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早期化疗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疗效

熊辉;贾光伟;张建良

关键词:早期化疗, 乳腺癌根治术, 免疫功能, 疗效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化疗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行乳腺癌根治术后进行单纯化疗的患者96例,根据术后辅助化疗开始时间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术后2周内开始化疗,对照组术后2~6周内开始化疗.比较两组化疗期间不良反应(皮肤反应、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及化疗结束1个月后,CD4+、CD8+T细胞阳性率及CD4+/CD8+T细胞比值,并随访3年观察其无进展期生存率、生存质量.结果 化疗开始前,两组患者CD4+、CD8+T细胞阳性率及CD4+/CD8+T细胞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结束后,观察组CD4+水平高于对照组(68.26% 比56.48%),而CD8+水平低于对照组(21.28% 比26.63%),观察组CD4+/CD8+比值高于对照组(2.14比1.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各项免疫指标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化疗期间皮肤反应、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进展期生存率为79.17%,对照组为6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化疗后SF-36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化疗能改善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并有效提高患者术后无进展期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安徽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出现碎裂QRS波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 评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出现碎裂QRS波(fQRS)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于亳州市人民医院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共112例,所有患者均行急诊介入治疗,据急诊介入治疗后24 h心电图有无fQRS波分为fQRS波组和非fQRS波组,收集可能影响患者术后出现fQRS波的相关因素,并对上述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12例患者中fQRS波组66例,非fQRS波组46例.与非fQRS波组比较,fQRS波组患者具有高龄、吸烟比例高、心绞痛发作至血管开通时间长、较低射血分数、较高肌钙蛋白峰值、糖尿病患者比例高、术中慢血流/无复流比例高等特点(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心绞痛至血管开通时间、术中慢血流/无复流及糖尿病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术后出现fQRS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心绞痛至血管开通时间、术中慢血流/无复流及糖尿病为STEMI急诊介入后出现fQRS波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夏林虎;史文清;江荣炎;吴桥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血清脂肪细胞因子Apelin-13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血清中脂肪细胞因子Apelin-13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每组各50例.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检测指尖血中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Apelin-13水平,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25-羟维生素D3[25(OH)D3]、1型原胶原N-端前肽(PINP)、1型胶原羧基端交联肽原(ICTP)水平.比较各组一般资料、HbAlc、Apelin-13、PINP、ICTP、25(OH)D3水平及骨密度.对Apelin-13与PINP、ICTP、25(OH)D3水平及各检测位点骨密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骨质疏松组Apelin-13、25(OH)D3水平低,分别为(820.44±73.62)pg/mL、(7.54±0.95)nmol/L,骨量减少组次之,骨量正常组高;骨质疏松组PINP、ICTP水平高,分别为(1332.74±126.45)pg/mL、(496.32±55.42)μg/L,骨量减少组次之,骨量正常组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pelin-13水平与血清PINP、ICTP水平呈负相关(r=-0.7234,-0.8514,P<0.05);与血清25(OH)D3水平呈正相关(r=0.9533,P<0.05);与各检测位点骨密度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血清Apelin-13、25(OH)D3水平较低,PINP、ICTP水平较高.Apelin-13可能参与了糖尿病患者的骨吸收和骨形成过程.

    作者:倪菁;雷飞;黄伟;王春阳;林源;刘蓓;周韵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硬质神经内镜治疗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

    目的 研究硬质神经内镜与常规钻孔引流术治疗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太和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资料.内镜组(20例)采用硬质神经内镜辅助血肿清除术,对照组(25例)采用常规钻孔引流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肿清除率、中线移位、手术时间、引流管置入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血肿复发、积气、积液、感染、癫痫和脑实质损伤)等.结果 内镜组平均血肿清除率为95%,中线移位减小,住院时间与引流管放置时间缩短,均优于对照组(P<0.05),但手术时间明显延长.两组患者癫痫和脑实质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内镜组比较,对照组患者血肿复发率、颅内积气积液以及感染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 硬质神经内镜辅助下治疗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较好.

    作者:胡月龙;杨国瑛;樊保华;卢煜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肝左叶外生性肝腺瘤伴广泛脂肪变性1例

    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26岁,因饮食不慎出现腹泻稀水样便2 d,于2017年12月7日就诊入院,每天腹泻稀水样便10余次,不含白色黏液及血,便前脐周疼痛不适,便后缓解,伴有心慌、胸闷、出汗、畏寒、乏力、头晕头痛、腰痛不适,无发热.

    作者:侯婕妤;何平根;成志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幽门螺杆菌IgG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质量控制方案(2018年版)

    血清幽门螺杆菌IgG抗体检测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方法检测,此检测方法简单、易行、经济,反映机体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免疫反应,是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非创伤性方法之一.幽门螺杆菌IgG抗体检测的准确性至关重要,不正确的检测结果可能导致对患者管理决策失误. 为了确保该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对检测的前、中、后三个重要环节进行质量控制.

