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娟娟;李娟;杨君
目的 分析渭城区2011年1月~2015年12月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流行特征及规律,为出血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渭城区2011年1月~ 2015年12月EHF疫情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渭城区2011年1月~ 2015年12月EHF共计发病205例,无1例死亡病例,年发病率为9.48/10万;EHF疫情起伏较大,201 1、2012和2015年EHF处于疫情高峰期;全年每月均有EHF散在病例发生,冬、春季高发,11月份为发病顶峰时段;男性显著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例为2.94∶1,人群以青壮年发病为主,占出血热发病总数的44.39%;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63.90%),其次为干部(12.68%)和工人(9.27%).结论 渭城区EHF疫情年度波动性较大,应进一步加强出血热的防控工作.
作者:刘静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乙酰化白藜芦醇对长波紫外线(UVA)照射后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内核转录相关因子NRF2(NF-E2-related factors 2)活化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的影响.方法 用CCK-8试剂盒检测不同剂量(0、5、10、20、30、40、60、80 J/cm2)UVA照射后24 h,及不同浓度(0、0.5、1、2μmol/L)乙酰化白藜芦醇干预24 h后再经20 J/cm2 UVA照射后24 h HaCaT细胞的存活率;Western blot检测20 J/cm2 UVA照射HaCaT细胞后不同时间点(0、3、6、12、24、48 h)及2μmol/L乙酰化白藜芦醇干预24 h后再经20J/cm2UVA照射后6h细胞核内NRF2蛋白表达的变化;Annexin V-FITC/PI流式细胞术检测2μmol/L乙酰化白藜芦醇干预HaCaT细胞24 h后再经20 J/cm2 UVA照射后24 h细胞的凋亡率和死亡率;二氯荧光黄二乙酸酯(dichlorodihydrofluorescein diacetate,DCFH-DA)荧光探针标记细胞检测HaCaT细胞中ROS水平的变化.结果 10~ 80 J/cm2UVA照射后24 h,HaCaT细胞存活率随照射剂量的增加逐渐降低(P<0.05);20 J/cm2 UVA照射HaCaT细胞后0h,细胞核内NRF2的表达急剧增强(P<0.01),照射后3~48h又逐渐减弱(P<0.05).乙酰化白藜芦醇预处理能显著提高UVA照射后细胞的存活率(P<0.05),降低其凋亡率和死亡率(P<0.05),促进细胞核内NRF2蛋白的表达(P<0.01),并降低细胞内ROS水平(P<0.01).结论 乙酰化白藜芦醇能减轻UVA照射引起的HaCaT细胞增殖抑制、凋亡和死亡,其机制可能与其促进NRF2蛋白活化,降低细胞内ROS水平,从而减轻UVA照射对细胞的氧化损伤有关.
作者:王春燕;李辰;李宁;齐雪松;邵帅;曲功霖;佟鹏;苟巧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利用析因分析法对筛选酶标板数据进行分析.方法 应用析因分析法探讨厂家、批次及板列分布3个自变量主效应或交互效应对酶标板A 450-620值的影响.结果 厂家(P< 0.001)和板列分布(P=0.003)均对酶标板A 450-620值的主效应显著,二者的交互作用(P<0.001)对酶标板A450-620值也有影响.结论 酶标板A450-620值与厂家、板列分布及二者交互作用相关.
作者:郭靖;汪燕妮;陈晓琦;申硕;黄仕和;李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2016年吉林省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6年吉林省EHF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6年吉林省共报告EHF病例515例,报告发病率1.87/10万;死亡2例,报告死亡率0.007/10万;报告发病数居前3位的市(州)为:白城市101例,长春市86例,通化市72例,占全省报告发病总数的50.29%;男女性别比为3.56∶1,男性发病总数高于女性,男女之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集中在25 ~ 60岁组(390例),占全部报告病例的75.73%;职业构成以农民(344例)为主,占报告发病总数的66.08%;全年形成2个发病高峰,第1个在春季5~6月份,第2个在冬季11月份.褐家鼠和黑线姬鼠是主要的宿主动物和传染源.结论 2016年吉林省EHF发病情况平稳,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疫情的传播与蔓延.
