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头孢呋新在5种输液中的配伍稳定性分析

郭英芳;马哈巴提

关键词:头孢呋新, 输液, 稳定性
摘要:目的头孢呋新在5种输液中的稳定性考察.方法在25℃下,头孢呋新分别与5种输液配伍后,观察0~24 h的外观、含量、pH值.结果6 h内各配伍液的外观均无变化,pH值均在头孢呋新的pH值范围之内,头孢呋新含量均在95%以上,24 h的配伍液pH值及头孢呋新的含量均变化不大,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液颜色稍有变化外,其它均无变化.结论头孢呋新在25℃下,6 h内与5种输液可以配伍使用.
安徽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158例电脑气囊助产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为了探讨电脑气囊助产仪对自然分娩子宫颈(宫颈)成熟的影响作用.方法158例条件符合者在子宫口(宫口)开大0.5~1.0 cm时,将电脑充气气囊放置在宫颈内口水平,电脑控制气囊冲气扩张宫颈至宫颈开大至2.5~3 cm水平后引导自然分娩.并与同期产妇在产程时间、分娩并发症,以及新生儿状态等方面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使用电脑气囊助产后第一产程平均为5.89±1.40 h,而对照组平均为8.12±2.83 h,两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自然分娩数、剖腹产数、新生儿窒息率等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器械助产、产后出血、产褥感染等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气囊助产装置是一种安全,操作简单,并在缩短产程,降低剖腹产率和新生儿窒息有帮助的助产方式.

    作者:李永铮;刘霞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合肥市中市区2000~2002年度集居儿童检查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集居儿童生长发育情况.方法进行常规体检,测量身高体重,查血色素,查视力,根据身长、体重、进行生长发育评价.结果身长在第50百分位之上的达53.5%~57.9%;儿童体重基本正常,在第50百分位左右;血色素正常儿童是98%,轻度贫血儿童是2%,无中度和重度贫血;检出疾病还有龋齿、视力不良、砂眼、肥胖等.结论依法抓好幼儿园的管理工作,做好健康教育,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降低由于不良习惯引起的疾病.

    作者:吴又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伤风净喷鼻液体外抗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伤风净喷鼻液在体外的抗病毒作用.方法先测定药物对细胞的毒性,观察细胞病变Cytopathceffect(CPE),找出大无毒浓度;再测定流感病毒FM1株、合胞病毒Long株的病毒滴度.后测定伤风净喷鼻液抑制各病毒对细胞产生细胞病变(CPE)的作用.结果实验表明伤风净喷鼻液抗流感病毒FM1株的低有效浓度为1:1 024,相当于伤风净喷鼻液原药浓度1.055 mg/ml,抗合胞病毒Long株的低有效浓度为1:4 096,相当于伤风净喷鼻液原药浓度0.264 mg/ml.结论根据实验结果证明伤风净喷鼻液具有明显的抗流感病毒FM1株、合胞病毒Long 株作用.

    作者:陈国良;谢华;王静;何丽娜;何素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加替沙星氯化钠注射剂与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剂治疗细菌性感染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目的以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剂为对照,采用随机对照、多中心、平行开放的试验设计,评价加替沙星氯化钠注射剂治疗敏感菌引起的临床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加替沙星氯化钠注射剂用法用量为0.4 g/次,静脉滴注,1次/日,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剂的用法用量为0.2 g/次,静脉滴注,2次/日,两组的疗程均为7~10天.加替沙星组临床可评价病例为105例,细菌学评价例数为93例,药物不良反应评价例数为118例;左氧氟沙星组分别为101例,82例和111例.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1.43%、83.17%;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2.47%、96.34%;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02%、14.41%.结论加替沙星氯化钠注射剂是治疗细菌感染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卢建平;朱毅;辛建保;刘建社;施毅;张征宇;孙耕耘;张伯科;蒋静涵;朱桂岚;胡苏萍;胡海云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头孢呋新在5种输液中的配伍稳定性分析

    目的头孢呋新在5种输液中的稳定性考察.方法在25℃下,头孢呋新分别与5种输液配伍后,观察0~24 h的外观、含量、pH值.结果6 h内各配伍液的外观均无变化,pH值均在头孢呋新的pH值范围之内,头孢呋新含量均在95%以上,24 h的配伍液pH值及头孢呋新的含量均变化不大,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液颜色稍有变化外,其它均无变化.结论头孢呋新在25℃下,6 h内与5种输液可以配伍使用.

