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镜圈套息肉摘除术治疗结肠大息肉的临床效果分析

吴萌

关键词:内镜圈套息肉摘除术, 结肠大息肉, 临床效果, 并发症发生率, 复发率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圈套息肉摘除术治疗结肠大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结肠大息肉患者,收治时间为2016年12月~2017年8月,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分别为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手术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内镜圈套息肉摘除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排便时间、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手术出血量等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4.0%,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复发率为2.0%,而对照组患者的复发率为14.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结肠大息肉患者接受内镜圈套息肉摘除手术治疗的效果显著,住院时间显著缩短,并且复发率低,安全性也更高.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探讨CT增强扫描与支气管镜检查对肺部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与支气管镜检查对肺部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从2015年6月~2017年10月这个时间段中取材并开展本次研究,所选取肺部病变患者总计80例,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CT增强扫描以及支气管镜检查,查阅与研究所选取患者相关的各个方面数据,对比诊断结果.结果: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准确性比较无明显差异,CT增强扫描的敏感性与支气管镜检查比较具有明显优势,支气管镜检查的特异性与CT增强扫描比较具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支气管镜检查具有更高的特异性,但是其敏感性低于CT增强扫描,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准确性无明显差异,临床上应当结合具体情况合理使用,发挥每种检测方法的价值.

    作者:吴宪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胃镜诊断60例早期胃癌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研究

    目的:探究分析胃镜诊断早期胃癌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提高早期胃癌诊断水平.方法:择取2016年3月~2018年4月某院收治的早期胃癌者60例,患者均进行胃镜检查,并取材实施病理活检,记录患者临床表现及病理特点.结果:结合患者临床资料,患者临床表现为上腹疼痛、呕吐、黑便、消瘦等.胃镜检查,发病部位差异,其中胃窦34例,占56.67%,胃角6例,占10%,胃体17例,占28.33%,胃底3例,占5%.胃镜下的临床表现中,患者包含隆起型、浅表型、凹陷型几种表现.而病理分型中,主要以管状腺癌者35例多,占58.33%.且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胃镜诊断符合率为98.83%,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胃镜诊断早期胃癌的效果较为理想,其在具体的诊断中,可实现具体的了解患者临床表现,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再配合有效的活检确诊,可进一步增强准确性,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参考,价值显著.

    作者:孙健伟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支气管镜联合经皮给药多功能肺炎治疗仪对肺炎患者的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分析支气管镜联合经皮给药多功能肺炎治疗仪对肺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7年3月~2018年4月收治的140例肺炎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实验组(70例,应用支气管镜联合经皮给药多功能肺炎治疗仪治疗)和对照组(70例,单纯应用支气管镜治疗).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肺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肺部湿罗音消失时间、喘息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结果:实验组肺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肺炎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以及肺部湿罗音消失时间、喘息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支气管镜联合经皮给药多功能肺炎治疗仪对肺炎患者的效果显著.

    作者:郑定森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胰岛素泵与常规胰岛素注射治疗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估

    目的:评估胰岛素泵与常规胰岛素注射治疗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96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给予常规注射笔皮下注射胰岛素的为对照组,给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的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的血糖控制时间为(2.11±0.42)d,对照组的血糖控制时间为(7.51±0.37)d,观察组的血糖控制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胰岛素用量为(31.02±5.50)U,对照组的胰岛素用量为(42.00±5.37)U,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为4.17%(2/4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58%(7/4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胰岛素注射治疗相比较,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效果更好,患者血糖控制平稳,且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降低,值得广泛在临床上应用.

    作者:张平;杨咏;金岩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低频脉冲电刺激在治疗腹腔镜术后膈肌及肩胛部位疼痛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腹腔镜术后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技术缓解膈肌及肩胛部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2月妇科病房腹腔镜手术术后出现膈肌及肩胛痛患者2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治疗组175例和对照组105例,治疗组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术后护理.比较两组术后膈肌及肩胛痛持续时间、疼痛强度、主观感觉等.结果:两组患者疼痛持续时间、改善程度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低频脉冲电治疗可明显缩短患者腹腔镜术后膈肌及肩胛部位疼痛持续时间,并降低疼痛强度,可显著提高患者术后满意度.

    作者:何英慧;金凤斌;刘桃;刘侠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对临床疗效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目的:分析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4月~2018年2月诊治的86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43例)及对照组(43例).对照组使用常规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研究组使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后FPG(5.43±1.15)mmol/L、HbAlc(6.93±0.17)mmol/L、2hPG(6.87±2.20)mmol/L,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MDA(3.09±0.34)μmol/L、SOD(38.50±14.43)IU/L、RGSH(189.49±45.27)ng/L,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控制其血糖水平,降低氧化应激反应.