    作者:安徽省消化内科质量控制中心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关节镜辅助小切口肩袖修补术治疗肩袖损伤的疗效

    目的 研究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肩袖修补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安徽理工大学附属淮南东方总院治疗的38例肩袖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左侧18例,右侧20例,所有患者均在关节镜辅助下采用小切口锚钉缝合肩袖的方法治疗,术后进行规范的康复.手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进行评分.结果 患者术后随访1~3年,平均随访时间为2年,VAS评分由术前的(6.2±1.7)分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1.9±1.4)分,UCLA评分由术前的(13.3±3.4)分升高至术后末次随访时的(32.1±4.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切口不愈合、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肩袖修补术治疗肩袖损伤的方法安全、有效.

    作者:江涛;吴在顶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14 C尿素呼气试验质量控制方案(2018年版)

    尿素呼气试验是诊断幽门螺杆菌受推荐的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其中14 C尿素呼气试验是为广泛应用的检测方法之一. 为确保该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从试验前的基本信息、检验仪器设备、试剂管理、试验气体收集过程及试验后的报告发放几个重要环节进行质量控制,确保质量控制贯穿于14 C尿素呼气试验的全过程.

    作者:安徽省消化内科质量控制中心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保乳治疗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 分析行保乳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保乳治疗的206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通过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年龄、月经状态、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激素受体状况、Ki-67指数、HER-2表达状况、神经脉管浸润情况等因素)对预后的影响,对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月经状态、淋巴结状态、Ki-67指数及神经脉管浸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月经状态、淋巴结状态及Ki-67指数与保乳治疗的预后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保乳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年龄与预后无相关性.绝经、淋巴结转移、Ki-67指数是影响保乳治疗的乳腺癌患者预后独立影响因素.

    作者:刘铭;张明军;杨育才;邵菲;王慧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空气波压力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空气波压力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对单次治疗、多次治疗2种治疗结果进行测量:单次治疗使用模式A、压力80 mmHg的空气波压力治疗患侧下肢20 min,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不同时间段(治疗前,治疗后即刻、20、40、60分钟)患侧下肢股总静脉血流平均速度(Vm)、血流峰速度(Vmax)、血流量(BF)变化情况;多次治疗使用模式A、压力80 mmHg空气波压力治疗患侧下肢,每次20 min、2次/天,反复治疗时间大致为20 d,静息状态下,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患侧下肢股总静脉的上述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单次治疗后Vm、Vmax和BF在不同时间点间的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发现,治疗后血流动力学各指标在即刻、20分钟、40分钟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60分钟值相比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0天后,患者的Vmax值明显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单次的空气波压力治疗来说,治疗效果大约可持续到治疗后1小时,20天多次的空气波压力治疗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下肢深静脉血液回流.

    作者:夏清;凌康;袁海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青少年型神经元蜡样质脂褐素沉积病——2019年读片窗(1)

    1 病史摘要患者,男性,18岁,发作性意识不清伴全身抽搐8 年,双上肢乏力二月余. 患者4岁时开始视力下降,8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眼紧闭,口吐白沫,全身抽搐伴意识丧失,无二便失禁、无舌咬伤,症状持续约5分钟后自行缓解,意识2 ~3 小时后逐渐恢复,于当地医院就诊后诊断为癫痫,给予口服药物治疗(具体不详). 此后一直经药物治疗,但控制效果不佳,仍有反复发作.

    作者:王龙胜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胃癌循环肿瘤细胞干细胞特性的研究

    目的 通过检测胃癌循环肿瘤细胞(CTC)是否表达CD44,判断CD44+CTC与胃癌预后关系,并探讨CD44+CTC是否具有胃癌干细胞的某些特性.方法 选择2013年8月至2015年10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60位胃癌患者(试验组),入院后第2天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5 mL;选取同期体检中心30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联合免疫磁性阴性富集及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试验组和对照组CTC水平及CD44+CTC.随访获得试验组患者术后生存情况,比较试验组CD44-CTC患者和CD44+CTC患者的预后.结果 试验组CTC阳性率为73.3%(44/60),对照组未检测出.试验组有29例检测出CD44+CTC,CD44+CTC胃癌患者平均生存时间[(30.9±5.6)月]较CD44-CTC患者[(36.8±4.6)月]短(P<0.05).结论 胃癌CTC可表达CD44,胃癌CD44+CTC可能由于具有胃癌干细胞的某些特性而造成胃癌的不良预后.