    作者:郭英芳;马哈巴提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哮喘缓解期联用乌体林斯和黄芪注射液等穴位注射控制哮喘发作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哮喘缓解期联用乌体林斯、黄芪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穴位注射控制哮喘发作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哮喘缓解期患者56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2例采用相同穴位交替选择药物,隔日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24例予常规治疗.并观察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用力肺活量(FVC),1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和肺活量(VC)的变化.结果两组总有效率为96.87%和79.1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χ2=10,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VC分别为(1.79±0.43)L和(2.91±0.64)L,P<0.05;FVC分别为(1.64±0.46)L和(2.09±0.62)L,P<0.05;FEV1分别为(0.92±0.70)L和(1.35±0.35)L,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改善不明显(P均<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哮喘缓解期联用乌体林斯、黄芪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穴位注射控制哮喘发作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余启梅;辛建保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烧伤病房医院感染调查与分析

    目的探讨我院烧伤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菌群分布、耐药菌谱、易感部位和预防手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我院2000至2001两年间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原学特征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烧伤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为7.21%.烧伤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占33.33%,肺炎克雷伯氏菌占17.74%,大肠埃希氏菌占10.78%、阴沟肠杆菌占8.82%.其次是革兰氏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16.67%.易感部位依次是烧伤创面占81.73%,下呼吸道占12.50%,血液系统占2.88%和消化系统占0.96%.医院感染病原菌普遍存在多重耐药.结论烧伤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为7.21%,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烧伤创面是主要的易感部位.应针对烧伤医院感染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防治医院感染.

    作者:何源沁;徐元宏;沈继龙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双心室再同步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双心室再同步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所选择患者均为心功能Ⅲ~Ⅳ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0 mm,EF值<35%,E、A峰融合,二尖瓣中等度以上返流,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时限>140ms.应用Insync 8040三腔起搏器,起搏电极定位于右心耳、右心室心尖部、冠状静脉窦左侧支或侧后分支.术后以VAT方式起搏.结果例1随诊6个月,例2随诊1个月,2例术后心功能均提高至Ⅱ级,EF值明显提高(例1,21%VS30%;例2,27%VS 38%),QRS波时限明显缩短(例1,200ms VS110 ms;例2,180 ms;例2,VS130ms),术后经心脏超声优化A-V间期,90 ms时E、A峰分离程度大,二尖瓣返流明显减少.例1,术后6个月左心房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无明显缩小.例2,术后1个月左心房(43 mm VS 35 mm)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92 mm VS 85 mm)缩小明显.结论双心室再同步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近期疗效满意,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新方法.

    作者:徐健;严激;刘伏元;范西真;黄向阳;安春生;王家生;吴冬梅;顾统元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面罩给氧治疗腹部手术术后呃逆

    呃逆是外科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术后发生频繁的呃逆会影响患者的休息,增加创口疼痛,影响创面愈合.因此,对顽固的呃逆要及时处理,否则患者不安,不利病情的稳定与康复.对频繁呃逆的患者治疗一般用镇静或解痉药或针刺穴位,对一些患者疗效不明显.两年来,在临床护理中,我们为30例术后频繁呃逆患者运用面罩给氧得到及时的控制,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佩珠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地塞米松局部应用对犬完全性脊髓横断伤再生的影响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局部应用对犬完全性脊髓横断伤再生的影响.方法将9条杂种犬分为两组,胸10平面造成4~5 mm的脊髓缺损,实验组6条犬,将饱和状态下地塞米松组织液凝块植入脊髓缺损处.对照组3条犬,仅植入组织液凝块.术后对两组犬的行为学进行评分,并用摄像机记录.术后5个月心脏灌流固定,石腊包埋,切片.选用神经中丝抗体(anti-neurofiblament,NF)对桥接区组织内神经轴突进行标记,计算两组NF的阳性表达率.6号犬和9号犬桥接区组织同时行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行为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0.01<P<0.05).实验组桥接区NF阳性表达率1%~5%(平均2.86%),对照组桥接区NF的阳性表达为0%.结论地塞米松局部应用对犬完全性脊髓横断伤的再生有促进作用.

    作者:高大柱;胡大勇;王伟;陈柯;胡闻;赵侠;秦慈南;胡礼源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垂体腺瘤质地的术前影像学判断

    目的通过术前影像学特征判断垂体腺瘤的质地.方法分析183例患者,术前均行CT扫描及MRI检查,其中172例行经鼻-蝶窦入路,9例行经颅入路,2例行经鼻-蝶定向穿刺术.结果术后病理均证实为垂体腺瘤,质地柔软164例,完全囊变6例,卒中2例,11例呈纤维化样硬韧.结论术前影像学特征与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相对照,术前影像学可以判断瘤体的质地.