作者:彭月华;王轶文;雷宇晶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甲醛在疫苗生产中常作为灭活剂,但随疫苗注入机体后,会对机体产生一系列刺激性反应,因此需对疫苗中甲醛残留量进行严格控制.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疫苗中甲醛残留量检测方法也得到了改进.本文对近年来疫苗中甲醛残留量检测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涉及到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乙酰丙酮法、品红亚硫酸法、变色酸法、酚试剂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马秋冉;张璐;杨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优化SFX-Insect培养基及类病毒颗粒(virus like particles,VLPs)的自组装培养工艺,提高Sf9细胞的扩增效率及VLPs的自组装效率.方法 以SFX-Insect培养基作为基础培养基,添加不同营养物(HyPepTM 1510及葡萄糖),优化培养基.分别在摇瓶及WAVE生物反应器中培养Sf9细胞,同时补加不同倍数(1、2、5、8倍)的补料浓缩液,观察细胞培养效果;将重组戊型肝炎杆状病毒分别加入SFX-Insect及优化培养基培养的Sf9细胞中,分析目的蛋白表达量;根据细胞的不同生长阶段、接毒时是否补料及不同接毒MOI值,将优化培养基培养的Sf9细胞进行分组,分析各组细胞中目的蛋白的表达量并观察VLPs的形成.结果 SFX-Insect基础培养基中同时添加10 g/L葡萄糖和10 g/L HyPepTM 1510为Sf9细胞佳培养基.优化培养基摇瓶培养Sf9细胞,活细胞密度高达2×107个/ml以上;在细胞对数生长中后期进行1及2倍补料可延长细胞平台生长期至20 d以上;将摇瓶培养的细胞放大至WAVE生物反应器中培养,密度高达107个/ml以上,且传代培养后,可维持10 d以上的平台生长期.优化培养基培养的Sf9细胞目的蛋白的表达量比SFX-Insect培养基提高了6倍;优化培养基培养Sf9细胞至对数生长中前期,进行补料接毒(MOI=2),VLPs的组装效率大幅提高,镜下可见形态均一的VLPs.结论 成功优化了SFX-Insect培养基及VLPs的自组装培养工艺,提高了Sf9细胞的扩增效率及VLPs产量.
作者:吴清胜;李静;张占东;李媛媛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构建重组人生长激素(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hormone,rhGH)分泌表达质粒,进行原核表达,并分析其活性.方法 人工合成包含phoA启动子、STⅡ信号肽序列及hGH基因优化序列的目的基因,与pBR322载体连接,构建重组克隆质粒pBR322-hGH;再将目的基因亚克隆至pACYC 184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AC-hGH,进行酶切鉴定及测序分析.将鉴定正确的重组表达质粒pAC-hGH转化至感受态大肠埃希菌W3110中,构建重组工程菌,经诱导表达后进行DEAE-Sepharose FF纯化,纯化产物经SDS-PAGE、分子排阻色谱、N-末端氨基酸序列及活性分析.结果 重组表达质粒经酶切及测序鉴定,构建正确.表达产物经SDS-PAGE分析可见相对分子质量约22 000的目的条带,菌体相对表达量达30%以上;纯化产物电泳纯度达95%以上,分子排阻色谱保留时间及N-末端15个氨基酸均与国家标准品一致,比活性大于3.0 IU/mg.结论 成功构建了分泌表达rhGH的重组质粒,且获得了纯度及活性均较高的rhGH,为其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作者:刘玉林;许国杰;刘涵;刘云南;朱秋媚;曲丹华;雷宇晶;王江林;刘琳琳;张红;吕效宇;刘景会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气相色谱法检测狂犬病病毒浓缩液中β-丙内酯(β-propiolactone,BPL)含量,分析BPL在灭活和水解过程中含量的变化.方法 气相色谱条件:初始温度80℃,保持1 min,以20℃/min的速率升温至200℃,保持5 min;检测器温度为250℃;进样口温度为150℃;载气为氮气,流速为1 ml/min;进样量为1μl.验证该方法的专属性、重复性和耐用性,绘制标准曲线并确定检测限和定量限.利用该方法检测BPL以1∶2000、1∶4000、1∶8 000进行灭活和水解过程中含量的变化.结果 气相色谱法检测狂犬病病毒浓缩液中BPL含量具有良好的专属性、重复性和耐用性,线性范围在572.86 ~ 8.95 μg/ml,定量限为1.145 μg/ml,检测限为0.229μg/ml.以不同比例的BPL对狂犬病病毒浓缩液进行灭活,72 h后其含量均高于定量限,水解1h后BPL含量均低于检测限.结论 建立了BPL含量气相色谱检测方法,该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狂犬病疫苗生产过程中BPL含量的检测,为病毒灭活工艺验证提供了数据支持.
