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的比较

陈秀利

关键词: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胆囊切除术, 手术时间, 并发症
摘要:目的:观察比较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将109 例有胆囊切除术手术指征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52 例采用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A 组),57 例采用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B 组),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A 组术后平均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较B 组短,A 组疼痛情况较B 足轻.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患者痛苦小等优点,是临床工作中可靠的手术方法之一.
求医问药(下半月)杂志相关文献
  • 做好用药教育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治疗药物也发展迅速,面对着越来越多的药物,患者对于如何用好药物有时候感觉无所适从,如何做好用药教育,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也逐渐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和思考.

    作者:汤琼;袁婷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凝血四项检测对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凝血四项检测[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的含量(FIB)]对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北京普利生血凝仪对36 例肝硬化患者(观察组)和30 例体格健康的志愿者(对照组)进行凝血四项检测.检测结果出来后,比较两组成员的检测结果.结果:肝硬化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时间较志愿者的这几个时间均明显延长(P<0.01),肝硬化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含量较志愿者的这项含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定期进行凝血四项检测对肝硬化患者的用药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卢正秋;张靖凯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浅谈中医运气与时间医学的关系

    目的:初步探讨中医运气学与时间医学的关系.方法:根据两例案例进行初步分析.结果:中医运气学与时间医学的关系极为密切.结论:中医运气学属于时间医学的重要范畴,深入了解中医运气学有利于时间医学的进一步丰富和扩展.

    作者:吴忠详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70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使用强生的双层补片为70 例腹股沟疝实施无张力修补术治疗.结果:70 例患者共实施无张力修补术73 次,其中单侧疝和双侧疝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50min 和84min.住院时间为3d~7d.随访1 年,发现4 例患者出现腹股沟处疼痛不适,未见复发者.结论: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方法简单,效果显著,术后恢复快,很少出现并发症且复发率很低.

    作者:楼建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胺碘酮与西地兰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常用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药物的疗效,方法.选择2004 年6 月至2010 年12 月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40 例患者,采用西地兰,胺碘酮进行治疗,对比两种药物的有效转复率(胺碘酮为95%,西地兰为55%).转复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胺碘酮转复率高于西地兰(P<0.01)转复时间胺碘酮比西地兰长.无不良反应.

    作者:戴文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34例异位妊娠的临床分析

    目的:对异位妊娠进行临床分析,探讨临床特点和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 年住院采用MTX 治疗的34 例异位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异位妊娠中以输卵管妊娠为主(91.2%),患者多为轻度出血.宫腔手术史、宫内节育器史、异位妊娠史、月经紊乱史、盆腔感染史、剖宫产术史、多次孕产及吸烟等都是异位妊娠的高危因素.药物治疗的治愈率为85.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结论:异位妊娠有多个高危因素,药物治疗的疗效好,不良反应率低.

    作者:朱海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PICC置管术在肿瘤化疗中的临床应用与护理方法探讨

    目的:探讨PICC 置管术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方法:按临床要求和护理程序对58 例肿瘤患者行PICC 置管术操作.结果:56 例穿刺成功,其中54 例一次穿刺成功(成功率93.10%),2 例穿刺失败.在穿刺成功的患者中发生5例并发症.结论:PICC 置管术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安全性强,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在此置管术的应用中要加强各方面、特别是并发症的护理.

    作者:黎群足;莫桂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骨科手术围术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护体会

    目的:探讨骨科围手术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骨科136 例手术后患者采取早期功能锻炼及抗凝等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于术后第7d 超声检查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对已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采取药物溶栓、抗凝治疗.结果:136 例骨科术后患者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后有3 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21%,采取溶栓、抗凝治疗后患者生命体征及各项检查指标均恢复正常,未发生下肢溃烂、坏死及肺、脑栓塞等并发症.结论:骨科患者下肢疾病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适当药物溶栓、抗凝是预防和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关键.

