果.结论:PCR检测间日疟原虫方法具有快速、敏感、实用性强等优点,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夏惠;方强;陆惠民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晚期直肠癌动脉灌注药物疗法

    直肠癌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但据统计,约7%~20%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其中有一类属肿瘤局部扩散,即直肠癌原发灶向四周广泛侵袭周围组织器官和盆壁,使手术无法切除;或直肠癌在根治术后,局部复发并侵及邻近组织、但尚无远处转移者[1].本文旨在探讨晚期直肠癌的插管化疗.

    作者:王克飞;刘华鼎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地西泮解救胃复安毒副作用14例

    胃复安作为一种止吐良药,作用类同于吗丁林,但部分患者在用药后会产生扭颈及腹肌痉挛等毒副作用,本文试用地西泮(diagepam,曾用名安定)解救胃复安毒副作用1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予报道.

    作者:徐来长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磷酸肌酸治疗重度心力衰竭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CP,护心通)治疗重度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按NYHA心功能分级为Ⅲ~Ⅳ级的住院患者53例,随机分为CP组33例和对照组(应用洋地黄、利尿剂、ACEI常规治疗)20例.CP组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用CP,每天2 g静脉滴注,疗程为14 d.两组于治疗前后均作超声心动图和Holter等检查.结果:CP组治疗前后比较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有显著缩小(P<0.01),左室射血分数(EF)有显著增加(P<0.01).治疗后,CP组与对照组相应指标比较,CP组LVEDD和LVESD显著缩小(P<0.05),EF显著增加(P<0.01),室性早搏数显著减少(P<0.001).治疗后随访2个月,CP组全部存活,对照组死亡2例.结论:重度心力衰竭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用CP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无副作用.

    作者:周志宏;邢旭斌;潘佩文 刊期: 1999年第06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