作者:梁婧;李举;马继华;祁春华;金文芳;张智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白喉无毒突变体(cross-reactive material 197,CRM197)、白喉类毒素(diphtheria toxoid,DT)及破伤风类毒素(tetanus toxoid,TT)3种不同载体蛋白C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group C meningococcal polysaccharide,GCMP)结合疫苗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原性.方法 在碳二亚胺[N-(3-Dimethylaminopropyl)-N'-ethylcarbodiimide hydrochloride,EDAC]的缩合作用下,将TT和DT用1,6-己二酰肼(1,6-adipic acid dihydrazide,ADH)进行衍生,制备TT-AH及DT-AH衍生物,GCMP再分别与TT-AH、DT-AH及CRM197共价结合制备结合物,经Sepharose 4FF凝胶柱分离纯化后,进行化学检测、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及鉴别试验.用GCMP及3种结合物经皮下注射NIH小鼠,第0、14、28天各免疫1次,分别于首免后第7、21和35天经小鼠颈动脉采血,分离血清,ELISA法检测抗体效价.结果 GCMP-TT和GCMP-DT的糖/蛋白比及多糖回收率较高,GCMP-CRM197较低,3种结合物游离多糖的含量均在5%以下,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5.8× 106、2.8× 106、1.1×106,且均可与GCMP的诊断血清产生沉淀线.3种结合物在小鼠体内均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原性,抗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多糖组(P<0.05);免疫2针后,GCMP-TT与GCMP-DT组的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GCMP-TT和GCMP-DT组的抗体水平明显高于GCMP-CRM197组(P<O.05);免疫3针后,GCMP-TT组小鼠产生抗体水平明显高于GCMP-DT及GCMP-CRM197组(P<0.05).结论 3种不同载体的GCMP结合物免疫小鼠后均可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对于共价结合的方法,载体蛋白TT优于其他两种载体.
作者:刘璐;王公孝;易红彬;许蓉华;熊慧玲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不同用量卵磷脂中和剂和PB缓冲液,在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Vero细胞)无菌检查中的应用.方法 取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Vero细胞)转移至卵磷脂中和剂中(摇匀后放置5 min),按薄膜过滤法过滤后,用0.15 mol/LPB缓冲液(30 ~ 35 ℃保温)冲洗滤膜,加入液体培养基培养,进行不同用量卵磷脂中和剂和PB缓冲液适用性试验.用选定的试验条件进行无菌检查方法的适用性试验(薄膜过滤法)及阳性对照验证试验.结果 采用10 ml卵磷脂中和剂中和10瓶供试品(摇匀后放置5 min),用0.15mol/L PB缓冲液(30 ~ 35℃保温)冲洗滤膜,每张滤膜每次冲洗量为100 ml,共冲洗2次(末次冲洗液中含小于100cfu的菌液),该方法过滤速度快,卵磷脂冲洗完全,无残留、不影响结果判定,确定适用.无菌检查方法的适用性试验中,供试品各滤筒中的试验菌与阳性对照比较均生长良好,达到《中国药典》三部(2015版)要求,应用于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Vero细胞)的无菌检查中无抑菌作用或其抑菌作用可忽略不计.以金黄葡萄球菌和黑曲霉作为阳性对照菌,0和17d培养到期后加入阳性菌,对比试验显示试验菌均生长良好.结论 该方法适用于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Vero细胞)无菌检查.