    作者:王宜文;李龙龙;陆明;胡孔旺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乳腺钼靶摄影中乳腺癌影像学表现和相关肿瘤标志物表达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乳腺钼靶摄影中乳腺癌阳性表现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2013年8月至2018年10月行乳腺钼靶检查并可见阳性征象的3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影像学表现分为簇状钙化组、肿块组以及肿块合并簇状钙化组3组.分析影像学表现与组织学来源,影像学表现与免疫组化结果中ER、PR、HER-2的关系.结果 影像学表现为单纯簇状钙化者10例(33.3%),单纯肿块者7例(23.3%),肿块合并簇状钙化者13例(43.3%).ER、PR、HER-2的阳性率分别为70.0%(21/30)、60.0%(18/30)和56.7%(17/30).来源于导管上皮的乳腺癌钙化率高于非导管上皮肿瘤(P<0.05).肿块合并簇状钙化组患者中HER-2表达高于其他两组(P<0.05),且肿块边缘毛刺征象和HER-2表达呈负相关(r=-0.265,P<0.05).结论 簇状钙化、肿块以及肿块合并簇状钙化是乳腺癌钼靶检查中重要的三种影像学表现,来源于导管上皮的乳腺癌钙化率较高.HER-2在肿块合并簇状钙化患者中表达高,且和肿块影像学表现有关.

    作者:含笑;胡茂能;余梁;曾敏;周丽芬;刘亚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妊娠多形疹患者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妊娠多形疹患者进行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6例妊娠多形疹患者为观察组,观察组患者确诊后即检测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在产科门诊正常孕妇人群中,随机选取与观察组患者孕周相同的70例孕妇为对照组,并检测其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差异.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初期给予外用糠酸莫米松软膏,治疗2周后皮损或瘙痒无明显改善的患者进一步给予口服泼尼松龙,比较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的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均高于对照组[(319.7±86.2)×106/L比(114.3±68.5)×106/L;(581.9±144.2)U/mL比(89.4±23.6)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外用糠酸莫米松软膏后,51例有效患者和15例无效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泼尼松龙治疗后,15例外用药治疗无效的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与治疗前相比,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其与51例外用药有效患者相比,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在治疗前后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多形疹患者的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高于正常孕妇,经系统治疗后症状改善且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较治疗前下降.

    作者:周真;李晓伟;石婧;刁友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

    目的 探讨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3月解放军第105医院显微外科以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患者11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19~60岁,缺损范围3 cm×7 cm~5 cm×9 cm.所有病例均采取一期清创+负压封闭引流,二期行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供区直接缝合.随访观察皮瓣外形、质地、感觉及足功能.结果 11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血管吻合处缝合过紧,发生血管危象,经手术探查,皮瓣顺利成活.随访6~18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厚薄适中,外观无明显臃肿,功能及感觉均得到较好恢复.结论 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是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作者:符来想;王海峰;董志远;夏克;万里甫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标准化健康教育对医源性多胎妊娠患者孕早期情绪的影响

    目的 通过对医源性多胎妊娠患者孕早期进行标准化健康教育,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提高患者对多胎妊娠的认知,从而积极应对、改善妊娠结局.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中心就诊的孕早期医源性多胎妊娠患者212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妇产科门诊就诊的计划内自然妊娠的孕早期单胎孕妇20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及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氏抑郁量表(SDS)对两组人群进行调查,制定标准化多胎妊娠健康教育手册,发放给医源性多胎妊娠的观察组患者,同时对其实施标准化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进行自身干预前后的比较研究.用EpiData3.1、SPSS16.0进行数据库的建立、数据的整理及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调查显示,在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和对腹中胎儿性别的渴望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既往生育子女个数、体质指数、家庭人均月收入、婚姻状况和既往怀孕次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源性多胎妊娠患者焦虑抑郁检出率较自然妊娠的单胎孕妇高.标准化健康教育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改善,与干预前的SAS、SD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源性多胎妊娠的患者较自然妊娠的单胎孕妇有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对其进行标准化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作者:王春艳;罗桂英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孕期相关血清标志物与子痫前期的关系

    目的 探讨孕期血清标志物β-痕迹蛋白(β-T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子痫前期(PE)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56例轻度子痫前期(MPE)患者(MPE组)及46例重度子痫前期(SPE)患者(SPE组),并选取同期同院50例健康孕妇为对照组.PE患者于确诊时、健康孕妇于产前检查时采集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采用乳胶颗粒增强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β-TP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hs-CRP水平,行肾功能检测[血尿素氮(BUN)、血尿酸(UA)、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eGFR)],并收集患者年龄、体质指数(BMI)等资料.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MPE组、SPE组血清β-TP、hs-CRP水平增高(P<0.05),且SPE组血清β-TP、hs-CRP水平高于MPE组(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UA、eGFR、血清β-TP及hsCRP是与PE发生独立相关的因素(P<0.05).结论 孕期血清标志物β-TP、hs-CRP水平与PE发病及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陈丽珍;徐晓英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T2?-GETI3 D序列对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早期软骨损伤的评价价值