    作者:付红军;谷晓岚;罗兰;牛敏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在甲状腺实性结节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究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在甲状腺实性结节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56例甲状腺实性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对患者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杨氏模量值进行测量及统计,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并采用ROC曲线得到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杨氏模量值的佳临界值.结果:经过检查,所有患者共有甲状腺实性结节72个,良性结节52个,恶性结节20个.良性结节杨氏模量平均值(25.16±6.62)kPa明显低于恶性结节杨氏模量平均值的(48.06±17.33)kPa,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ROC曲线分析,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杨氏模区分的适宜临界点为27kPa,此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915,对应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0.7%、82.6%、85.4%.结论:采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可以测量结节弹性模量值,从而定量分析甲状腺结节硬度,为鉴别良恶性结节提供一定依据.

    作者:曹宏伟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精密医疗器械设备维修与保养的必要性探究

    近年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严峻,大量的高技术含量的医疗器械进入医院,但是某些基层医院的技术人员不具备操作这些设备的能力和经验,没有设备日常维护、故障维修的能力,使高科技设备停用和处于故障状态,导致医院社会口碑和经济效益降低,遭受不必要的损失,这样一来,这些设备的使用成本大大增加,使这些设备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本文就精密医疗器械设备的使用现状和维修情况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告知人们医疗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得必要性,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作者:黄家富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常规超声与弹性成像在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微小癌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与弹性成像在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微小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本院2016年1月~2018年4月收治并超声定性诊断困难的68例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微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行常规超声、弹性成像检查,以病理结果为标准对照,计算应变率比值(SR)、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两种方法对SR值诊断效能的差异.结果:常规超声诊断与病理一致为良性结节4枚,恶性结节18枚,超声显示良性结节12枚,病理显示良性结节4枚.弹性成像SR法结果显示恶性结节28枚(病理提示良性、恶性结节22枚、6枚),良性结节50枚(病理提示良性、恶性结节8枚、42枚).以病理结果为对照,HT合并甲状腺恶性结节SR值(5.35±0.68)显著高于甲状腺良性结节SR值(2.34±0.54),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计算AUC=(0.85±0.06),95%置信区间为0.765~0.942,约登指数大切点3.945为佳诊断临界点.弹性成像SR对HT合并甲状腺微小癌诊断敏感性、准确性分别为73.3%、82.1%高于常规超声60.0%、79.5%,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弹性成像较常规超声对HT合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临床诊断价值较高,值得临床研究和选择.

    作者:鲍静;潘砚章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时机对急性左心衰竭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影响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时机对急性左心衰竭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于2016年10月~2018年3月收治的52例急性左心衰竭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6例.两组均为常规治疗,对照组为延迟无创呼吸机通气,观察组为早期无创呼吸机通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命指标均有所改善,观察组的改善更为显著;观察组的的气管切开率和气管插管率发生率为7.69%,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6.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更有助于急性左心衰竭并发Ⅱ型呼吸衰竭康复.

    作者:吴彬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分析多层螺旋CT及重建技术应用于诊断肠梗阻的临床价值

    目的:总结分析多层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肠梗阻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时间为2016年6月~2018年2月,研究对象为90例肠梗阻患者,所有患者给予常规X线检查,同时使用多层螺旋CT检查,检查后借助于重建技术实施分析,观察多层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肠梗阻诊断价值.结果:90例患者均明确诊断,多层螺旋CT诊断准确率为100.00%,显著大于X线诊断后70.00%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对肠梗阻部位诊断准确率为97.78%,对肠梗阻病因诊断准确率为90.00%.结论:多层螺旋CT及重建技术可较好的明确肠梗阻病变部位、病因等相关资料,临床诊断准确率较高,可为肠梗阻的有效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杨志忠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基于信息化的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探讨

    医疗设备是医院的重要资源,随着科技进步,医疗设备在医院工作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并成为衡量医院现代化水平以及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医疗设备的管理,设备使用效能、使用寿命,也越来越受到医院的重视,基于当前计算机的普及,对医疗设备实行信息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医疗设备管理实效,为医疗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保障.