作者:陈道芳;尤万军;胡文龙;胡利平;严丽珍;宋芳芳;刘海飞;邵丽娟;彭雪;石守鑫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克隆表达屋尘螨(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Der p)第5组变应原Der p 5基因,在E.coli中表达、纯化重组Derp5蛋白,并分析其血清IgE反应原性.方法 以合成的Der p 5核酸序列为模板进行PCR扩增,产物经双酶切后与载体pCold-TFM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Cold-TFM-Der p 5,转化E.coli BL21(DE3),IPTG诱导表达.用镍离子亲和层析柱和凝胶过滤层析柱纯化目的蛋白,尘螨过敏患者血清鉴定其IgE反应原性.结果 重组表达质粒pCold-TFM-Der p 5经双酶切、PCR及测序鉴定证明构建正确;在E.coli BL21(DE3)中实现了目的蛋白的可溶性高表达,每升细菌表达产物经纯化可得到纯度95%以上的Der p 5蛋白约6 mg.纯化的重组Der p 5蛋白与尘螨过敏患者血清IgE有结合活性.结论 成功构建了Der p 5原核表达载体,高效表达并纯化了目的蛋白,纯化的重组Derp5蛋白具有良好的IgE反应原性,为屋尘螨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特异性诊断和治疗以及致敏蛋白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罗;贺鹏飞;窦侠;张杰;张伟;魏准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检测抗CD52单克隆抗体原液中残余DNA的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验证.方法 利用CHO Host Cell DNA Extraction&Amplification Kit,采用qPCR法检测抗CD52单克隆抗体中宿主细胞残留DNA含量,并进行方法的专属性、线性、准确度、精密度和耐用性验证.结果 该方法可以准确定量检测CHO细胞残留DNA含量.专属性验证试验中对照制剂无特异扩增曲线,而CHO细胞上清有明显的扩增曲线;5次试验中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2均≥0.98,表明该方法线性良好;准确度验证试验中所有试验的加标回收率均在70%~130%范围内;精密度验证试验中所有试验检测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不大于30%;耐用性验证试验中,Proteinase K不同消化温度下检测结果的CV为0.85%,不同稀释倍数的供试品加标回收率在70%~ 130%范围内,不同稀释倍数外源DNA检测结果CV为4.71%.结论 该方法专属性、准确度、精密度、线性和耐用性均符合要求,可采用该试剂盒qPCR法检测外源DNA残留量.
作者:赵祖波;陈继军;赵晓瑞;乔玉玲;秦海艳;南建军;熊颖;毛晓燕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对特定蛋白检测仪BN-P检测血浆IgG含量的散射比浊法(nephelometry)进行验证,并用于层析法制备IgG的工艺过程监控.方法 使用BN-P和IgG相关试剂对检测IgG含量的散射比浊法进行线性和范围、准确度、精密度、专属性、耐用性验证,并进行样品添加试验,将用该方法检测5批IgG成品的结果与凯氏定氮法比较,同时检测层析法制备的3批IgG工艺过程样品中IgG含量.结果 用该方法检测蛋白SL标准品中IgG的线性范围为0.107~0.003 34 g/L;高、中、低浓度的SL/H(高水平)蛋白质控品的批内准确度为87.60%~91.05%,批间准确度为88.5% ~ 90.5%;批内精密度CV值为1.85% ~ 3.65%,批间精密度CV值为2.46% ~3.16%;检测方法不受血浆白蛋白的干扰,专属性良好;样品经反复冻融5次以内检测,耐受性良好,5次以上耐受性较差;样品添加试验的回收率在90.2% ~ 93.1%之间.该方法检测5批IgG成品中IgG含量,与凯氏定氮法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方法检测3批IgG工艺过程中间品重复性较好,步骤回收率一致,工艺稳定.结论 特定蛋白检测仪BN-P检测血浆IgG含量的散射比浊法准确可靠,可用于IgG制备工艺的过程监控.