    作者:王发宝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配合参麦注射液治疗肺心病心衰48例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在西医常规处理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肺心病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96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采用抗感染、解痉平喘、强心利尿等西医常规处理,治疗组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参麦注射液静滴.结果:治疗组症状缓解及心功能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参麦注射液对肺心病心衰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罗国晖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联合抗凝治疗在心源性脑梗塞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单独抗血小板治疗与联合抗凝治疗在心源性脑梗塞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7 年1 月~2010 年12 月收治的确诊为心源性脑梗塞患者60 例,其中观察组38 例(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22 例(单独治疗组),观察8 周后的治疗效果及住院情况.结果:观察组显效率达44.73%,与对照组相比较,住院时间、治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联合抗凝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心源性脑梗塞患者症状及预后,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古刚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胃十二指肠瘘的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瘘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早期手术行瘘口修补、胃造瘘、空肠造瘘、双套管腹腔负压吸引术,结合营养支持、应用生长抑素及加强抗感染治疗.结果:11 例病例治愈10 例,1 例术后死于感染性休克.结论:早期行手术治疗可提高胃十二指肠瘘的治愈率,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病人经济负担.

    作者:陈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急诊科如何避免护患冲突

    急诊科是医院内容易发生护患冲突的科室.本文就急诊科护患冲突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达到避免或减少急诊科护患冲突的目的.

    作者:张丽玲;任云霞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老年脊柱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脊柱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及护理要点.方法:选择我科2009 年1 月至2011 年1月收治的行脊椎手术的老年患者80 例,对其行一系列的预防及护理干预,回顾分析临床资料.结果:本组采用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护理后,无1 例发生DVT,顺利康复出院.结论:通过采取预防措施及有效护理,降低了DVT 的发生率,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作者:陈婵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基层产褥期妇女的健康教育及干预

    产褥期是产妇分娩后身体各器官复原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新生儿成长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和保健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产褥期的健康.

    作者:徐艳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DSA下介入治疗的护理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病例临床较少见,但起病急骤,病情凶险,预后差,患者多因肠管大面积坏死而引起败血症,中毒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通过对患者病情的密切观察和护理,能明显提高其好转率,给患者带来健康.

    作者:王美龄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中药熏洗结合功能锻炼治疗创伤性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

    创伤性关节功能障碍是人体骨关节在受到各种损伤因素作用后,没能及时修复软组织损伤所造成关节活动不利、范围受限、肌肉僵硬、肌力柔弱、轻微疼痛等临床表现.临床上证明使用中药熏洗及配合功能锻炼的疗法有明显效果,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套中药内外合治及养生功能康复为主的治疗体系,但仍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使其实现临床疗效大化.

    作者:欧阳硕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静脉穿刺进针角度及穿刺方法改良

    目的:探讨静脉穿刺的技巧,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将240 例静脉穿刺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 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进针角度静脉穿刺,即针头与皮肤呈15°~30°角;观察组行静脉穿刺时针头与皮肤呈45°~50°角,进针尖斜面后再改平行进针穿刺入血管.结果: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改进静脉穿刺的进针角度与持针方式,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同时利用输液器内负压进行穿刺,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作者:佘小玲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NSAIDs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

    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作为有效的抗炎及镇痛药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NSAIDs 短期内用于各种疼痛,长期则用于肌肉骨骼疾病,如骨关节炎及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此外,用于治疗心绞痛,心肌梗塞后二级预防,脑血栓后遗症减少再梗塞的危险等.

    作者:张国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 年1 月到2011 年3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 例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 例,实验组采用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仅使用胺碘酮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服药后3、6、9、12 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和左房前后径的情况,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6、9、12 个月,实验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85.6%、83.3%和80.9%,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9 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左房前后径分别为(32.57 士1.10)mm 和(35.05 士1.06)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对窦性心律的维持作用良好,能有效控制左心房扩大,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李亚玲;程亚玲;易全会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支气管哮喘患者持续状态的发病诱因与临床治疗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持续状态的发病诱因与常见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59 例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的一般资料与治疗方法,分析其发病机制及诊治特点.结果:患者在综合系统治疗后显效27 人(45.8%),有效29 人(49.2%),无效3 例(5.1%%),总有效率为94.9%.经过紧急对症救治,无一例出现死亡情况.结论: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多为I 型过敏和气道高反应,现代医学表明与嗜酸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及时合理的应用支气管扩张药物和机械通气能够有效的治疗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

    作者:马曦立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求医问药(下半月)杂志

求医问药(下半月)杂志

主管:吉林医药学院

主办:吉林省求医问药杂志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