    作者:金婷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胆总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的临床效果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胆总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2016年2月~2018年1月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据术式分组.对照组开展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T管引流治疗,观察组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胆总管一期缝合治疗.比较两组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手术效果;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带管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患者生存质量水平;恶心、厌食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手术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带管时间、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两组生存质量水平相近,P>0.05;手术后观察组生存质量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胆总管一期缝合疗效肯定,可有效加速手术进程,加速胃肠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康复和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梁斌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不同内固定器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比较两种内固定器在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到本院骨科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参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给予参照组患者应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PHP)的治疗方式;为研究组患者应用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钢板系统(PHILOS)的治疗方式,观察两组患者的各项时间指标、疼痛发生率及术后两年关节功能评分,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时间指标及疼痛发生率均少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两年Neer关节功能评分相比于参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内固定器对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均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术后两年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但是PHILOS能够减少患者疼痛,有效地促进骨折快速的愈合.

    作者:张长红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半导体激光治疗仪在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半导体激光治疗仪在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金因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半导体激光治疗仪,对比两组治疗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的疼痛评分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5.83%高于对照组的75.00%,复发率4.17%低于对照组的25.00%,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半导体激光治疗仪在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减轻了疼痛感,降低了复发率,提高了治疗效果,值得应用.

    作者:刘锐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不同材料烤瓷冠在后牙种植修复中的对比

    目的:探讨不同材料烤瓷冠在后牙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收集本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牙科进行后牙种植修复的80例(120颗患牙)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3组,每组40颗患牙,分别为Lava氧化锆全瓷冠、金铂合金烤瓷冠以及银钯合金烤瓷冠,对比3种修复体的临床情况.结果:三种材料的烤瓷冠对比发现,Lava氧化锆全瓷冠的边缘着色、修复涂颜色显著优于金铂合金烤瓷冠和银钯合金烤瓷冠,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金铂合金烤瓷冠的龈缘密合度、修复体折裂显著优于Lava氧化锆全瓷冠和银钯合金烤瓷冠,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需要根据患者的牙质选择合适材料的烤瓷冠进行后牙种植修复,其中Lava氧化锆全瓷冠生物相容性较强,金铂合金烤瓷冠对边缘密合性作用较强.

    作者:刘琳琳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胎儿系统超声检查及常规产科超声检查的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胎儿系统超声检查及常规产科超声检查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产科共建立档案开展孕检26105例,对比产科常规超声、系统超声诊断不同系统的畸形检出率,同时对比孕早期胎儿系统超声诊断效用.结果:系统超声的诊断四肢骨骼系统、消化系统、合计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6.4%、100.0%、88.2%高于常规超声的75.0%、77.8%、7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的消化系统的孕早期系统超声诊断效用存在明显的差异,按照检出率从高到底前5位分别为皮肤72.7%、四肢骨骼系统60.7%、胸腹腔63.6%、中枢神经系统55.9%、消化系统33.3%.结论:胎儿系统超声检查可以明显降低结构畸形的检出率,但不同系统的畸形早期检出率存在较大的差异.

    作者:张聪颖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腹腔镜与开放性手术治疗原发性腹壁疝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放性手术治疗原发性腹壁疝的疗效.方法:选取78例本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腹壁疝患者,将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在术前30min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对照组行开放性手术,试验组行腹腔镜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疝缺损面积和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间的疝缺损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3%(3/48);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6.7%(8/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原发性腹壁疝患者行腹腔镜手术,能利用更短的手术时间完成疝囊回纳,减少术中出血量,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显著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发生,安全有效.

    作者:马也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内镜圈套息肉摘除术治疗结肠大息肉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内镜圈套息肉摘除术治疗结肠大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结肠大息肉患者,收治时间为2016年12月~2017年8月,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分别为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手术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内镜圈套息肉摘除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排便时间、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手术出血量等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4.0%,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复发率为2.0%,而对照组患者的复发率为14.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结肠大息肉患者接受内镜圈套息肉摘除手术治疗的效果显著,住院时间显著缩短,并且复发率低,安全性也更高.

    作者:吴萌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高频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价值探讨

    目的:分析并研究采用高频超声对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进行诊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所有选择的对象均为本院收治的乳腺肿瘤疾病患者80例,患者的入院时间为2016年3月~2017年8月,根据患者疾病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对照组患者均为导管型乳腺癌,观察组患者均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对所有患者均选择采用高频超声进行诊断,评价并分析两组患者的超声资料.结果:通过对超声声像图分析得出,观察组患者共分为三个类型,分别为囊实混合性回声型、导管扩张型并导管内实质性结节以及不规则整块型,分别为20例、10例和10例,其中误诊2例,诊断符合率为95.00%;比较钙化灶和患者导管扩张几率,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更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导管壁清晰和走行规则几率进行比较,观察组比对照组更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血流分布状况进行比较,两组之间也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差异性.结论:临床应用高频超声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进行诊断是一种良好的诊断方法,可以有效地区别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导管型乳腺癌.

    作者:寇磊 刊期: 2019年第02期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杂志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