作者:彭焱;林连珍;喻剑虹;周志军;吴凡;李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快速准确测量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Neissria meningitidis)生物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方法 取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发酵液进行系列浓度稀释,利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在适吸收波长处测定各稀释度发酵液的A值,同时测定各浓度下细菌数、菌体干湿重,建立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A值与菌体干湿重、细菌数间的关系曲线,利用所建立的回归方程计算细菌生物量.取4组不同浓度的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培养液,采用建立的方法测量细菌生物量并与实际测量值对比,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结果 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A450值与菌体干湿重、细菌数呈线性关系,R2分别为0.990、0.980和0.926.利用所建立的回归方程得到的生物量结果与实际测量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利用所建立的A值与生物量的关系方程可快速简便地检测到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生物量的变化.
作者:徐世友;周晖国;于飞飞;许博;杨明明;应莲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原核表达H7N9流感病毒血凝素(hemagglutinin,HA)球状区,并评价其免疫原性.方法 根据H7N9流感病毒HA晶体结构,设计含有2对和3对二硫键的球状区结构域HA 1S (62-284 aa)和HA1L(57-289 aa),扩增后连接至pET-21b(+)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1b(+)-HA1S和pET-21b(+)-HA1L,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表达的包涵体经复性和柱层析纯化获得球状区蛋白.纯化的目的蛋白分别以CpG X1、Al(OH)3和CpG X1+Al(OH)3为佐剂免疫BALB/c小鼠,检测小鼠血清抗体水平和中和抗体水平,评价其免疫原性.结果 重组表达质粒经双酶切和测序证明构建正确.两个目的蛋白能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经稀释复性和柱层析纯化后均为单体,HPLC检测纯度均大于95%.动物试验结果表明,单独使用CpG X1或Al(OH)3不能增强免疫应答,同时使用CpG X1+ Al(OH)3能将IgG抗体水平提高3倍左右.体外假病毒中和试验结果表明,中和抗体水平均较低.结论 在大肠埃希菌中高效表达了H7N9 HA1S和HA1L两个蛋白,纯化后的蛋白为均一稳定的单体,且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为进一步研发快速生产H7N9流感病毒基因工程疫苗提供了参考.
作者:李春明;王若涵;周军;权娅茹;冯靖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黄莲提取液对人神经胶质瘤细胞(C6)体外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10、20、40、60μl/ml的黄连提取液分别作用C6细胞48 h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C6细胞形态;作用24、48、72 h后,MTT法检测黄莲提取液对C6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用40μl/ml的黄连提取液分别作用C6细胞0、20、40及60 min后,Western blot法分析C6细胞中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随着黄莲提取液浓度的升高,坏死细胞的数量逐渐增多;40μl/ml黄莲提取液作用48 h时的抑制率显著高于10及20μl/ml浓度组(P<0.05),与60μl/ml浓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6细胞中Bax蛋白表达水平随黄莲提取液作用时间的延长而上升(P<0.05),Bel-2蛋白表达水平随黄莲提取液作用时间的延长而下降(P<0.05).结论 黄莲提取液对C6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可能是通过Bcl-2途径实现的.
作者:倪志明;王志强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鸡BF基因第2、3外显子序列及其多态性.方法 从6羽霞烟鸡外周血淋巴白细胞(peripheral blood leukocytes,PBLs)中提取细胞DNA,以其为模板,经PCR法扩增BF基因的第2外显子、第2内含子和第3外显子,克隆至pGM-T载体上,构建重组质粒pGM-T-BF,并进行PCR、酶切和测序鉴定.利用生物信息学DNAStar软件将霞烟鸡与红原鸡第2、3外显子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结果 经PCR、酶切及测序证明重组质粒pGM-T-BF构建正确.2种鸡BF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可达88.6% ~ 100%,第2、3外显子存在多态性变异位点91个,占总长度的17.04%,其中简约性信息位点66个,单变异位点25个;在编码相应的178个氨基酸残基中,多态变异位点49个,占总氨基酸残基数的27.53%,其中简约性信息位点37个,分单变异位点12个.结论 鸡BF基因第2、3外显子呈高度多态性,且其多态性更多表现在氨基酸水平上.