    作者:晁迎九;魏建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晚期胃癌的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晚期胃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例胃癌患者行16例次胃左动脉插管化疗+栓塞(GAE)治疗.其中贲门癌6例,胃体癌4例.结果全组病例近期临床总有效率100%,有3例获Ⅱ期手术机会,7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治疗对晚期胃癌有明显疗效,可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因而其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作者:林浩东;朱赤;张爱萍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肾上腺肿瘤的超声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肾上腺肿瘤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7例肾上腺肿瘤的声像图表现.结果超声定位诊断符合率为96%(26/27).首检的检出率为88%(24/27).良恶性肿瘤的大小形态及边界有较明显的不同.肿瘤的内部回声与病理组织结构有关.结论超声是肾上腺肿瘤诊断的首选筛选方法.

    作者:王惠民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目的通过应用氰丙烯酸正丁酯(N-Butyl-2-Cyanoacrylate,NBCA),血管内栓塞脑动静脉畸形,探讨NBCA在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中的作用.方法经股动脉插管应用血流导向漂浮微导管技术超选择性进入畸形血管团内注入不同浓度的NBCA(与碘苯酯混合调制).术前、术后即刻全脑血管造影作影像学对比并长期随访.结果病灶完全栓塞1例(单支供血、单支引流);3例多支供血伴深静脉引流者均大部分栓塞(栓塞70%以上).即刻脑血管造影可见畸形团部分或全部不显影,循环时间减慢.结论NBCA作为一种永久性液体栓塞剂,可以很好地闭塞动静脉畸形病灶,为进一步治疗打下基础.

    作者:王晓健;李长元;冯春国;李汉杰;赵兵;李志范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不同透析膜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对外周血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透析膜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外周血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长期用铜仿膜(CU)和聚砜膜(PSU)透析患者外周血TGFβ1及MCP-1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U和PSU透析患者外周血TGFβ1水平明显增加(P<0.01,P<0.05),但PSU与CU透析组相比,外周血TGFβ1水平明显下降(P<0.05);MHD患者外周血MCP-1水平也有所增加,其中PSU透析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CU与PSU透析组内TGFβ1与MCP-1水平之间均呈明显负相关(r=-0.5425与-0.4562,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MHD可增加外周血TGFβ1与MCP-1水平,透析膜类型对它们的影响有所不同.

    作者:吴永贵;周江华;林善锬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11例胆囊扭转诊治分析

    胆囊扭转临床上较为罕见,术前不容易被明确诊断.我院于1992~2002年共收治11例胆囊扭转,均于术中得到证实,其中术前误诊9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钟兴国;王敬民;刘其春;徐义仁;杨柳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肺部孤立性癌性病变CT诊断

    目的在螺旋CT机扫描图像中分析肺部孤立性癌性病变的CT征象.方法采用肺部常规螺旋扫描后对病灶行局部薄层加扫,部份行高分辨率扫描(HRCT)对45例经病理证实的肺部孤立性癌性病变进行CT征象分析.结果肺部孤立性癌性病变的CT征象:分叶征(40/45,88.8%);边缘毛刺征(36/45,80%);支气管气相、空泡征(26/45,57.7%);血管集束征(27/45,60%);胸膜凹陷征(26/45,57.7%);空洞(3/45,6.6%);蜂窝征(5/45,11.1%);钙化征(3/45,6.6%).结论肺部孤立性癌性病变具有主要及次要CT征象,准确判断这些征象能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作者:骆柏青;陈则君;钱大雁;王寿立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异位妊娠83例临床分析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急腹症之一,如不及时诊断、积极治疗,可危及生命.我院自1996年1月~2002年9月共收治异位妊娠8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利民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危重新生儿转运与院前急救(附188例临床分析)

    目的开展危重新生儿转运和院前急救以提高新生儿成活率.方法应用新生儿转运车,配备暖箱、监护仪、复苏囊、低压吸引器、输氧设备等;设立24小时专线电话,派医护人员各1名进行转运.结果三年中共转运188例,占同期总住院患儿的15.1%.无一例途中死亡.结论转运成功关键在于保温、注意呼吸通道畅通及患儿生命体征相对稳定才能转运.通过转运和院前急救,可提高危重新生儿的成活率.

    作者:阮珊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翼状胬肉旋转--推进瓣术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因其向角膜生长,引起角膜散光;甚至遮盖瞳孔区,致严重的视力障碍.目前手术切除为其主要治疗方法.传统的手术方法很多,但复发率较高.我们于1998年10月~2001年10月采用翼状胬肉旋转--推进瓣术,共收治41例患者,48只眼,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曹士海;王培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安徽医学杂志

安徽医学杂志

主管:安徽省卫生厅

主办:安徽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