    目的 探讨三维多回波合并成像T2?WI(以下称T2?-GETI3D)对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AI)软骨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42例FAI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磁共振T1WI、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及T2?-GETI3D序列进行双髋关节扫描,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以上3种成像序列的图像质量及软骨损伤显示阳性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种序列图像质量总体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重比较显示T2?-GETI3D及PDWI序列图像质量评分[(2.26±0.81)分、(2.01±0.77)分]均高于T1WI序列[(1.46±0.56)分,P<0.001及P=0.001)],其中T2?-GETI3D图像质量评分高;对软骨损伤的结果显示,T1WI阳性11例(26.19%),阴性31例(73.81%);PDWI阳性24例(57.14%),阴性18例(42.86%);T2?-GETI3D阳性27例(64.28%),阴性15例(35.72%).T2?-GETI3D序列对软骨损伤显示的阳性率高(P<0.01).结论 3种成像序列中,T2?-GETI3D序列图像质量好,对FAI软骨损伤的显示率较高,能为临床术前评估关节软骨损伤程度提供较为可靠的影像信息.

    作者:王军;张涤非;范影;谢玉海;赵雷;史晓飞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联合检测CD64 CRP和PCT对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意义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中性粒细胞CD64、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在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80例败血症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80例非感染性疾病患儿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固相免疫测定法、免疫透射比浊法对两组患儿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血清PCT水平、CRP水平进行检测,比较3种独立检测和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CD64、PCT、CRP水平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中性粒细胞CD64[(7.68±1.40)比(1.65±0.25)]、CRP[(98.92±36.63)mg/L比(7.52±3.71)mg/L]及PCT[(28.31±17.77)μg/L比(0.35±0.10)μg/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另三者联合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度高,分别为70.1%、74.3%、91.8%、87.4%,均高于中性粒细胞CD64、PCT及CRP单独检测.败血症新生儿治疗后中性粒细胞CD64、CRP和PCT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联合中性粒细胞CD64、CRP及PCT检测能有效提高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率.

    作者:许自成;李林;沈洁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PMMA剂量和分布对重度骨质疏松人工骨中椎弓根螺钉稳定性的作用研究

    目的 比较骨水泥(PMMA)的不同注射剂量和分布规律对重度骨质疏松(OP)人工骨中可注射螺钉固定强度的作用,分析螺钉固定强度与PMMA注射剂量、分布规律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重度OP人工骨模块随机分为A(180°-4孔螺钉),B(180°-6孔螺钉),C(180°-间隔4孔螺钉),D(普通椎弓根螺钉)4个螺钉组,每组又随机分为0、1、2、3剂量组(0、2.0、2.5、3.0 mL PMMA).同法制备钉道后,A、B、C组中分别拧入A、B、C 3种可注射螺钉并注射不同剂量PMMA,D组向钉道内注射不同剂量PMMA后再拧入普通椎弓根螺钉.X线检查PMMA分布情况,测量螺钉的大轴向拔出力(Fmax).结果 X线检查显示,A1~A3组中PMMA包裹螺钉的前1/3,B1~B3组和C1~C3组中PMMA包裹螺钉的中1/3,D1~D3组中PMMA相对均匀地包裹螺钉的全长.两因素方差分析显示,PMMA剂量和分布两个因素对Fmax均有影响(P<0.05),但PMMA剂量和分布两者之间无明显的相互作用(P>0.05).在相同螺钉组间,2.0 mL和2.5 mL PMMA组、2.5 mL和3.0 mL PMMA组的Fmax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3.0 mL PMMA组的Fmax高于2.0 mL PMMA组(P<0.05).A1组中Fmax低于D1组(P<0.05),其余相同剂量组间的Fmax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MMA可提高重度OP人工骨中椎弓根螺钉的稳定性,PMMA的剂量及分布对螺钉稳定性有影响.在重度OP人工骨模块中,推荐使用A组的180°-4孔螺钉或B组的180°-6孔螺钉,可注射螺钉注射3.0 mL PMMA来强化螺钉的稳定性.

    作者:任亚明;罗杨;刘达;周江军;盛珺;郑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微创钻孔引流术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的影响

    目的 探讨微创钻孔引流术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疗效以及对术后并发症、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民航总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3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60例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观察组在行微创钻孔引流术基础上,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2个月临床疗效、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血清相关指标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3.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各指标治疗前后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36.67%,复发率为6.67%,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DH患者采用微创钻孔引流术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血清学相关指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复发风险.

    作者:陈锐锋;朱安林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安徽医学杂志

安徽医学杂志

主管:安徽省卫生厅

主办:安徽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