作者:王威;勾越;金元昌;张舟;任朝云;陈修月;宋国娇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鼻腔喷雾型重组乙型肝炎疫苗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含量检测方法,并进行验证.方法 通过对壳聚糖酶的处理条件(反应温度、酶浓度和酶解时间)进行优化,建立鼻腔喷雾型重组乙肝疫苗中HBsAg含量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特异性、线性范围、准确度、精密度(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及耐用性验证.结果 确定壳聚糖酶处理条件为:2 U/ml的壳聚糖酶于37℃水浴中孵育60 min,然后采用基于化学发光法的试剂盒定量检测HBsAg含量.壳聚糖酶的加入不会对疫苗中HBsAg含量检测产生干扰;HBsAg浓度在1.25~ 160ng/ml之间与发光值具有良好的线性(r2≥0.95);高、中、低浓度疫苗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18%、103.54%和113.88%;重复性及中间精密度验证结果的变异系数(CV)均≤20%;壳聚糖酶浓度在1.5~2.5 U/ml之间以及酶解时间为60 min,测定值CV均符合≤20%的验证审定标准.结论 建立了鼻腔喷雾型重组乙型肝炎疫苗中HBsAg含量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准确度、精密度及耐用性,可用于该疫苗的质量控制.
作者:邓霞;单璞;张雅薇;周亚;张钰;赵静;吴建华;徐静;张云涛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对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human immunoglobulin,IVIG)新生产工艺的病毒灭活/去除效果进行验证及评估.方法 选择4种脂包膜病毒[人免疫缺陷综合征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辛德毕斯病毒(Sindbis virus,SV)和水疱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及非脂包膜病毒[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作为验证病毒,在缩小的生产规模条件下考察辛酸钠沉淀/深层过滤、低pH孵放和纳米膜过滤步骤对一种或几种指示病毒的灭活/去除能力.结果 辛酸钠沉淀/深层过滤步骤可灭活/去除PPV 1.88 Log;低pH孵放对HIV、PRV、SV和VSV的灭活效果低分别为≥5.22、≥4.26、≥6.56和≥5.69 Log;Bio EX纳米膜可去除PPV达4 Log以上.结论 IVIG新生产工艺的病毒灭活/去除效果合格,可有效灭活/去除未知的、新出现的病原体.
作者:卢杨利;容新宗;王焰;郑朝共;李泽林;黄琰;吕家成;梁洪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原液的长期稳定性.方法 将连续3批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原液置(-20±2)℃保存12个月,分别于第0、3、6、9和12月取样,依据《中国药典》第三部和第四部(2015版)和《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制造及检定规程(暂定)》规定进行无菌检查、蛋白含量、纯度、相对分子质量、等电点和细菌内毒素检测及紫外光谱扫描;第6和12月,分别将3批原液配制成疫苗进行效力测定.结果 3批疫苗原液在各时间点无菌检查均为阴性,细菌内毒素含量均小于5 EU/ml,蛋白含量在3.47 ~ 3.81 mg/ml,单体及二聚体总量在96.0%以上,二聚体占总蛋白的85%~ 100%,单体相对分子质量为19 500 ~ 19 700,等电点检查主区带在4.05 ~ 5.80之间,紫外光谱扫描大吸收峰在(278±3)nm,3批原液第6和12月的效力ED50值≤1.0μg,均符合暂定制检规程.结论 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原液在(-20±2)℃可稳定存放12个月,本研究为原液的存放效期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作者:贾媛;迟祥;李铮;宋昊;于爱东;韩顺子;常东英;陈子杨;迟春萍;时成波;曹玉锋;刘照惠 刊期: 2017年第12期